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同人电子书 > 相煎何太急(重生) 作者:八爷党 完结 >

第58章

相煎何太急(重生) 作者:八爷党 完结-第58章

小说: 相煎何太急(重生) 作者:八爷党 完结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一些草原上最常见的牛羊,马匹和动物皮子罢了。弟兄们征战辛苦,干的都是掉脑袋的活计,你总得给他们留点儿油水,不然谁还愿意拼命打仗。”

君少优对此,深以为然。

作为身份比较特殊的,身上担负着两邦友好与协作的永安王妃,君少优总要在正式场合说一些冠冕堂皇的官话套话,以示大褚与匈奴的关系友好。但这并不表示君少优发自内心的这么以为。只因没有人比他更清楚,国与国之间的交情,无论当面说的多么花团锦簇,最实质的关系还是由实力而定。

枪杆子里面出强权,拳头大的才是硬道理。

既然如此,那些所谓仁爱宽厚的美言还是口头上说说就可以了。而在实际的情况中,当然还是尽最大努力削弱对方的实力,增强自己的实力。如此,才能确保大褚总是站在上风的。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君少优还是非常喜欢沈作兴与徐怀义两人的作战方式的。因为他跟庄麟的这一支队伍,碍于匈奴大王子克鲁等人的存在,碍于那狗屎的“仁义之师”的名声,就眼睁睁的放过了许多次可以大发横财的机会——甚至可以说除了击溃忽而扎大军那次以外,在他和庄麟的领导下,大褚将士真正做到了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高尚与仁义。

不光如此,为了邀买人心安抚流民,君少优与庄麟一路行来,还将不少不好带走的牛羊,马匹送给各个部落的百姓。不过看着他们一个个感激涕零的主动帮助大褚将士驻扎营地的模样,君少优与庄麟也觉得没白散财就是了。

这简直就是“仁义之师每达一地,百姓翘首以盼,不战而胜”的最佳典范。等到消息传回京都之后,相信那些最爱鸡蛋里挑骨头,成日唧唧歪歪的文人书生也说不出什么来。

当然,君少优也在这不断散财邀买人心的过程中悄悄布下自己的暗棋。不过此乃后话,暂且不提。

且说林惠将西北大捷的喜报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传往京都,朝野上下听闻此言,俱都欣喜若狂。永乾帝在宫中大摆筵席,并下旨免除三日宵禁以示庆贺。

又在次日大朝会上正式提出建立西北都护府的事情。一时间群臣激昂,纷纷上表庆贺。同时,镇国将军府与世家一脉也将眼珠子盯在这个西北都护府上。

因镇国将军府与世家一脉斗争太过激烈,永乾帝为平衡两方人马,最终选了一个无甚背景却颇有实才的五品外省官员接任了西北都护府都护的位子。表面看上去,镇国将军府与世家一脉暂都妥协了。只有庄麟与君少优两人才知道,这位不显山不露水,看似没有任何背景的外省小官员其实是庄麟的心腹。

不是镇国将军府一脉,而是庄麟一脉的心腹。

一个月后,这位姓钟名睿的新鲜出炉的西北都护府都护在进京面圣叙职之后,一路辗转到达匈奴王庭。庄麟与君少优并麾下人马大摆筵席为其接风洗尘,钟睿客客气气的表示感谢,不过态度也仅止于此。

接风宴过后,庄麟立即示意麾下官员与钟睿交接工作。于此事上,庄麟并没有像很多人猜想的那般大有藏掖,或者犹犹豫豫,而是实打实的将自己手中掌握的资源和情况一一告知,充分表示出对大褚对永乾帝的忠心耿耿,霁月光风。庄麟疏阔爽朗的态度得到钟睿的好感,这位新鲜上任的都护大人曾在各种公开场合以及自己的心腹幕僚面前对庄麟大加称赞,认为永安王果然是个光明磊落之人。

而与之相对的,永安王也频频下帖子邀请钟睿品酒赏雪,双方关系越发亲近融洽。如此情况多少人在暗中捶胸顿足,懊恼不迭。尤其是庄周与世家一脉,他们实在是不想看到军功更上一层楼的永安王与这位手握实权的西北都护有太多的私下往来。

只可惜近水楼台先得月,恐怕这次博弈又让庄麟捡了个大头。庄周与严家众人甚不服气,唯有使人私下离间永乾帝与庄麟的关系。不断编排庄麟之所以礼遇这位西北都护,全然是为了将整个匈奴握在手中。

只可惜永乾帝不是个白痴,他虽然因为日渐老迈而慢慢丧失了年轻时候的英明神武,但也不是个任人愚弄的老头子。

钟睿如此不避讳的敬服和称赞通过各种途径传到各个势力的耳中,自然也能被那些潜藏在西北都护府的暗卫忠实的上报给永乾帝。和旁人不同的是,永乾帝在接到线报之后,非但没有怀疑钟睿暗中效忠庄麟,反而隐隐松了一口气。

只因他觉得钟睿行事坦荡,并无藏掖,反而不像是与人暗中“私相授受”。何况在钟睿前往匈奴之前,永乾帝也在京中召见过钟睿,并为此事与钟睿详谈一番。永乾帝相信良禽择木而栖,他认为钟睿是个聪明人,一定会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决定。

何况他的大儿子庄麟虽然出身行伍,但并不代表庄麟就是个鲁钝的人。相反的,庄麟能在少年之时立下如此战功,虽有其外祖一家帮扶筹谋,但庄麟本人也是个极为聪明通透的。

而一个聪明的人,又岂会无缘无故的得罪一位手握实权的封疆大吏?所以庄麟刻意拉拢钟睿,与钟睿交好的行为都在永乾帝推测当中。这也是一个政、治素养过关的人必有的反应。如若庄麟真的反其道而行之,故意与钟睿起了嫌隙,永乾帝才会担心。

所以庄周一脉的挑拨离间,很显然的并没有成功。非但如此,庄周一脉的气势汹汹,居心叵测反而激起了永乾帝心中,对于当日派祝繇担任参军却害了自家儿子身负重伤的愧疚之情。而正因此事,他最宠爱的宸妃已经把他拒之门外长达一月之久。

永乾帝决定要补偿一下自己的儿子,哄哄自己的爱妃。顺便也做些事情敲打一下行事越加浮躁,也愈发叫他不满的皇后一脉。

所以在庄麟与君少优班师回朝,抵达京师后,就看到了那样匪夷所思,叫人不敢置信的一幕。


、60

第六十章

且说庄麟率领西北大军;带着北匈奴新任单于克鲁写下的归顺国书,朝拜使节团以及北匈奴上贡的各色牛羊、战马、珍稀异宝满载而归。自边关入大褚境内;入马邑;进太原,过黄河,入关中……每过一地,当地官员、乡绅与百姓皆夹道欢迎;不过十几日间,西北大军的威名已然传遍整个大褚的锦绣河山。

与此同时,礼部官员也快马加鞭传来永乾帝的旨意,说是陛下会率领文武全臣亲自迎出京都,为凯旋将士接风洗尘。

接到这个旨意的时候;庄麟与君少优二人并不意外。毕竟此前朝廷大捷;永乾帝为表庆贺也做过这等亲自出迎的事情。一来是为嘉奖朝中将士劳苦功高,二来也是为了叫天下百姓瞧瞧皇室的礼贤下士,亲民举动。庄麟对此习以为常,只是配合着礼部官员教导将士礼仪,免得众将士兴致粗鲁,冒犯龙颜。

然而等大军施施然到了京郊之外,便出现了一幕叫庄麟夫夫愕然不敢相信的局面。

君少优几乎是失态的揉了揉眼睛,指着前方问道:“庄麟你看,那个人是不是母妃?”

庄麟也是满脸惊愕的盯着城门前面的一众迎接队伍。当先而立身着黄袍的自然是永乾帝无疑,然而站在永乾帝身边的一位绝代风华,明眸皓睐,顾盼神飞、易钗而弁的女子,岂不正是庄麟的生母宸妃娘娘。

一时间,不说君少优,就连庄麟也被吓的瞠目结舌,颇有些不知所措。

两人有些木呆呆的,和身后诸位将领在礼部官员的指引下下马走至永乾帝身前,躬身跪拜道:“臣等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后面众将士与北匈奴来的使节团早已训练过无数次,立刻躬身跪拜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万人齐喊,声音响彻云霄,震得道路两旁的鸟雀惊飞。

永乾帝面上一片欣喜骄傲,看着面前跪拜的儿子与臣子,看着大军之后不得不甘心跪拜的匈奴使节,难掩激动神情。

他上前两步,亲手扶起庄麟与诸位将领,口中温声笑道:“诸位将士快快请起,此番平定匈奴内乱,尔等着实辛苦。”

众多将领闻言,齐声喊道:“效忠陛下,精忠报国。”

这一句话是君少优在私底下教的。果然,永乾帝听到诸多将士将效忠陛下放在了精忠报国前面,脸上笑容越发深邃。

君少优与庄麟不着痕迹的对视一眼,相视一笑。

永乾帝早有腹稿,当着众多将士,满朝文武的面一番慷慨陈词,激昂文字,又亲自嘉奖三军,封赏诸将。引得众多将士热血沸腾,多次山呼万岁之后,方才示意礼部官员引领凯旋大军入宫赴庆功宴。

自己则上前一步,态度极为亲切的拍了拍庄麟的肩膀,一脸老怀大慰的说道:“尓乃我皇家千里驹是也。”

庄麟低头谦辞几句,且听永乾帝低声说道:“祝繇的事情,阿爹定然会给你个交代。你这番受伤,你阿娘着实担惊受怕了一番。此次回宫,你得好好安抚她才是。”

庄麟闻言,立刻看向宸妃的方向。口中应道:“阿爹放心,孩儿无事。”

言毕,却不由自主看向宸妃的方向。此刻宸妃也一脸激动,眸中含泪的不断打量着庄麟。她恨不得立时走过来将儿子抱在怀中,细细看看他究竟受了多重的伤。只是碍于礼法规矩,宸妃究竟不敢动作太多。此番永乾帝能答应让她一介妃嫔越过皇后,跟着满朝文武迎接大军班师回朝,已经是极为难得。宸妃断然不会再做出扎眼的事情,让永乾帝为难。

这么多年来,宸妃能笼络住永乾帝一直对她恩宠有加,除了她身为镇国将军府的女儿之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宸妃知进退,有分寸。

果然,永乾帝对于宸妃如此激动下还能自持的举动十分赞赏。整个仪仗返回皇城的时候,永乾帝为表青眼,甚至还请宸妃与庄麟两人一起上龙辇回宫。不过宸妃与庄麟再三推辞,永乾帝含笑说道:“这么多年了,爱妃依然不忘却辇之德。麟儿在你的教导下,也从来不会矜功自伐。着实难得。”

宸妃与庄麟躬身见礼,口内谦辞道:“这都是臣妾(儿子)该做的。”

君少优站在一旁冷眼旁观,只觉得这家人当真累得慌。

一时回了宫中,永乾帝在太极殿大摆宴席为西北将士庆功。

酒宴之上,庄麟与君少优夫夫二人自然是出尽了风头。就连镇国将军府一脉也是水涨船高,所有功勋亲贵蜂拥而至,寒暄劝酒。推杯换盏,觥筹交错,气氛热酣至极。

只是看着庄麟一脉风风光光,终有人心里是不舒坦的。皇后严氏便是其一。她端坐在上首帝王之侧,冷眼看着永乾帝与宸妃眉来眼去,含情脉脉,冷眼看着满朝文武只顾着巴结奉承庄麟而冷落了其子庄周,心中酸楚无可言说。

只是当日挑拨永乾帝与庄麟关系,皇后一脉已经触怒了永乾帝,方有后来永乾帝带着宸妃出城之事。前车之鉴犹在,皇后自然不会轻易动怒,非但不能功成,反而叫宸妃那贱、人得了好处。如此得不偿失的事情,皇后只做一次就够了。

她细细思量片刻,遂举杯敬永乾帝,道:“君主英明勤政,方才有吏治清明,国泰民安。我大褚建国不过十余载,如今百姓殷实,风调雨顺,万邦来朝,四野臣服。实乃陛下之德行仁爱所致。臣妾敬陛下一杯。”

永乾帝轻勾嘴角,满饮此杯。

皇后满意一笑,又向席下庄麟关切问道:“本宫早在宫中的时候,便听前朝的人说大皇子被困狼居胥山,身受重伤。心中着实惦念忧思,可不知麟儿你如今怎样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