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迴梦西蜀 >

第15章

迴梦西蜀-第15章

小说: 迴梦西蜀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我看到面前这个柔弱温和,样貌娇美的女子时,真怀疑自己走错寝宫了。
  她的确有一国之母应有的仪容和气度,接待臣子妻女时不卑不亢,和而不亲,分寸把握得相当好。不过她应该并不知道刘禅之前到相府闹了一场的事,不然就是她涵养实在太好,因为她看到我时毫无异色,仍是那种温和而语,若即若离的态度。
  就是要这样的女子,才能在这后宫生存下去。而我……我自嘲地弯弯嘴角,看着这地方雕梁画栋,丝幔层层,金榻玉枕,富贵奢华。让我住在这种地方,一定活不了多久。
  探病其实只是托辞,真要说起来,这也算是官场和宫廷中人的社交需要之一。张皇后本来也不以为然,她身体一向不太好,这也并不是我母亲第一次去探望她,只是我第一次入宫而已。而我在她面前坐停之后,除了她问我答了几句,也并无他话,这对我来说,是最基本的礼仪。
  但这种平静在最后我给她送呈一盒梨花糖的时候,被打破了。
  她一开始很疑惑地看着我,不知道为什么我要送梨花糖。
  梨花,梨花,分离之意。
  我知道她误会了,以为我是咒念他们夫妻分离。我叹了口气,只能把话挑明了说:“请皇后转呈陛下,一定要说是臣女所赠。”
  一丝疑惑在她脸上闪过,但那神色稍纵即逝,她立刻恍然大悟,接着,一种自嘲混杂着苦涩的笑爬上她的嘴角。
  我看到她拿着糖盒的手,微微发抖。
  次日,刘禅下旨,册封张氏为皇后,册封大典于一个月后举行。
  

  ☆、双鱼玉佩

  
  我现在才明白,迎接英雄凯旋,不是只有二十一世纪才有的事情,我曾感概那些奥运健儿在机场被粉丝和媒体记者“围追堵截”的事,现在看来,王师凯旋,也和那个差不离了。
  大军回师所走的街道被围了个水泄不通,很多年轻的姑娘这时候都不管不顾地跑到街上来,还往将领甚至是士兵身上扔鲜花和绢帕,我想要不是这个年代还没有绣球,这军队的几个将领,不论官位大小,都得被挂得像圣诞树一样,包括年过半百的赵云在内。
  赵统和他爹他弟弟回来之后就立刻进宫复命,然后又来丞相府交令。可恶的是,他看到我的一句话竟然是:“你的新发型真难看。”
  那时我哥正陪同在旁边,虽然他不知道“发型”是什么意思,但看他盯着我的头发看,总也明白他在说什么,于是在一边偷笑。
  我哥面前不好发作,我干脆堆上笑:“阁下看来此行收获颇丰,至少摆脱了小白脸的形象。”然后我就得意地看着他的脸几乎涨成猪肝色。
  我哥虽然一知半解,但也知道我说的必定不是好话,他笑着说:“佑诚兄走了一段时间,我几乎忘了,听你们两个人口舌之争是件很有趣的事情。”
  关于他们出征这段日子来朝内外的消息,我哥自然会给赵统补上,不用我来操心。我要想的,就是怎么好好地把自己的功绩吹奏一番,最好再玩弄他一下,谁让他嘲笑我的发型。
  果然,我的发型还真让他上心了,单独看到我的时候,又补了句:“说实话,你的新发型真的很奇怪。”
  “喂,你以为我喜欢啊?你知道弄这个多麻烦吗?可汉朝女人及笄了就要梳这个头发,我有什么办法?”我没好气地伸手,“喂,我的土特产呢?”
  “大小姐,那种穷乡僻壤的地方,哪里来什么你看得上眼的东西啊?”他皱着张脸说。
  “哦,没有就算了。”我无所谓地说,“对了,告诉你件我做的伟业。”接着我就把我怎么引邓芝找我爹去讨差,最后他得令出使东吴的事详详细细地描述了一遍。
  赵统听得有些心不在焉,我说完这个,还和他说我嫂子怀孕时候被这孩子折磨得够呛,我哥也因此忙得团团转。我知道这些事我哥自己不会说,自然由我转告,而且要叙述到位描写详细。
  赵统听得越来越无意,眉间显现出几分不耐烦来,终于他忍不住了,阻止我道:“好了好了,你别唠叨了。”
  我嘿嘿一笑,伸手到他面前:“我的土特产呢?”
  他一愣,然后明白过来,“好你个丫头,刚才玩我呢?”
  “你也不看看自己一边说没有一边脸上兴奋得要显摆的样子,就知道你一定有东西带回来,拿出来吧?”我又伸伸手,一副讨债模样。
  他臭着脸从身上拿出一块配了流苏的玉递给我,我拿来一看,是一块汉白玉的玉佩,雕成一尾鲤鱼的形状,刀法十分细致巧妙,鲤鱼呈弯身而跃的样子,偏偏鳞片细致可见,整块玉质地滑润,玉色白色微青,色泽纯糯,触手温润微凉。
  我并不是太懂玉器,但这东西单是看雕工也知道是好东西。
  我在手里把这块玉翻来覆去,看那张开的鱼嘴和鱼尾雕得都非常特殊,应该是平滑的鱼唇和尾鳍边缘,却各有俩个小缺口,而且看那种规则的样子,好像是故意而为之的。
  “怎么,入不了你眼?”赵统看我一直不说话,觉得有些失望。
  “不是……”我皱眉道,“这玉佩的确很好,可是……我怎么觉得,这东西看上去有点眼熟?”
  “鱼形的玉佩本来就不少,你以前看过相似的并不奇怪。”赵统看上去似乎稍放下些心。
  “不是不是,我指就是这样的,一样大小,一样形象,一样颜色,只是……”突然一道光线贯穿我的脑海,我激动地抓住赵统,“赵统,这玉佩是不是一对?两个可以相互卡起来的?”
  他皱了皱眉头,“你怎么知道?”
  “另一个呢?”我又问。
  “在我这里,好东西总不能都给你吧。”他有些无辜地说。
  “不是,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激动地有些语无伦次,“我的确看过这个玉佩,就在不久之前,我的意思是,在一千七百多年以后!”
  “什么?”他也惊讶地瞪大眼,“怎么可能?在哪里?”
  “就在那个道观里面。”我说,“我记得那个道士把我带到后面没有对外开放的一个地方,里面的神桌上就供着这个玉佩,两个合在一起的,我还记得我拿起来看过!”
  那半天的记忆对我来说太过模糊,但是我一直相信有些片段一定埋在记忆深处,等待着某一个场景的刺激把他们激出水面。
  比如现在。
  我记得我把那玉佩拿在手里时,那种丝丝沁凉仿佛直入心间的感觉,我甚至觉得,那种感觉让我想掉眼泪。
  难道说,难道说……那真的就是,我手里的这一块玉佩?
  “等……等一下,”赵统不知是不是因为激动,声音有些发抖,“你的意思是,我们,或者至少我们之中的一个人,去过那个道观?”
  “很有可能!”我几乎要叫起来。
  “你知道,这说明了什么吗?”他看起来比我沉稳得多。
  “说明了什么?”我没能马上想出来。
  “本来我们一直以为,我们只是偶尔才会到这里,甚至像你,根本连有没有你这个人物都不知道。而现在……”
  “你是想说……”我意识到他想说的,“我们根本就是历史的一部分,我们以为我们在成就历史,事实上根本不是这样?我们根本就是在历史当中?”我觉得一股寒意从脚底升起。
  “没错,也就是说……我们会来这里,根本就是……注定。”他神色凝重。
  我们同时沉默下来,那究竟意味着什么,从此之后,我们是不是应该抛却那种游戏人间的态度,因为我们的一言一行,根本就是历史长链中的某一环?
  如果没有我们,会不会真有黄承彦把陆逊带出八卦阵?如果没有我,刘禅的太子会不会在这一年出生?邓芝会不会去出使东吴?
  “那我们到底在什么时候,出于什么样的动机,到那个那么偏僻的道观里面,最后还把这个给留下了?”我捏着手里的玉佩,几乎想要把这东西给看穿。
  “不知道。”赵统挤了挤鼻根,“再说也不一定是‘我们’。”
  “那好,那就是你。”我说
  “为什么是我?”他皱起眉头,“难道我会那么小气,送出的东西再讨回来吗?”
  “我不是这个意思。”我觉得有些累,心累,“我的意思是……”我觉得说不出口。
  赵统眉头越皱越紧,俨然一副追问的样子。
  我动了动嘴唇,还是没能说出口。其实我是想说,如果我们两个只留下了一个,我希望那个人是赵统,我希望自己死在他前面。我知道这种想法其实很自私,死者已已,只留下生者悲痛缅怀。可我不想独自一人留在这个时代。但这样的话,让我如何说的出口。
  “好了好了,反正我没说你小气就对了,这半个放在我这里,可以了吧?赵小将军,谢谢你的礼物,本姑娘感激涕零,可以了吧?”我最终还是没勇气,只能选择赶紧岔开。
  “怎么什么到你嘴里,都听上去不是好事一样?”他无奈地说。
  “哪里听上去不像好事了?”我争辩,“我感激涕零还不好么,难道要我以身相许么?”
  “算了吧,我可惹不起你这个祖宗。”他无奈道。
  “诶,好,”我直接答应下来,“孙子乖,改日拿糖给你吃。”
  我这样占他便宜,他差点没把鼻子气歪了,憋了半天没想出一句反驳的话来,更是助长了我的得意之色。
  但是,那种心理上的影响,不可能因为这几句玩笑之语就尽皆除去。我再一次一连几天都没有睡好,有时候会梦到来这里前一天的情形。我已经很久没有做过这样的梦了,除了刚来的几个星期,我再也没有去回忆过那个场景。
  在梦里面,我反反复复地看到自己被带进那个房间,我看到桌上的双鱼玉佩,双手捧起来的刹那,我心里的那种难过无法言喻,我似乎听到那道士在和我说什么,但我始终无法分辨清楚,只觉得心里是那么难过那么难过。
  醒过来的时候,发现自己满面水迹,枕头上往往会被打湿一块。
  可是这样的事,我对赵统没有提过。我相信,他心中也有疑惑,甚至也有恐惧,但他在我面前同样只字不提。如今我们之间已经形成一种默契,有很多事情,其实彼此都心知肚明,并不需要讲出来。因为我们都很清楚,有些事情,讲出来也是于事无补,又何必徒增烦恼,甚至是彼此折磨。
  也许就是因为这样,我那时才没有说出“不要死在我前面”那样的话来。
  但是后来我知道,其实,我真该把这句话给说出来。
  

  ☆、何期再见

  邓芝回来了,带着好消息回来的。
  东吴和我国互遣来使,重修旧好。这一结果具有历史性意义。
  当初刘备还在白帝城弥留之际的时候,就已经有个叫黄元的地方太守造反,虽然之后被很快地镇压,却开了造反的头,至此之后,国内大大小小叛乱不断,这对刚经受夷陵之败的蜀汉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最头疼的是,那时候孙权还声援他们,这无异于雪上加霜,那些人造反起来更加干劲十足。
  而吴蜀这一重修旧好,则把一些造反的苗头给压了下去。就是当初朝中不支持和吴的人,都已经不再多话,甚至支持这一举措。
  当然吴蜀联合,最高兴的可能还是我哥。
  邓芝给我哥带来一份他亲生爹诸葛瑾的信,我看到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