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胡雪岩1-平步青云 >

第8章

胡雪岩1-平步青云-第8章

小说: 胡雪岩1-平步青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他把杨承福拉到一边,悄悄说道:“杨二哥,等下如果何大小接见,说不定有些花样,让你意想不到。”

“什么花样?”杨承福有些紧张。“你不是要上什么‘条陈’吧?”

“不是,不是!”他供拱手答道:“你请放心,倘有花样,决不是闯什么祸。”

“那好,我想你也不会害我。”

“哪里的话?”王有龄异常不安,“杨二哥待我的这番盛情,报答下尽,我怎能替你找麻烦惹祸?”

杨承福点点头,还想问下去,只见一名差官装束的汉子,一骑快马,飞奔到门,看样子是何大人的前站,杨承福便慌忙迎了出去。

不错!消息来了,何桂清已经到了通州,正在“接宫厅”与迎候的官员应酬,马上就要到“行辕”了。

土有龄心里有些发慌,果真是当年的何桂清,相见之下,身分如云泥之判,见了面该怎么称呼,说些什么才得体?竟茫然不知所措。那乱糟糟夹杂着畏惧与兴奋的心情,他记得只有在做新郎官的那一刻有过。

幸好,鸣锣喝道的八抬大轿,一直抬进“行辕”大门。王有龄只“站班”,不报名,轿帘不曾打开,轿中人根本不知道有这么个候补盐大使在“伺候”,在别人是劳而无功,在他却是如释重负,舒口气依旧到门房里去坐着。

凳子都没坐热,忽听得里面递相传呼:“请王老爷!”“请王老爷!”

王有龄一听,心又跳了,站起来又坐下,坐下又站起,不知如何是好?

就在这时候,杨承福比什么人都跑得快,到了王有龄面前,把他一拉拉到僻处,不断眨着眼,显得惊异莫名地问道:“王老爷,你与我家大人到底是怎么回事?”

“杨二哥……”

“王老爷!”杨承福大声打断,跟着请了个安,站起身来说,“你老千万不能如此称呼!让我家大人知道了,一定生气,非把我打发回云南不可。”

“那么叫你什么呢?老杨?”

“是。王老爷如果不肯叫我名字,就叫老杨也可以。”

“老杨,我先问你,你家大人看了我的手本怎么说?”

“他很高兴,说:”此是故人。快请!快请!‘“

这一下,王有龄也很高兴了。“不错。”他顺口答道:“我们是世交。

多年不见,只怕名同人不同,所以一时不敢跟你说破。“

“怪不得!”杨承福的疑团算是打破了,“快请进去吧!”

说着,哈一哈腰,伸手肃客,然后在前引路,把王有龄带到一个小院子里。

这个小院子原是这里的老道习静之所,花木掩映中,一排三间平房,正中门媚上悬着块小小的匾,上快“鹤轩”二字。未进鹤轩,先有听差高唱通报:“王老爷到!”

接着棉门帘一掀,踏出一个三十多岁的人来,面白如玉,戴一顶珊瑚结子的黑缎小帽,穿一件半旧的青灰缎面的薄棉袍,极挺括的扎脚裤,白布袜,黑缎鞋,丰神潇洒,从头到脚都是家世清华的贵公子派头,怎么样也看不出是现任的二品大员。

骤看之下,王有龄倒有些不敢相认,反是何桂清先开口:“雪轩,一别二十年,想不到在这里重逢!”

声音是再熟悉不过的,所不同的是,当初叫“少爷”,现在叫“雪轩”。

这提醒了王有龄,身分真个判如云泥了!他不能再叫他“小清”,甚至也不能叫他“根云”,他还是从《爵秩全览》中发见他有了一个别号。“做此官行此礼”,少不得要叫他一声“何大人”!

“何大人!”王有龄一面叫,一面请了个安。

这时何桂清才有些局促,“不敢当,不敢当!”他亲手来扶“故人”,同时回头问杨承福:“王老爷可曾带跟班?”

问跟班实在是问衣包,如果带了跟班,那么一定知道主人必会请客人便衣相见,预先带着衣包好更换,杨承福懂得他的意思、很快地答道:“王老爷在客边,不曾带人来。”

“那快伺候王老爷换衣服!”河桂清说:“看我那件新做的皮袍子,合不合身?”

“是。”杨承福转脸向王有龄说,“王老爷请随我来。”

他把他引入东面一问客室,放下帘子走了出去。王有龄打量了一下,只见四壁字画都落着“根云”的款,虽是过境稍作勾留,依然有过一番布置。

何桂清的派头还真不小!二十年的工夫,真正是脱胎换骨了。

正在感慨万端时,杨承福已取了他主人的一件新皮袍,一件八成新的“卧龙袋”,来伺候王有龄更换。不过一天的工夫,由初交而成好友,由好友又变为身分绝不相类,相当于“老爷与听差”的关系,仅是这一番小小的人事沧桑,己令人感到世事万端,奇妙莫恻,足够寻味了。

“王老爷!”杨承福说,“这一身衣服很合适,回头你老就穿了回去。

这套袍褂,我正好送去还人家,也省了一番手脚。“

“真正承情之至!”王有龄握着他的手,心头所感到的温暖,比那件号称为“萝卜丝”的新羊裘为他身上所带来的温暖更多,“老杨,我实在不知道怎么样感激你?”

“言重,言重!人生都是一个‘缘’。”杨承福取过一面镜子来,“王老爷你照照看。昨日今朝大不同了。”

王有龄从镜子里发现自己,比穿着官服,又换了副样子,春风满面,喜气洋洋,如果留上两撇八字胡子,就是面团团富家翁的福相了。

照了一会镜子,他忽然笑了起来,笑得开心,却笑得无端,杨承福不免诧异。

“老杨!你说人生是个‘缘’字,我说人生如戏。你看,”他指指身上,又指指刚折叠好的那套官服:“这些不都是‘行头’吗?不过,话又说回来,就因为有‘缘’才生出许多‘戏’来。人生偶合,各凭机缘,其中没有道理好说。”

“王老爷的话不错,请吧!我们大人在等,你老好好把这出‘戏’唱下来!”

“说得是。”王有龄深深点头。

心中存着个“唱戏”的念头,便没有什么忸怩和为难的感觉了。踱着方步,由杨承福领到西面何桂清的屋子里,进门一揖,从容说道:“多谢何大人厚赐。真是‘解衣衣我’,感何可何桂清没有想到他是如此老练深沉,相当惊异,同时心里一块石头也落了地。他一直在担心,怕王有龄在底下人面前泄了他的底细,照现在这样子看,看决不会有的事。

“嗳,你太客气了!你我何分彼此?”何桂清也很厚道,一上来就表明了不忘旧情的本心,“请炕上来坐,比较舒服些。”

炕几上已摆了八个高脚盆子,装着茶点水果,炕前一个雪白铜的火盆,发出哗哗剥剥煤炭的轻响。王有龄觉得这样的气氛,正宜于细谈叙旧,便欣然在下首落座。何桂清还要让他上坐,他一定不肯,也就算了。

当杨承福端来了盖碗茶,做主人的吩咐:“有客一概挡驾。王老爷是我从小的‘弟兄’,二十年不见,我们要好好谈谈,叫他们不必在外面伺候。”

“是!”杨承福又说,“请大人的示,晚上有饭局……”

“我知道,回头再说。”

等底下人一回避,室中主客单独相处,反有不知从何说起之苦。而且何桂清也还有些窘态。王有龄一看这情形,只好口不择言他说了句:“二十年不见,想不到大人竟直上青云,‘同学少年真不贱’!可喜可贺。”

话是不甚得体,但总算开了个头,何桂清紧接着摇摇手说:“雪轩!我们的称呼要改一改,在场面上,朝廷体制所关,不得不用官称,私底下你叫我‘根云’好了。”

“是。”王有龄但然接受他的建议,“我倒还不知道你这个大号的由来。”

“是我自己取的。‘根云’者,‘根基于云南’,永不忘本耳。”

原来如此!王有龄心想:照他的解释,无非特意挂一块“云南人”的幌子,照此看来,他可能是“冒籍”中的举。这也下去管他,反正能“不忘本”

总是好的。

“我也听说,老太爷故世了。”何桂情又说,“其时亦正逢先君弃养,同在苫次,照礼不通吊问。”

他的所谓“先君”,王有龄从前管他叫“老何”。现在当然也要改口了:“我也失礼,竟不知老太爷下世。说实在的,我也不知道你中举、点翰林。

不然……“

不然早就通音问了。王有龄不曾说出这句话来,何桂清心里却明白:他已听杨承福略略提过,知道他此行是为了上京加捐,是境况似乎并不怎么好,随即问道:“这几年一直在浙江?”

“是的。”王有龄答道,“那年在京里与先父见面,因为回福建乡试,路途遥远,当时报捐了一个盐大使,分发到浙江候补,一直住在杭州。”

“混得怎么样呢?”

“唉!一言难尽。”王有龄欲言又止地。

“从小的弟兄,有什么话不能跟我说?”

王有龄是年轻好面子,不好意思把窘况说与旧日的“书僮”听,此时受了何桂清的鼓励,同时又想到“人生如欢”,便觉无所碍口了。

“这一次我有两大奇遇,一奇是遇着你,一奇是遇着个极慷慨的朋友。

旧雨新知,遇合不凡,是我平生一大快事……“

于是王有龄把胡雪岩赠金的经过,说了一遍。何桂清极有兴味地倾听着,等他说完,欣然笑道:“我也应该感谢这位胡君,若非他慷慨援手,你就不

会北上,我们也就无从在客途重逢了。“

“是啊!看来今年是我脱运文运的一年。”

正说到这里,杨承福在窗外大声说道:“跟大人回话,通永台衙门派入来请大人赴席。”

“好,我知道了。”停了一下,何桂清又说:“你进来。”

等杨承福到了跟前,何桂清吩咐他替王有龄备饭,又叫到客店去结帐,把行李取了来。王有龄不作一声,任他安排。

于是王有龄吃了一顿北上以来最舒服的饭。昨天还是同桌劝酬、称兄道弟的杨承福,这时侍立在旁,执礼极恭。要说有使得他感到不舒服的地方,那就是这一点歉疚不安了。

饭后,杨承福为他到客店去取行李,王有龄便歪在炕上打盹。一觉醒来,钟打三下,恰好何桂清回到行馆,煮茗清谈,重拾中断的话头。

说到“脱运交运”,何桂清要细问王有龄的打算。他很老实地把杨承福的策划说了出来,自己却不曾提什么要求,因为他认为这是不需要的,何桂清自会有所安排。

“捐一个‘指省分发’是一定要的,不过不必指明在江苏。”

“那么,在哪一省呢?”

何桂清沉吟了一下忽然问道:“你知道不知道,你们浙江出了一件大案?”话刚出口,随又用自己省悟的语气紧接着说:“腥,你当然不知道,这件案子发生还不久,外面的消息没有那么快!这也暂且不提。浙江的巡抚半年前换了人,你总该知道?”

“是的。是黄抚台。”

“黄寿臣是我的同年,现在圣眷正隆重,不过……”何桂清略停一停说,“你还是回浙江。”

语意暧昧不明,王有龄有些摸不着头脑,定神想了一下,此一刻是机会,是关键,下可轻易放过,无论如何跟着何桂清在一起,缓急可恃,总比分发到别省来得好!

打定了这个主意,他便用反衬的笔法,逼进一步:“如果你不愿意我到江苏,那么我就回浙江。”

“你误会了!”何桂清很快地按口,“我岂有下愿意你到江苏的道理?

老实说,我没有少年的朋友,有时觉得很寂寞,巴不得能有你在一起,朝夕闲话,也是一乐。我让你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