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枭臣 >

第479章

枭臣-第479章

小说: 枭臣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任家数代入朝为官,任氏四杰又都是进士出身,即使辞官归乡,但为一郡名流,可以随时给朝廷征辟复出。任氏四杰中的人物投附曹义渠,意义就非同小可了。
    “或许在任氏兄弟眼里,这天下该是要易主了……”秦承祖微微一叹。
    “两百里径源渠,总也得修一两年,到第三年头上,才能看出作用来,”林梦得说道,“在曹义渠及任氏兄弟的心态也稳得很。”
    “奢家与东虏将朝廷的底子掏空了,流民军又势如潦原,将中原腹地搅得大乱,川东秦宗源、荆湖胡文穆,山东梁习都是踩着流民军的尸体,趁势崛起,”秦承祖说道,“曹家又开了一个恶例,借修泾源渠为名截留关中赋税,怕就怕川东、荆湖、山东等地都有样学样……”
    “前年晋中军在燕南损失殆尽,陈芝虎过晋中时,又杀得太厉害,又持续多年的大面积旱灾,以致晋中没有这等强豪崛起,这时反倒成了个害处!”林缚微微一叹,感慨道。
    地方军阀虽算不上什么好货,但在晋中能有一个强豪人物崛起,便能集中地方资源,堵住东虏从晋中入侵的口子。
    李卓出镇蓟北军,蓟北镇又靠近津海粮道,得到有力的支撑,这条防线有巩固之势。偏偏以大同镇为核心的燕北防线西段,经过大半年的战事,给削弱得尤其的厉害。
    即使陈芝虎勉强守住大同,但周围应县、朔州、浑源等城俱毁,大同侧后、恒山东麓,东进冀北的瓶城也一度失陷,大同防线是岌岌可危。
    大同位于雁北,北抿阴山、南控恒山,锁扼内外边墙,处晋、冀之要冲,为燕京西北门户,战略地位尤其的重要。作为燕北防线的西段组成,大同防线分三个方向置十五协镇,共驻城寨四百余座,驻兵七万余。
    李卓率兵出镇瓶城,支援大同侧翼,迫使东虏退兵,但大同防线已经给打得七零八落,四百余城寨,残存不过十之一二,兵马也折损大半。
    这也是中原政权与北方势力争战的害处。
    北方多为苦寒之地,南方多富庶。
    北方军马从北往南打,能够靠在战区劫掠以战养战,越打越强。南方军马从南往北,从战区筹措不到足够的粮草,只能从后方花大力气调运,越打越穷。
    中原政权强盛时,人力、物力不缺,能支撑大规模的战事,所以能压制北方势力的抬头。
    时逢末世,大越朝的底子几乎给掏空了,大同防线给打残,想在短时间里重建,也没有这个财力了。
    虽说陈芝虎守大同有功,但也由于晋中及大同防线给推残的太厉害,依然受到严厉的责斥。京中要求罢黜陈芝虎的声音一日/比一日热闹,崇观帝这时候倒没有糊涂,连下圣谕申斥陈芝虎,倒是顶住压力,没有将陈芝虎从大同调免。
    在这个势态下,陈芝虎能守住大同已经是大功了,仓促调蓟北军出瓶城,与东虏主力决战,很可能导致更难收拾的结局。
    东虏虽从大同撤围而走,但此时又是秋冬,东虏随时会卷土重来。
    这个冬天,北方的上空还是悬着一把血色利刃。
    当大同防线形同崩溃,燕京西北门户半开,李卓还有多少选择的余地?
    李卓的五年平虏策,第一步是要稳固外围防线,才第一年过去,外围防线的西段就给打残。就算张协等人与李卓没有派系之执,也会施加压力,要求李卓从辽西出兵,将东虏主力牵制在东线,减免西段防线的压力。
    '  '
第5章 幕僚
    (读者捧场出现状元以上的府丞,感谢捧场的生蚝医院2、、金色奇迹以及其他捧场的兄弟们,对更俗来说,感受最深的是给认同,谢谢了!)
    午后,包括林梦得、胡致庸、胡致诚、李书堂、李书义、孙丰毅、周广南、钱小五、葛司虞、孙敬堂、孙敬轩、秦承祖、周普、敖沧海、赵虎、葛存雄、赵青山等人,都齐聚东衙议事。
    王成服敬陪末座,心绪有些激动。
    虽说有些人没有直接在淮东制置使司直接任职,却都为淮东军的核心人物。
    这是林缚回崇州后第一次召集众人议事,王成服给专程从鹤城召来参与议事,瞎子也能猜到他从此之后,便要算淮东军的核心人物了。
    淮东军诸军司将领及长史、行军司马等主要属官都已经定下,林缚辟举上奏京中待批准。
    即使给岳冷秋增设、刘庭州兼领的军领司分出许多职权,受到很大的限制,淮东军在崇州仍有极深厚的根基。这些都要完整的纳入淮东制置使司的体制之下,建立完整的组织架构,才能做到身之使臂、臂之使指,使淮东军真正的强大起来。
    除林梦得、秦承祖任左右长史,曹子昂、傅青河任左右行军司马外,制置使司其下还可设典书令、典卫、支度使、支度副使、营田官及司工、司库、司牧参军等僚属。
    健全淮东制置使司的组织体制,有效的运转起来,则是林缚回崇州第一桩要做的事情。
    亲卫营扩编后,又编为步军司中军,已经是要拉出去独立作战的部队。
    内府宿卫之责,实际由骑军司骑营承担。等同于护卫长的典卫,自然是由周普兼任。
    林梦得以左长史兼支度使,担任淮东军的钱粮总管家,这是毫无疑问的事情。
    另设厘金局,负责向在崇州设市、设坊以及从崇州通行的商货募集军资。
    说得好听是自愿捐募;说得不好听,是强征商税。
    由于没有正式的名义,厘金局作为支度使下设机构,李书堂、孙丰毅、周广南、孙尚望等四人任支度副使,专司征收厘金事务。
    与传统的百里抽三、百里抽五/不同,林缚所定的出海商船征厘比例高达百抽十五。
    目前征收厘金的对象,主要是从崇州发船出江口运往胶州湾或直接运往津海的漕粮。
    “盐银保粮”之策实施后,大幅提高脚钱,津海的收粮价提高到每石银一两八钱。
    林缚费了这么大力,不能不从中取利。
    在孙家、周家的协调下,以黑水洋船社为首的海商、船东们,都同意向崇州支付百抽十五的厘金。
    此外,远海粮船还要缴纳百分之六的保金,一旦粮船遇风浪倾覆,可以得成本八成比例的赔付。
    即便扣除厘金与保金,从崇州运粮到津海的所得,也不比实施“盐银保粮”新政之前差多少,自然能为诸海商乐意接受。
    漕粮若从黑水洋航线直达津海,所征收厘金,归崇州全额所得。
    漕粮若走近海,到山东走胶莱河,穿过山东半岛北上,所征收厘金,崇州与青州平分,但青州方面不得再向从崇州出发的粮船再征收过税、厘金。
    “盐银保粮”的意义在于,即使燕京对诸郡的控制力下降,只要有足够的盐银收入,保证有足够多的商品米粮流向崇州或淮安,就能有足够多的漕粮运往燕京,维持燕京及燕北防线的局面不崩溃。
    这也是林缚年初以守孝为名潜到津海、李卓最终支持林缚的关键。
    对各郡来说,每年的漕粮运输,糜费甚巨、效率低下,几乎达到一石漕粮、三倍脚费的程度。
    如今中枢要求各郡将漕粮折成税银赴京,在每石漕粮正额之外,多征三到八钱的运银,对各郡来说,也极大的减轻了负担。
    唯一不利的地方,就是大量依靠内河漕运吃饭的人,上至督漕官吏、中至诸家河帮、下至船工、脚夫,一时间都失了业,成为各郡必须要消化的不良影响。
    内河漕运中断,是客观存在、无法更改的事实,即使有些零星的反对声音,也给彻底的无视了。
    张协、岳冷秋等人,也不得不承认“盐银保粮”是维持当前局面不崩溃的一大善政。在他们看来,最大的弊端,就是东阳一系从“盐银保粮”里获利巨大。
    之前,大多数运粮漕船都从淮口出海。淮泗战事起,淮口被封,崇州便成为漕粮出海的主要出口。
    淮泗战事结束,淮口实际又给林缚所控制。
    如此一来,除了川东、荆湖、浙北、江南等产粮区外,几乎再没有别家势力能从津海粮道里分利了。
    淮东军实际成为天下最大的粮商。
    从四月末到十月初,受战事及东海风暴季的影响,实际从崇州出海的漕粮达到八十万石。扣除给青州的分润,崇州实际直接所得厘金,超过十二万两银。
    秋冬及春季,是黑水洋航线能发挥最大作用的时候。
    经过半年多的发展,黑水洋船社的远海运力达到十五万石。预计明年风暴季来临之前,能完成八十万石漕粮的运务,这部分最高能超过二十万两银的厘金收入将全部归崇州所得。
    局势能维持下来,崇州总的厘金将更加的可观;在未来一两年里,厘金将成为淮东军最重要的收入来源。
    要没有这点底气,林缚也不敢咬着牙去修捍海大堤。
    厘金局在淮东的地位自然也是可想而知的;林缚一共任了李书堂、孙丰毅、周广南以及在津海的孙尚望四人做支度副使,来负责厘金局在各地的具体事务。
    此外,钱小五担任支度副使,负责内库银钱支度。
    胡致庸担任营田使,负责淮东军的军民屯田及兵户安置事务。
    屯田不仅是淮东军目前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更关系到兵户安置的根本。
    除了崇州沿运盐河、西山河两岸、西沙岛、清江浦北滩的大量屯田外,接下来要逐步扩到鹤城的屯田规模。还要尽可能的多设巡检司,利用巡检司来组织流民,在驻地周围开发河滩、沼泽等废地,进行屯种。
    这也是在现有条件下,在民政、财政权力受限的情况下,利用巡检司进行流民安置、屯种,也是对淮东诸县扩大影响力的一项重要措施。
    除了胡致庸任主官外,林缚还使李书义、王成服担任营田副使。
    李书义同时兼任崇州县丞,代林缚处理崇州县的琐碎事务。
    鹤城实际达到置县设邑的条件。
    鹤城的新城规模比之前的城寨要大好几倍,有河港,有出海港口,与崇州的陆路、水路都畅通了,迁往的民众也日渐增多,而且还大量的土地可以安置兵户与流民。
    不过,没有正当的名义,暂时还只能以巡检司的名义行事。
    鹤城与观音滩(西沙岛),是淮东当前民政事务最繁重的两个巡检司。
    王成服很有内政才干,林缚自然要往他身上多加重担。
    葛司虞任司工参军,负责工程监造。
    淮东军制下的工造体系,已经远远非传统的司工参军一职能概括,便是扩编后达六万人规模的工辎营,也是世所罕见。
    想开国初年,高祖差不多平定了大半个天下,性质与工辎营相差无几的班军规模也才十万人而已。
    除设船政使外,还设军械监、冶金监及百工监三司,职同司曹参军。
    孙敬轩兼任船政使与百工监。
    崇州之根基,可以说是有一半架在海洋之上,船政之事犹为重要,遂专设船政使一职。
    崇州蕞尔小县,要纳容更多丁口,要开辟更多的财源,发展规模化的工场手工业,是条捷径。更为重要的,工场手工业的兴盛,是推动生产力水平往前大步迈进的关键一步。
    林缚一贯在江宁、在崇州推崇匠术杂学,走到这一步,专设百工监也是水道渠成的事情。只是当世精研儒学、擅谈理学的士子多如过江之鲫,精通匠术杂学的管理人才却凤毛麟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