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心灵自由之路 作者:j·克里希那穆提 全 >

第14章

心灵自由之路 作者:j·克里希那穆提 全-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有历史以来,人由于知道生命短暂,充满了意外、悲伤,而且一定会死,所以就一直在构筑观念,谓之“上帝”。他知道生命转瞬即逝,所以想体验一种异常伟大、崇高的事物,体验一种不是由感情或心聚合的事物。他想体验或摸索着走入一个完全不一样,超越这个人世,超越一切悲惨与折磨的世界。他想寻找,想向外寻求这个超越的世界。所以我们应该探讨一下这种实相—怎么称呼都没关系—这样一个全然不同的向度到底有没有。当然要参透其中的深度,我们必须知道,光在言谈层次上了解是不够的;因为事物的描述永远不是事物本身,文字永远不是事物。这个奥秘,人一直想进入、掌握、邀来、崇拜、成为它的祭拜者。那么我们能参透这些奥秘吗?

生命既然是这样粗浅、空虚、折磨,没什么意义,我们就想发明一个意义,给它一个意义。如果我们有某种聪明,这种发明的意义和目的就变得异常复杂。由于找不到美、爱、广大感,我们或许就变得犬儒,不再相信什么事。我们知道,当生命没有任何意义—我们的生命真就是这样,光是发明一个意识形态或公式来证明有没有上帝实在荒谬。所以让我们不要只是发明意义。

我们是否能一起寻找,看看有没有一种实相不是知识或感情的发明,不是逃避。整个历史上,人一直在说有这种实相,我们必须为这个实相做准备;你必须做某些事,训练自己,抗拒某些诱惑,克制自己,克制性欲,符合宗教权威、圣人等定的模式;你必须否定这个世界,进入僧院、洞穴静心,保持孤独不受诱惑。我们知道这种努力很荒谬,我们知道自己不可能逃避这个世界,逃脱“实然”,逃避苦难,逃脱分岐,逃脱科学所带来的一切事物。而神学,我们显然必须弃绝一切神学、一切信仰。我们将种种信仰完全放在一边,才能够没有任何恐惧。

我们知道社会道德其实并不道德。我们知道自己必须非常道德,因为道德毕竟是人内在与外在秩序惟一的导因。但是这道德必须是行动的道德,不是观念或概念的道德,而是实际的道德行为。

人能不能不用压抑、克制、逃避而规范自己?“规范”的根本意义是“学习”,不是符合或成为某人的门生,不是模仿、压制,而是学习。学习行为,最先要求的是规律,不是施加于某一意识形态的规律,不是僧侣的禁欲苦行。可是如果没有一种深刻的刻苦,我们的日常生活必定失序。我们知道自己内部有完整的秩序是多么必要。这秩序必须是数学般的秩序,而非相对的、比较的秩序,不是环境的影响造成的秩序。我们必须建立正确的行为,我们的心才会有完整的秩序。一个受环境折磨、挫折、塑造的心,符合社会道德的心必定混淆不清。混淆的心就无法发现真实。

我们的心如果想遇见那个奥秘—如果有这个奥秘的话—就必须先奠定一种行为基础,一种道德。这种道德不是社会道德,这种道德没有任何恐惧,所以是自由的。这时奠定了这个深入基础之后,我们的心才能开始寻找“静心”—这种安静,这种观察—之为物,是什么东西。这个静心不是“观察者”。一个人的生活,如果不先在行动上建立这种“行为正确”的基础,静心就没有什么意义。

包括禅和瑜珈,静心在东方有种种教派、体系、法门。然后这些法门又给介绍到西方来。我们必须很清楚,这个现象意思是说我们的心只要运用一种方法、体系,符合某一传统模式,就可以发现那个实相。我们都知道,这种事不管是从东方带过来还是这里发明的,都很荒唐。方法意味着一致、重复。方法意味着一个有某种悟的人在说这样做不要那样做。而我们这些渴望看见那个实相的人就日复一日,好像机器一样,顺从、符合、练习他们告诉我们的那些东西。一个呆钝的心,一个不是非常明智的心才能不断的实践一种方法,然后越来越呆钝,越来越愚笨。它在它那些制约的领域会有它的“体验”。

你们有些人可能去过东方学静心。那背后有一个很完整的传统。在印度乃至于整个亚洲,这个传统在古时候一直扩展。这个传统如今仍盘踞人心,无数著作仍在讨论这个传统。可是利用传统—过去和传承—来寻求是否有实相,这种努力显然是一种浪费。我们的心必须免除一切精神传统和裁示,否则就极度缺乏一种最高智慧。

这样,何谓静心?静心没有传统吗?是的,静心不可以是传统。没有谁能教你静心。你不能遵循某一途径,然后说我顺着这个途径学习何谓静心。静心内部的意义在于心里完全安静,不只意识层安静,而且深刻的、秘密的、潜匿的潜意识层也要安静。因为彻底而完全安静,所以思想也就安静,不再四处游移。我们刚刚所说的静心传统有一派说我们必须控制思想。可是思想并不是要控制,而是要摆到一边。要把思想摆在一边,就必须密切、客观、不带感情的注视思想。

传统说你必须有师父来帮助你静心。他会告诉你怎么做,而且有他自己的传统:祈祷、静心、告解。可是,这里面整个原理是有人知道而你不知道,知道的人会来教你,使你悟道。这个原理就蕴含着权威、师父、拯救者、上帝之子等。他们说他们知道而你不知道,照这个方法、这个传统做,每天练习,如果你运气好,到最后你就会到达“那里”。其实这一切表示你整天都在和自己打架,想让自己符合某一模式、系统。你压抑自己的欲望、胃口、嫉妒、野心。这表示你的实然与相应于那个系统的应然之间有冲突。有冲突表示你在用力。一个用力的心当然不可能平静。因为用力,所以心不可能完全安静。

传统还说要集中控制思想。集中其实大多是抗拒,只是在自己四周建立一道墙,只是你聚集在一个观念、原理、景象或心愿之上,而你想保护它。传统说你必须经过这一切才能找到你想找的东西。传统说你必须和每个圣人——这些圣人多多少少都神经质—所说的一样,没有性生活,不看这个世界。可是当你看清—不只言谈上、知识上,而且是实际上——这里牵涉到什么东西时(要能看清,你必须不是投入其中,而是能客观的看它),你才能完全弃绝这一切。我们必须完全弃绝这一切,因为我们的心将在这弃绝中得到自由,因而聪明、了然,因此不陷于假象。



第二部分第8节 超 越(2)

以最深刻的意义而言,静心必须先有德性,有道德。这道德不是某一模式、某一实际或某一社会秩序的道德。这道德必须自然的、不可免的、甜蜜的起自于了解自己,清楚自己的思想、感情、活动、胃口、野心的时候—毫无分别的纯粹是“观察”的清楚。这个观察里面会出现正确的行为。正确的行为无关乎理想。当这种清楚以它的美和一点都不艰苦的淡泊—只有用力时才会艰苦—深深的存在于我们内心,当你观察一切系统、方法、承诺,客观的,不分好恶的看这一切时,才能完全弃绝这一切,这样的心才能免除过去的一切。到了这一地步,你才能开始寻找何谓静心。

如果你没有真正奠定这个基础,你还是可以“玩”静心。可是这却毫无意义。这好比有些人到东方寻找师父。师父告诉他们如何打坐、如何呼吸,做这个做那个。然后他们回来写了一本书——仍然是胡说八道。人必须是自己的师父,自己的徒弟。除此之外别无权威。有的只是“了解”。

要了解,只有在观察而没有观察者这个中心时才有可能。你借观察、注视寻求何谓了解吗?了解不是知识的过程。了解不是直觉或感觉。一个人说“我很了解这件事”时,是因为他有一种出于完全的安静的观察。只有这时才会有了解。你说“我了解一件事”时,你的意思是说你的心很安静的在听,既不同意也不否定。那个状态很完整的在听,只有这时才有了解,而了解就是行动。但这不是先有了解,然后才有行动,而是两者同时,两者是一个运动。所以静心—传统给这个字眼加上了重大负担—将要这样不用力的,毫无冲突的将心脑带到最高能力。这就是智力,高度敏感。这时的脑—过去一切的储仓,经过一百万年的演化,一直都很活跃—是很安静的。

脑一直在反应事情,即使是最小的刺激也会依照过去的制约起反应。这样的脑可能静止吗?传统论者说,实践知觉、调节呼吸就能够使脑平静。但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那个控制、实践、塑造脑的事体是什么人”?会说“我是观察者,我要控制脑,使思想停止”的,不就是思想本身吗?思想滋生了思想者。

脑有没有可能完全安静?静心的部分责任就是去寻找——而非由人来告诉我们——如何做。谁都无法告诉我们该怎么做。你的脑,饱受文化、经验的制约,本身就是长久演化的结果。这样的脑可能安静吗?如果脑不安静,它见到或体验到什么东西都会扭曲,都会依照过去所受的制约而改变。

睡眠在静心和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如果你曾探讨过这个问题,会发现很多东西。我们上次说过,梦不是必要的。我们说,心、脑在白天时必须完全知觉—专注于内在和外在的事情,知觉内在对外界的反应因为紧张而激起这反应,专注于潜意识的线索—然后一天结束时脑再将这一切做个总结。如果你一天结束时没有将这一切做总结,到了晚上睡觉时,脑就还要继续工作,将秩序带到脑里面—这一点很明显。可是如果你做到这一点,那么你睡觉时就会学到一种全新的东西,学到一个全然不同的向度。这就是静心的一部分。

我们要做的是奠定行为基础。这里的行动就是爱。我们要做的是弃绝一切传统,然后心才能完全自由,然后脑才能完全安静。如果你曾深入这个问题,就知道脑可以不用任何技巧,不吃药,光是透过白天主动而又被动的专注而安静下来。如果一天终了时你曾清点一天的事情,因而理清其中的秩序,那么你睡觉时,脑就会很安静,以另一种运动学习事物。

所以这个整体,这个脑、一切都会很安静,没有任何扭曲。只有这时,如果真有什么实相的话,心才能领受。实相,那种广大—如果有这种广大、无名、超越,如果有这种东西的话—不是邀请就会来的。只有安静的心才能看清这个实相的真或假。

你可能会说,“这一切和生活有什么关系?我每天都要过活、上班、洗碗、坐公车、忍受一切噪音,静心与这一切有什么关系?”可是毕竟静心就是了解生活。日常生活有它的一切复杂、悲惨、哀伤、孤独、绝望、名声与成功的追求、恐惧、嫉妒,了解这一切就是静心。不了解生活而只想寻求那奥秘实在很空洞,毫无价值。这好比一个失序的生命,失序的心却想发现数学的秩序一样。静心与生活的一切有关。静心不会变成一种感情的,喜悦的状态。有一种喜悦不是快乐。这种喜悦只有在自己内心有一种数学般的秩序时才会产生,这种喜悦是绝对的。静心是生活之道,每一天的生活之道;只有这时,那不可毁坏的,超越时间的才会存在。

问: 那个知道自己反应的观察者是什么人?这里面用掉了什么能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