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高科技军阀 >

第130章

高科技军阀-第130章

小说: 高科技军阀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若你杨瀚之就是为了咱们中国能有一支大海军,我当然没二话,一如继往的支持你到底!可要是你有别的目的,那就别怪我……”
    最后这句话,蓝建枢到底没有说出口。
    黄海,大东沟海面。
    “我们已经驶进大东沟了,艇长。”
    “我看看。”听了副艇长李金林的话,已经升任中国海军“飞鱼9”号潜艇的肖永林少校压抑住内心的激动,接过了潜望镜,仔细地观察着海面。
    大东沟!
    从1894年9月17日那天起,当弥漫的硝烟伴随着隆隆的炮声从这片海域升起的时候,发生在这里的那场海上血战,便成为全体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
    从那一天起,这片海域便牢牢的铭刻在中国人的心目中。
    从那一天起,在中国人的记忆中,这片海域便成了中华民族百年的耻辱。
    和英文中的“滑铁卢”以及俄语中的“对马”所带表的特殊意义一样,从那一天起,大东沟在中国人的字典之中,已经不再是一个地名。
    此时的大东沟,海面的上空被大片翻卷的乌云所笼罩,仿佛又回到了那一年,那一天,那炮声震天的一刻。
    “上浮!”肖永林沉声下达了命令。
    副艇长大声的重复着命令,艇员们立时开始忙碌起来,伴随着浪花涌动,“飞鱼9”号潜艇浮出了海面。
    在乌云滚滚的海面上,“飞鱼9”号潜艇以10节的航速缓缓驶入了这片具有特殊意义的海域,肖永林和几名部下来到了指挥塔上,目光凝重的望着这片风平浪静的海面。
    “电告基地司令部!我艇已驶入大东沟海域!”
    压抑住内心的激动之情,肖永林沉声命令道。
    “电告基地司令部!我艇已驶入大东沟海域!”
    站在舰桥上同样微皱着眉头、目光凝重的副艇长李金林,在静默了数秒后对身边同样肃然的部下重复着命令。
    作为一名中国海军的军官,他当然知道这片海域对于中国海军来说,意味着什么。
    二十多年前的今天,北洋舰队惨败于这片海域。在这片海域的海底,“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四艘在那次战役中沉没的北洋海军军舰的残骸,仍然静静的躺卧在这片海域的海底泥沙之中。
    这片海域,便是那些海军将士的忠魂们的归宿之地。
    作为中国海军最早的潜艇部队军官,曾经在曹妃甸海战当中驾驶袖珍潜艇击沉日舰立下赫赫战功的肖永林,从此迷上了潜艇这种新式武器。
    从自己参加那次战果足以洗雪中国海军奇耻大辱的水下进攻战的那一刻起,他就知道,自己的一生,将和潜艇结下不解之缘。
    那一仗,自己和三位战友驾驶着那艘小小的仿佛玩具一般的袖珍潜艇,便给予了不可一世的日本战列舰以前所未有的重创。
    而现在,他脚下的这艘“飞鱼”级潜艇,无论从性能还是吨位和武器装备各方面,都要比“织女梭”级袖珍潜艇强出不知多少倍。
    “飞鱼”级潜艇是江南造船厂最新制造的潜艇,水面排水量为692吨,水下排水量为886吨,动力装置采用先进的柴油机电动机双动力,配备有从美国引进的新式柴油机(功率为1850匹马力)和电动机(功率为1200马力),水面航速可达16。5节,水下航速为8。5节,在水面航速8节时续航力为8500海里,水下航速5节时为76海里,最大下潜深度能够达到45米,武器装备为4座533毫米鱼雷发射管,携带6枚鱼雷,配有一门75毫米甲板炮,甲板炮备弹300发。艇员计军官4名,士兵30名。
    和令协约国谈“艇”色变的德国海军u型潜艇相比,中国的“飞鱼”级潜艇在性能上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对于中国海军来说,“飞鱼”级潜艇却无疑是跨越时代的产物。
    而这级代表了中国目前造船工业最高技术水平的潜艇,其主要的设计来源,却是那个主管全国实业的年轻人。
    而此时刚刚下了飞艇坐上汽车的杨朔铭,也接到了从上海吴淞口海军基地转来的“飞鱼9”号潜艇驶入大东沟的电报。
    在距离大东沟另一端的上海,杨朔铭将手中的电报紧紧的抓在了手中,坐在汽车中的他,向窗外的海面望去,面色显得分外的凝重,
    坐在他身边的曦雪看着杨朔铭带有强烈的悲愤和杀意的双眼,不由得吓了一跳。
    “水兵的坟墓,总是没有鲜花的……”杨朔铭自言自语的说道。
    听了他的话,曦雪明白他想起了什么,眼中也闪过凄凉之色。
    此时杨朔铭的耳边,似乎又响起了那隆隆的炮声,眼前似乎又浮现出了那些英勇无畏的海军将士们同日寇拼死血战的情景。
    作为中国海军潜艇部队的实际缔造者,让中国的第一级主战潜艇进入大东沟其是出自于杨朔铭本人的一个宿愿。
    因为对于他而言,大东沟这个地方,有着特殊的意义。
    在他所在的那个时代,在大多数的中国人眼中,大东沟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百年国耻,历史上那支曾经被称为“亚洲第一舰队”的北洋舰队在威海卫的全军覆灭,使得后世的无数“愤青”“爱国者”对这支舰队的官兵们恨得咬牙切齿。在痛骂满清朝廷**无能的同时,也将各种各样的罪名扣到了那些为国家民族力战到最后一刻的无辜官兵身上!
    “贪污腐化”、“作战无能”、“素质低下”、“贪生怕死”诸如此类等等等等的名号,扑天盖地的压在了这些在那场关乎中国未来国运的海战中英勇作战、不死不休的官兵们身上,而不顾最明显的事实和最基本的常识!
    “将军……”
    看到杨朔铭脸上的哀伤之色越来越重,曦雪想说些什么,但是话到了嘴边,又不知该如何说出来。
    对于杨朔铭的悲伤,虽然作为一个女子,她也知道出自何处。
    甲午年间的在大东沟那场海战,凡是中国人,闻者莫不悲愤莫名,伤心欲绝。
    因为在这个时代,还没有那么多的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的无耻谰言,加到那些长眠在海底的英雄头上。
    而在信息发达的后世,却有那么多的人,无视历史事实,刻意的歪曲历史,用完全黑白颠倒的所谓“主流史观”,在学校当中一代又一代的误人子弟!
    连北洋海军的敌人日本人都有“敌舰奋战至殁,当瞑目于海底”的评价,而作为英雄以生命捍卫的后人,竟然不惜一遍又一遍地去咀嚼重复那些无耻的谎言,诋毁自己的先祖!
    长眠于海底的英烈,怎么可能瞑目!
    “总有一天,我要为这些英雄正名!”
    那时的杨朔铭,便在心底发出了庄严的誓言。
    而一想起后世他经历的那些令人心痛的往事,杨朔铭的内心就悲愤难禁。
    此时的杨朔铭,仿佛又回到了中学的历史课堂上。
    在老师不厌其顺的又讲到“北洋海军官兵在主炮炮管上晾衣服”时,他当面向历史老师质问时的话,又在耳边回响起来。
    “老师,你知道不知道,‘定远’舰的主炮口径是多大?距离甲板的高度又是多少?”
    “一个人要如何才能冒着摔死的危险,爬到光溜溜的炮管上去晾衣服?”
    而这样质疑权威的结果,是罚站,找家长。
    但生性执拗的他,拒绝认错。
    “我没有错!我为什么要认错!?”
    “不管是当时日本随军记者的笔记,还有当时服役于北洋海军的外国雇员的回忆录,都高度评价了北洋海军官兵在大东沟海战中的表现!”
    “老师,你知道马吉芬这个人吗?”
    “我来告诉您他是谁,老师,他当时是‘镇远’号铁甲舰的枪炮二副,美国海军中尉。这位外国人曾经在大东沟海战中英勇作战并且身负重伤!在战争结束后,他回到国内后著书立说,到处演讲,不遗余力地叙述北洋海军官兵的英勇战斗事迹,呼吁给战败的北洋海军以应该得到的尊重!以扭转当时人们对北洋海军的偏见!老师!”
    “老师,您知道吗?他在曾经的上司和战友丁汝昌、刘步蟾、杨用霖自杀殉国的两周年纪念日自杀了!为的是用他的死亡来捍卫警醒我们的同胞!”
    老师最终无法和他辩论,而是选择了另外一种方式来开导他。
    “……我知道,你是个好学的好孩子,你的成绩一向很好,而且课外知识面也广,但你要知道,考试的时候,你知道的那些是不能当成正确的答案的!我也承认,你讲的有道理,可我教给你的,是历史的主流观点!是春秋大义!明白吗?你要想考上重点高中,考上大学,就必须要按我教的来答题,明白吗?”
    “我和你说这些,是为了你好!我可不想看到你因为受这些‘非主流观念’的误导,耽误了自己的学业,毁掉自己的前途!”
    面对老师充满温情和关爱的告诫,他第一次沉默了。
    但在他的内心,一直为那些长眠于大海的英雄愤愤不平。
    因为少年时的经历,他对于北洋海军,更多了一份关注。
    而在有了互联网之后,他有了接触更多的知识的机会,也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
    而随着对历史了解得更深刻,对充斥在周围的谎言,他的反感也变得越来越强烈。
    “将军,您没事吧?”曦雪有些担心地看着他,轻声又问了一句。
    杨朔铭好容易回过神来,他苦笑了一声,对曦雪问道:“曦雪知道北洋海军的事吗?”
    “知道一些。”曦雪微微一笑,说道,“我以前在云吉班的时候,有个姐妹就是安徽人,是当年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大人的老乡。”
    “噢?”杨朔铭听了她的话不由得一愣,“她知道丁提督家乡的事?”
    “是啊,我记得她说过,她的家离丁大人的家乡高林乡郎中村不远,她小时候和伙伴们去玩过,在村子后面小山坡上的荒草丛里,看到了一大片墓碑。她当时不知道害怕,只觉得石碑上刻的字很好看。后来大人告诉他,那些是当年投奔丁大人的北洋海军官兵的墓地。”
    听着曦雪的讲述,杨朔铭的脸上现出了专注之色。
    “她后来又去了那里玩了好多次,村里的老人告诉她,这些坟墓都是夫妻合葬墓,她当时很羡慕夫妻俩死后也能呆在一块儿,她仔细地看着墓碑,学着认上面的字,看着看着,她突然发现,每块墓碑上男人去世的日子都是甲午年八月十八日,死因都写着血战身亡,而每个女人的去世的日子,都是两个月以后。她很奇怪,就问老人是怎么回事,老人说,那是因为全村投奔丁大人的男人牺牲两个月以后,消息才传到家乡,而他们的遗孀在得知消息后,全都在同一天选择了自尽,随夫而去了。”
    曦雪的叙述的语气虽然一如往日的平淡,就象是在讲述一个年代久远的小故事,但此时在杨朔铭听来,却无异于平地惊雷!
    “我还不知道有这样的事……”杨朔铭的拳头因为用力捏紧,关节已经变得发白了。
    这些事情,竟然一直被后世由谎言铸就的所谓的“主流史观”所掩盖,令人根本无从得知!想到那些触目惊心让人忍不住热泪盈眶的墓碑,还有那些被被扣了百年屎盆子的北洋海军将士所遭受的不白之冤,杨朔铭感到自己的心仿佛在流血。
    北洋之后无海军!指的不是海军的军舰,而是随着北洋的战败,那些流逝的海魂,还有消失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