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高科技军阀 >

第158章

高科技军阀-第158章

小说: 高科技军阀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甲,横行黄海,据门户而进窥堂奥。此敌不摧,国何以立?顷者,政海风潮,桂氏去位,山本继之,易陆以海,其政策毋难预料。同盟鼓吹,特外交诡术,抚万里之海疆,将御海其谁恃?如是则敌情审,国力悉。苟参以趋势,勉以自强,非准预想敌国只海军扩张计划,以定吾制舰政策,则国事殆未有济。……按,自日俄战后,日本海军扩张案以一千九百二十年为期,定战斗舰、巡洋舰之舰龄为二十年,舍其旧而新,是谋计至该时应有之武力如次:战斗舰22艘(总吨位470584吨),装甲巡洋舰24艘(总吨位308347吨),侦察舰11艘(总吨位59395吨),鱼雷猎舰141艘(总吨位90345吨),潜水艇57艘(总吨位21297吨)。……现在武器进步一日千里,必舍短取长,乃可制敌而不于敌所制……兹试准日本之武力为理想之筹备,则我国至一千九百二十年应有之舰船如次:1920年(即民国十年)前我国海军之理想扩张案:战斗巡洋舰:排水量28000吨,速力29节,只数30,总吨数846000吨,总价目865200000元;侦察舰:排水量3500吨,速力28节,只数12,总吨位42000吨,总价目43160000元;鱼雷猎舰:排水量1000吨,速力30节,只数100,总吨位100000吨,总价目15100000元;大潜水艇:排水量740吨,速力20节,只数20,总吨位37000吨,总价目12257000元。”
    “……倘挟此新式之强大武器,继以优秀勇迈之将士,则东亚海权可操左券。奈人才缺乏,库款空虚……矧如上计,制舰经费其总额至需十二亿元以上,八年分计划每年亦需一亿四千八百余万。异日工商发达,国是大定之会,固宜乘机奋起,步武列强。兹则不得不暂取守势,取其收效易者而实施之。于是变易前述之理想扩张案如下表:”
    “民国二年至十年海军扩张计划案:战斗巡洋舰8艘,230720000元;侦察舰8艘,28840000元;鱼雷舰40艘,20824000元;航洋潜水艇12艘,19848000元;甲种小潜水艇24艘,14688480元;乙种小潜水艇4艘,1186112元。”
    刘冠雄看着这些纸面有些泛黄的档案材料,想起了当年的往事,一时间不由得心潮起伏。
    刘冠雄手中的,便是他在1913年3月21日向当时还是中华民国大总统的袁世凯呈交的名为《海军第一次置舰计划》的海军建设方案。
    这份海军建设方案,可以说凝结着众多中国海军军人的心血。
    在民国建立之后,刘冠雄等人根据中国的国力现状,拟定民国海军初期的发展战略为建设成一支“守势海军”,即需要通过购舰建成巡弋防御舰队和守卫防御舰队两支海上力量。
    但可惜的是,当时的中国财政状况极为恶劣,连政府的日常办公开支都很难保证,更别说给海军拨款购置新舰了。
    尽管困难重重,但当时的大总统袁世凯同样出身北洋,对于甲午之败有着切肤之痛,他考虑再在三,还是尽量的想方设法加强海军的建设。并着手调拨款项,先将清朝在海外所购置的无力续款的舰艇尾款付清,使这些舰艇大都顺利的开回了国内,加入到了中国海军的阵列当中。
    袁世凯的行动给了刘冠雄等中国海军将士以极大的鼓舞,他们坚信政府财力充裕后一定会拨出巨款用于海军建设,决定不能错失良机,而应进一步加大购舰计划的规模,增加资金请求的额度。
    刘冠雄之所以如此,并不是没有原因的。
    从甲午战败之后,日本对中国步步紧逼,很大程度上依仗的,就是强大的海军,刘冠雄的海军建设方案,实际上是将日本海军定为假想敌的扩张计划。
    但刘冠雄心里也明白,这样的海军扩充案,里面不光有战列巡洋舰,还有一打装甲巡洋舰和为数众多的辅助舰艇,所耗费的资金完全超出了中国的财政承受能力,是不可能被批准的。但刘冠雄和大家的想法是,不管提交一个多大规模的扩充案,毫无疑问都要“打折扣”,与其因为“打折扣”而什么都得不到,倒不如把海军扩充案的规模再做得大一点,好在“打折扣”之后能够给海军多留点实际的东西。
    新的制舰计划将从10年分期付款建设改为了9年,并列入了一口气购买8艘战列巡洋舰的方案,单舰吨位也提高到了28000吨,仅此一项预算开支就超过了2亿银元!
    而让刘冠雄惊奇不已的是,最终袁世凯竟然批准了这个看起来象是“画饼充饥”的海军建设计划!
    如今袁世凯已经做古,当年他对此究竟是如何想的,现在谁也不可能知道了。
    刘冠雄随手翻看着这些旧档案,突然,从档案的纸页当中,掉出了一张舰船的设计线图,刘冠雄拿起这张线图看了起来,一双手不自觉的颤抖了一下。
    线图上描绘的,是一艘战列巡洋舰。
    这艘战列巡洋舰带有明显的英国风格,五座双联装主炮塔全都沿中轴线布置,火力十分强大,一望而知是为了对付日本海军的“金刚”级战列巡洋舰而设计的。
    想到画这张图的人现在已经不在了,刘冠雄忍不住叹息起来。
    刘冠雄放下了这张线图,打开了自己的公文包,从里面取出了另外一张线图。
    这张线图上描绘着的也是一艘巨型战舰,她的外观看起来和威震异域的“共和”级战列舰很是相似,同样拥有三座三联装主炮塔,呈前二后一“背负式”布局,但她相对尖细的舰首和方形的舰尾,以及不同于“共和”级战列舰琵琶形的舰体,表明她并不是“共和”级战列舰或其改良版,而是另外一级军舰。
    在这张线图的上方,赫然标注着的,是“光荣”级战列巡洋舰。
    此时的刘冠雄,再次看到这张图纸,内心仍然压抑不住那种激动和兴奋。
    因为图纸上的战舰,正在一点点的变为现实。
    现在,“光荣”级六舰正在美国的造船厂里如火如荼的开工建造着。
    现在的刘冠雄,一想到自己竟然儿戏般的同意了那个当时还是官卑职小的“赣西镇守使”的叫杨朔铭的年轻人好似“天方夜谭”般的“海军紧急扩充案”,仍有一种恍如隔世般的感觉。
    他从第一次见到这个年轻人起,就感觉到这个年轻人身上,那种不同寻常的气质。
    这个年轻人,在经历了同日本海陆军在青岛血战的战火洗礼之后,对中国海军的建设,表现出了一种让人难以想象的狂热。
    刘冠雄现在还记得,自己把当年和大家一道制定并经袁世凯批准的“海军置舰计划”和那张战列巡洋舰的线图拿给这个年轻人看时,这个年轻人根本没有感到吃惊,甚至脸上还有些不以为然的表情。
    现在,他终于明白了,这个年轻人的自信是从哪里来的。
    现在的杨朔铭所带给中国海军的,已经远远的超过了他当初无奈之下画的那张大饼。
    而在杨朔铭的疯狂购舰计划当中,他这个海军大臣和所领导的海军部,起的其实就是个青铜印章的作用。
    至今刘冠雄仍不明白,他是怎么在海外筹集到这么多的购舰资金的。
    刘冠雄放下了手中的旧档案,重新拿起了关于欧洲的海战报告,他将一张大幅的“共和”号战列舰的黑白照片和手中原来的战列巡洋舰线图做了下比较,摇了摇头,又点了点头。
    此时,办公室的门忽然开了,一身海军中将军服的李和走了进来。
    “消息传得真快。”李和将手中的一份报纸递给了刘冠雄,“我估计全世界这会儿都好知道了。”
    “这一次海战的意义,不亚于日德兰那一仗。”刘冠雄看了看手中的报纸上大幅的中国战列舰队进港照片,说道,“英国人如此重视是必然的。”
    “只是不知道这些战舰何时才能回来。”李和注意到了桌子上的旧档案和线图,不由得感慨起来。
    “杨瀚之要求尽快完成全国各军港的挖底疏浚工程,这可得看你李大将军的了。”刘冠雄笑了笑,说道,“要不然这些大船开回来,也没有地方停。”
    “放心好了,这件事用不了多久,”李和苦笑了一声,说道,“他杨瀚之给了这么多钱,要是不能如期完工,可就太对不起他了。”
    “是啊!有了钱,还真是好办事。”刘冠雄放下了手中的报纸,“我现在也想不明白,他杨瀚之是怎么从美国筹集到这么多的购舰资金的。”
    “反正不会是美国人借给他的。”李和笑了笑,说道,“我倒宁愿相信,这是他在美国炒股赚的。”
    “我倒是听人说过,他把大笔的资金投入到了美国股票和期货市场,赚了很多钱。”刘冠雄说道,“据说他一次都没有赔过。”
    “他好象是在那边儿做类似的交易,”李和说道,“我在广东见到他的时候,他的秘书要他签发的,有不少是给海外的贸易商行的指令,很多都是和各种期货有关的。”
    “要是这些购舰款都是这么来的,那他可太厉害了。”刘冠雄的眼中闪过一丝难以置信的神色。
    “自己掏腰包以助国用,我是头一次看到他这样的人。”李和的脸上现出了敬佩之意,“行事颇有当年李文忠公之风。”
    “可惜,袁公走错了这一步,而且弄得出师未捷身先死,李文忠公之遗志,怕是无人可继了……”
    听了李和的话,刘冠雄想到了遇刺身亡的袁世凯,神色不由得有些黯然。
    “国家既然无君,还要这帝国的帽子干什么?”李和想起了现下的时局,忍不住愤然说道,“莫不如恢复共和好了!”
    “他杨皙子要作诸葛孔明,扶保幼主,只怕未必能够如愿,”刘冠雄叹息道,“眼下用不了多久,必当有一场大变,时局会如何发展,实是令人不胜堪忧。”
    李和明白刘冠雄话里的意思,也跟着叹息起来。
    在袁世凯和他的大儿子袁克定双双故去后,以中华帝国首相杨度为首的君宪派人士想要拥立袁世凯的二儿子袁克文即位,但袁克文坚辞不受,杨度等人遂立袁世凯生前十分钟爱的第五子袁克权为帝,并于即日诏告天下,照会中外使臣。
    刘冠雄等人心里都明白,袁克权虽然聪颖过人,但毕竟年幼,身无寸功,想要驾驭袁世凯生前都摆弄不好的一班旧臣宿将,是根本不可能的。更何况在北洋集团内部地位仅次于袁世凯并拥有强大潜势力的段祺瑞一向反对帝制,对于这个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中华帝国来说,一场暴风雨来临之后,等待它的结果是必然的垮台。
    “杨瀚之现在哪里,你知道吗?”刘冠雄收回了思绪,向李和问道。
    “我乘舰返京的时候,他听说要去广州。”李和说道,“广东如今已经平定,据称他打算海陆并进向广西和云南进兵了。”
    “说是进兵,打大仗的可能性不大。”刘冠雄想了想,说道,“他以前就说过,华夏军人,枪口应该对外,不应对内。这一次他平定广东,其实基本可以说兵不血刃就拿下来了,我估计广西和云南也是一样,何况云南还是蔡松坡的地盘。”
    “是啊!他心里其实是赞同共和反对帝制的,从他给这些铁甲巨舰起的舰名就能看出来。”李和指了指报纸上“共和”号战列舰的照片,叹息着说道,“此次程璧光陈炯明能够幡然悔悟,率军来归,和他这‘华夏军人枪口只对外不对内’的理念也是有很大关系的。”
    “只可惜咱们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