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将血 >

第1435章

将血-第1435章

小说: 将血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契丹人的荣耀和自信,在汉人铁骑疯狂的冲击以及草原人如同围猎般的战术下,被击的粉碎。

    耶律乞仁当场战死,数万契丹大军,几乎匹马无还。

    战胜了契丹人的张钰和忽难两部,再次屠尽降俘,并毫不停歇的率军疾驰百里,进围西辽都城虎思幹鲁朵。

    契丹王曲出律再次出逃,扔下都城中的亲眷以及契丹权贵,向西逃去。

    西辽都城不战而破,等到草原联军主力来到这里的时候,巴勒塞合部的带翼飞虎旗以及大秦的战旗已经飘扬在西辽都城城头多时了。

    这也象征着西辽的灭亡。

    等到七月末,如同行军般的王览和图撒和两部两万人马到达西辽都城,西辽大部分疆域,已经换了主人。

    随即,大将军木华黎下令西辽降顺各部以及回鹘人进献粮草,准备在西辽都城过冬,同时,对按照赵石之前密令,对契丹人展开了血腥的清洗。

    继女真,党项之后,契丹人成为了又一个牺牲品。

    至此,自唐末战乱以来,几个相继立国,并以汉人的鲜血浇灌根茎枝叶的异族,相继倒在了秦人屠刀之下,几近于灭族。

    同样,无所谓正义与否,只在于一个弱肉强食罢了,这就是国战,披上多伪善的外衣,也不能遮掩其中的血色。

    相比之下,披上信仰外衣的利益之争,更要显得虚伪的多。

    大秦成武七年七月末,张钰,王览两部心满意足的踏上了归程,三万草原各部人马也陆续回转。

    剩下数万兵马,在木华黎严令之下,于这个冬天,对契丹人残部开始了清缴和追击,这是个长达数载的过程,在此时不用多说。

    而实际上,在这个时候,大秦第一次西征已经算是落下了帷幕。

    无数的金银财宝,在之后数载内,陆续运回长安。

    木华黎驻于虎思幹鲁朵,窥视西域,同时,这位大将军纳契丹王可敦为妾,打算在契丹人残留的几丝血脉中加入蒙古人的基因。

    这事,很是引起了一些攻讦,赵石也传书斥责其过于狂妄,不知自重。

    朝廷说什么,山高皇帝远的木华黎可以选择听而不闻,赵石不同,书信到日,木华黎琢磨再三,打算杀了自己新纳的妾室,向主人表明心迹,为大将刘彦召所阻。

    纳了也就纳了,朝中人等最多说上几句,晋国公那里,估计心里也没太当回事,来信斥责,只不过为警戒之意。

    若是因此而杀妾,小麻烦也就成了大麻烦,除了证明自己心性凶狠凉薄之外,再无其他好处,也许还让对妻妾爱护有加的晋国公心生不喜,何苦来由?

    木华黎遂罢此念,老老实实向朝廷上书请罪之外,又偷偷留了几件珍宝,秘密送到长安晋国公府,算是向主人请罪。

    实际上,刘彦召说的还真就不错,赵石对这事也没怎么气恼,蒙古英雄们喜欢这个调调儿,以抢夺别人的妻女为己任,越是身份尊贵的女人,他们越是喜欢。

    没什么值得奇怪的,在蒙古诸部混战的时期,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木华黎只是将这个传统保持的很好罢了。

    当然,如果抢夺的不是契丹人的妻女,而是秦人的,就应该是两说了。(未完待续。)



第一千五百零七章展示

    轰的一声巨响,大地微微颤抖,远处尘土飞扬。≦,

    赵石微微眯了眯眼睛,他身边的一群人,多数都哆嗦了一下,尤其是没见过这等景象的亲兵卫士,皆都震惊莫名。

    当然,能弄出这种响动的,除了火药之外,再无旁物。

    实际上,自平夏之役过后,许多人的目光便已经被火药所吸引,当然,在这个上面真正费心思的,只能是那些匠人们。

    灵州一战,起到了很重要的示范作用,火药的威力,在这一战当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有了范例,也不用谁再加意推动,自然而然的,国武监一些匠人们便将心思放在了这个上面。

    其他的,都进展缓慢,到是在如何提高火药的威力上,国武监匠人们颇有心得。

    而今,终于开花结果。

    因为工艺所限,无法研制出太过精良的火器,所以,匠人们将目标定在攻城之战上,也就无可厚非了。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加大药量,之外,对火药的成分上也稍有改进,于是乎,便有了现在的展示。

    在赵石眼中,效果嘛,声势虽然不小,但只能说是差强人意。

    因为外部工艺过于简单粗陋,所以,根本无法用于@野战,连用于开矿,都不成,因为无法具体掌握其威力,过于危险。

    这无疑是最为原始,也最为简单粗暴的火器。

    攻城之战时,可以用于炸毁城门,至于城墙嘛。还要看城墙的组成。不用说长安这样的大城了。就算是筑城时稍微用心一点,多用青砖等物,这样的火器便难以撼动。

    由此可知,什么火枪啊,手雷啊,都是没影的事儿。

    而眼前这东西,说是地雷,真是算是夸奖它了。缺点多多,稍胜之处,只在于它的威力有所加强,效果上,比之灵州之战时用到的那些玩意,算是各有千秋吧。

    而且,想要大规模的装备于军中,很是不容易,运输上就得耗费无数功夫。

    而灵州之战难以复制之处,就在这里。耗费太过高昂,若非灭国之战。很难动用那样的人力物力,将大批的火药运送到军前,又能在适当的时机,使用出来。

    不过说起来,到了此时,中原火器的应用已是越来越多,不说大秦如何,南唐,后周皆有特制之火器。

    如果照这样下去,没有蒙古人南下那样的惨剧发生的话,其实过上百多个年头,就算火器发展的再慢,原始的火枪火炮在中原出现也不值得奇怪。

    就像现在,不用怎么折腾,国武监的工匠们,便已经将火药的威力提升了许多。

    遗憾的是,火器大规模应用,必定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以及工艺的全面提升,才会让这种划时代的武器出现在人们面前。

    赵石明白这点吗?必须是明白的。

    不然的话,他不会对火器的研制,持有这样无所谓的态度,而从他见到南唐突火枪的时候,也更加深刻的理解,在这个时代,想要弄出点像样的火器,到底有多艰难。

    这根本就不是用十几二十年能够完成的事情,所以也就不用浪费太多的功夫和精力在上面。。。。。。。。

    不过,实际上,自觉不自觉的,他已经做了很多。

    新式的投炮,简单的火药应用,以及冷兵器的改良,战马的育种等等,在国武监这里,都在进行之中。

    在没有成体系的数学,化学,物理等人员,科目的这个时代,能做的其实也就只能是这么多了。

    再想要大踏步的前进,许多社会制度进行支持,现在看来,有了些眉目,但离新时代的到来,却还极其遥远,赵石其实也没指望自己能亲眼看到那一天。

    在见证了这个不算是革新的革新展示之后,他拍了拍身旁一个矮瘦老者的肩头,赞道:“做的不错,不过,火药这东西。。。。。缺陷很多,比如说,怕受潮,这么大的响动。。。。。。用的火药不是一点半点,运送的时候,稍有颠簸,怕是要伤人。。。。。。所以,我看啊,还需从细节处下手,不要急于求成。。。。。。”

    “当然,瑕不掩瑜,过后将有功之人报上来,我给你们颁赏。”

    年纪不小,却难掩卑微之态的老者,顿时觉得身子都轻了三分,一矮身,已经跪倒在地,“多谢国公。。。。。。多谢国公。。。。。。。”

    赵石哈哈一笑,一把将人拎起来,“这点赏赐不算什么,要说啊,在国武监操典一事上,你们出力不少,朝廷也不吝厚赏,只是还要拖一拖,不用担心,对你们只有好处。。。。。。”

    这个时候,老者已经激动的根本不知说什么好了,只能搓着一双粗糙的手,不住的傻笑。

    他们无疑是京官中最为卑微的一些人,技艺再是精湛,也难入品级,不过自古以来,匠人们多数时候都是这么过来的,连他们自己,对前程的期望,也不会太高。

    但现在有些不同了,从匠作监来到国武监的匠人们,在这十几年当中,对于这种变化体会的非常深刻。

    在国武监中,他们的身份是颇受尊敬的教授,薪俸上也一年比一年高,七品京官都不定能赶得上他们。

    等到国武监操典开始编纂之后,当面许诺,以及私下里的传闻,都好像意味着,他们也有了一步登天的机会。

    人一旦有了希望,爆发出来的潜力就会非常的可观。

    像是张承提议以国武监合并匠作监之议,可并非是为了讨好赵石而突发奇想,而是这几年当中,相比匠作监的碌碌无为,国武监的匠人们却已经能凭着自己的手艺,取得军功了。。。。。。。

    而他们在大秦一连串的对外战争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才是张承提议的依据所在。

    换句话说,十几年间,国武监匠作科的匠人们,地位的提升极其明显,连张承都注意到了这一点,更何况是国武监匠人们自己了。

    而人的,向来是无止境的,走到今天这一步,匠人们的期望,其实很实际,他们希望改变自己的身份。

    在这一点上,无论是朝廷赐予他们官职品级,或是。。。。。。。真的如人们私下叨咕的那样,能够借此封爵,都将会让他们一举摆脱世代传下来的贱役地位。

    如果说,朝廷赏赐下来的是些金银细软,他们中大部分人,都会非常失望,因为现在生活富裕的他们,最需要的东西不会是这个了。

    而晋国公亲口说的每一句话,在老者听来,都美妙的好像是天上的仙乐,与他们的期许也越来越是接近。

    赵石瞅着远处还未消散的烟尘,继续道:“不过,也不用太过高兴,你们啊。。。。。。。还是那句话,多教点徒弟出来,别老是藏着掖着。。。。。。之后国武监这里,还要在国武监专门设立术数等科目,让你们那些弟子也多听听,多学学,多看看,技艺才能精进,也才能超过前人,你说是不是?”

    “是。。。。是是,您说的是,咱们这些人都老了,总不能让手艺失传不是,儿子孙子的,中用的少,这么下去,早晚有一天断了传承,有些人就是不懂这些道理,小人回去之后,定好好。。。。。。。劝劝他们,让他们将拿手本事都献出来。”

    赵石笑笑,“这你又说错了,什么献不献的,朝廷又不是断道的强人,老话说的好,强扭的瓜不甜,也坏名声。。。。。。。不用太过强求。”

    “是是。。。。。。”

    老者自然听不懂赵石话里隐藏的意思,只是不住的附和。

    而赵石也不会跟他解释什么,他想的是,当匠作监合过来以后,也许用不了多久,能够端起碗的来吃饭的人,就只剩下那些求新求变之人了。

    抱着老规矩不放的人,在国武监这里,会越来越难以适应,别人精心教出来的徒弟,都快赶上你了,你还有什么脸留在国武监?

    这些变化会很快出现,因为国武监已经办了有快二十年了,变化将越来越剧烈,从量变到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