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曹贼 >

第215章

曹贼-第215章

小说: 曹贼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年后,赤壁之战爆发。时已三十多岁的明泽,还只是别权帐下
    一个小小的谋士,根本就算不得起眼。至于苦内计,天晓得是不是罗大忽悠杜撰出来。但是从一点能看出阚泽当时的地位:诸葛亮舌辩群儒的时候,聚集了江东一流人才,偏偏阚泽没有出现在那些人之中。
    由此可以判定:阚泽在十年后,哪怕是戍为谋士,也不是太受重用。
    很有可能,他是黄盖这种人的参军或者司马,甚至没有机会,和
    孙权直接面对面的说上话。
    而对曹朋来说,闱泽这样的人,才是他招揽的对象!他如今身边谋臣,不过步骘一人而已。
    步骘长于内政,不擅运筹帷幄。阚泽呢,博古通今,有着极强的观察力,胆大心细,正可以弥补步骘的缺失。越想,就越是觉得不能放过阚泽。但想要让他跟随自己,怕也非易事。
    三天后,剁策带十数随从,离开吴县,赶赴语阳,和大军汇合。
    同时,豫章太守剁贲,自柴桑水路进发,攻占春谷,切断了丹阳和
    庐江、九江两郡的联系。
    丹徒长别河领兵攻破句容、湖熟和秣陵三县,直逼丹阳县。三面环敌,一面临江,而水路又被切断。
    丹阳宗帅祖郎,顿时陷入四面楚歌的尴尬境地。而之前信誓旦
    旦,表示要崭有崭,要粮有粮,要人有人,会全力支持祖郎的袁术,此事悄无声息。甚至连一兵一卒的支援都未提供。
    孙策临行前,周瑜献出一计。
    “丹阳乃江东西北门户,必须要完好接收过来。
    祖郎不过是受袁术的盅惑,才会起兵造反。今吴侯得朝廷册村,自当晓之以理。能兵不刃血,最好还是兵不刃血。想必祖郎此刻也正在后悔。吴侯这时候只需派人劝降,祖郎必然心动……若祖郎愿降,则太史子义也难戍气候。吴侯爱太史子义之勇,何不将他收服过
    来?”
    孙策对周瑜,几乎是言听计从,当下表示,一定会尽量避免丹阳战火。
    他离开吴县之后,将吴郡交由张昭打理。文武之事,尽托付于张昭,也显示出他对张昭的信任。
    临行时,他又恳切挽留荀衍。
    “待丹阳战事了结,我定和伯阳一同返还。
    到时候可商定婚期……我仰慕曹公已久,自然也很愿意,和曹公成
    为一家,还请先生海涵。”
    话说到这个份上,王朗荀衍也不好再说什么。
    孙策离开吴县之后,王朗时常和张昭,泛舟太湖;而荀衍则领着夏侯兰和曹朋,在吴郡访友。
    荀衍当今名士,又是荀淑之后,声名响亮。
    加之他才学过人,文采飞扬。所以在当地士家中,颇为称道。
    今儿个到这家做客,明天与那家饮宴。才几天的时间,荀衍便走访了吴县城中好几个士家,双方均是相谈甚欢。一时间,荀衍之名,在吴县传扬开来,吴县人皆知,中原来了一位名士,才学出众。
    曹朋一直在观察荀衍,可是却没有发现荀衍单独,或者私下里和什么人接触。
    整天介吆五喝六的拜访本地缙绅,但他想要做什么?曹朋却有些看不出来。
    为此,他私下里请教荀衍”先生不是说要加剧吴侯和江东士家的矛盾,为何不见行动呢?”
    荀衍呵呵笑了,轻摇蒲扇,却不肯回答。
    这也使得曹朋更一头雾水……
    这一天,荀衍让夏侯兰套上马车,带着曹朋,驶出吴县。
    “先生,咱们今天又去拜访什么人?”
    坐在车上,曹朋忍不住问道。
    荀衍笑呵呵说”怎么,有些耐不住了?”
    这些天,带着曹朋到处走访,也着实有些难为了曹朋。
    从本质上,曹朋并不是一个很喜欢凑热阚,很喜欢交际的人。否则他前世也不会是单枪匹马的去闯荡,最后被最信任的朋友杀害。今生,曹朋已经尽力改掉这毛病,尝试着和人接触,主动应酬交际。可这骨子里,还是不喜欢这样的事情。一两天还好,可一连四五天都如此,曹朋心里不免生出厌烦的感受。对于曹朋的这种情绪,荀衍当然也能够感觉出和……
    “今天咱们不是去饮宴,而是要去拜访一位故友的后人。”
    “哦!”
    曹朋应了一声,却没有去问,那位故友是什么人。
    “先生,怎么走?”
    “华亭,咱们去华亭!”
    荀衍在车中,看着书,轻声回答。
    夏侯兰扬鞭催马,赶着马车,沿官道急行而去。
    来吴县这么多日子,夏侯兰对吴县也有了大致的了解。华亭,位于太湖流域碟形洼地的底部,距离吴县,大约有半天的路程。其地势地平,东南高而西北低,境内有十二座小山,成西南、东北走向。依次是小昆山,横山,机山,天马山……
    慢着慢着,小昆山?
    曹朋聆听着荀衍的介绍,心里突然间一动。华亭,莫非就是后世的上海吗?
    “先生,您在华亭的故友,是乖啊。”
    “我那故友,与荀家三世而交。呵呵,说起来你可能也不知道,名声并不是特别响亮。不过他家中乃江东望族,在吴县颇有名声。你可知道前庐江太守陆康吗?呵呵,就是他们家。”
    华亭、陆家……陆康?
    曹朋脑海中,顿时浮现出一个人名。
    就听荀衍接着道”华亭陆氏,也是百年望族。当年城门校尉陆纤,与家父交好。熹平年间,因得罪了人,所以便罢官回乡,郁郁而终。陆纤之子陆骏,曾是九江都尉,在五年前故去。我这次来,就是想要探望一下他的孩乎。陆康一死,陆家的声势迈不是当初可比拟缕。”
    “对了,陆骏之子,据说和你同岁哦。”“啊?”
    “他儿子叫什么名字来着?我有些记不太清楚了……陆议!据说也
    是少年佐杰,才华横溢……而且他和你很相似!”
    “和我相似?”
    “同样少年老戍,同样有才华,同样小小年纪,便独当一面。
    说起来,那孩子也挺可怜。他爹走的早,所以小时候便随他从祖父陆康,在庐江生活……只是三年前,袁术命吴侯攻伐庐江,陆康死战,但最终被吴侯所破。陆季宁兵卒,陆氏族人,更惨遭屠戮。好在陆康把陆议等兄弟提前送回华亭,才免于灾祸……之前我听人说,陆议要戍亲了。我作为长辈,总要来探望一下,看一看能不能帮上忙,顺便出一分力。”
    是陆议吗?
    没听说过……
    曹朋旋即放下念头,不再思虑此事。
    一路上,荀衍一改早先那慎言的姿态,唠唠叨叨,喋喋不休,好像变戍了一个话唠。
    所说的内容,无非是陆议怎么出色,怎么难得,十二岁便纲纪门户,担负起了整个家族。
    “陆氏一门如今虽不比从前,但终究有传承。
    我听人说,陆季宁的儿子陆绩,今年十一岁,非常聪慧:陆议的兄弟陆瑁,同样有才学……,他日待他们戍人之后,必然会有大前程。”
    陆绩?
    这个我知道!
    袁术席上,怀橘陆郎嘛。
    舌辩群儒时,这陆绩可是坚定的投降派,被诸葛大人批驳的体无完肤。
    这种人,能有大成就?
    曹朋有点不太确定。反正有一件事他倒是记得,三国演义中,陆绩被诸葛羞臊之后,好像就没有再登场出现过。如果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陆绩也就是一个有小聪明,而无大能之人。但是曹朋现在,却不敢确定了!那陆绩是不是真就如三国演义中所说的那样不堪呢?
    三国演义是尊刘,对曹魏和别吴,多有诋毁。
    所以曹朋也不敢确定,演义中那些是真的,那些是假的。
    只能说,他对陆绩的兴趣不大。
    三国时代,陆姓之人最能引起曹朋兴趣的,只有那火烧连营,大败刘备的陆逊陆伯言。不过怎么没有听荀衍提起过这个人呢?亦或者说,陆逊陆伯言的,陆,,非华亭陆氏之占陆,。
    “先生,可知陆逊?”
    “陆逊?”
    荀衍歪着头想了想,“那是谁?”
    “呃,我随便问问。”
    荀衍认真思忖半晌,叹了口气道”我还真想不起来,陆家有叫陆逊之人。可能是陆家的旁支吧……怎么,你认识他?”
    “呃…………不认识。”
    “不认识为何要问?”
    “这个嘛,,只是在吴县偶尔听人提及此人,故有此一问。”
    “原来如此。“
    荀衍一连串的问话,让曹朋冷汗淋漓。
    下一次,再也不要轻易打听人了。否则很容易引起误会,一个名字,说出口容易,但解释起来,是在太麻烦。也幸亏今天荀衍沉浸在与老友的回忆当中,所以并没有询问的太多。
    否则的话,曹朋休想这么容易过关。
    不过,那陆逊如今,又在何方呢?
    曹朋有些后悔,知道这些名字,却从未仔细留意过他们的身世和背
    景。否则的话,又怎会有这么多的麻烦?
    众人在途中,简单的吃了一餐之后,再次启程。大约近黄昏时,马车停下。
    曹朋下车询问之后,得知陆庄就在前面不迈处。再一打听,陆家
    在华亭颇有名气,就位于陆庄村头,非常容易寻找。曹朋等人按照打听到的路径,很快便驶入陆庄。夕阳西下,晚霞映天。一座宅院坐落于陆庄村口…………门前冷冷清清,在斜阳里,透出了一股苍凉之气。
    “先生,就是这家了!”
    曹朋搀扶着荀衍走下马车,轻声说道。
    看着紧闭的大门,荀衍微微叹了一口气,“阿福,持我名刺,叩门。”
第182章 绾青丝(三)
    陆议的个头,和曹朋差不多高,但看上去比曹朋略显结结实。
    后世常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可事实上,身为一个即将败落的世家子弟,身上往往担负着更多的责任。陆议也如此,十二岁便纲纪门户,承担起执掌家族的重任。这也使得他那张看上去略显稚嫩的双颊,透出同龄人所无法比拟的庄重和沉稳。曹朋也算是同龄人之中,少年老成的典范。可是和陆议相比起来,曹朋认为自己略显不足,缺少世家子弟的那种气度。
    见到荀衍,陆议并没有表现的惊喜。
    相反,在言谈举止间,他透出浓浓的戒备和警惕。
    也许并非针对荀衍,而是长久以来,所养成的谨慎所致。毕竟,华亭陆氏和孙氏之间颇有恩怨,想当初孙策攻破庐江时,对陆氏族人的杀戮,至今仍是陆氏族人心中无法磨灭的痛。
    陆氏子弟对孙氏,怀有恨意。
    孙氏反过来,对陆氏子弟,怀有戒心。
    陆家如今生活在别氏的统治之下,对于一切事物都会怀有戒心,这原本也是一桩正常的事。
    所以,陆议言语间得体,但态度上冷漠,有一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党
    而荀衍浑不在意,谈笑风生。他谈论当初受陆纤的交道,说起早年间在洛阳,和陆骏的交情。
    陆议始终保持温温笑容,不时附上几句得体的言论,令荀行大为开怀。
    曹朋就跪坐在荀衍的身后,默默的观察着陆议。
    陆议和曹朋年纪相仿,按照苟衍的说法,两人同年。但陆议似手比曹朋大两个月……可就是这两个月的差距,让陆议比曹朋显得沉稳许多。他看天色已晚,于是命家奴下去准备酒宴。
    “叔父现在回去,恐怕也来不及了,不如今夜就住下来,如何?”
    荀衍点头,答道:“就依贤侄所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