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科幻电子书 > 国魂 >

第37章

国魂-第37章

小说: 国魂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萧天,我不是在维护你,而是在维护我自己。”袁世凯收去了脸上笑容:“朝廷里的那些满人,说我贪私误国,权重势高,甚至说我不免要步曹操、刘裕之后尘,真正可笑,我袁某人对朝廷忠心耿耿,却被宵小诬陷,可怜可叹。”
    萧天不敢插嘴,袁世凯自顾自说道:“为了对朝廷表示忠心,我自行请求开去所兼各差,又上交北洋军权,只求督练二、四两镇和你的十一标,可朝廷里的那些人,就连我这点小小要求都不肯答应。二、四两镇也被陆军部收去了,现在我手里能直接使用的,也就只有你的十一标了,萧天,懂我的意思没有?”
    “大帅,我明白了!”
    萧天是真的明白了,北洋各镇划归陆军部指挥之后,虽然各级长官依旧是袁世凯老部下,依旧对袁世凯忠心耿耿,但一旦真要使用起来,不免多受陆军部牵制。
    十一标却是一个例外,良弼的报告,必然让铁良等人对十一标不屑一顾,也落得做个顺水人情,把十一标依旧交给袁世凯“督练”,以免得罪袁世凯太过。
    这样,十一标就变成了袁世凯能够不必通过陆军部,由自己直接下达命令的嫡系部队。
    “现在有多少人了?”袁世凯忽然问道。
    “回大帅话,原本步队营有三百二十六人的底子,后来从招募的人里,又精心挑选出了四百人,如果一切顺利,到下个月能有一千五百人左右。”萧天赶紧回道。
    “还是少了。”袁世凯沉吟了会:“我已经派人给你送银子去了,这会估计银子应该到了,这样,我再给你调拨一批军饷,你按照三千到五千人的规模给我把十一标弄起来,记得,除了继续演戏之外,真正的十一标兵丁一定要严格挑选,我要你给我练出一支精兵来!”
    “萧天绝不辜负大帅期望!”萧天大声应了,提到银子,萧天趁机把话带到了这上,说起了萧志远准备在安阳弄煤矿的事情。
    袁世凯在那想了一下:“我看可行,这也可以弥补一下你的军费问题,不过千万不要大肆声张。”
    说着起身拿了一包烟放到了萧天面前:“你吸烟,我不吸,这是前两天莫里逊来采访我的时候放在这的,吸吧。”
    萧天客气了下,袁世凯坐下继续说道:
    “朝廷里已经传出风声,朝廷要把我和张之洞从直隶、湖广总督的位置上调任军机处担任军机大臣,这是要进一步削弱我们权利,然后互相牵制,趁着我现在还在直隶总督的位置上,一些能办的事情我先帮你办了。
    一个是煤矿,还有一个我准备再办一个银元局,我看也交给你去办,一旦等我真的调离了直隶总督任,你十一标做起事情来不免受到牵绊,恐怕连军饷都成问题,总要想着法子解决才是。”
    萧天知道袁世凯这么做既是为了十一标,也是为了自己。
    其实萧天更加清楚袁世凯大可不必过滤,袁世凯调任军机处后,为了安抚其不安,西太后慈禧提拔袁世凯的亲信杨士骧继任直隶总督,作为对他的补偿。
    而杨士骧受任后,“一蹑故迹,不少变,内外晏然,不知帅之易者”。
    不过自己可没有那么傻,会把这些说出来,眼下袁世凯给自己的,可是实打实的好处。只要银子问题能够得到解决,那什么事情都好办了。
    “萧天那,十一标是要紧所在,千万谨慎小心。”袁世凯微微叹息一声:“咱们这些汉人,在满人手下为官,那是始终得不到信任的,他们信任的只是自己。当年曾国藩如此有大功于朝廷,为官任上尚且如履薄冰,度日如年,更加不用说我袁世凯了。
    太后现在对我还是信任的,有什么事情也都和我商议,可是太后春秋一天天高去,总有,总有那么一天等到了那个时候,我怕我袁某人的祸事就要来了。”
    “大帅自有贵相,再加上我北洋将士一心,何虑之有?”
    萧天说这话的时候,一点奉承意思没有,这满清江山迟早亡在你的手里,现在那些上蹿下跳的满人不过是在那里苟延残喘罢了。   
第七十一章 埋头十年与日本抬头相见!!!
    袁世凯对萧天甚是亲善,也许是因为萧天表现出了自己的过人之处,被袁世凯视为北洋系年青将领的杰出代表,也许是因为萧天是袁世凯最器重的部下之“子”的缘故。
    两人在书房里也不知谈了多久,袁世凯从做人的道理,到做官的诀窍,北洋如何强大起来,自己当初出卖维新党人时候的无奈等等等等,竟是倾囊告诉给了萧天。
    萧天听的非常仔细,生怕漏了一个字。
    自己原本以为知道袁世凯是个什么样的人,但这番长谈,才知道自己其实了解的太少了。
    在萧天所掌握的知识中,历史上对这位大帅评价向来以负面为多,但是这些负面评价又是否真的公正?
    正是面前的这个未来的大总统,废除了在中国沿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大力兴办各级新式学堂教育,引进了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广泛延纳从海外学成归来的新学精英并委以重任。自小站练兵到接掌北洋,袁世凯建立了中国近现代第一支新式军队,采纳西法编练新军,并与徐世昌等编就了两部兵书《新建陆军兵略录存》,《训练操详晰图说》。
    袁世凯废除衙门创立警察治安管理模式,领衔仿效西方建立巡警制度,成立中国第一支警察部队,令中国军警分离。袁世凯还积极开矿设厂办公司,发展实业经济,甚至在遭谴归隐之后还说出“官可不做,实业不可不办”的话。
    在财政捉襟见肘的情况下,袁世凯宁可压缩军队,也要推广全部免费的国民学校,即四年制初级小学。
    袁世凯在推动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路上确实做了很多实事,比一些以“革命者”自居的人做得要多的许多。
    而在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上,也正是这位日后的大总统,以晚清从来没有过的强硬态度在谈判桌上逼迫俄国、蒙古签订了《恰克图协约》,外蒙古分裂势力被迫取消独立,俄国承认外蒙古为中国领土。
    他力图恢复中断二百多年的传统汉文化,断然拒绝承认英国企图分裂西藏的麦克马洪线,维护了西藏的领土主权
    像这样的事情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至于称帝?也许称帝真的是袁世凯这一生最错误的一个选择。
    但这是一个以立法形式下令永不录用太监,永不录用宫女,永不用各地进贡,皇室成员不得组织政党,不得担任重要政治官员,皇室成员不得经商与普通百姓争利的“皇帝”;
    这是一个当时知识分子中的精英,以及鼓吹民主自由的斗士所共同推举出来的“皇帝”,因为他们认为君主立宪更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没有皇帝的国家未必就能实行民主,有皇帝的国家未必不能实行民主;
    这是一个欧洲列强、以及日本生怕袁世凯一旦称帝,中国就会重新强大的“皇帝”
    如果袁世凯没有选择称帝,后世对他会是一个什么样的评价?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
    历史有的时候就是这样,在一个人生十字路口你做了一个自己认为正确的选择,但却会让你身败名裂
    萧天忽然想到了袁世凯曾经说过的一句掷地有声的话:
    “埋头十年与日本抬头相见!”
    “埋头十年与日本抬头相见”萧天低低地说出了这句话。
    “什么?”袁世凯没有听清。
    萧天大了一下胆子,把袁世凯的这句名言借取了一下:“大帅,我说若是我们能够埋头苦干,十年之后必然能够重新超过日本!可惜”
    萧天想说的是可惜在满清统治之下,这样的理想只能成为幻想。如果袁世凯现在能够举兵推翻满清,萧天相信自己一定会不顾一切的以性命相助!
    “埋头十年与日本抬头相见。”袁世凯也重复了一遍这话,忽然说道:“萧天,我知道你恨日本人,难怪啊,予才就是死在日本人手上的。可是这一句‘埋头十年与日本抬头相见’,好,甚好,我中华上下若都能埋头苦干十年,何惧任何列强?”
    说着像是有无限感慨:“我中堂堂堂上邦之国,如何沦落到日本一弹丸小国亦敢欺到头上?可叹,可恨!可朝廷里的大臣,想的却不是如何富强中国,想的尽是些龌龊勾当,算了,算了,不说了。”
    说着忽然拍了拍肚子:“奇怪,为何刚刚用过早餐,这肚子又饿了?”
    袁世凯这么一说,萧天也感觉到了饥饿,此时外面有下人说道:“老爷,该用中饭了?”
    中饭?萧天和袁世凯面面相觑,袁世凯起身推开窗户,忽然哈哈大笑:“这一谈,竟然从上午说到了中午,你我竟然毫无察觉。走,走,吃中饭去。”
    两人笑着走了出去,外面忽尔有人笑道:“袁慰庭,何事如此开心?”
    萧天吃了一惊,谁那么大的胆子敢这么称呼大帅?
    就看到外面走进来一个年轻人,目光炯炯有神,温文而雅之间却又透露着气度不凡。
    “哎呀,我的皙子,你可真会挑时候,一到用饭时间准来。”袁世凯大笑着迎了上去。
    皙子?杨皙子?杨度?萧天一下就想到了这人。
    袁世凯拉着那人的手,来到萧天面前:“来,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杨度杨皙子,我已经向朝廷推荐他进朝廷为诸大臣讲授宪法了。”
    果然是那个做《湖南少年歌》,帝王术的传人,蔡锷的至交好友,孙中山为了请其做为自己帮手,在日本和其秉烛而谈三天三夜也未能改变其心志的杨度!
    尚未等袁世凯为杨度介绍萧天,杨度已经上下打量了下萧天:“袁宫保莫说,我来猜猜,这样年轻,又能和大帅如此亲密,此人必是十一标标统萧天无疑!”
    萧天笑着点头承认,杨度拍手笑道:
    “蔡松坡曾给我来信,说十年之后中华豪杰非萧天莫属,能承北洋大业者亦非萧天莫属,不想今日竟然在此得见!”   
第七十二章 实力说明一切
    杨度这人当真是个怪人。
    此人少即有大名在外,在日本时候,孙中山仰慕其名,为招揽此人,促膝长谈三日三夜,但杨度并不赞成共和,只愿君主立宪,三日三夜竟然无动于衷。
    可孙中山在失望而去之后,却和杨度立下誓约,如果共和成了,则杨度当孙中山助手,君主立宪成了,则孙中山为杨度效命。
    蔡锷虽然与其政见不同,但却是至交好友,每到放假必然要去杨度那里吃饭。
    杨度不是正经读书人出身,却在殿试中高中榜眼,中了榜眼没有几天,却莫名其妙成了“康梁同党”,成了慈禧太后钦点的要犯。
    1905年清政府为了挽救危亡,准备立宪,派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杨度除了日本,哪里也没去,可是五大臣却请这位朝廷要犯捉刀代笔,为他们的出国考察写考察报告《中国宪政大纲应吸收东西各国之所长》和《实行宪政程序》。杨度从此暴得大名,政府的高层人士都知道了中国还有个“懂法”的杨度。
    再回国之后,不但什么事都没有了,袁世凯还亲自去火车站迎接,送了块“旷代奇才”的牌匾给他,又和张之洞联名上书保举杨度担任为朝廷官员讲解“宪法”的老师。
    从榜眼到要犯,从要犯再到朝廷重臣之师,这人的人生轨迹谁也捉摸不透。
    进来的时候杨度态度和萧天亲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