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一个月学中医辨证(孙理军) >

第1章

一个月学中医辨证(孙理军)-第1章

小说: 一个月学中医辨证(孙理军)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月学中医辨证》作者:孙理军【完结】

   总 编 张登本
副编 主 编委 周永学于晓红方亚莉
孙理军杨文潮汪丹
郑旭锐薛昶
孙理军
于晓光 王新荣 韦永红
成凯 刘智斌 孙林海
阴小爱 严元贞 李翠娟
杨宗林 杨忠瑶 何军强
张养生 张登本 周永学
凌志龙 傅倍生 廉伟
中医辨证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中医学特有的思维方式,探寻疾病本质的过程。本书是作者在遵循传统的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辨证、经络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临床经验编写而成。按照辨证特点分为
讲。前
讲主要介绍了各证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辨证方法。后讲列举了妇科、儿科、眼科、耳鼻咽喉科病症的辨证方法。本书内容通俗、易懂、易记,便于初学中医者掌握辨证要领;适用于中医院校学生及中医爱好者学习参考。
中医辨证是指将诸种诊病方法所搜集的症状、体征等临床资料,运用中医理论及思维方法加以分析研究,辨清这些症状、体征产生的原因、发病的确切部位、属寒属热的性质,以及致病因素(即邪气)和人体抗病能力(即正气)之间盛衰的关系,然后判断并确诊为某种证的思维过程,是在进行诊察的感性认识基础上对病人所患疾病的理性分析过程。这一理性认识是否准确到位,直接影响疾病的治疗,决定着临床治疗效果。学习中医辨证不但需要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知识,还要掌握并善于运用中医的思维方法。学习中医辨证对于中医临床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医辨证是以中医理论知识为基础,以中医学特有的系统思维方法,探寻疾病本质的认识过程。中医学特有的思维方法具有宏观整体、重视功能状态、司外揣内(即由表知里)、取象类比,以及病证结合的思维特征。因此,在全面诊察疾病的基础上,对各种诊察方法所搜集的临证资料,从中医理论知识出发,运用上述思维方法进行分析,寻求疾病的本质,是中医辨证学的任务和目的。临床各学科都有各自不同的辨证方法及其内容,本书在研究临床学科各自辨证方法和内容的基础上,归纳整理出其中具有共性的辨证方法和内容,在遵循传统的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方法和内容的基础上,为便于自修研读者学习,将其内容析割为
责任编辑成博王三荣贡书君
单元(讲)。每讲内容相对独立,在导语中或以发问方式提出该单元的主要内容及思维方法,或直击本讲内容要点。在各单元的主要内容中为使所讲述的内容通俗、易懂、易记,避免内容的冗繁,尽可能不引证古人论述。每一证名之下,先释证名含义,次列其常见临床表现,再析解各症发生的机制,为了自修者掌握并运用其中内容,本书特列“辨证要点”一项,以使自学研修者在学习该证时把握要领,便于临证运用。各知识单元之末,多以总结该讲知识点而收尾。
中医辨证是实践性很强的知识体系,因此在研读时必须反复实践才能掌握。为了使学习者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中医辨证的方法,本书的第
讲示范性地列举了妇科、儿科、眼科、耳鼻咽喉科辨证方法。《一个月学中医辨证》的编撰,可以说是我们编着的《中医诊法精华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西安分公司,
年版)和《中医学基础
年版)中有关辨证方法的延续,同时还参阅了《中医诊断学》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版教材(朱文锋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年版)的部分内容,此书蕴含有上述三书作者们的心血,在此予以说明和致谢。
孙理军年
月于咸阳
第1讲
中医辨证方法的概念、特点及常用辨证方法
何谓辨证方法?中医辨证方法有何特点?辨证有何注意事项?常用辨证方法有哪些?其关系如何?各自适用范围如何?这些问题都是学习中医辨证方法首先要明白的内容。
一、中医辨证方法的特点
辨证方法是医生识别证候、探求病因、分辨病位、区别病性、审察病机和病变趋势的具体手段。中医辨证方法独具特色:
辨证是临床思维的重要形式其正确而合理地运用辨证思维,既善于综合考察病人各方面的情况,注重发病条件、起病过程、具体症状的前后变化;又重视具体分析病人对各种致病因素的反应,强调病变阶段邪正斗争的结果。细辨机体失调状态,注意症状的特点,充分遵循因人因地因时的原则,分清“同病异证”和“异病同证”,因而中医辨证具有综合判断与具体分析、注重整体与灵活应变相协调的特点。
辨证能正确处理临证资料其能从全面详细却又复杂纷繁的资料,即病因、病史,现在症状、体征、环境因素的变化中,立足
于疾病现阶段的发展,辨别因果,分清轻重缓急,辨清主次,抓住主要症状,据此揭示特定阶段病变的本质,因而中医辨证具有突出重点,取舍得当,强调动态变化的特点。
以症为据,探求病本中医辨证能从构成不同证候的不同症状的组合关系中,透过疾病的症状(现象),找出该证候所反映的疾病本质。辨证就是立足于一些突出的主要症状,由此及彼地将其与其他症状联系起来进行全面分析,辨别这些症状相互间是否构成一定的证候,并由症状之表象,揭示病变内在的本质。
二、常用辨证方法简介
( 一)八纲辨证方法
八纲辨证方法,是指在通过四诊掌握病情资料的基础上,根据病位的深浅、病邪的性质及盛衰,人体正气的强弱等,对疾病加以综合分析,归纳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
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总纲。任何一个病症,都可以用八纲辨证法来分析归纳。疾病的类别,不属于阴,便属于阳;疾病的病位,不在表就在里;疾病的性质,不属于寒,便属于热;邪正的盛衰,不是正虚,便是邪实。因此,运用八纲辨证可将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归纳为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四对纲领性证候。其中阴阳为八纲的总纲。表、热、实证属阳,里、寒、虚证属阴。这样可以找出疾病的关键,认识疾病的本质,掌握其要领,确定其类型,预决其趋势,为治疗指出方向。八纲反映了病变过程中各种矛盾的几个主要方面,但在临床应用时,它们之间又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如辨别表里必须与寒热虚实联系,辨别虚实又必须与表里寒热联系。此外还有表证人里、里证出表、寒证化热、热证转寒、虚实互变以及寒热真假等。因此,运用八纲进行辨证时,不仅要熟练掌握八类证候各自的特点,还要注意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灵活运用。
八纲是分析疾病共性的辨证方法,是各种辨证的总纲,在诊断疾病过程中有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适用于内、外、妇、儿、眼、耳鼻咽喉等各科疾病的辨证,应注意表与里、寒与热、虚与实、阴与阳证之间的鉴别。
本书根据其知识体系将八纲辨证内容分解为“表里辨证方法”、、和四讲予
“寒热辨证方法”“虚实辨证方法”“阴阳辨证方法”以讲述。
( 二)病因辨证方法
病因辨证方法指运用病因学的基本理论,根据各种病因的致病特点,综合分析各种病因侵入人体所致病的各种证候,推求病人之病因所在,从而给治疗提供依据的一种辨证方法。
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六淫、疫疠、七情、饮食、劳倦以及外伤和虫兽所伤等,每种病因都是有其不同的性质和致病特点,这些致病因素多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分别侵害人体发病。不同病因侵犯人体的不同病理变化,运用四诊方法的审察,都可以从其发病病史、症状、体征等方面,按病因学原理,推断出其病形成和发展的原因,这一辨证方法即“审证求因”或“辨证求因”。具体方法有:六淫辨证法,七情证候辨证法,疫疠证候辨证法,饮食、房室、劳逸及外伤病证候辨证法。本书根据具体内容,将“六淫辨证法”独立为节,其他病因所致病证的辨证方法合并为一个知识单元予以讲述。
(三)气血津液病辨证方法
气血津液病辨证是根据气血津液的相关理论,分析四诊所获得的临床资料,在八纲辨证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判断为某种证候的辨证方法。
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其生成和作用的发挥,与脏腑的正常生理活动有密切关系,而脏腑生理功能的维持,又依赖于气血津液的滋养和推动。因此气血津液的病变与脏腑病变密切相关,二者相互补充。
气血津液病的辨证方法包括了气病辨证方法、血病辨证方法、津液病辨证方法和气血津液同病辨证方法四部分,各部分内容相互联系,互相补充。
( 四)脏腑辨证方法
脏腑病证的辨证方法,是指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对疾病证候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究病机,判断病变的部位、性质、正邪盛衰情况的一种辨证方法。
脏腑辨证法是利用四诊的方法及八纲辨证的原则,结合脏腑经络的理论,进行辨证而判断病变的脏腑和所患何证。由于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经脉循行部位不同,因此脏腑辨证的诊断依据是各脏腑的生理功能异常及经脉循行部位的见症。凡见到哪一脏腑功能失常的症状表现,即可确定病在何脏何腑。例如:见到心悸、怔忡、心烦、心痛、失眠、多梦的症状应考虑为心脏病变;见到咳嗽、气喘、胸痛、咯血的症状,应考虑为肺脏病变,换言之,这就是该脏病变的辨证要点。临床的辨证方法虽然很多,且各有其特点,但要确切地辨明病证的部位、性质,并指导治疗,都必然落实到脏腑上,因此脏腑辨证是辨证施治的核心和基础,常用于临床各科,尤其是内伤病的诊断。由于脏腑之间及脏腑与各组织器官之间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在进行脏腑辨证时要从整体观念出发,注意脏腑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全面正确地做出诊断。
脏腑辨证包括辨心和小肠病证、辨肺病证候、辨脾病证候、辨胃肠病证候、辨肝胆病证候、辨肾和膀胱病证候、辨脏腑兼病七个方面的内容,各自独立为节。由于脏腑之间具有表里关系,在病理上又易相互影响,故临床将腑病的部分内容归纳在脏病之中,以脏病辨证为主。
( 五)辨经络病证方法
经络辨证方法,指运用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理论,推求疾病发生的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关系所属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当外邪侵入人体,经气失常,不能发挥其卫外作用及濡养调节功能时,病邪就会通过经络,逐渐传入脏腑。反之,如果内腑发生病变,同样也可循着经络反映于体表。每一经络均有其循行部位、所连脏腑,因此,经络能够规律地反映出若干证候,根据这些证候,有助于推断疾病发生于何经、何脏、何腑,从而进一步确定病变性质和发展趋势。经络病变的诊断依据:一是经脉循行部位的症状;二是相应脏腑功能失常的症状和经气厥逆症状;三是该经气血阴阳的盛衰,阳盛者多见热证,阴盛者多见寒证。经络辨证时应注意当一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