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水经注 >

第72章

水经注-第72章

小说: 水经注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东北入于沔,谓之木里水口也。

△又南过宜城县东,夷水出自房陵县,东流注之。

夷水,蛮水也,桓温父名夷,改曰蛮水。夷水导源中庐县界康狼山,山与荆

山相邻。其水东南流,历宜城西山,谓之夷溪。又东南迳罗川城,故罗国也。又

谓之鄢水《春秋》所谓楚人伐罗,渡鄢者也。夷水又东南流,与零水合。零水即

沶水也。上通梁州没阳县之默城山,司马懿出沮之所由。其水东迳新城郡之

沶乡县,县分房陵立,谓之沶水。又东历軨乡,谓之軨水。晋武帝平吴,

割临沮之北乡,中庐之南乡,立上黄县。治軨乡。沶水又东历宜城西山,谓

之沶溪。东流合于夷水,谓之沶口也。与夷水乱流东出,谓之淇水,迳蛮城

南,城在宜城南三十里,《春秋》莫敖自罗败退,及鄢,乱次以济,淇水,是也。

夷水又东注于沔,昔白起攻楚,引西山长谷水,即是水也。旧堨去城一百许里,

水从城西,灌城东入,注为渊,今熨斗陂是也。水溃城东北角,百姓随水流死于

城东者,数十万,城东皆臭,因名其陂为臭池。后人因其渠流,以结陂田。城西

陂谓之新陂,覆地数十顷。西北又为土门陂,从平路渠以北,木兰桥以南,西极

土门山,东跨大道,水流周通。其水自新陂东入城。城故鄢郢之旧都,秦以为县,

汉惠帝三年,改曰宜城。其水历大城中,迳汉南阳太守秦颉墓北,墓前有二碑。

颉,鄀人也,以江夏都尉出为南阳太守,迳宜城中,见一家东向,颉住车视之,

曰:此居处可作冢。后卒于南阳,丧还至昔住车处,车不肯进,故史为市此宅,

葬之,孤坟尚整。城南有宋玉宅。玉,邑人,隽才辩给,善属文而识音也。其水

又迳金城前,县南门有古碑,犹存。其水又东出城,东注臭池,臭池溉田,陂水

散流,又入朱湖陂,朱湖陂亦下灌诸田。馀水又下入木里沟,木里沟是汉南郡太

守王宠所凿,故渠引鄢水也灌田七百顷。白起渠溉三千顷,膏良肥美,更为沃壤

也。县有太山,山下有庙。汉末多士,其中刺史二千石乡长数十人,朱轩华盖,

同会于庙下。荆州刺史行部见之,雅欢其盛,号为冠盖里,而刻石铭之。此碑于

永嘉中始为人所毁,其馀文尚有可传者。其辞曰:峨峨南岳,烈烈离明,实敷俊

乂,君子以生,惟此君子,作汉之英,德为龙光,声化鹤鸣。此山以建安三年崩,

声闻五六十里,雉皆屋雊。县人恶之,以问侍中庞季。季云:山崩川竭,国土将

亡之占也。十三年,魏武平荆州,沔南凋散。沔水又迳鄀县故城南,古鄀子

之国也,秦、楚之间,自商、密迁此,为楚附庸,楚灭之以为邑。县南临沔津,

津南有石山,上有古烽火台。县北有大城,楚昭王为吴所迫,自纪郢徙都之,即

所谓鄢、鄀、卢、罗之地也,秦以为县。沔水又东,敖水注之。水出新市县东

北,又西南迳大阳山,西南流径新市县北,又西南而右合枝水,水出大洪山而西

南流,迳襄阳鄀县界西南,迳湫城东南,左注敖水。敖水又西南流注于沔,是

曰敖口。沔水又南迳石城西,城因山为固,晋太傅羊祜镇荆州,立。晋惠帝元康

九年,分江夏西部,置竟陵郡,治此。沔水又东南与臼水合,水出竟陵县东北聊

屈山,一名卢屈山,西流注于沔。鲁定公四年,吴师入郢,昭王奔随,济于成臼。

谓是水者也。

△又东过荆城东。

沔水自荆城东南流,迳当阳县之章山东。山上有故城,太尉陶侃伐杜曾所筑

也。《禹贡》所谓内方至于大别者也。既滨带沔流,实会《尚书》之文矣。沔水

又东,右会权口。水出章山,东南流迳权城北,古之权国也。《春秋·鲁庄公十

八年》,楚武王克权,权叛,围而杀之,迁权于那处是也。东南有那口城。权水

又东入于沔。沔水又东南与阳口合,水上承江陵县赤湖。江陵西北有纪南城,楚

文王自丹阳徙此,平王城之。班固言:楚之郢都也。城西南有赤坂冈,冈下有渎

水,东北流入城,名曰子胥渎,盖吴师入郢所开也,谓之西赤湖。又东北出城西

南,注于龙陂,陂,古天井水也,广圆二百馀步,在灵溪东,江堤内。水至渊深,

有龙见于其中,故曰龙陂。陂北有楚庄王钓台,高三丈四尺,南北六丈,东西九

丈。陂水又迳郢城南,东北流谓之杨水。又东北,路白湖水注之。湖在大港北,

港南曰中湖,南堤下曰昬官湖,三湖合为一水。东通荒谷,荒谷东岸有冶父城,

《春秋传》曰:莫敖缢于荒谷,群帅囚于冶父,谓此处也。春夏水盛,则南通大

江,否则南迄江堤,北迳方城西。方城即南蛮府也。又北与三湖会。故盛弘之曰:

南蛮府东有三湖,源同一水,盖徙治西府也。宋元嘉中,通路白湖,下注杨水,

以广连漕。杨水又东历天井北,井在方城北里馀,广圆二里,其深不测。井有潜

室,见辄兵。西岸有天井台,因基旧堤,临际水湄,游憩之佳处也。杨水又东北

流,得东赤湖水口,湖周五十里,城下陂池,皆来会同。湖东北有大暑台,高六

丈馀,纵广八丈,一名清暑台,秀宇层明,通望周博,游者登之,以畅远情。杨

水又东入华容县,有灵溪水,西通赤湖水口,已下多湖,周五十里,城下陂池,

皆来会同。又有子胥渎,盖入郢所开也。水东入离湖,湖在县东七十五里,《国

语》所谓楚灵王阙为石郭陂汉,以象帝舜者也。湖侧有章华台,台高十丈,基广

十五丈。左丘明曰:楚筑台于章华之上。韦昭以为:章华亦地名也。王与伍举登

之。举曰:台高不过望国之氛祥,大不过容宴之俎豆。盖识其奢而谏其失也。言

此渎,灵王立台之日漕运所由也。其水北流注于杨水,杨水又东北与柞溪水合,

水出江陵县北,盖诸池散流,咸所会合,积以成川。东流迳鲁宗之垒南,当驿路,

水上有大桥,隆安三年,桓玄袭殷仲堪于江陵,仲堪北奔,缢于此桥。柞溪又东

注船官湖,湖水又东北入女观湖,湖水又东入于杨水。杨水又北迳竟陵县西,又

北纳巾、吐柘,柘水即下杨水也。巾水出县东一百九十里,西迳巾城。城下置巾

水戌,晋元熙二年,竟陵郡巾戍山得铜钟七口,言之上府。巾水又西迳竟陵县北,

西注杨水,谓之巾口。水西有古竟陵大城,古郧国也。郧公辛所治,所谓郧乡矣。

昔白起拔郢,东至竟陵,即此也。秦以为县,王莽之守平矣。世祖建武十三年,

更封刘隆为侯国。城旁有甘鱼陂,《左传·昭公十三年》,公子黑肱为令尹,次

于鱼陂者也。杨水又北注于沔谓之杨口,中夏口也。曹太祖之追刘备于当阳也,

张飞按予于长坂,备得与数骑斜趣汉津,遂济夏口,是也。沔水又东得浐口,其

水承大浐、马骨诸湖水,周三四百里,及其夏水来同,渺若沧海,洪潭巨浪,萦

连江沔。故郭景纯《江赋》云:其旁则有朱浐、丹漅是也。

△又东南过江夏云杜县东,夏水从西来注之。

即口也,为中夏水县故云阝亭,《左传》所谓若敖娶于云阝是也。《禹

贡》所谓云土梦作乂故县取名焉。县有云梦城,城在东北。沔水又东迳左桑,昔

周昭王南征,船人胶舟以进之。昭王渡沔,中流而没,死于是水。齐、楚之会,

齐侯曰: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屈完曰:君其问诸水滨。庾仲雍言:村老

云:百姓佐昭王丧事,于此,成礼而行,故曰佐丧。左桑,字失体耳。沔水又东

合巨亮水口,水北承巨亮湖,南达于沔。沔水又东得合驿口,庾仲雍言:须导村

耆旧云:朝廷驿使,合王丧于是,因以名焉。今须导村正有大敛口,言昭王于此

殡敛矣。沔水又东,谓之横桑,言得昭王丧处也。沔水又东谓之郑公潭,言郑武

公与王同溺水于是。余谓世数既悬,为不近情矣。斯乃楚之郑乡,守邑大夫僣言

公,故世以为郑公潭耳。沔水又东得死沔,言昭王济沔自是死,故有死沔之称,

王尸岂逆流乎?但千古芒昧,难以昭知,推其事类,似是而非矣。沔水又东与力

口合,有溾水,出竟陵郡新阳县西南池河山,东流径新阳县南,县治云杜故城,

分云杜立。溾水又东南,流注宵城县南大湖,又南入于沔水,是曰力口。沔水

又东南,涢水入焉。沔水又东迳沌水口,水南通沌阳县之太白湖,湖水东南通江,

又谓之沌口。沔水又东迳沌阳县北,处沌水之阳也。沔水又东迳林鄣故城北,晋

建兴二年太尉陶侃为荆州,镇此也。

△又南至江夏沙羡县北,南入于江。

庾仲雍曰:夏口亦曰沔口矣。《尚书·禹贡》云:汉水南至大别入江。《春

秋左传·定公四年》,吴师伐郢,楚子常济汉而陈,自小别至于大别。京相

《春秋土地名》曰:大别,汉东山名也,在安丰县南。杜预《释地》曰:二别近

汉之名,无缘乃在安丰也。按《地说》言,汉水东行,触大别之陂。南与江合,

则与《尚书》、杜预相符,但今不知所在矣。

 卷二十九

○沔水下

△沔水与江合流,又东过彭蠡泽。

《尚书·禹贡》汇泽也。郑玄曰:汇,回也。汉与江斗,转东成其泽矣。

△又东北出居巢县南。

古巢国也。汤代桀,桀奔南巢,即巢泽也。《尚书》周有巢伯来朝。《春秋

·文公十二年》,夏、楚人围巢。巢群舒国也。舒叛,故围之。永平元年,汉明

帝更封菑丘侯刘般为侯国也。江水自濡须口又东,左会栅口,水导巢湖,东迳乌

上城北,又东迳南谯侨郡城南,又东绝塘迳附农山北,又东左会清溪水,水出东

北马子岘之清溪也。东迳清溪城南,屈而西南,历山西南流,注栅水,谓之清溪

口。栅水又东,左会白石山水,水发白石山西,迳李鹊城南,西南注栅水。栅水

又东南,积而为窦湖,中有洲,湖东有韩纵山,山上有城。山北湖水东出,为后

塘北湖,湖南即塘也,塘上有颍川侨郡故城也。窦湖水东出,谓之窦湖口。东径

刺史山北,历韩纵山南,径流二山之间,出王武子城北,城在刺史山上。湖水又

东迳右塘穴北,为中塘,塘在四水中。水出格虎山北,山上有虎山,有郭僧坎城,

水北有赵祖悦城,并故东关城也。昔诸葛恪帅师作东兴堤,以遏巢湖,傍山筑城,

使将军全端、留略等,各以千人守之。魏遣司马昭督镇东诸葛诞,率众攻东关三

城,将毁堤遏,诸军作浮梁,陈于堤上,分兵攻城。恪遣冠军丁奉等,登塘鼓噪

夺击,朱异等以水军攻浮梁。魏征东胡遵军士争渡,梁坏,投水而死者数千。塘

即东兴堤,城亦关城也。栅水又东南迳高江产城南,胡景略城北,又东南迳张祖

禧城东,东南流,屈而北迳郑卫尉城西。魏事已久,难用取悉,推旧访新,略究

如此。又北委折,蒲浦出焉。栅水又东南流注于大江,谓之栅口。

△又东过牛渚县南,又东至石城县,

《经》所谓石城县者,即宣城郡之石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