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南河镇 >

第97章

南河镇-第97章

小说: 南河镇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跟着主人的尻子,一路撒着欢的来凑热闹。
几年来战火不断,死的人何止千万?打扫战场时慢说是大人,就连那些七八岁的顽童们,也都争着抢着去捡那些被炸飞了的人腿。抢到后他们就像扛枪一样地扛在肩上,并神气十足地走向万人坑。其得意洋洋的样子,不亚于那些凯旋而归的士兵。连原先那些为抢一个死娃而大狗咬小狗,公狗咬母狗的野狗们,后来见了那些缺胳膊少腿的死人,竟都不屑一顾了。
那些死于战乱的,已算不上什么稀罕,但清清白白被活活处死的,却并不多见。听说死囚在临刑前,有的是大骂不止,有的还唱着桄桄乱弹,有的却已经昏迷不醒,被吓骨瘫了。钱智仁在临刑前是大骂不止,是唱着桄桄乱弹,还是被吓骨瘫了,却不得而知。大家都想看个究竟,更想一睹新知事薛笃弼,和新任督军冯玉祥的风采。
在日头冒花的时候,两辆卡车跟在一辆小车的后面,缓缓地驶进了南河镇。刚一停稳,从小车后面的两个车门中,便一左一右,同时跳下了两个全副武装的年轻军官。前头的车门被打开后,一弯腰又下来了一个中年军人。三个军人的服装尽管一模一样,人们却还是从年龄上,从高大而魁梧的身材上,从坐车的前后和下车的先后上,做出了判断。那个身材高大年龄也稍长,坐在前面却下在后面的,便是具有传奇色彩的新任督军冯玉祥了。
黑压压的人群立即像潮水似的涌了过来。冯玉祥一边走一边抱着拳,不住地、前后左右地向着人们拱手致意着。
从卡车上跳下的百十个士兵,都是二十出头的精壮小伙子。他们手提快枪,训练有素地分别向左右两侧跑着步散了开来。三步一岗,五步一哨。人海像退潮似的退了下去,旋即,却又像涨潮似的涌了上来。。。。。。
被薛笃弼等迎上了主席台,寒暄了几句后,冯玉祥在中间正襟危坐。
像粽子一样被五花大绑着钱智仁,已经立不住筒子了。像拖死猪一样,两个士兵将他拖上了被告席。原告有二三十个。低着头站在最后面的,是佘有志。人潮又开始涌动。刚涨上来,旋即又退了下去;刚退下去,旋即又涨了上来。。。。。。
。。。。。。就佘福庄一案,薛笃弼正在宣判。鼎沸的台下立即变得鸦雀无声。薛笃弼的声音尽管已达到了极限,但除了前面的外,大多数人却还是没听清楚。底下免不了又是一片骚乱。
“咋判的,佘福庄判给谁了?”已顾不上认识还是不认识,众人急切地互相询问着。
眼看着从薛笃弼的手里,陈德润接过了裁决书,大家这才又静了下来。他们明白了也吃惊了。这个结果,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宣判又足足持续了半个多时辰。下面的,却只听到了两个字——枪决。判决刚一结束,钱智仁立即被拖下台向东走去。人潮也跟着涌了过去。秩序顿时大。那些身强力壮的,主动地向东拥挤着。那些年老体衰的,那些拖儿的带女的,那些身怀六甲又腆着大肚子的,都已身不由。在众人的挟裹下,他们也跟着一块向东移动。有大呼的,有小叫的,有呼儿的,有唤女的,有喊爹的,还有骂娘的。。。。。。
叭叭两声脆响,结束了一个罪恶的生命,却没能结束这场混乱。




 第二六章陈致远开封参战 陈

听说陈德润于南河镇创办义学,又正在为编写《陕西通志》而忙碌,看似一介武夫只粗通文墨,却从来手不释卷并一向重视教育,更敬重饱学之士的冯玉祥顿时来了兴趣,坚持要薛笃弼陪他到南河实业学堂前去拜访。
“陈德润这个名字似乎在哪儿见过,却又一时咋又想不起来。”在去南河实业学堂的路上,冯玉祥对走在旁边的薛笃弼说。“应该是在报纸上吧!”薛笃弼提醒说。“对对对!一点不错!是在报纸上。他那两篇文章的力量不亚于一个师的人马,给驱逐陈树藩立了大功。题目好像是。。。。。。”冯玉祥拍着脑门,努力地回忆着。“一篇是《毕士博卷土重来,陈树藩监守自盗》。”薛笃弼说。“另一篇是《陈树藩西安递刀,李栋材南仁行凶》。”冯玉祥也突然记起,并脱口而出地说了出来。
已经好久没有回南河镇了,在公审公判大会结束后,陈德润夫妇并没有立即去南河实业学堂,而是回到了英华医院。忙中抽闲,他们想看望一下已经年迈苍苍的老神仙和老秀才。
学堂里,陈致远跟陈静远兄弟正在忙着整理《陕西通志》的书稿。久别重逢,他兄弟二人自然是有说不完的话。陈静远兴致勃勃地询问着他哥在靖国军中情况,当听完井勿慕南仁遇刺,靖国军武汉缉凶,胡景翼固市被囚等惊心动魄的经历后,他唏嘘不已,不觉肃然起敬羡慕起他哥来。
“哥!我也想当兵。你带上我,咱俩一块报效国家。”陈静远缠绾陈致远说。
“不行不行!当兵可是玩命的事,万一有个闪失,这一家老小谁来照看?我这次走了走不了还很难说,咱爷那一关就过不去。自古忠孝不能两全,爷爷跟外爷都是有今天没明天的人了,咱爸跟咱妈也都上了年纪,特别咱爸你没见他老咳嗽,几年不见,他竟两鬓染霜衰老了许多。依我看,咱俩总得有一个留在家里以尽孝道。眼下是国难当头,急需要我们军人冲锋陷阵效命疆场,等国家统一了不打仗了,我们自然也就鸟尽弓藏了,到时候建设国家繁荣国家,还不得靠你们这些文化人?你还是好好念你的书,书念成了同样能报效国家。等国家和平统一后,哥马上卸甲归田回来照看老人,让你去建设国家一展宏图,你看咋样?”说完陈致远期待地盯着弟弟。
“那好,咱一言为定!”见陈致远说得有理有据,陈静远终于冷静了下来。
“你在学校咋相?”陈致远关心的问陈静远道。陈静远正待开口,却发现冯玉祥跟薛笃弼一前一后地走了进来,于是吃惊地说:“啊,是冯督军跟薛知事!”
“你咋在这儿?”冯玉祥先是一愣,接着又惊讶地问道。
“你们俩也认识?”在看了冯玉祥一眼又打量了陈静远一眼后,薛笃弼也惊讶地说。陈致远更没想到弟弟竟认识冯玉祥,或者说冯玉祥竟认识弟弟,于是心里更是一阵惊讶。顾不上多问他连忙招呼客人们坐下后,又起身去沏茶。
冯玉祥笑着对薛笃弼说:“岂止认识?告钱智仁的状子,就是这小伙子写的。他还将原告领到了我的师部,并警告我说,如果薛知事用偏刃子斧头斫,他还要寻我的麻达。后生可畏啊!人常说初生牛犊不怕虎,看来此言不虚,啊!哈哈哈。。。。。。”说完后冯玉祥朗声地笑了。
“小伙子,你看薛知事的斧头是双刃子还是偏刃子?如果是偏刃子的话也无需你多跑路,薛知事他就在眼前,我先治他个徇私枉法之罪,然后再向你负荆谢用人失察之罪。”冯玉祥又笑着问陈静远道。
“看了状子我也曾暗暗叫绝,还以为如此如刀之笔,至少应出自年龄在五六十岁的老举人之手,却万万都没料到笔者竟是这个十七八岁小伙子。难得,实在是难得!”薛笃弼连连地感叹道。
“惭愧惭愧!薛知事过奖了。”受到夸奖,陈静远却反而有些不好意思起来。
“一点也不为过!听原告说他的命也是你救下的,对不对?”薛笃弼说。陈静远没说话只微微地点了点头。
“有这事?我咋不知道?”冯玉祥饶有兴趣地问道。
“我也是无意中听原告说的。因与案情无关,所有也就没向您汇报。”接着薛笃弼将陈致远在城墙上救佘有志的经过,简要地向冯玉祥述说了一遍。
“原告他虽然也不是什么好人,却也是人命一条。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小小年纪不简单哪!”听完后冯玉祥感慨地说。
“冯师长!您咋对薛知事那么有信心?”陈静远忙岔开话题问道。冯玉祥哈哈地笑着说:“多年的老朋友了,我还能不了解他?”这回轮陈静远吃惊了,他惊讶地说:“原来你们也是老相识!”薛笃弼笑着说:“岂止是老相识?远在民国三年当旅长的时候,冯督军他就是我的长官。那时我在他的旅部任秘书长兼军法处长。”冯玉祥也哈哈地笑着将话题又引回来对陈静远说:“你还没回答我你为啥也在这儿。”陈静远说:“噢!我家就住在南河镇。”薛笃弼惊讶地说:“家?那陈山长是你的什么人?”陈静远回答说:“是家父。”然后他又顺手指着端着茶走进来的陈致远说:“这是我哥。”
“陈致远。”陈致远顺口地自报家门道。薛笃弼这才恍然大悟,于是喃喃地说:“哦!原来是这样。果然是有其父必有其子!难怪。。。。。。”薛笃弼还没说完,冯玉祥却插话问道:“哪你呢?你叫啥名字?”陈静远说:“叫陈静远。”冯玉祥似有所悟地说:“致远——静远——宁静致远,好!这两个名字取得好!”薛笃弼又接茬问道:“那你爸呢?他不在家?”陈静远说:“他回家看我爷爷去了,少时就来。”陈致远将茶放在客人的面前说:“督军和知事请先用茶。我这就去叫俺爸。”说完便走了出去。
“看样子你哥他也是个当兵的。”冯玉祥一边翻看着《陕西通志》的目录,一边问陈静远道。
“督军好眼力!”陈静远脱口而出地回答说。
“不知是哪部分的?”冯玉祥仍在一页一页地翻阅着《陕西通志》,不经意地接着问道。
“靖国军胡景翼部。”陈静远回答说。
“靖国军?胡景翼?陈致远?”闻言后冯玉祥立即停止了翻阅,正在用茶的薛笃弼随即也抬起了头,两对吃惊的目光,同时地投向了陈静远。见二人吃惊的样子,陈静远也有些吃惊。
“是不是背井勿慕回渭北,又捉拿李栋材于武汉的那个陈致远?”冯玉祥追问道。陈静远已紧张得说不出话来,只是迟疑地点了点头。“外面传说靖国军都是些土匪,看来是胡说八道!没想到胡景翼的部队里,竟有如此优秀的人才!”冯玉祥感慨地说。听冯玉祥这么说,陈静远那紧张得几乎快要绷断的神经,这时才慢慢地松弛了下来。
“让督军跟知事久等了。实在抱歉!”陈德润气喘吁吁地走进来说。陈致远紧跟着也走了进来。见他爸跟他哥汗津津的样子,陈静远赶紧将毛巾放进脸盆里弄湿,然后又捞出来扭了扭,这一人一条地递在了他们的手中。
“来来来!快坐下歇歇。大热的天气又上了年纪,您悠着点嘛!”薛笃弼体贴地说。
“值得一等!这里有静远陪着,他可是我的老朋友了。”冯玉祥也笑着说。
“已经听致远说了。孩子小不会说话,冒犯之处还请督军海涵。”陈德润说。
“不会说话都这么厉害,如果会说话我这个督军怕都要让给他了。他有胆有识又敢作敢为,我就喜欢这种性格。只可惜不是我的儿子,我要是有这么个有出息的儿子,《圣经》也算是没有白念。”冯玉祥诙谐地说。“是啊!两个儿子一文一武都十分了得。陈山长,你好大的福气哟!”薛笃弼也不无羡慕地说。
“快别说了,再说就折杀陈某了。二位公务繁忙,到此不知有何见教?”陈德润忙岔开话题问道。
“不不不!不是见教而是讨教。冯某乃一赳赳武夫,若论冲锋陷阵尚能凑活一二,若要主政一方却实感力不从心。原想赶走陈树藩就万事大吉了,不想面对千疮百孔的陕西政局,连督军阎公相文都觉回天无力又不堪重负,竟走上了不归之路。今冯某临危受命无异于打着鸭子上架,实在是有些勉为其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