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科幻电子书 > 国魂 >

第597章

国魂-第597章

小说: 国魂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骚动过后的日本,一片荒凉,中日战争,以及随之而来的大镇压,让日本男性人口急剧减少,并且已经到了一个可怕的危险线上。
    传闻有不少中国士兵和日本年轻女性发生了关系,但这又有什么办法?士兵们的需求需要得到解决,日本女性的需求也需要得到解决。
    中华民国大总统萧天曾经秘密说过,对日本还会有其他的解决方式,但至于大总统还是什么想法也就暂时没有人可以知道了!   
第六百七十六章 苏台德
    面对愈演愈烈的欧洲局势,在华盛顿,罗斯福却很关切。
    他生怕这类会谈只会拖延必不可免地要爆发的战争的时日。
    于是,在一次内阁会议上,他哀叹英国首相竟“不惜一切代价祈求和平”,并尖酸刻薄地对哈罗德。伊克斯说,很明显,英法两国是要使捷克人陷入困境,然后再“洗掉他们之背叛者手上的血迹”。
    周末尚未结束前,英内阁内部也出现了反对张伯伦的情绪,但他坚持己见。
    美国驻英大使约瑟夫。肯尼迪给首相送去一份具有预兆性的报告——这份报告系著名的飞行家查尔士。林德堡根据不久前他视察德国空军所获材料写成的,说明德国空军力量雄厚。
    与肯尼迪一样,张伯伦也感触尤深。
    同时,由于备战极差,英国便只好继续采取绥靖政策。
    9月18日,张伯伦对达拉第率领前来英国讨论这一问题的代表团说:“必须将部分领土割让给德国。
    但是,我们很难将捷克斯洛伐克拦腰砍开,除非捷克政府自己承认有必要进行边境调整。”
    达拉第同意,只要向捷克人施加些小的“友好的压力”,他们便可将“苏台德地区的某些部分”割让出去。
    与此同时,应向捷克人说明,对割让后余留的地区会有某种国际保证,德国必须参与这种保证。
    张伯伦先是犹豫不决,会谈中间休息结束后,便同意了。
    法国人回家后仍心惊肉跳,但张伯伦却自鸣得意。
    “前途虽尤多焦虑”,他在给妹妹的信中写道,”但最使我焦虑不安的事情已不复存在了,因为我觉得没什么可斥责自己的。
    相反,时至今日,事态是沿我所需要的途径发展的。”
    但是与此同时,还有一件不愉快的工作要做:告诉捷克人必须将苏台德割让出去。
    次日午饭后,当英国公使将这一建议通知贝奈斯总统时,贝奈斯大受震动,起初竟拒绝讨论此事。
    英公使巴塞尔。牛顿爵士虽觉难堪,但仍着重指出,他必须尽速批准,因为张伯伦拟在48小时内与希特勒重开会谈。
    贝奈斯愤怒地指责说,他的国家已被抛弃。
    他说,事实证明,他业已得到的保证仅是一纸空文。
    他惧怕的是,所提出的解决办法并非就此了结,而只是希特勒最终统治捷克的一个阶段。
    贝奈斯虽有这话在先,牛顿却向国内汇报称,他认为,贝奈斯“更趋于接受而不是拒绝,对有助于他向他的人民说明为何要接受的理由,他都听得进去”。
    星期一,张伯伦整天都在焦急地等待答复;45分钟后,捷克外长克罗夫塔告诉牛顿,他的政府拒绝接受英法两国的建议。
    然而,片刻后,捷克总理霍德查却又将法国公使召去。
    他请求拉克瓦让巴黎发封电报前来,声明若发生战争法国将退出条约。
    “这是拯救和平的唯一办法”。
    他说。
    他向拉克瓦保证,他这一行动是得到贝奈斯应允的——这是谎言。
    拉克瓦立即将这一消息电告巴黎;牛顿也将其电告伦敦。
    在电文中,牛顿建议由哈利法克斯出面,向贝奈斯发出一份哀的美敦书,叫他“立即毫无保留地”接受英法建议,“否则,英国政府将不再关注这个国家的命运。”
    虽然夜色已深,哈利法克斯仍立即赶赴唐宁街10号。
    午夜后,他回到外交部向牛顿发出指示,让他叫贝奈斯重新考虑,否则张伯伦将推迟或取消与希特勒的第二次会晤。
    凌晨2时,在他的法国同事的陪同下,牛顿来到赫拉德欣宫晋见捷克总统。
    处在时睡时醒中的贝奈斯被叫起来,一听到拉克瓦的话,“便如遭大棍所击”,立时瘫了,眼泪夺眶而出,一阵震惊后,被出卖了的贝奈斯答应中午给予最后答复。
    首次表示接受英法建议的话是从霍德查口中传来的。
    他拐弯抹角地通知牛顿,捷克的答复是肯定的,有关此事的正式答复将尽快交给他。
    但辩论一直延续至黄昏。
    其时,牛顿和拉克瓦两人被双双召至外交部。
    这两位公使各自拿到一份照会,该照会说,捷克斯洛伐克政府“难过地”接受英法两国的建议。
    当晚,贝奈斯政府发表公告,宣布投降——这给许多西方人带来了耻辱。
    公告说:“凭友邦可能给予的援助,我们曾作出答复。
    但是,一旦有可能遭武力压服的问题出现时,很明显,欧洲危机之性质已趋于严重。
    因此,友邦提出忠告,我们须作出牺牲,购买自由与和平,这也是他们无力相助所致共和国总统及我国政府已无其他选择,因为我们已孤立无援”通过代理人,希特勒又赢得了一次胜利。
    次日上午,9月21日,张伯伦在登机前对记者说:“捷克斯洛伐克问题的圆满解决是加强英德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的主要前提;而它又是欧洲和平的无可争议的基础。
    本人的目标是欧洲和平,我也希望此行能打开通向欧洲和平的道路。”
    此次,两国领导人将在莱茵河上的戈德斯堡浴场会晤。
    首相的座机在科隆着陆时,前来迎接的有当地的要员。
    机场上还有仪仗队;冲锋队乐队高奏《上帝拯救国王》。
    仪式完毕后,英国人乘车来到下榻地彼得斯堡旅馆。
    这家旅馆位于河对岸的山上,与戈德斯堡隔江相望。
    希特勒常于喝咖啡时间来此旅馆。
    对它周围的景色赞不绝口。
    此次,他将英国客人安排在此处下榻。
    目的是要让他们对德拉申弗尔斯乡间的奇风异景产生印象;再者,若沿莱茵河溯江而上不到50英里,便是传说中的女妖大石的所在地。
    从阳台上望去,张伯伦可望见隔江的德莱森旅馆;首次会谈将于下午5时在这里举行。
    半晌后,他乘着车子沿陡峭的山路来到江边,换乘渡船。
    江两岸站着数以万计的看热闹的人们,他们聚精会神地看着江中的小船。
    此情此景使汉德逊不禁想起大学划船比赛。
    德莱森旅馆座落在西岸。
    张伯伦一行上船后不一会儿便到了。
    希特勒历来是个和蔼的主人。
    他首先询问的是彼得斯堡的住房是否舒适。
    但是,在会议室内铺着羊毛地毯的长台前刚一坐定,他们便谈正事了。
    张伯伦一开始便历数了他和法国人从捷克人那里好不容易争到的种种让步。
    在将领土移交的全面而复杂的计划作了扼要说明后,他提到了英法两国向捷克所作的保证。
    说完,他便往椅背上一靠,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似乎在说:“这5天来,本人的工作够出色了吧?”令施密特奇怪的是,希特勒平静地、几乎后悔地回答:“本人非常抱歉,张伯伦先生。
    我不能再与您讨论这些事情了。
    经过近日来事态的发展后,这种解决办法已行不通了。”
    首相唰地站了起来。
    施密特注意到,首相的浓眉下的和蔼的眼睛,放射出愤怒的光芒。
    他怒气冲冲地喊道,我不明白!这种解决办法完全符合元首在贝希特斯加登提出的要求。
    希特勒支支吾吾,诡称在波兰和匈牙利所提要求得到的满足前,无法与捷克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他将英法提议一一予以反驳,并断然要求’“从此”德国便占领苏台德。
    张伯伦回答说,希特勒的这种态度既令他失望又令他摸不着头脑。
    这是个崭新的要求,远远超过了希特勒在贝希斯特加登所提的要求。
    他二次访德所带来的计划足以满足元首的一切要求;而他这样做是用其政治生涯冒风险的。
    此时,艾。冯。寇克派特里克爵士递给首相一张条子,上面说,德军已在埃格尔跨过了边界。
    张伯伦马上抓住了这点。
    他说,这种事情的发生双方都不可避免。
    他敦促元首与他一起“不遗余力地、有秩序地、和平地将问题解决,勿让枪击和事故扰乱和平工作”。
    他问,希特勒有什么建议能使他们在原则上达成协议?回答令张伯伦凉了半截:德军立刻占领苏台德,疆界日后用公民投票办法决定。
    由于这一要求几乎意味着捷克的彻底投降,两人便唇枪舌剑地交锋。
    舌战了好一阵子后,埃格尔又传来消息——是给希特勒的——说,有12个德国人质已被枪决。
    结果,用不着说,希特勒又大发议论,说捷克人如何的极度不公平。
    接着,他发誓说:“如果布拉格受布尔什维克的影响,人质继续被枪决,他便立即进行军事干涉。”
    会谈进行了3个小时,彼此不欢而散,但又约定明日继续会谈。
    在渡过莱茵河,乘车上山回旅馆的途中,首相虽不露声色,内心却愤怒万分。
    只在此时他才想到,他未使会谈破裂并回家是否是个错误。
    希特勒是处于发狂边缘呢,还是具有善恶二重性?若如此,张伯伦便有责任去打破僵局了。
    问题是怎样才能做到这点。
    在参加会议者中,他并不是唯一怀疑希特勒的神智是否健全的人。
    在德莱森旅馆,几个新闻记者在散布谣言,说捷克危机令元首如此心烦欲狂以致爬在地板上咬地毯角。
    这种说法原系出自元首的一名副官。
    该副官说,元首已怒到“咬地毯”的地步了。
    “咬地毯”原系一句俚语;某些新闻记者竟按字面去理解。
    其实,此语应译成“走投无路”才对。
    如此幼稚无知,使元首的副官们——他们很少见元首发火——觉得好笑。
    希特勒发火时,一般是大发议论半个钟头;偶尔若大声呵斥,那也片刻即逝。
    “数次这样‘发狂’时我都在场”,魏德曼写道,“我要说的是,他发的火,与那些脾气很坏又无自制力的人发的火没有什么两样。”
    有些心腹相信,希特勒之发火是为了效果。
    若果真如此,那么,那天下午的发火,却使其对手处于守势。
    其时,张伯伦业已在草拟一封妥协信。
    信中,他建议由他出面探听捷克人的风声,看是否能作出安排,让苏台德地区的日耳曼人自行维持法律的秩序。
    23日早餐后,这封信被送过了河。
    由于根本不想妥协,希特勒认为这是对他的想法的断然拒绝。
    在与里宾特洛甫及其他顾问进行长时间的“激烈的”磋商后,希特勒写了一封很不友好的信作为回答。
    信的内容重复了他在会议桌上说过的话。
    因为信很长来不及翻译,希特勒便令施密特带着信去见张伯伦,当面进行口头翻译。
    施密特腋下夹着一个大牛皮纸信封,于下午3时左右离开了德莱森旅馆。
    快到彼得斯堡旅馆时,施密特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