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同人电子书 > 天下 >

第44章

天下-第44章

小说: 天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肃不假思索:“有,等你能够制定规则的时候,让别人都跟着你的规则走,否则在那之前,你就先得遵守规则。”
徐时行叹道:“少雍浑不似弱冠少年。”
赵肃哈哈一笑:“对极,我确实是城南槐树下的那只狐狸修炼幻化成人形的!”
话未落音,下巴却被人捏起。
王锡爵左右端详,嘿嘿出声:“你别说,可还真像,这还是未长开呢,若再过两年,只怕全城半数的闺中小姐都要倾慕于你了,不如咱们来订个亲,我媳妇也快临盆了,若是生下女儿,以后就嫁给你吧,这样你可就得喊我一声岳父了!”
“……去去去,一边玩儿去!”
众人都哄笑起来。

从这次小聚开始,赵肃慢慢地建立起自己的人缘和关系网。
一甲三人之中,徐时行谨慎有余,魄力不足,王锡爵则过于急躁,唯独赵肃虽然年少,却沉稳雍然,遇事总能冷静以对,又肯给别人出些主意,所言所想也总能让人信服,隐隐地便有引领着其他人的意思,这是后话了。
却说金榜题名不久,差事很快就下来,他们甚至连回家探亲的时间都没有。
不出所料,一二甲名列前茅的这些人都被分到了翰林院。
徐时行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
王锡爵、赵肃、余有丁、陈洙、戚元佐、张廷臣等人,被授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
而赵肃又多了一个额外的兼差,就是到裕王府教导世子殿下。
如果现在皇帝只有裕王这个儿子,那么这份差事定然会惹来许多眼红的,但是现在还有个景王在,看皇帝那意思,还指不定传给哪个儿子,而且景王府上也已经传出侍妾怀孕的消息,未来如何还难说得很。
 

作者有话要说:谢谢Keigo→禟、howareyou2046、zr33835950、newcreature1009、夜嘀、谢沉颜童鞋的地雷,谢谢仙仙贝童鞋的手榴弹,谢谢大家的回帖!

注:1、徐时行的身世,有部分是真的,就是他确实姓申,而且是私生子,有部分是野史+我自己的杜撰。2、本来还想让包子出来,结果塞不下了,只好放下章,俺没想到吃一顿饭写了这么多,主要得让赵肃和其他人熟悉关系并建立威信作铺垫。

看不到V章的童鞋留邮箱,我发给你们。



42

42、第 42 章 。。。 
 
 
槐花盛放的季节,也终于到了离别的时候。
京郊崇文门外有折柳亭,也不知何年何月所建,年久失修,但因是京城通往外头的必经官道之一,所以人来人往,旁边还有几处落脚歇息的茶棚,不算冷清。
赵肃骑马陪着元殊出城,到了这里,赵肃勒绳下马,元殊却未动。
元殊要带着去上任的仆从和书童马术不精,一路跟在后面,累得气喘吁吁,才终于赶上他们。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你回去吧。”元殊淡淡道,纵然再舍不得离开,也需要面对这一刻的到来,他不喜欢这种依依惜别儿女情长的场面,说了这句话,掉转缰绳就要走。
赵肃忙按住他,笑道:“小师兄可还记得,那年咱俩打赌,说如果我能考中进士,你就要答应帮我做一件事?”
元殊撇嘴:“我还当你忘了这事儿,果然是不肯吃亏的,说罢。”
他也没问赵肃想要什么,仿佛只要他说了,自己无论如何也会做到。
赵肃大笑:“看你这模样,不知情的还以为我要你去摘星星摘月亮,其实也就是一桩小事,师兄到曲靖之后,烦请收集当地一些土地丈量,人口税收,民风人情的东西,账册也行,县志也罢,甚至是当地百姓的口述传闻也可以,待下次见面时再一并给我。”
这种古怪的要求显然是元殊意想不到的,他很诧异:“你要这些作甚?”
赵肃眨眼:“给你找点事情做,免得你到那里一瞧见热情洋溢的苗女,便忘了师弟我了。”
元殊见他不肯说,也不再多问,就答应下来。
他知道赵肃自小就很有主见,每件事情大都有自己的道理,却不知赵肃不是不肯说,而是不知道怎么说。
古代交通资讯都不发达,不可能像后世那样几秒钟就能知道千里之外发生的事情,赵肃只想尽可能多地了解各地民情,但他自己现在还不能出京外放,这个愿望只能暂时交给元殊来帮忙实现。他也说不上这些东西能派上什么用场,但先收集着总是没坏处的,也许总有一日能用上。

“我走了。”
“师兄,保重。”
赵肃退后一步,拱手,行礼,郑重而严肃。
“一路顺风,还有,后会有期!”
元殊深深地看了他一眼。“后会有期!”
说罢叱的一声,扬鞭纵马,绝尘而去。

赵肃站在那里,看着他的背影,久久未动。
当初刚来到这个时代的陌生感,不知什么时候早就消失得无影无踪。陈氏,戴公望,元殊,朱翊钧,是这些人在身边一点点地影响他,让他慢慢地从骨子里彻底变成一个大明人。
是的,我是一个大明子民,纵然中国人这个词,现在还不流行,可时间倒溯几百年,我们也有一个共同的称谓:华夏民族。既然来到这里,就算能力有限,我也希望能够努力一回,起码做到问心无愧,而不是将来后悔,所以,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吧。
傍晚的风扬起衣袂,橘黄色的霞光透过云层铺洒下来,却衬得他的侧脸越发丰神如玉。
小书童侍立一旁,站得脚酸,忍不住轻声道:“公子,我们回去吧?”

赵肃嗯了一声,也不上马了,两人牵着缰绳,慢慢地往回走。
“你想作甚!去去去,离远点儿,我们还要做生意呢!”
旁边茶棚传来老板娘的呵斥,他们循声望去,却见一人蜷缩在亭子旁边,衣衫褴褛,脸上一片污渍,已经看不清面目,他伸长了手,正要去拿茶棚客商不小心掉在地上的馒头,想来是身上的味道实在难闻,离他有些近的人纷纷掩鼻。
那人身形高大,即便弓起腰,也能看得出来。
对方被茶棚老板娘一喝,飞快地抓起馒头又缩回原处,开始慢慢啃食,也不抬头,老板娘气得直跺脚,但也拿他没办法,只好回转身去做生意了——她是小本生意又不是占地为王,人家只是拿了个掉在地上沾了灰的馒头,总不能不让。
赵肃不由停下脚步。

“公子?”
赵肃沉吟片刻:“你去把这几个铜板拿给他。”
小书童大惑不解,仍旧照做了,他走过去,捏着鼻子把铜板都丢在他跟前,就跑回来,态度实在谈不上友善。
那人见了铜钱,慢慢地抬起头,看向赵肃,一双眼睛黝黑有神,与外表迥然不符。
他没说话,只是对着赵肃磕了几个头,收起铜板放入怀里,站起来,一瘸一拐地走到亭子的另一头,坐下来,头靠着柱子,似乎要睡觉。
赵肃有点失望,他觉得自己被后世的小说影视误导太多了,见到一个举止奇怪的乞丐就觉得可能是个深藏不露的高人,结果人家还真是个乞丐。
“走吧。”
“诶!”小书童高高兴兴地应了一声,跟在赵肃后面。
夕阳的余晖落在两人身上,将影子拉得老长。

嘉靖四十一年,严世蕃因母丧返乡,没了他在左右谋划,严嵩在御前频频失仪,加上蓝道行扶乩指严嵩为奸臣,嘉靖皇帝开始对严嵩感到厌烦。
于此相比,俞彻弹劾鄢懋卿的折子,反倒成了导火索而已。
五月,刑部右侍郎鄢懋卿被落职抄家,共抄得白银三百万两,珠宝玉器十数箱,全数充入宫中内库,鄢懋卿流放戍边。
随着鄢懋卿的落马,赵暖这个无关紧要的小人物终于从诏狱被放出来,虽然因为赵肃老师和都指挥使刘守有的交情,锦衣卫总算没有对他施加刑罚,可就算这样,人也瘦了一大圈,连带面黄肌瘦营养不良。万幸的是,赵暖经此一事,大彻大悟,终于彻底敛去那些少年轻狂的习性,开始脚踏实地地做起买卖。那间被赵肃租出去的铺子又被他收了回来,镇日早出晚归,埋头做事,甚至不再提起俞家小姐。

赵肃中了探花的消息也传回长乐,自然轰动整个县城,赵氏宗族喜不自禁,逼着大房吴氏请赵肃母亲陈氏回府去住,后来还是陈氏自己不肯,才罢了这个念头。
陈氏淡定如初地经营着那间点心铺子,生意越来越好,她也听了赵肃的建议,不再扩大本地规模,只是遣了两个会做点心的伙计来找赵暖,预备在京城里开第二间唐宋居。
回春堂沈少东家的买卖也越做越大,写信来告诉赵肃,说是明年就要北上去山西那边找晋商谈生意,也会到京城来看他们。

八月的时候,严嵩因伤心丧妻,年事已高为由请求致仕,嘉靖帝恩准。
严嵩进宫辞行,君臣二人谈了一夜,出来的时候严嵩两眼通红,据宫中传出来的消息,皇帝同样也面露伤情。严阁老二十年深得圣心毕竟不是假的,君臣之间也确实有情份在,人要走了,抚今追昔,皇帝看着白发苍苍的老臣,原本一心想遣走他的心思也开始动摇。
最后,严嵩还是走了,六月中旬时候启程,结果兴许是年纪大了,进入直隶境内时便病倒了,嘉靖帝闻讯,还派了宦官与太医前往探询,让他就地休养,直到病好了再动身。

时光慢慢滑过,眨眼之间,赵肃入翰林院也有一年了。
翰林院的工作,对一般翰林来说,算不上忙,可也不会太闲,上至论撰文史,或者是随侍御前以备皇帝问询,下至整理书册档案,基本上每日都有事情做,偶尔也能泡上壶茶,聚在一块儿聊聊朝政八卦,但对于赵肃来说,他又多了一个额外的差事,那就是教导裕王世子,所以每日基本上是翰林院和裕王府两头跑,间接也算锻炼身体了。

这一日他忙完手头的事情,又到裕王府去。
轻车熟路地走进朱翊钧的院子里,远远便看见朱翊钧趴在那里习字,旁边还站了个人。
他的脚步声惊动了两个人,都不约而同地抬头看他。
朱翊钧是面露喜色,另外一个人则微微一笑。
“少雍来了。”
是张居正。

赵肃不敢失礼,忙拱手道:“张大人!”
此时的张居正,年过而立,正是风华最盛的时候,虽然面色白皙,却并不阴柔,站在那里,目光湛然有神,气度渊渟岳峙,已经隐隐有了他老师徐阶的真传。
张居正笑道:“少雍不必多礼,我路过这里,碰巧看见小世子在读书习字,便进来瞧瞧。”
他本身也是翰林院的侍讲学士,掌管着翰林院,论起来还是赵肃的直属上司,理应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但他之前因为要兼着国子监那边的差事,也是几头来回跑,又要不时去徐阶那里议事,算起来跟赵肃见面的次数也寥寥无几。
此刻近身见了,便仔细打量起来。
殊不知对方行礼的同时,也在暗自打量他。

张居正心道:这赵肃得师相几番夸赞,想必别的方面定有过人之处,只是单有一点不好,那便是形容姣好,面相偏于柔和,相由心生,难怪连教小世子也诸多纵容,令得世子的字至今也没什么长进。
赵肃想的却是:张大人下颌那三缕长须果然黑亮润泽,柔顺飘逸,不愧是上了《明史》流传千古的名须,如果再配上一句广告词,那就更妙了——我只用飘柔。
 

作者有话要说:今天本来想写小随笔的,结果码完一看时间,都11点了,来不及了,下次再写 = =
周末存稿,周一继续日更,嘎嘎。

谢谢cangtain2、howareyou2046、mmyuly、筏子、Luvus、bl20111104389、586689、Keigo→禟、4000834几位童鞋的地雷,谢谢大家的回帖和支持!
看不到V章的朋友请留下邮箱,我单独发给你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