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教育心理学·皮连生 >

第54章

教育心理学·皮连生-第54章

小说: 教育心理学·皮连生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应对应激(coping stress)的策略
应激(stress),是指各种物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力量和压力导致的生理或心理的紧张状态。从本质上看,教学是个具有应激性的职业。一项关于英国中小学教师的调查研究Fontana, D. & Abouserie, R.(1993)。 Stress Levels, Gender and Personality Factors in Teacher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63, 261~270.显示,72%以上的教师体验到中度的应激,23%的教师有严重应激感。原因很清楚。教师要满足来自学生、同事、学生家长、上级管理机构的广泛需求,其中有些需求是矛盾的,很难被满足。教师要有效地维持课堂秩序。他们常常要付出额外的时间来完成工作,许多工作需要带回家去做,工作占据了他们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他们的工作还要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检查和指责。课程标准的更新和所授课程内容的发展要求他们必须不断适应,但他们缺乏培训和学习的机会。他们还会因为学生的成败而使情绪受到影响。最重要的是,每位教师都有自己对职业标准的要求,当未达到标准时就会产生挫败感。
研究表明,神经质、内向、完美主义等人格特质与高应激水平相关较强。人格特质不易改变,这并不是说对应激源敏感的教师就应该降低对自己的要求、降低工作负荷,这不现实。所以,教师必须学习应对应激(coping stress)的策略。
不管人格特质是否属于对应激源敏感的类型,教师首先都应该对职业生活中的焦虑保持清晰的认识,对自身的期望报以现实的态度,并对所处的情境可能会发生什么及不可能发生什么作出现实的判断。当不如意的事情发生时,能够自嘲是非常有意义的。能够自嘲意味着能够接受自我,证明了解自己并看重自己的价值。能够自嘲的人并不总是要求事情如其所愿,当然如果有机会使事情朝着他期望的方向发展,他也不会放弃。但重要的是,先要了解情况,然后在已有的机会和条件限制中去作某些改变。
其次,教师要反省自己的反应——为什么某些事情会使自己紧张、沮丧或激怒。教师可能会说:“这个班太不听话!”不听话的班级激怒教师,这是个表面现象。究其根本,可能是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受到打击,教师可能因为在这样的学生面前无计可施而感到自己无能,脸上无光。如果认识到这一点,就应该接着反省职业荣誉感的现实性。如果这样一种职业荣誉感常常使自己陷入消极的情绪状态中,常常让人感到怀疑,说明它是不现实的,说明教师对自己实际的职业荣誉感和自我价值的认识是错误的。教师可能简单地构造了一个好教师的假象——总能教育出有远大理想的聪明学生,从来不会觉得没有尊严等等。认识到这一点,教师就应该试着调整自己的某些观念和构想。
第三,要能够控制好应激水平,应避免轻易对别人下结论,应仔细了解别人。比如,捣乱的班级可能并不是有意要与教师作对,而是对所学课程感到厌烦。如果教师认识到学生不是冲着自己来的,就能够更客观地对待自己。当然,如果偶尔事情是源于自己,也要保持镇静,好好进行上述的分析和反省。
最后,要尽量保持以问题为中心。也就是说,把注意力集中在分析问题的性质上,权衡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然后采取最适宜的方式解决问题。研究表明,以问题为中心的人在面对应激情境时常能保持较低水平的焦虑,而那些更在乎自己的感受而不关注问题的人常常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当出现了以情绪为中心的情况时,应采取分心策略,如参加体育运动等快乐的活动来转移注意力并提高自我控制的感觉。此时不宜沉静思考引起焦虑的事情有多难等问题。
另外,适当学习放松技术和冥想技术也是必要的。这可以使人保持镇定,在面对应激时能有效运用上述的各种应对策略。
职业态度
职业态度是指个体对自身职业所持的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涉及对职业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好的教师应该对责任感和勤奋工作有积极的态度,在对自己进行角色定位的时候不应仅仅局限于所教的课程上,而且对自己的专业和教师在社会上的地位持积极态度。观察现实生活,发现许多教师在成为教师之前对教师这个职业挺有激情,但一旦他们开始教学工作后,就会逐渐降低以学生为中心的热情、更加保守、更加硬心肠。这可能是因为现实情况与他们的理想相差很大,常常有不如人意之处。在这种情况下,能否顺利地调整自己的心态是一个成功教师的重要素质。学会应对应激,有利于保持积极的态度来面对工作。

 
发展中形成的素质
 真正优秀的教师不是仅靠学习就可以造就的,还需要个体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素质予以支撑。我们平时常说,某某人特别适合做教师,指的就是他具有做一名好教师应该具备的智力和人格特质。选拔教师时,应侧重个体长期积淀而成的素质,在此基础上加强培训,强调学习,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智力
智力是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由先天和后天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长期稳定的、不易改变的特征。作为内潜的个体特征,智力不能被直接观察,只能通过测验间接推测,平常我们所说的智商(IQ)就是评价智力的指标。心理学家还从具有一般意义的智力中分化出差别能力。差别能力是指与出色解决特定问题有关的能力,如言语流利、数字推理、视觉形象的记忆、空间定位等。教师智力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差别能力上。
通常我们认为,教师的智力水平应该与教学成功有高相关。也就是说,教师越聪明,教学质量越好;反之亦然。然而,研究表明,教学效果与教师智力并无显著相关。例如,莫斯(J.E.Morsh)和怀尔德(E.W.Wilder)、巴尔(A.S.Barr)和琼斯(R.E.Jones)分别于1954年和1958年在这方面做过研究。在研究中,教师的教学效果是根据学生的成绩和校长、督学对教学的等级评分来衡量的,教师的智力即教师的IQ分数。统计分析表明,教师的教学效果与其IQ分数只有极低的相关。研究者分析了其中的原因:第一,从选拔教师的过程来看,最终成为教师的人其智力通常大大超过所有人群的平均水平,集中在智力分布的上端,即教师聪明程度的差异性相对较小,因而教师智力与教学质量的相关不会太大。第二,智力在影响教学成效方面可能是有限度的。教师工作是一项复杂的脑力劳动,一定水平的智力是有效教学必不可少的,所谓笨人当不好教师;但超过此关键水平后,教师的智力对教学结果的影响就不大。
一般意义的智力与教学成效的关系不大,并不意味着教师的差别能力不影响教学有效性。事实上,我们平常观察到的影响教学效果的教师智力主要表现在差别能力上,尤其是言语能力、思维的条理性以及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言语风趣生动的教师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思维和言语清晰有条理的教师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整理。大量研究也表明,教师的这些差别能力与教学效果相关较高。例如,索罗门(D.Solomon)等人1964年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教师言语表达的清晰度有显著相关,这可能是因为在教学中从最初呈现概念和规则到随后提供的反馈的有效性,都取决于教师言语表达的清晰性和流畅性。希勒(J.H.Hiller)等人1971年的研究也发现同样的结果。斯波尔丁(R.Spaulding)1963年的报告说,教师的条理性与学生的阅读成绩呈正相关。诺尔(D.M.Knoell)1953年发现,教师思维的流畅性与教学效果的等级有显著相关。还有两个研究要求学生对他们的教师管理课堂和安排教学活动的条理性和系统性作出判断,结果也表明教师的这些能力与学生的成绩呈正相关,而且教师的这些特点对小学生的影响更大。
人格特质
与智力一样,人格特质也是需要通过心理测验揭示的个体的一般倾向,也同样是长期稳定、不易改变的。人格特质包括性格内外向、神经质、谨慎、敏感、冲动等。人格特质广泛地影响个体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注意的是,人格特质无好坏之分,只有合适与否之说。人格特质有很强的情境适应性,如外向的教师可能适合与外向的学生交往,而内向的教师更能体察内向学生的心境。前面简单介绍了不同特质的教师感受应激事件的倾向性,这里将以如何有效地与学生交往为出发点,阐述教师在对待学生的过程中较为重要的人格特质。
(1)宽容。宽容包含三层含义:灵活、体察与无偏见。我们对周围世界的了解,对别人的看法和感情,都有赖于我们自身的感觉与情感的参照系。我们的参照系越是固定不变,就越不可能对参照系之外的事物有所体验。如果我们能改变自己的参照系,以适应外界情境的需要和标准,那么我们就能理解并适应与自己通常的参照系并非完全一致的种种变化,即能够容纳与自己不同的看法与见解、思想与情感,能够对各种不同的人表示关切。认知参照系的灵活适应引发了个体对他人的体察和无偏见,这就是宽容。对教师而言,宽容能够使他摆脱固定的先入之见,不受自身期待所限,接纳学生的各种不同价值观念、信息与看法,对身体、智力、感知、运动、社交和情绪上各不相同的学生表示关注,从而与他们和睦相处。教师的宽容特质在很大程度上鼓励了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人格的发展。
(2)敏感性(sensitivity)和移情理解(empathy)。敏感性通常被定义为,个体对其人际关系中出现的变化能够及时作出情绪反应的特质。这种特质可能导致教师更容易感受到应激,但却是有效教育学生的一个主要因素。假设教师对学生已作出全面和确切的了解,但如果他不会对已知的学生的困难、情感和需要作出情绪反应,那么全面和确切地了解学生是无意义的。敏感的教师常常在学生产生某种需要、情感、冲突及困难时,作出更深入和自发的反应。移情理解是敏感性的一种特殊表现,指能够深入别人内心并同情他们的情绪反应。移情理解有两个关键特征。第一,个体能够体验到别人当时体验的情感,这种体验在方式、程度以及对个人的意义上都相同。因此,能够移情理解的教师,会使自己在情绪上处于别人的地位。当然,移情理解的作用是短暂的,它并不会使两个人的情感和看法持久地保持一致。第二,发生移情理解的个体能够保持自己的身份,能够清晰意识到自己并非是真正遭遇状况的别人。这是发生移情理解的个体保持理智的根本所在。移情理解使教师能在教学情境中站在学生的角度充分体验他们的看法和情感,从而给予学生一定的建议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3)情绪的安全感与自信。教师这一职业是个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常常会碰到意外的对抗。情绪上有安全感的教师能够在讲台上从容地面对众多学生的注视,不担心自己在学生面前的举止和表现;当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问题行为的时候,有安全感的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