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同人电子书 > 清穿胤禩 1-3卷完结+番外 >

第59章

清穿胤禩 1-3卷完结+番外-第59章

小说: 清穿胤禩 1-3卷完结+番外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T说的比较小心,因为户部本来是胤禛掌管,他担心夺了哥哥户部的官职会让他心生不满。

胤禛点了点头,他知道户部的重要性。以前康熙在位时,自己做的战战兢兢,就是因为户部没有银子,做什么事情都要考虑再三。九弟赚钱的本事自己也是看在眼里,的确厉害。让他接手户部,相信户部的银两会日渐充裕。

看到胤禛没有反对,胤禩方才松了口气。便接着说:“四哥,八股取士的确使得汉人没有了谋逆之心,但是长此以往,对我大清亦是不利。咱们大清朝的敌人不是汉人。而是其他觊觎我大清的人。说到底,汉人也是我大清的臣民。但是这世上,除了我大清之外,还有无数的国家。他们都不是安分的主。我大清强盛时自然不怕他们,可是若是有朝一日,我国国力衰退,只怕这些幺蛾子就会兴风作浪了。所以我决定废除八股取士,当然这会有个期限,等过上三年五载再废除,给那些读了一辈子圣贤书,写了一辈子八股文的人一些时间。

将来的科举,不仅要考他们读的圣贤书,还要考他们的实际应用。四哥是最重民生的,一个只会读圣贤书的书呆子对百姓是没有任何益处的。”说道这里,胤禩叹了口气“不过这项改革任重道远,阻力只怕不小。得慢着点来。”

胤禛听后觉得有理,便点了点头。不过他还是有些顾虑,便道:“不过汉人人多,还是要小心着点才是。”

胤禩答应了声。不过这也好解决。这封建王朝,百姓只要能吃饱穿暖是没有人会去造反的。

二人又商议了片刻,看到天色已晚,胤禩便吩咐备膳。这清宫里是两顿饭,胤禩吃不惯。不过他现在是皇帝,饿了想吃饭,相信谁也不会无聊的来管吧。

吃完饭,二人又沐浴了一番,当然其中一些旖旎风光就不用多言了。

胤禩对奴才们说道:“朕要与雍亲王商议国事,任何人不得打扰。违令者,斩。”

小顺子顿时一个激灵,自己的主子一向心软,可从来没有说过这么严重的字眼。看来今儿个商议的会是重要的国事啊!出了殿门,将其他人都赶得远远的。自己也溜到了一边。这偷听国家要事的罪名他可担不起。还是小心些为妙啊!

 

作者有话要说:四四八八联手,天下无敌。哈哈!




98

98、第三章 。。。 
 
 

第二日的朝会,想当然的乱成了一团。

对于皇上点的几把火,朝臣们可是晕得很。但是不同意的居多。尤其是言官御史,仗着自己的身份,大肆的抨击胤禩,就差指着鼻子骂他不孝了。

其他兄弟倒是同意的居多,朝廷内忧外患,矛盾重重。几个小的从小就听八哥讲什么西洋,南洋,对这些陌生的国家表现出极大的忌惮。这种心情也影响到了胤禟胤俄他们。他们也打心里对这些国家不放心。
从西边传过来的消息,更是让他们忧心忡忡。英国的东印度公司与印度及东亚进行贸易。逐渐透过军事援助而进入当地的政治核心。在康熙三十九年,英法两国各代表其印度统治者爆发英法之战,到现在,英国可以说在印度的势力极大,都可以控制其政权了。
前车之鉴啊!虽然胤禟他们不知道东印度公司究竟有什么厉害之处,不过胤禩对其忌惮已久。这也让他们心里极为不安。
今儿个八哥既然想要对朝政进行改革,必然是想到了对付他们的方法,自己不支持八哥,等谁支持啊?

朝堂上顿时分了三派,支持,反对,中立。

胤禩一笑,也没有多做纠缠,就开始下一个议题。关于名讳的问题。历代新君继位,兄弟们要改掉和皇上同一字的名字,否则犯忌讳。
胤禩对此却不以为然,借口太上皇尚在,允许兄弟们不改名字。
胤禛他们连忙谢恩。那些言官想要提出不合规矩,但是又不能得罪这些有权势的亲王郡王,只能暗暗咬牙。

第三件事,因为康熙的圣旨上说由雍亲王监督帝行,赐金剑。胤禩提出金剑乃是太上皇所赐,自然不能由雍亲王拿着金剑下跪的道理,所以雍亲王上朝免跪,赐坐。
这点朝臣们更不敢有异议了,康熙余威犹在,万一自己在这里说了什么话让太上皇听到了,那不是没事找事吗?

既然除了第一件事情,其他的都已经顺利通过,胤禩颇觉满意。笑了笑就退朝了。

众人顿觉这皇上还是嫩了些,改革一遇阻力就不改了。没有太上皇的气魄。
可是第二天,众人发现事情不一样了。还是同样的议题,只不过这次分了两派,同意,反对。没有中立的了。
同意的居多,反对的人少,死犟到最后的也只有三个人。都是读书读傻了的。胤禩对他们可不心疼,当朝摘了顶戴花翎。理由是他们君前失仪。这个理由好,什么是失仪啊?还不是皇上说了算。
这下众人明白了,皇上是真的不好惹啊!

出得宫来,胤禟先忍不住笑了起来。胤俄也没有坚持住。

他们又想到了当日退朝后的情景。

胤禩发现自己的施政受阻后,并没有生气。当天就召了朝会上中立的所有人到御书房觐见。当然是一个一个进去。

见到每个人,胤禩的话都差不多。“爱卿辛苦了!”
“臣为大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爱卿欠朕的银两何时还啊”
“臣不知何时欠了圣上的银两呢?”
“爱卿别忘了,你欠国库的银两可是朕掏腰包还的啊!借据还在这里呢。”
“这个……”
“难道爱卿不知道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吗?”
“臣手头拮据,实在是,实在是还不出来啊!”
“还不出来?难道爱卿是想让朕抄家吗?”
“微臣不敢,皇上开恩……”
“那爱卿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臣明白,臣明白。”

不管朝臣说什么,胤禩就是这几句话。不大的工夫就将一群以为皇上仁慈好糊弄的官员们吓的冷汗直流。

至于宗室里面,欠胤禩银子的也不少,胤禩稍微点拨几句,众人便都安分了。
剩下几个非要和新皇作对的,胤禩也绝不手软,该贬的贬,该押的押。众人这下老实了。皇上有众位亲王、郡王支持。真是想办谁办谁啊!

这改革各部的旨意落实后,下一件事情就是加一场恩科了。这事由礼部办理,胤禩也没有多做指示。等到考完了,名次出来了。优秀的人才参加殿试了,问题出来了。

这时代八股取士,读书人很多都读傻了。胤禩看着满殿的“人才”微微一笑:“朕向来注重实际,众位既然是我大清的人才,马上是要做官的。做官也是一门学问,今儿个殿试的考题就谈谈众位觉得怎样才能做一名好官吧。比如做好一位知县,巡抚等等。朕会根据各位的题目,来确定该给你安排什么官职。”

这下子可乱了,谁不想做大官啊?有人写怎样做知县,就有人写怎样做知府,当然写巡抚,总督的也大有人在。但关键是通通的引经据典,没有一点结合实际的意思。
胤禩看后大为震怒,此次为契机,决定实施教育改革。他不要一堆只知道之乎者也而不懂民生大计的官员。
不仅如此,还要求每年派人到各地去检查官员的施政情况,不合格的一律裁换。
重用鄂尔泰,李卫这些清官,将他们树立成朝臣的典范。大力宣传他们的施政纲要,赞美他们廉洁自律的高尚品性。给他们升官,让其他人向他们学习。
在弄几个托,写一下忏悔录,说说自己曾经走了邪路,贪污了银钱。将这些钱上交国库。胤禩大方的不做追究,让他们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看到胤禩这么大方的不做追究,其他的贪官也都纷纷效仿。一时间国库丰盈啊!
当然也有死不悔改的,胤禛的粘杆处将证据呈上,立刻抄家,发配。
没多久,朝堂一派新气象。

整了贪官,胤禩开始实施另一项秘密改革。由戴梓负责武器研发,在全国招募这方面的人才。胤禩每年下拨十万两银子,专门用于研发武器。
一切焦头烂额的事情过去后,已经到了八月份了。

将这些朝政大事解决了,胤禩便终于有时间去看看自己的宝贝儿子,顺便瞧瞧如今的皇后蓝珠了。

皇后住的是坤宁宫,胤禩到的时候正好赶上用晚膳。因为皇帝到哪里都会有人提前通知,所以胤禩一到便看到一屋子的奴才都跪下了,皇后扶着嬷嬷先一步伸出的手,对胤禩行了一个清代宫廷的标准礼仪。
“都起吧。”胤禩一挥手,让宫女太监嬷嬷起来。
“皇后最近还好吗了?”
这进了皇宫称呼都得改了,胤禩适应了好几个月才习惯的。蓝珠忙应道:“谢皇上惦记着。臣妾很好。”

用餐时也有着礼仪,看到蓝珠比在廉亲王府时更加标准的礼仪风范时,胤禩其实挺无语的。
看来这皇后也不好当啊!想到这里,口气不禁温和了些:“皇后要注意身体,不要太累了。”
“谢皇上关心。只是……”蓝珠欲言又止。
胤禩连忙问道:“何事?”
“皇上,按说臣妾每天都需要带着其他妹妹到慈宁宫请安。只是太皇将份位高的母妃都带走了,这剩下的……”

“既然其他母妃已随父皇前往江南,这慈宁宫请安之事就先放下吧。”
蓝珠连忙应了。

说起这事,胤禩更是郁闷。他作为新皇登基,事情自然多,康熙虽然走了,但是留下了后宫中无数的娘娘。 依照礼制,皇太后本应移居慈宁宫,而有资格被称为太后的宜妃、德妃、惠妃都随驾前往江南了。其他的太嫔之类的还是很不少的。小小的慈宁宫根本放不下这么多人。胤禩一犹豫就让有子女的出宫被奉养,其他没有子嗣的移驾慈宁宫偏殿。这才解了燃眉之急。
慈宁宫的主殿胤禩为惠妃、宜妃和德妃留了出来。不管怎么说,他们也是康熙活着的所有妃嫔中地位最高的。
按说胤禩应该奉养母为圣母皇太后,但是惠妃因为大阿哥一事受到牵连,康熙也提了不能单封她为太后。胤禩便将康熙活着的几位妃子都晋为皇太后。追封自己的生母良妃为孝德仁皇后。

既然安排好了康熙的妃子,自然也要安排自己的老婆。胤禩的嫡福晋蓝珠自然是皇后,其他的几个小妾,胤禩只将她们分了嫔。这后宫的混乱他可是深有体会。自己本尊幼年时没有少受了罪。

皇贵妃,贵妃,妃这些较高的份位胤禩通通的空了下来,只由皇后统领后宫。如果其他人安分守己,自然可以给她们升份位,但如果有不安分的,那就只能贬了。

因为只有弘旭一个儿子,胤禩面临的是选秀的大问题。为皇家开枝散叶,是帝王的本分。胤禩心里窝火,爷我又不是种马,有这个必要吗?

蓝珠再说完了请安的问题后,果然提出了选秀的问题:“皇上,三年大选之期将近,实在应该充实后宫了。”
胤禩皱眉,这种祖宗家法,改革起来还真是不易。只能郁闷的说道:“这事你看着办吧。”

在坤宁宫呆了一阵,胤禩来到了阿哥所,自己只有一个儿子,这阿哥所里除了自己的儿子外,住的就是自己的几个小弟弟了。凡是不够年龄出宫分府的弟弟,都还留在这里。

弘旭已经有十二岁了,也算的上是大人了。只是一向被保护的太好,将来恐怕难免吃亏。
又想起了自己当年在无逸斋的日子,四书五经全部要读一百二十遍,背一百二十遍。真担心弘旭是不是也会这样被摧残啊!

弘旭见到胤禩,顿时欢喜异常:“儿臣给皇阿玛请安,皇阿玛吉祥。”
胤禩连忙扶起弘旭。这娃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