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人生快乐么么茶:人生幸福自助餐丛书 >

第4章

人生快乐么么茶:人生幸福自助餐丛书-第4章

小说: 人生快乐么么茶:人生幸福自助餐丛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得到这种快乐,必须既顺应天性,又学会把握天性,消除不必要的欲望,在自己和外界之间寻求融合。

所谓欲望,也就是我们的需要和追求。

欲望是建立在人身的基础之上的,人的眼、耳、鼻、舌、身五种器官,既是沟通与感受世界的渠道,也是导致欲望的基础。眼睛追求悦目的色彩;耳朵追求动听的音乐;舌头追求美味的食物;鼻子追求芬芳的气息;身体追求舒适的环境。

以这五种器官的追求为基础,各种各样的欲望就衍生出来。其中包括对吃喝的欲望,这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主要条件;包括对改善生活环境的追求,这也是生存的重要条件;另外还有精神世界的追求,因为没有了精神追求,人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成为行尸走肉。

在上述各种的欲望中,对食和色的追求是最大的两种,也是人类得以生存并延续后代的基本手段。孟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所存焉。”

但是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甚至人在不同的状态下,欲望又会有所偏重。有人觉得拥有金钱是人生最大的乐趣,为了挣钱可以不顾一切;有人认为“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为了美色可以将一切抛诸脑后;有人立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为了名声不惜牺牲一切;贪吃如饕餮之徒,只有享用美食才是人生最快乐的事。

凡此种种欲望,概括起来说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精神上的追求;二是物质上的追求。前者属于心理欲望,后者属于生理欲望。

在这些欲望中,有一些天然的本能,是人追求快乐之所必需。比如说维持生计以保证自己不饥不寒、保证身心健康。鹊鹤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人类也一样,睡不过八尺,食不过升米。尽管如此,这八尺和升米仍然是必需的。

人要生存,我们所必需的天然欲望,是最低的一个层次。但是最低层次的欲望也是最强烈的欲望。

一对生活在小城市里的工人夫妻,有必要的物质保障,肚中不饿,身上不冷,夜有所归,即使说贫困得买不起房子买不起车甚至也给孩子买不起钢琴,但是仍然能够享受一种淡然的快乐。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有些欲望是必须满足的,但满足的条件也是简单的,也就是饮食居住、健康、爱情、工作和别人的尊重等。因此,这些最低层次的欲望是快乐的前提。在这个问题上,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物质决定精神的规律。

在温饱问题解决以后,财富和感情就成为是困扰人们的首要问题。严格来说,这些并不是人作为动物生存所必需要,但却是天然的。

一个人拥有财富和荣誉,或其它任何身外之物,如果这些东西并没有引起我们的更多贪求,就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多数人根本无法拒绝它们的烦扰,不能不因此受到蛊惑,因此万贯家财反而变成了难填的欲壑,它所带来的不是富有,更不是真正的快乐,而是贫困与烦恼。

一个人生活上的快乐,可能来自方方面面,只要保持身体健康与心平气和,我们可以自然进入快乐境界。

但是在这方方面面的快乐背后,却有着一个共同的规则,那就是我们不可违逆天性,而应顺性而为,去满足必需的欲望,以及一些不会给我们的心灵带来烦扰的欲望,无论它们是天然还是社会给我们的。

欲望并非都是坏事,有些渴了想喝水困了想睡觉的本能欲望自不待言,就是对外界财富和声名的追求,实际上也无须视如洪水猛兽,关键是如何通过正常的渠道,合理的方法去实现自己的欲望。

只有学会了认识和管理欲望,我们就能超越对外来事物的依赖,对一点一滴都感到富有和满足。一天三餐或者四餐,一晚只能睡一张床——即使是一个卖茶叶蛋的小贩,也可以在这个基础上享受生活,吃得更津津有味,睡得安泰舒服。

禁欲带不来快乐

禅宗公案里面,有这样一则。

有一位老太婆,建了一座庵供养一位和尚,修行二十年。平常老太婆都让一位姑娘送饭服侍修行的和尚,这位姑娘美如天仙。

一天,老太婆对姑娘说︰“等一下送饭去,你抱住他,试试修行的功力。”于是那姑娘就这么做了,并问︰“你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吗﹖”那和尚说︰“三九寒冬天,枯木依寒石。”

老太婆听姑娘讲了和尚的话,不仅没有赞佩,而是十分生气地对姑娘说︰“看来二十年,白白供养了一个俗汉。”于是把和尚赶了出去,一把火烧了草庵。

很多人最初读到这则公案时,都无法明白:和尚守戒,当然不可对美女破戒,和尚功力不同凡响,能够如如不动,见色不动心,见色成空,和尚不但心不为所动,甚至已经见“空”了,这种禅定功深还得了。老太婆应鼓掌赞扬,怎么反把和尚赶了出去,一把火把庵烧了,难道老太婆还希望和尚跟美女,卿卿我我才对吗﹖

笔者开始也不明白,后来读到一位学佛多年的人的解读文章,才渐渐明白:那和尚的定力不错,但定入了“顽空”,陷入了另外一种我执,成了“枯木死灰”,也就成了“大愚痴”,成了不通情理与不懂得慈悲的“无情无义”。

实际上在这个问题上,即使我们脱离开禅定修行的角度来谈,它也牵涉到一个很深刻的人生问题,那就是我们对待欲望的态度。

人的欲望无限,但世界上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不能满足所有人的欲望,由此,竞争和冲突就不可避免。如果以占有欲的满足为最高追求,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而攻击别人,必然会处处遭到别人的抵抗和还击,人生中就会危机四伏。

如果我们不能有效地管理,这种危机就会成为我们生活的不安定因素,破坏生活的节奏,使人生失去正确的方向。

有人企图用清心寡欲来解决由此带来的问题,甚至用到割舍二字。但是一味地鼓吹摆脱所有欲望是愚蠢和偏激的,而且也是不可能的。我们所要做的不是摆脱,而是用自己的智慧来善加管理,获得圆融。

在对人生的态度上,历来都有禁欲和纵欲两种观点的对立与争论。

儒家思想早期也有一定的禁欲色彩,后来发展至宋明理学,衍生出“灭人欲,存天理”的极端主张,认为善必须在灭除人性的基础上才能显现,甚至主张“饿死事小,失贞事大”,对欲望的否定达到惨无人道的地步。

西方哲学对于欲望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古希腊犬儒派也竭力推崇禁欲的生活,认为欲望是导致一切痛苦的根源,并提出“美德是知足,无欲是神圣”,主张从无欲的生活中享有轻松和自在。他们所有的财产,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几样东西:一根棍子、一件外衣、一条讨饭口袋、一个喝水的钵。该派的代表人物第欧根尼在河边见到孩子用手捧水喝,很受启发,觉得钵也是多余的累赘,索性连钵都扔了。

在《圣经》中,对贪欲和人类的堕落也进行了关联。亚当和夏娃本来无忧无虑地生活在乐园中,却受魔鬼的诱惑而偷吃禁果,结果被逐出乐园。因此,在基督教的道德规范中,欲望和清净的教徒生活是冲突的,只有克制贪欲,才能获得心灵的纯净。

直到中世纪,对欲望的否定仍然是主流哲学。只有到了启蒙主义运动之后,欲望的合理性才开始被肯定,饮食睡眠及性爱才被视为人类的本能,因而是合理的和合乎道德的,人类才得到哲学上的理由来享这些需求。

在个体来说,一些人却认为拚命感受生命的欢乐和痛苦才是快乐,认为唯有如此才能不负此生,这种观点是如此不堪一击,因此早已为人所批判。也有许多人主张禁欲,视没有任何欲望的古井之水为心境的最高境界。

但是佛祖释伽牟尼以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禁欲不能带来觉悟和快乐。

释伽牟尼未得道时,禁欲为印度各宗教所共同崇尚,他们认为肉体是罪恶的根源,只有以折磨自己的肉体来灭除欲望,死后才能享受天堂的快乐。

于是,他也来到王舍城郊外的苦行林,亲眼目睹各种奇特的苦修方法:有的忍饥挨饿;有的整天泡在水里;有的整天单足站立;有的裸露身体,在烈日下爆晒自己。他身体力行地参与了苦修实践,“或日食一麻,或日食一粟,身形消瘦,有如枯木”。他的身体极度虚弱,直至连在河中沐浴都无法爬上岸。

他苦行6年,终于意识到:极端的禁欲除了让身体羸弱,并不能通达宇宙和人生的真相。

对于饥者来说,要快乐必须有一箪食、一瓢饮;对于寒者,要快乐也必须有一身棉、一炉炭;对于学者,要快乐就需要一本书,这些都不是禁欲所能解决的问题。

只有勇敢正视自己的欲望,才能找到彻底解决的办法,让自己活的更加坦然。我们都有心灵和大脑,心灵和肉体与世界的接触和观照提供了欲望,欲望是永远无法满足的,但是大脑给了我们思考的能力,善加管理,善加协调,就能从无穷的苦恼中解脱出来。

我们既不主张盲目的受苦,因为这既没有任何理论根据,也没有实际作用,就好比砂中榨油,不会有任何结果。同时,我们也不应放纵欲望。我们只?需要学着把占有欲收敛一下,把争斗心转化为欣赏心,以化解因之而起的种种冲突和危机。

二者结合,就是人生的智慧。

==================================

==================================

==================================

==================================

第二章 占有与放弃的和弦(2)

王卫宾

只需要半杯咖啡

宋朝吕蒙正曾三次为相,为人明智豁达,留下了很多发人深省的故事。

有人送他据说能照二百里的古镜,吕蒙正幽默地说:“脸面不过像碟子一样大小,哪里用得着照见二百里的镜子呢?”

又有一次,一个下属送了一个古砚给他,对他说:“这古砚不需加水,只要一呵气就湿润得可以磨墨写字。”

吕蒙正半开玩笑地说:“即使一天呵出十担水,也不过值十个钱罢了,我要这种砚能有什么用呢?”

随着人类欲望的不断升级,社会上到处物欲横流,人的占有欲不停地被滋养着,象一只脱缰的野马,无休止地向新的领域竞逐,使我们的心被它左右而不得自在。

人生到底需要什么?需要多少?这两个问题不象吕蒙正面临的问题那样简单,因为每个不同的人生所需要的东西,并不象能照二百里的镜子和不须用水的宝砚一样一目了然。我们不能问别人,也不能看别人,而应该闭上眼睛问问自己的心灵。

与吕蒙正的明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晋代的石崇。他曾经和王恺斗富。王恺用麦芽糖洗锅,石崇以蜡烛代替柴草来煮饭;王恺用紫色的蚕丝作路两旁的屏幕,长达四十里,石崇就用锦作屏幕,长五十里;石崇用香料和成泥来刷墙,王恺则用赤石脂当涂料。

有一次,王恺把晋武帝所赐的珊瑚树拿出来当众炫耀,高二尺多,枝柯扶疏,堪称稀世珍宝。石崇当场用铁如意将其击碎,然后取出自己所藏的六、七株珊瑚树,每枝高达三四尺,光彩耀目,让王恺随意挑选。

接下来,石崇失宠,被逮捕下狱。他在被捆绑起来的时候,叹息着说:“这不过是因为小人因为想要我的财产而害我罢了。”前来抓他的官员说:“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