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维多利亚的秘密 >

第139章

维多利亚的秘密-第139章

小说: 维多利亚的秘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格兰特估计最后是烧不成的,但他也在气头上,懒得说什么,冷冷在一边看着。

乔恩心中长叹,也说不出什么帮腔的话。

恭亲王只能说一大番好话和认错的话,并提出在赔款上加码。赔款自然是要加的,但仇恨也要雪耻,法国人坚持要烧皇宫,然后再议和,给大清一点脸色看,让大清永远忘不了洋大人的“恩情”。

恭亲王实在说不出口让大清皇帝亲自到欧洲去谢罪,双方今天的谈判破裂,恭亲王萎靡地离开了,不过好歹人身安全没问题,放下了心头一块大石。

英军的统帅和法军的统帅还在争论要不要真烧皇宫,恭亲王这里已经万般无奈,向脑洞大开的皇兄请示该怎么办。现在的咸丰大帝果然杀伐决断,不多久就来了一道圣旨,称为了赔偿那39名外交官,特别请英法从圆明园中任取39件宝物拍卖,所得款项全部用于赔偿39个洋人,价高的前20名偿予被戕害的20人,原定的每人2000两银子仍然如数交付。

当第二天恭亲王再去讨商量的时候,乔恩这里也已经得到了通知,他的授命是让英法将领任取100件物品用于拍卖,其中最值钱的39件用于赔偿,其余所得赏赐给英法官兵,以表扬他们不毁坏园林的高风亮节。

得到这个指示之后,士兵在商量这个生意划不划算,皇家园林的珍宝应该相当值钱吧,咱们最终会得到多少钱呢?他们是苦逼的士兵,也没见过多少世面,只知道如果是抢走的话,到黑市上卖可能值不了几个钱,他们估计皇家禁园没有人敢买下,这100件珍宝单独拍卖,一定有人识货。这些可全是大清国的至宝啊。

乔恩让英法士兵立即动手选100件,以免他们把鉴宝专家请来捡漏,那损失可就大了。粗野大兵们只好当即挑些顺眼的来集中在一起,通过一系列的事情串联,可见大清国皇帝真的是跟伦敦公爵建立了某种联系,要不恭亲王和乔恩怎么能把皇帝的意图执行得这么一致呢?

一个大兵弄来了一个白玉方印,这个时候,内务府总管因为圆明园被入侵而投河自尽,恭亲王派来了一个新的总管行家,看到这个,说:“这是圆明园印啊,不能拿这个。”大兵不耐烦地换了一个,这个更值钱更让人心痛,总管又说:“这是保合太和印啊……”大兵牛眼一瞪,对翻译说:“不是让我们随意取吗?怎么有这么多的规矩?我看是你们坏了规矩!”

大兵发飙了啊,翻译劝告总管大人:“算了,好像确实是可以任意取100件,快把这圆明园印收好吧。”

恭亲王把议和派的精神进行到底,在一旁一言不发,他觉得反正这整个园子都了打包卖了,早卖一点和迟点卖没什么区别。圆明园这座康熙赏赐给雍正并亲笔提园名的超级园林历经雍正、乾隆、嘉庆等数代帝王的精心修建、维护,其重要性甚至在皇宫之上,如果皇兄真是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话,那真是觉醒了。丢点奇珍异宝算什么,亡国才可怕呢。

皇帝的兄弟这么低声下气地来谈判,法国人实在是下不去手烧皇宫了,就算不给大清国面子,好歹也给伦敦公爵大人面子,这个面子可不是可给可不给的,是必须给的。

但是,赔偿的事情一定要下狠手,英法的官兵都在全权谈判代表英国公使额尔金伯爵和法国全权代表葛罗男爵背后说:“要多一点!要多一点!”

说是全权代表,可是在这个电报全球通的时代,总是要向法国皇帝和英国首相报告的,经过一番磋商,最终定下了英法各索一千万两白银的巨额赔偿,而且奸滑的英国人要求以黄金清偿。他们想强迫大清采取金本位制度,以便国际结算,其实这也正是唐宁要给大清制定的金融方向,在日本已经开始实施了。

谈到关税条款时,吸血鬼公爵那幽灵般的身影又出现了,咸丰帝指示,海关可以聘用英国人帮办税务,满百抽五也可以,但大清可以针对某些税种做调整。引入苏黎世银行作为第三方担保,保证赔款清偿,只要三方中的两方同意,就可以调整关税。

我靠,又是无所不在的公爵大人。但这个方案英法有什么理由反对呢?难道担心苏黎世银行毁约?这不可能,现在的苏黎世银行已经无比强大,有英国电报公司和英国钢铁公司的股票作担保,在有些人眼里,这比英格兰银行的信誉还高,谁不知道这两家公司都是年入n百万英镑的大户人家?

唐宁还要用关税手段来为大清建设自由主义市场,所以这块不能让英国人完全把持,否则一些政策不能实施。

英国人特别希望容许外国商人招聘汉人出洋工作,充当廉价劳工,这条是在天津的时候就提出来了的,但咸丰特别反对,现在唐宁把北京条约拿给已经安居在热河的咸丰帝看,他仍然反对,因为国人特别丑化洋人虐待华工,再说了,劳动力交易是你情我愿的事情,在我大清都过不下去了才远涉重洋去找口饭吃,难道不让人家去让人家留在大清造反呐?咸丰帝居然还有那么一点爱民之心,不过,他反对无效了,唐宁不咸不淡地解释了洋人聘用华工没那么可怕,催促咸丰帝签字。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唐宁愿给他解释两句就算不错了,咸丰帝也不得不含恨签下大名。

153。第153章大清新闻

自从1840年以来,大清的上层一直在进行排外宣传,用各种手段丑化洋人,说什么洋人吃人啊,过年过节煮小孩来吃啊,必须要喝中国的茶否则大便不通畅不出数日必死啊,没有科学知识的中国人一直都信这些谣言,连林则徐这样的大臣都以为洋人的腿是弯不了的,也不想想要是这样的话洋人怎么走路。

要化解华洋之间的仇恨,必须澄清这些误会,才能让国人认可国家之间平等的地位。要将这些言论广为流传则必须发展报业。现在的电讯报中文版只在上海等有租界的地方发行,否则轻易地就因言获罪被官府连人带货给拿了,现在才是将报业拓展的时机。

办报自由仍然未到时机,因为司法制度尚未建立,言论自由容易导致谣言满天飞,到时候还是得用强力手段平息,还不如先垄断报业,主导舆论。用《电讯报》的名头当然不行,这是洋人的报纸,让洋人的报纸主导舆论怎么也说不过去。于是,唐宁给大清筹划第一份全国性官报,定名为《大清新闻》。

由于中文电报机的发明,《大清新闻》可以做到全国各大城市同步发行,初期在北上广三大中心城市印刷。又由于中文打字机的出现,使全自动中文排字机有了可能,版面也能跟英文一样,想要几版就有几版。《电讯报》中文版早就积累了中文印刷技术,只消与中文打字机衔接就可以,而由于中文打字机是由威妥玛拼音为核心,易于学习,很快就能培训出大量的出版人才。中文打字机的快速方便还使得使用白话文成为可能。

垄断的报业还有一个好处,使中国人的阅读习惯火速与世界接轨,原来是以竖着从上到下,完了一列再到左边,现在一举改成横着来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你不爱看?对不起,没别的给你看!

大清国要是施政得当,完全有可能跑步进入现代文明,原来唐宁在日本惊叹日本国民的识字率世界第一,但最近关注大清局势才发现,大清国的识字率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相当高的,约为20%,比英国低那么5到10个百分点,可是已经具备了相当良好的基础,现在的乡村村民小孩,只要稍微有点余力,总会送去私塾念那么两年书,起码让孩子长大后能识数写信。这真是个好消息。

《大清新闻》的总编辑部其实就是《电讯报》中文版的编辑部,只不过尺度不一样,原来《电讯报》在租界言论自由的地方,想说啥就说啥,但《大清新闻》是皇家报纸,要考虑大清子民的感受,还要端起皇室的架子来。

接到皇帝直接办报的圣旨,恭亲王立即前往京城的大清新闻印刷厂去观摩,去开开眼界,哇靠,最近皇兄真是脑洞大开,奇计百出啊。

各地督抚也陆续接到了正版的设置无线电报圣旨的圣旨,无不大讶,曾国藩还没收到圣旨就消息灵通地听说了,当时一拍桌子,叫道:“皇上终于开窍了!”但他立即意识到有语病,这不是诋毁皇上以前不开窍吗?赶忙看看四周,幸好只有李鸿章等几个亲信在身边。

《大清新闻》的创刊号就全文刊登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并花巨大篇幅解释了为什么中外平等,为什么要鼓励中外贸易,为什么要约定关税,为什么割让广东新安县的九龙半岛给英国,为什么允许洋人传教,为什么允许洋人聘用华工,为什么洋人在中国犯罪交给该国领事处理。

在解释中外平等方面《大清新闻》可谓煞费苦心,全彩印了一份世界地图,让百姓一眼就能看出我大清在世界版图中的大小,咱大清确实够大,但也不是最大,俄国比咱大,大英帝国及其殖民地比咱大,美国、巴西、澳洲的大小与我大清差不多。老百姓最关心粮食问题,那么有必要告诉他们,按可耕种的土地排名,我大清要排在美国、大英帝国的殖民地印度之后,这也是为什么我大清人口全球称冠,印度次之,而美国人是绝对不愁没饭吃的,他们拥有全球第一的耕地面积,人口却仅有3000万,不到我大清的十分之一。

我大清引以为傲的茶叶,实际上别的国家也可以栽种,如印度、马来亚,品种会有些不同,就像我大清境内的茶也分杭州龙井、安溪铁观音、太湖碧螺春等名茶产区。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中国茶与无数的诗歌、典故、名人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中国人来说喝起茶来不仅是味道,还是文化,别有一番风韵,但也没有必要自大到埋汰欧洲人说他们不喝中国的茶就会大便不通畅、会死。中国茶叶传入欧洲不过是康熙年间,而欧洲文明也历数千年之久远,总不能那个时候的欧洲人就都活不下去吧?

我大清更厉害的应属瓷器,在英文中的“中国”实际上是“瓷器国”的意思。中国瓷器在千年以来是全世界最高最神秘的技术。150年前,好大喜功的萨克森君王奥古斯都二世迫使年轻的炼金术师贝特格研制烧制瓷器的方法,在被囚禁3年后,贝特格终于在污秽高温的地牢中成功烧出白色透明的小土片,中国对外向来守口如瓶的制瓷秘方至此终被欧洲破解。

秘密主要有三个:其一,使用景德镇的高岭土,只有这种瓷土有良好的粘合力,我中华不愧地大物博,高岭土这种最适合造瓷器的天然材料最先被我们的千年前的先辈发现,并且高岭土多到可以永世不竭。但朝鲜与日本先后发现了类似的瓷土,而欧洲的炼金术师对土壤的成分研究最终让他们破解了高岭土的秘密,经过千百次尝试,得到了最佳的成分配比,得到的人造瓷土丝毫不亚于我大清的高岭土。用这种方式持续改进,将来甚至可以会得到优于高岭土的原料。

其二,高岭土在烧至西洋单位1200摄氏度的时候会发生“玻璃化”,此时,由陶变瓷,抗水能力大幅提升。欧洲人长期以来只能仿制区区数百度得到陶器。

其三,色彩的奥秘。元朝时蒙古人版图辽阔,遥远的西方有一个善于在沙漠、荒原地区生存的阿拉伯民族,他们视代表水的蓝色为神圣的颜色,普遍在玻璃上使用钴蓝色,这是一种可耐1200度高温的材料,东西方交流之后,中国瓷工将钴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