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狼性员工 作者:陆明 >

第41章

狼性员工 作者:陆明-第41章

小说: 狼性员工 作者:陆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这样的一个事例,王某过去有一个非常严厉的上司,只要下属有一点点小过失,就会被他骂个狗血喷头。 
一次,这位上司终于离开了公司,王某欢天喜地。新来的李经理和和气气,大大小小的工作都不厌其烦地拿来与大家商讨。起先,王某很庆幸来了个这么民主的上司,可没过多久,新的烦恼就接踵而来。 
首先大量工作毫无意义地重复返工。过去的经理虽然武断,但在他手下工作只要按他的吩咐尽心做好便是,不必过多操心。而现在的李经理一遇到工作就马上先要“听听大家的意见”,而且几乎每个手下的意见都能影响他的决定,特没主见,弄得大家经常加班,效率却很低。其次是收入的直线下降。自从新经理上任后,由于部门业绩大不如前,部门的收入连连下滑,原先每月可以拿到3500元奖金的王某已经连续三个月没拿到过2000元了。 
最后是心理上的折磨也日渐浓郁。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对新经理的能力纷纷表示怀疑,有些同事甚至在私下里多次跟王某说:“论资历,论水平,论才干,他哪里比得上你?偏偏让这种人来当我们的领导!” 
于是,在那次好友的聚会上,王某把自己心中的不快一股脑儿地倒了出来。朋友七嘴八舌地给他出了不少主意:有的说,跟他较劲,看看谁有实力!也有的说,找上层领导反映,撬掉他!还有的甚至建议,干脆辞职,不伺候这种“低能儿”了! 
最后,王某还是听取了父亲的建议。父亲说:“不管你的上司如何低能,你都应该尽力辅佐他,在努力工作中寻找新的机遇。”于是,王某及时调整了心态。他时刻告诫自己,不要老把眼光盯在上司不足的方面,要全面地认识自己的上司,他肯定有过人的地方,不然为什么能力平平的他却能得到眼前的位置呢? 
从那以后,王某就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辅佐上司。本来王某的上司也早听说了他的才能,心里早已有所警惕。但是看到王某如此真心诚意地辅佐自己,不仅渐渐消除了戒备,而且从心底里对王某充满了感激和信任。 
在工作中,王某当然没有放弃寻找和创造新的机遇。在不给上司造成压力的前提下,王某尽力抓住一切机遇展现自己的才华与能力。与不如自己的上司搞好关系,尽力为他做好工作,无非是为了韬光养晦,蓄势待发。 
果然,过了没多久,王某就引起了公司上层领导的关注。当他们向王某的上司了解情况的时候,得到的是积极的评价和大力的推荐,于是王某理所当然得到了晋升。 
古人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锋芒毕露的人很容易遭到别人的非议和敌视,在政治斗争中尤其如此。善于保存自己,激流勇退,不是消极地避凶就吉,而是为了养精蓄锐,待机而动,这就是韬光养晦。《周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据,以存身也。”隐藏自己的才华,隐蔽自己的真实企图或目的,这是力量不足,处于劣势时以保护自己,以待今后东山再起的良谋。善于断然退避,是一个人博大胸怀的具体体现。 
所谓的韬光养晦,也可以说成是要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正如越王勾践,如果他没有为长远打算,他就不会韬光养晦而“卧薪尝胆”了。作为企业中的一个员工,为了自己的发展,更应该把眼光放得长远一点。 
要有内方外圆的为人处世之道 
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人,我们必须与各种各样的人交流、沟通、合作,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为人处世”。在为人处世方面,中国古代的古铜钱给了我们极好的启示——内方外圆。“方”是做人之本,“圆”是处世之道。 
内方,也就是为人要正直、诚实、谦逊、勤勉、质朴、守信、耐心、勇气、公正,对人要真诚、友善、宽容、乐于助人、善于分享。真正卓越的人生,少不了正确的价值观,也就是品德。在所有成功的要素中,品德是成功之本。所以,一个人想要成功,他的品质是最为关键的,因为人的品质决定人生成败!为人要低调,低调做人,可以在你周围保持健康的空气,形成一个良好的人际生态环境。 
外圆,也就是做事要讲究策略、方法、技巧和艺术性。要积极地与人进行良好的沟通,要善于与人相处与合作、要积极建立广泛的人脉、要善于进行广泛的资源整合。做事要高调,高调做事,可以赢得积极的支持和声誉。在职场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八面玲珑,但心术不正的交际高手,由于缺少“方”之灵魂,他们最终将难以成功。但同时我们也经常看到不少做人非常本分,待人非常真诚的职场人士,由于缺少“圆”之艺术,郁郁不得志,也很难获得成功。因此,内方外圆的为人处世之道是职场人士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韬光养晦,外圆内方(2) 
   
外圆内方绵里藏针 
外圆内方,并非老于世故、老谋深算者的处世哲学。圆,是为了减少阻力,是方法;方,是立世之本,是实质。 
船头,为什么不是方形而总是尖形或圆形的呢?是为了劈波斩浪,更快地驶向彼岸。人生也像大海,处处有风浪,时时有阻力。我们是与所有的阻力较量,拼个你死我活,还是积极地排除万难,去争取最后的胜利?生活告诉我们:事事计较、处处摩擦者,哪怕壮志凌云,聪明绝顶,也往往落得壮志末酬泪满襟的结果。 
为了绚丽的人生,需要许多痛苦的妥协。 
旧中国,在封建高压下,为了维护人格的独立,许多正直而又有智的知识分子,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逐渐形成了“外圆内方”的性格,不是锋芒毕露,义无反顾,而是有张有弛,掌握分寸。 
近代职业教育家、中国民主同盟领袖之一黄炎培即是典型。“取象于钱、外圆内方”是他亲笔书写的处世立身的座右铭。他在1946年第三方面调解国共冲突时未尝不委曲求全,“不偏不倚”,从未与蒋介石拉下脸。当蒋以“教育部长”许愿企图将他诱入伪“国大”泥沼时,黄却不为所动,答以“我不能自毁人格”,维护了政治气节。 
外圆内方是一微妙的、高超的处世艺术,它是近代独立人格在东方专制国度里可喜又可悲的变形。它维护了人格的独立,保全了人才的精华,也多少损伤了自由的尊严,使人格主体为把握正义和生存的平衡艰难地度量着。 
然而,只圆不方,那就是圆滑了。方,是人格的自立,自我价值的体现,是对人类文明的孜孜以求,是对美好理想的坚定追求。一个成熟的人,无论处在人们可以想像还是无法想像的困境,他都矢志不移、义无反顾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以求对人类对社会的最大贡献。这,便是所谓的“方”。 
真正的强者总是善于隐藏自己的锋芒,优秀的员工应该掌握一种外圆内方,绵里藏针的处世技巧。让别人的攻击因为没有着力点而不能发挥作用,反之自己只需轻轻一击就可以令竞争对手受到重创,这也是一个真正的优秀员工应该做的事情。假装不知,实际上清楚;假装不行动,实际上确实不能行动,或将待机而动。   
 
灵活应变,以智取胜 
   
狼具备对变与不变的把握,充分体现狼的智慧,为了避免更多狼的死亡,为了使狼群得到足够食物,狼群会自觉控制自身的数量,狼群在自然环境中因人类捕杀而大量死亡,狼群立即改变“生育政策”,允许狼群内部或其他狼群寻找配偶,生育后代,成为狼群的自下而上的第一要义。 
狼群的捕食的选择也体现它们灵活变化的智慧,当发现驯鹿数量减少时,就尽量减少捕杀,而转移其他动物目标。在一个企业中,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员工,就应该学习狼的灵活应变,以智取胜的智慧,使自己不断地进步与发展。 
应变能力是当代人应当具有的基本能力之一。在当今社会中,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要面对比过去成倍增长的信息,如何迅速地分析这些信息,是人们把握时代脉搏、跟上时代潮流的关键。它需要我们具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人们所面临的变化和压力与日俱增,每个人都可能面临择业,下岗等方面的困扰。努力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对保持健康的心理状况是很有帮助的。 
企业需要那种具有高度灵活应变能力的人。企业是一个活生生的处于不断发展之中的实体,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新问题,这就需要员工具有应变能力,能灵活地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有人认为应变能力是现代“白领”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之一。 
一家中外合资的著名网络公司决定招聘一名市场部副经理。面对着高薪的诱惑,抱着试试看的心理,陈静毅然报了名,并且十分幸运地从几百人中脱颖而出,成为最终进入面试的10人中的一人。陈静的竞争对手们几乎都拥有硕士以上的学位,一个个摩拳擦掌,都是志在必得的样子。他们被一起叫进经理办公室。主持面试的都是公司高层领导,公司董事长也在。主考官首先问了他们一些基本情况,然后又问了一些比较专业的问题。 
就在陈静认为面试即将结束时,不料一直未曾张口的董事长突然说:“我这有几组数字,请说出他们之间的区别。第一组是1、3、7、8;第二组是2、4、6;第三组是5、9。”陈静马上被问蒙了,这时的对手们估计也蒙了,一个个不知所措。两分钟后,突然有一位女士试探着回答道:“三组数字,它们的声调有区别。第一组读阴平声,第二组读去声,第三组读上声。”主考官们赞许地点点头。当然,她被最后录用了。 
很明显,他们要的不是仅仅具备数字思维而不善于灵活应变的员工。因为一个不具备发散思维,不能从多角度考虑问题,或者说只具备计划性而缺乏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名成功的职业经理人的。那位被录取的女士,她的回答虽然可能和领导们预想的有些不一样,但是至少说明,她的应变能力还是很强的,她当然会是成功者。 
应变能力是现代人应当具有的基本能力之一。在瞬息万变的当今社会中,我们每天都要接收来自各方面的大量的信息,如何迅速地分析这些信息,是人们把握时代脉搏、跟上潮流的关键。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我们所面临的变化和压力也与日俱增。 
每个人都可能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困扰。只有努力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才能保持健康的心理状况,并有效化解来自各方面的困扰。 
我们每个人的应变能力都不尽相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也有后天的因素,如长期从事紧张工作的人比工作安逸的人应变能力高些。因此应变能力也是可以通过某种方法加以培养和提高的,如多参加富有挑战性的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我们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努力去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就是培养和增强人的应变能力的过程。 
此外,扩大个人的交往范围也可以培养和提高应变能力。无论家庭、学校还是小团体,都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只有首先学会应对各种各样的人,提高自己在较小范围内的应变能力,才能应付各种复杂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应变能力强的人往往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沉着应战,而不是紧张和莽撞从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