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将血 >

第1416章

将血-第1416章

小说: 将血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石想象了一下,当蒙古人,乃蛮人,鞑靼人,以及西域诸国,不再有自己文字的话,那又是怎样一种景象呢?

    在千年之后,他们是不是还能勉强维持一个整体族群存在呢?

    赵石不知道,也不会去深想,他只是觉得,这个主意其实挺不错的。

    而这还没完。

    文字之后,便是货币,用这个时代的话说,就是银钱。

    李之问认为,草原人崇尚贸易,对商人之尊重,绝非汉家可比。

    但他们的交易手段,却极其落后,多数都是以物易物,即便是西域各国的金沙,在草原上也不能流通。

    若大秦制钱,能得胡人诸部认同,得以在草原流转通用,也许,日后稍许金银,便胜却数万雄兵。

    这不是李之问在开玩笑,他举了几个例子……

    最有力的一个就是,假设大秦制钱通行于草原,那么,但有不臣,只需战前以金银买其牛羊,也许,不用出兵,几个冬天过后,这个部落也就自然而然的消亡于草原之上了。

    在赵石看来,几个例子虽然都不很恰当,但也可以称之为远见卓识了。

    用经济手段,来控制敌国命脉,话费少许,收益却是可观。

    赵石暗自叹息,李之问果然没有白费了这几年光阴,其人之见识,胜却无数饱读之人。

    就算是他,这些年来,也只专心于兵戈之事,没有虑及于此,却是浪费了老天爷的不少恩赐。

    不过话说回来了,这些手段,事先若没人提及,让他想上几天几夜,也不一定能够想得到……

    事后诸葛,人人做得,但能超前一步的人,却没几个,也就是这个道理了。

    文字,金钱,然后是什么呢?

    李之问以为,然后就是通婚,但赵石一看就明白,与其说是汉胡通婚,不如说是移民。

    到了这里,反而没什么好说的了。

    在这个上面,李之问的经验来源于秦军北征草原时,见到的胡人对人口的热衷,以及胡人风俗的开放。

    他觉得,教导胡人耕种,恐怕很难,但草原上的土地,却并非不能种出粮食。

    这样一来,也就清楚他想说什么了,最终解决之道,必然是移民。

    胡汉血脉的交融,在历史上并非没有,但向来激烈而残酷,轻描淡写的两个字,意味着许许多多人的血泪。

    赵石认为,在这个上面,李之问所言,乏善可陈,李之问聪明的地方在于,他并没有像之前那些一样,说的那么真切,而是做出了试试探探的诱导。

    靖胡之策,共此四篇。

    每一篇都意味深远,在赵石看来,凭此,也足以流芳百世了。

    他几乎推翻了之前的平胡诸策,重起炉灶,却更具野心,也更具全局性。

    这里面,有很多文章可以做,有许多细节处,可以完善,可行与不可行之处,也同样众多……

    李之问毕竟只是一个人,见识确属难得,但以一人之见,能够左右朝纲者,自古以来就那么几位。

    李之问……差的还远。

    作为大秦朝中,最熟悉北方诸部胡人的人,赵石已经准备好接受皇帝陛下的问询。

    但有人比他先行了一步。

    十月间,同门下平章事周仿上“谏陛下胡事疏”,其实说的便是李之问所上之靖胡策……

    周仿曰:“前朝太宗世民曾言,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唯始皇,汉武二帝,始皇暴虐,至子而亡,汉武骄奢,几绝国祚……而今陛下怀长雄之心,行再辟之智,欲效秦皇汉武耶?或得唐宗之业乎?”

    开宗明义,却没一个字提及靖胡策,甚至连胡虏二字都不曾言及,但明明白白,却指向靖胡策。

    因为秦皇汉武二帝,都有扫平匈奴之功,他们在胡事上的作为,多为后世王朝所效仿。

    而唐太宗李世民,更是灭亡了至今草原上出现的,疆域最为庞大,也最为强盛的突厥大帝国……

    这几位帝王,都乃千古明君,周仿的言外之意,不用细想,也能明白个七八分。

    后面周仿所述,也证明了这一点。

    始皇暴虐,最为人诟病的一点,除了其他种种,最重要的便是不恤民力,移民,就是始皇帝不恤民力最有力的旁证之一。

    当然,如果将其称之为功绩,也不是不可以……(未完待续……)



第一千四百八十四章轻松

    (二更了,求点月票。小)

    始皇帝的功绩,包括南击百越,北驱匈奴。

    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前秦也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

    始皇帝的残暴之处在于,他对人力的运用毫无节制,无论是建万里长城,修建道路宫室,以及南北移民,都证明了这一点。

    他用人命和鲜血,铸就了前秦的辉煌,同时,也为混一天下的前秦埋下了祸根。

    汉武帝,同样是一位伟大的君王。

    之所以人们将其与秦皇并列,却非其他原因,因为他同样修建完善了汉家长城,而且,对匈奴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他的功绩,实际上比不得始皇帝,能与始皇帝比肩者,其实只有一样,就是狠绝的心性。

    为了能够消灭匈奴,几乎榨干了大汉国力。

    辉煌的军事胜利背后,满是汉家百姓的血泪。

    在这个时代,对于始皇帝以及汉武帝两位帝王的评价,和后世有着很大的不同。

    他们的功绩和他们的残暴,同样著名于世。

    文臣们一旦在表章中提起他们,多数属于劝谏的性质,很少有例外。

    像周仿上书,便是如此。

    他推崇的⌒,是唐太宗李世民。。。。。。。

    虽说,上疏当中,言辞极尽委婉之能事,但还是将自己的主张说的很明白。

    他不赞成靖胡之策中的移民这一篇,也对皇帝陛下在此时如此看重外邦之事,有着微词。。。。。。。。

    他认为。中原未定。不应本末倒置。过于侧重于胡事。

    不过,他对靖胡之策中的其他几策,也表示了肯定之意,而且,对文字和银钱流通之策,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不论其他人怎么看,有何不同政见,实际上。这位同门下平章事,中书之首,都可以算得上是尽职尽责。

    此书一上,随即在早朝中同李之问所献之靖胡之策一同,宣之于廷臣。

    一时间,上书言事者多,同时也让这两篇勉强算是相辅相成的文章,成为成武一朝,最重要的对胡策略。

    后面再有人言及胡事,多要引用这两位所述。顺便,让周仿。李之问之名,传于天下。

    名留青史,就是这么简单。

    随后,皇帝陛下下旨嘉赏两人,对两人所言,表示了肯定。

    周仿在中书的位置,一下便稳固了起来,因为他确实是站在文臣的角度上,来看待国朝政事的,这样的认同,让他的同门下平章事之职,显得实至名归。

    而李之问同样声名鹊起,晋身从六品鸿胪寺少卿,也没有什么人再说闲话了。

    实际上,这是如今河东金国降臣,头一次真正进入大秦权贵的视线,亮相很惊艳,尤其是少了蜀人融入大秦朝堂所必须的漫长的过程。

    鸿胪寺初立,声势却已不小,随后,皇帝陛下下旨,令鸿胪寺遣人出使回鹘。

    最终定下来的正副使节,也让中书的大人们又头疼了几番。

    正使赫然乃皇室宗亲,李氏宗族子弟,按辈分来说,是当今皇帝陛下的叔伯兄弟,在皇室之中,向有贤名。

    李之问也挺倒霉,刚上任,手下没什么得用之人,只能亲自任副使。

    又从长安国武监找了两个通译,年关还没到,天寒地冻之时,便于长安启程,踏上了漫长的旅途。

    此事上自然有些波折,但皇帝陛下振振有词,皇室担天下之望,亿万生民奉养,怎能饱食终日,不思报效国家?

    皇帝陛下的大道理说的很顺溜,显然已经深思熟虑过了,而且,晋国公赵石在此事上,也旗帜鲜明的站在了皇帝陛下一边儿。

    于是,波折遂平,至于文臣们的种种担忧,被这两位君臣联手,给硬压了下来。

    皇帝陛下还有意将宗族出使异邦定为常例,这一下,很多人也就琢磨出了其中的味道,一旦知道了圣意为何,从来也不缺少顺应皇帝陛下心意之人。

    这事实际上并不算小,但在大秦成武七年就这么轻描淡写的办了下来,也只能说,大秦成武皇帝选择的时机太好,或者也可以说,这个时候大秦皇权渐渐的开始走向巅峰,臣下们也开始日趋习惯于皇帝陛下的乾纲独断了。

    大秦成武七年,就在这些纷纷扰扰中,走到了尽头。

    年关将至,大秦内外,终于迎来了一段稍微平静些的日子。

    外间,没有战事,内里,政争也渐趋于缓和。

    不过回头看去,和成武七年开始的时候相比,大秦朝堂上下,几乎已经是面貌一新了。

    在这样急剧的变化之下,却还能保持统治架构的稳定,可以说,大秦君臣上下这些年的努力,并没有白费。

    军事上的胜利,以及军政上的改革,齐头并进,让成武一朝初期,充满了活力。

    。。。。。。。。。。。。。。。。。。。。。。。。。

    临近年关。

    长安城内内外外,都充满了节日的喜庆味道,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准备欢度新年。

    虽说大秦成武七年,有些动荡。

    但那多数无关于百姓民生,大秦都城长安,如今可以说是天下间有数的富庶繁华所在,而且,还处在快速的上升阶段。

    南来北往的商旅,高颧深目的异邦之人,渐渐增多的人口,日益富庶的百姓,宽敞整洁的街市,一切的一切,都让长安显得更加的富有活力,也更加的自信开放。

    国力的强盛,在大秦京师,彰显无疑。

    长安晋国公府,如今乃是大秦一等一的豪门。

    府门之前的热闹自不必提。

    越是临近年关,送上年礼的人也越来越多。每天都能在晋国公府府门外。看到车水马龙的景象。

    不过今年和去年又有不同。晋国公府的府门,再次难进了起来。

    除了亲戚友好,其他人想要登堂入室,门儿都没有。

    多数人的年礼也被退了回去,当然,这也不奇怪,光禄寺一案,还在收束首尾。不独是晋国公府,大秦长安中的其他府邸,也是差不多的情形。

    往年间,各府宾客盈门的景象,今年也看不到了。

    就像晋国公府这里,若是真办起酒宴,估计和皇宫夜宴也能比上一比了,但一直到了年关,也没听说晋国公府摆宴的消息。

    到是皇宫之内,传出消息。今年在正月里,皇帝陛下要大宴群臣。

    不过。外人看不到的是,晋国公府内其实很是有些喜气儿。

    晋国公府中,一直阴盛阳衰,这个不用多说了。

    所以,从腊月里开始,府中莺莺燕燕的,便开始布置起了府中摆设,洒扫庭院,扎花灯,准备年关需要的饮食,等等等等。

    而且,今年晋国公膝下又添一女,年后还能添丁进口,所以说,今年的晋国公府,很是准备热闹一番。

    连石头娘在逗弄着新添的孙女之余,还不住嘴的问,能不能把城外的小孙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