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南河镇 >

第99章

南河镇-第99章

小说: 南河镇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古有“客不修店,官不修衙”的说法,而冯玉祥却放着现成的督署不用,却只聘用了两个匠工做指导而自任工头,带领士兵们在已经焚于战火的前清满城旧址上,就地取材建起了一座简陋的新督署。冯玉祥充分利用废旧,木料是从残垣断壁上拆下的旧木料,砖瓦也是从瓦砾中刨出的旧砖瓦。冯玉祥并非是喜新厌旧而是恰恰相反,他嫌原督府户重门叠院大宅深离部队离百姓都太遥远,又因其过于富丽堂皇而住在那他既不自在又不舒坦。冯玉祥白天与士兵们一块搬转运瓦和泥砌墙,晚上又与军官们一道听陈德润旁征博引讲经论道。
在系统地讲完了《孙子兵法》共计一十三篇后,陈德润又逐个地讲解了《三十六计》。陈德润深入浅出,变其中艰涩而又拗口的文言文为通俗易懂的民间俚语,又引经据典,每讲必穿插一典型战例化枯燥的文字为生动的故事。在“围魏救赵”中,他讲述了孙膑与庞涓斗智斗勇的故事;在“欲擒故纵”中,他讲述了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的故事;在“美人计”中,他讲述了周公瑾“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在“空城计”中,他讲述了孔明“西城弄险”的故事;在“苦肉计”中,他讲述了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故事;在“连环计”和“借刀杀人”中,他又讲述了司徒王允将貂蝉“一女两许”,先许于吕布再献于董卓使其父子相残,借吕布之刀成功地除却了国贼董卓拥兵自重又祸国殃民的故事。。。。。。
在讲赤壁之战时,陈德润对一向被误以为是“江南实人”的鲁肃鲁子敬,做了独有见地的高度评价。说子敬是一个大智若愚的政治家,天才的军事家和卓越的外交活动家。说他以自己真君子的高风亮节赢得了孙刘两家的共同信赖,故奔走于孔明跟周瑜之间以传递信息互通情报,化解矛盾增强团结,非此人莫能属也。并说没有子敬就没有孙刘联盟,没有孙刘联盟就没有赤壁之胜,而没有赤壁之胜,就没有三国鼎立的政治军事格局。说其贡献远在孔明跟周瑜之上,功盖三分。
讲到荆州之争时,他说子敬不惜忍辱负重,并不辞劳苦地往返奔走于孙刘之间,以其卓越的政治外交才能不断地化干戈为玉帛,才使两家虽时有不快,但终未因一地之争伤了和气而给曹魏以可乘之机。在子敬不幸英年早逝后,孙刘两家果然因荆州之争而反目成仇互相残杀,弄得两败俱伤并被曹魏各个击破以致相继亡国。他强调说:“能如此识大体顾大局有大量者,除子敬外更无人矣!倘子敬不死,三分天下就未必能一统归晋,鹿死谁手尚未可知也!”并惋惜地说:“诸葛虽智,也无力回天于已竟,而子敬在天有灵,亦难瞑目于九泉。”
最后,他又一次感叹地说:“世人均以子敬窝囊,竟无一知其高明也!”
纵观历史,再英明的政权都免不了要用些奴才,而再腐败的政权也少不得要用些人才。冯玉祥跟薛笃弼都是腐朽政权下的佼佼者,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可惜的是冯玉祥督陕还不到半年,而薛笃弼在阳都任上还不到两月,就相继调离了。
民国十一年的四月二十八日,北国又一次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大地上已是柳暗花明芳草如茵生机盎然,而空中却依然是彤云密布硝烟滚滚战火连天。蓄意已久的第一次直奉战争,终于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长辛店吃紧,吴佩孚不得不收回成命放弃了长于拍马溜须的刘镇华,而改令能征惯战的冯玉祥东出潼关以为后援。
早就对媚日卖国的奉系军阀张作霖痛恨在心,冯玉祥在接到吴佩孚命他东进对张作霖作战的命令后,仅用了三个小时便将部队集结完毕。出发前他写信对胡景翼说:“为讨伐媚日卖国之奉张(奉天张作霖),我即日离陕。若是要权力你去找刘镇华;若是想救国请随我来。”刚到潼关,胡景翼便复电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胡某岂能坐视?让我们共赴国难!”
消息传到南河镇后陈致远更是心急如焚,他一边心不在焉地帮父母整理着书稿一边嘟囔道:“见机行事?机会怕是再也见不着了!”这时旁边的电话铃声骤然响起,陈致远慢腾腾地抓起话筒又漫不经心地说:“喂!南河实业学堂。请问你找?。。。。。。谁?。。。。。。听不清!。。。。。。你声音大点。。。。。。再说一遍!。。。。。。”陈德润终于抬起头问道:“咋回事?哼哼哈哈的。”陈致远没好气地回答说:“外地口音,我听不懂!”说着将话筒递给了陈德润。“喂!你找谁?。。。。。。啥?是李省长!啊呀!可把你找到了!你在西安。。。。。。啥?在河南。。。。。。跟谁?。。。。。。跟胡景翼在一起!太好了!”
。。。。。。
一听到“胡景翼”三个字,陈致远立即把耳朵凑了过来,但除了“陕西通志”四个字外,他还是一句也没听懂。
他,焦急地等待着。。。。。。
电话,终于被陈德润挂断了。
“爸!谁打来的?”陈致远迫不及待地问道。
“李根源省长打来的,他在河南,跟胡景翼在一起。哼!刚才还在发牢骚,这不?机会说来就来了。甭再跟牛瞅刀子似的,快!快整理书稿。我们一块去河南。”
经过五年多的努力,《陕西通志》终于就要付梓了。陈德润和孙兰玉用油布将书稿严严实实包了一层后,这才装进了老木匠帮他割制的小木箱。孙兰玉刚准备上锁却被陈德润叫停了,见孙兰玉不解的样子,陈德润却担心说:“我咋还是有些不放心。油布还有,咱是不是再包上一层?”




 第二六章陈致远开封参战 陈

书稿又被取了出来,在重新打包后孙兰玉见油布还没用完,于是说:“我看干脆把这些油布用完算了,省得你过一会又不放心了。”
陈德润父子到达开封时,冯玉祥部的李鸣钟虽已大破奉张于卢沟桥附近的戒台寺,但脚踩两只船的豫督赵倜却误以为是直系败北,甚至轻信讹传以为洛吴(长期盘踞在洛阳的吴佩孚)已经战死,于是临阵倒戈命其胞弟赵杰与军务帮办鲍德全兵分两路,急攻冯玉祥疏于防范的大后方——中原重镇郑州。
前方喊杀连天,后院又突然火起,郑州告急!在郑州,腹背受敌的冯玉祥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直转圈圈而又一筹莫展。
刚抵达开封的胡景翼正要派邓宝珊跟李虎臣驰援郑州,却被接踵而至的陈德润给拦住了。听说郑州危在旦夕,陈德润顾不上寒暄便立即对胡景翼说:“今舍近而求远,虽疲于奔命也未必能来得及。不如就近袭击赵倜的老巢以釜底抽薪,逼其撤军然后再在途中击之。人再快也赶不上电话,此乃‘围魏救赵’之计也!”胡景翼闻言大喜,立即采用了陈德润以逸代劳的围点打援之计。
见一到就有仗可打,陈致远早已按捺不住,顺手提了支枪便跟着邓宝珊走了。
豫军果然中计!在撤离时又被反守为攻的郑州守军跟踪追击,终因腹背受敌而全线溃退。豫督赵倜也不得不步当年陈树藩之后尘,于全军覆没后只身逃到了上海。
鲍德全却自恃与曹锟、吴佩孚有旧,不但没逃之夭夭反而跟其他官员一样,大大咧咧地迎接冯玉祥于开封车站。
下车后冯玉祥一面应付着众人,一面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寻觅着恩人胡景翼。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是胡景翼挺身而出他才有惊无险大难不死。冤家路窄!朋友加恩人胡景翼未见踪影,仇家加冤家鲍德全却送上门来。鲍德全恬不知耻而且道貌岸然的样子,不禁使冯玉祥气冲牛斗火冒三丈,他一声令下,手枪营营长李向寅便像捆粽子一样将鲍德全捆了个结结实实。面对这个反复无常在关键时刻又助纣为虐的小人,冯玉祥勃然变色更不多问,便命将其就地枪决。鲍德全饮弹栽倒后,冯玉祥心头之恨方得稍解。
在邓宝珊的陪同下,冯玉祥走进了胡景翼的师部。一见面不由分说,胡景翼便被人高马大的冯玉祥抱了起来:“笠生,你真是救苦救难的活菩萨!”胡景翼却指着陈德润对冯玉祥说:“救苦救难的活菩萨不是我而是他!”冯玉祥这才发现了陈德润父子,于是又拉住陈德润的手惊讶地说:“先生与虎子也在这儿!啥时来的?”陈德润说:“昨天刚到。”胡景翼说:“要不是陈先生来得巧来得及时,你我岂能速胜?”于是把陈德润运筹帷幄决胜战阵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冯玉祥。闻言后冯玉祥激动地说:“先生有管仲乐毅之才又有诸葛孔明之智,真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匡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陈德润却淡然地说:“将军言重了,纸上谈兵而已。”胡景翼又指着李根源对冯玉祥说:“这位便是原陕西省长李根源先生。”李根源立即握住冯玉祥的手说:“将军与笠生捐弃前嫌以大局为重,实乃国家之幸民族之幸也!”
冯玉祥与胡景翼的过节均源于陆建章父子。原来冯玉祥不单是陆建章的安徽同乡,早年还受到陆的知遇与提携,后陆又将其内侄女许配给冯玉祥而成了他的姑父。胡景翼却发动福平兵变生擒了冯玉祥的表弟陆承武,并以陆承武为人质帮陈树藩将陆建章赶出了陕西,故此前俩人之间未免有些芥蒂。
不久,冯玉祥被任命为河南督军,而原本非胡景翼莫属的陕西督军,却旁落于善于谄媚逢迎的野心家刘镇华的手里。冯玉祥虽为胡景翼感到愤愤不平,却又为自己回天乏力又左右不了时局而只能是徒唤奈何。
好事多磨好人也难做,陕督难当豫督也不好做,冯玉祥到任不久,吴佩孚虽没像上次那样派五王八侯们向他要官,却狮子大张口要他先凑足八十万元给自己,还说什么这次虽多了点往后可以酌减,每月给二十万就行了。呸!冯玉祥在电话里一口回绝道:“八十万没有,以后的每月二十万也没有!有本事你自己来弄。”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视上峰为傀儡视下属为奴仆视人民为草芥的吴佩孚,没想到竟吃了冯玉祥的闭门羹。恼羞成怒的吴佩孚自是不会善罢甘休,在豫督任上还不到半年,他便采取明升暗降的手段调冯玉祥进京,任了个徒有虚名的陆军检阅使。河南各界虽联名上书北京政府百般地予以挽留,却均于事无补。
陕西人民不幸,河南人民同样不幸,要撵的撵不走要留的却留不住。
进京的事也不顺利,除了旧部十一师外,补充的人马吴佩孚一个也不准冯玉祥带。冯玉祥将计就计,等吴佩孚明白过来时,新兵们打着老兵旗子早已抵达北京南苑。当冯玉祥带着他的十一师堂而皇之地开拔时,吴佩孚却干着急而没办法,只好是哑巴挨毬——硬受了。
兵带来了中原大地却搬不来,京城的南苑既不长红麦子也不长绿豌豆,没了地盘军饷自然也没了着落。吴佩孚的钱都是穿在肋子上的,向他要军费无异于与虎谋皮在铁公鸡身上拔毛。兵无粮自散,这不是明摆着要冯玉祥的部队自生自灭么?
冯玉祥带出来的部队,向来只会自生却不会自灭,因为他带兵靠的不是钱而是一种精神,那是一种身先士卒,与士兵们同甘苦共患难视其为手足兄弟的精神。这简直是个奇迹!在半年无饷的的困境中,冯玉祥的部队不但一如既往地坚持着文训武练,而且还帮地方上植树造林造福一方。除深受百姓们的拥戴外,军阀政府中那些颇有良知的大员们也深受感动。时任国务总理兼陆军部长的张敬舆先生就是其中之一,他帮冯玉祥将新兵改编为一个师外加三个混成旅,旅长分别是张之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