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解读面孔 >

第15章

解读面孔-第15章

小说: 解读面孔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邪恶。我们还分别让3个不知道戈培尔的青少年看这张照片。他们最小的10岁,最大的14岁。其中一位说:“噢,他看上去冷得象冰块。”第二个说:“他使我觉得汗毛直竖。”第三个说:“一个吸血鬼他是个令人恐怖的吸血鬼!”
再仔细观察一下,你会发现更详细的特征,左右两个半边面孔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区别。当你仔细察看时,戈培尔的右区表现出一种可能有的创伤和茫然的迹象;其左区完全是邪恶的样子:残无人道、冷酷无情;眼睛瞪视着,带着一股妄想狂的表情。左边还给人一种印象,他可能是毫无人性地把千百万人送进毒气室的一名帮凶。
把面孔分成上下两区:一双眼睛透出一股冷酷无情的气息,眼睛里充满了死神一样的令人恐怖的表情。尤其是左眼有一种杀人成性的表情。
鼻子象某种团块似地附在上面,鼻孔扁瘪,紧贴在一起。向后歪倒着的耳朵样子奇特而引人注目。不过我不知道这是否表示某种本质的人格特征。我相信,塞斯特·隆布罗索如果看到这种耳朵的话,他很可能会对此发生很大兴趣。隆布罗索是意大利的一名犯罪学家兼内科医生。他提出了一套把五官的自然形状同犯罪特性相联系的理论。单单看那张嘴就叫人毛骨悚然,尤其是左半边的嘴唇紧紧绷着而变得很薄很薄,并往下挂,这与那死气沉沉的左眼正好一致起来。
下巴虽然有些后削,但宽阔而有力,一付残忍的样子,与那漂亮整洁的西装外套,洁白的衬衫和考究的领带形成明显对照,同时又有点与之相匹配。这后削的下巴连同后削的前额意味着原先是一种三角形的,也许略微敏感的外胚层体型者的面孔这敏感性从右眼中那略带温和的表情中也有所反映。由于多年的无情的活动已经使可能残留的敏感性的痕迹几乎荡然无存了。
面孔中有多处凹陷面,这使紧绷着的面颊肌显得更加突出。面孔左半边上一条很深的皱纹意味着这是在竭力控制狂怒时习惯性地绷紧嘴部而造成的。
这张面孔完全与戈培尔(他是最令人痛恨的纳粹的典型代表)作为一个残酷无情的刽子手的名声相一致。更重要的是,当纳粹德国被打败时,戈培尔早已作了安排,毒死其妻子、儿女,然后在希特勒的地下掩体里自杀身亡。“罪恶的生活导致灾难的结局。”
周恩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前总理周恩来多年来一直是共产党中国的第2号人物,仅在最高领袖毛主席之下。他面孔中给人的整个印象是:精力沛,实力雄厚,才智过人。这种印象说明他具有强有力的人格和明显的超群出众的才能。
让我试图从记忆中抹去对这个人的认识,然后,一旦你注意观察周恩来的这张面孔,就不可能不认识到他是个“重要人物”。在整个动荡的革命生涯中,周的地位高升在面容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能力和自信的印记。这张面孔显然是隐藏了而不是暴露了情感。那么,有什么线索揭示出这个人的本质呢!
用垂直线将面孔分为左右两半:在这两个半边面孔之间存在着最显著的区别。他的左区冷酷无情就好像是用石头雕塑而成似的表情中显露出多疑和警惕,同时带有顽强、也许是决不能改变的顽强不屈的表示。
相比之下,他的右区显得比较温和。表情中带有明显的敏感和忧伤的成分,还露出一种渴望和追求的心理。如果你只是迅速瞥一下整个面孔,而不作进一步的观察,你很可能完全看不到这些特征。
把面孔再分成上下两半:在宽阔的前额各浓密的眉毛下面两眼看上去显得冷酷而且带有一种审视的态度。两眉之间有几道竖直的皱纹,这意味着要发怒的样子。仅仅左眼就反映出一种克制住的怒气和敌意。右眼流露出忧伤和敏感的神色。他选择了一种非常整齐利索的发型,头发是精心修理,保持良好的状态,丝毫没有不拘礼节的迹象,这一点很重要。
他的鼻子扁平而有力,鼻孔显然是保持着一种习惯性的紧张抑制状态。
嘴部也是僵直地紧绷着,两唇张开着,这也可能是抑制愤怒情绪的一种表示。上唇很薄,绷得也较紧。相比之下,下唇则富有性感,稍稍卷曲起。这种嘴部同中胚层体型者的下巴结合在一起常常是近乎残酷无情的争强好胜的象征。
归纳起来讲,这是一张性格坚强,充满智慧的面相。对这种人总是应表示尊敬和谨慎为好。他不但具有担任一位非常有力的革命领袖的气质,而且具备了担任这种职务的能力。
但是,如果与他相处,你可不能象对待你普通好友那样随随便便。
罗纳德·里根
下面这张照片是里根总统参加记者招待会时被拍摄的。为了获得一幅公正地反映里根的照片,我们从许多新闻照片中选出了这一张。我们是想避免那种训练有素的演员或政客们带职业性微笑的照片。里根总统又正是两者兼而有之。
里根在此表现的姿态可能就很能说明问题完全是摆好了姿势,轻松地站在讲坛上,肩膀抬起,有点咄咄逼人的架势。这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知名人物表现出的充满信心的姿态。
总起来讲,这位男子无疑十分漂亮、修饰打扮得也很好。乍一看上去他的面孔给人以力量和真诚之感。
按划区的方法把面孔分成几个区,仔细观察每一个部分。我们注意到,其头发梳理得很仔细,这是小心仔细和虚荣的表示。鼻子上方的一条竖直褶痕是生气的表示。面孔左区显示了相当痛苦的表情。尽管左眼瞪视着,射出一股严厉、怀疑的目光,但这种痛苦的表情还是很明显的。
面孔的右区有一定的友好和细微的温和感,而面孔左边则比较严峻,更多的是责难的表情,让我们看一下他的下区,右眼比左眼看上去要温和些,但总的来讲,两眼仍显得冷酷无情的样子。
下区,鼻子紧绷着。薄薄的嘴唇是争强斗胜的象征。老年常常会使嘴唇变得较薄,其结果,也使嘴部表情显得更加严厉。下巴非常有力,这也象征争强好斗的性格,而他的整个面部表情又试图加以掩饰。
总之,解读这张面孔揭示出一个多方面的性格和人格几分冷酷、愤怒、急躁和工于心计,同时夹杂着某种温和,友好和痛苦。可以肯定,现实中的里根并不是他在许多西方人眼中的那样坦率的拓荒英雄。
欣赏露出真面貌的名人
到此为止,你已经按区划法解读了这里所有名人及其他一些人的面孔,你应该能相当熟练地分辨出性格和人格,并达到较高程度的准确性。事实清楚地证明,把面孔按垂直和水平方向取中分成几个区能使面部的特征清晰可见,一目了然,否则,这些特征就不那么容易察觉了。经过观察力训练有助于我们看得更多更深透!
你可以同其他人一起进行这种饶有兴趣的解读照片上和电视、电影中名人面孔的比赛,享受其中的乐趣。那个身材较小、长着一付娃娃脸的金发女郎虽显示出一付十分恭敬姿态,而且楚楚动人,但面孔中可能反映出某些有害的特征,这就看你是否掌握了寻找这些线索的技巧。一位外表仁慈的参议员的面孔会通过其嘴部的那不易察觉的残忍的卷曲状暴露出他真实的人格,因为这种卷曲状的嘴可能是一种隐藏着邪恶的特征,对生就这种形状嘴的人,大家应该离得远点,小心提防为好。
也让你的朋友们去解读在各种场合下他们所遇到的人的面孔,根据解读的结果,运用机智和交际手段采取相应的对策。
有效地观察面孔中各种细节的能力能带来相当多的益处。而漫不经心地看看对方,不注意面孔细节的观察方式就无法获得这种好处。每个人的表情,包括你自己都不断地发出一些重要的、暴露性的信息。对这些信息视而不见,可能会导致你自我欺骗和对他人的误解,并因此而付出昂贵的代价。既然你现在已了解了这套解读面孔的技巧,我们希望你能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养成运用这种技巧的习惯,使你获得大量潜在的好处。


后记


大约十五年前,我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阅读到了介绍这部英文版《解读面孔》著作的文章,使我对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限于当时国内的开放程度和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个人,要想直接购买国外原版图书并非易事,但我一直没有放弃寻找该书的努力。三年以后,我想方设法通过在美国的一位朋友,终于同本书的主要作者利奥波德·贝拉克博士取得了联系。当贝拉克先生一听说来自中国的读者希望得到他的作品,便欣然允诺赠送我包括《解读面孔》在内的他的其他几部学术著作。从热情洋溢的来信中,我才得知,他的一些学术著作,包括《解读面孔》在内当时已经用不同的语言在11个国家出版,其中包括日本、巴基斯坦、俄罗斯、西班牙等国。当我收到《解读面孔》一书并用最快的速度读完后,我被书中有趣而又便捷的解读他人面孔的方法所吸引,我随即向贝拉克先生表示了要将此书翻译成中文,把它介绍给中国读者的愿望。我的想法很快得到了贝拉克先生的积极回应,他在信中说,能够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国赢得庞大的读者群也正是他的愿望。有了贝拉克先生的支持,我便认真地投入到艰苦而又乐趣无穷的翻译工作中。可是,译稿完成后,由于版权转让等出版方面的问题一直没有获得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出版该书中文版一事就这样搁浅了。随着时间的流逝,业余时间因为忙于“充电”和科研工作,我也渐渐地将出版此书的事给淡忘了。不过,我一直珍藏着与贝拉克先生的往来通信。2003年夏初,在一次整理书架时我发现了躺在那里的译稿。恰巧在随后与在出版界的朋友谈及此书时,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认为,虽然该书出版已有十几年了,但是书中内容解读面孔的有趣而又实用的简便方法对在当今我国开放的社会环境下,人与人之间交流范围不断扩大、社会的人际关系复杂的情况下,人们掌握这种洞察他人的简便方法无疑对社会还是个人都是十分有益的。他们认为,鉴于当前我国与世界各国版权贸易十分活跃,通过正常途径解决包括版权转让在内的出版事务已不成问题。就这样,在他们的热情鼓励下,我重新对原译稿进行了认真的审校。同时,在我设法同贝拉克先生再联系时才得知,他已经于2000年去世。今天这本《解读面孔》的问世可以看作是了却他生前的一个心愿,同时,我想也是对他的纪念。本书翻译过程中,得到了老师、朋友和亲戚们的帮助,尤其是在联系版权转让代理的过程中,由于该书的出版年代较久,书的两位作者都已去世,出版该书的出版社又发生变更,使版权转让事宜一度陷于停顿。幸好有我在美国工作的小妹妹蔡国琴经过长达一年的不懈努力,利用其所处的地理条件和语言优势,多方打听,终于促成了此事,借此机会一并向对此书出版作出贡献的老师和亲朋好友表示由衷的感谢!
译者
2004年12月于北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