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水经注 >

第29章

水经注-第29章

小说: 水经注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西北八十里有蒲领乡,故县也。又东北,会桑社枝津,又东北,迳弓高城北,又

东,注衡漳,谓之柏梁口。

衡漳又东北,右会桑社沟,沟上承从陂,世称卢达从薄,亦谓之摩诃河,东

南通清河,西北达衡水。春秋雨泛,漳泽津渚,今观津城北方二十里,尽为泽薮,

盖水所钟也。其渎迳观津县故城北,乐毅自燕降赵,封之于此邑,号望诸君。王

莽之朔定亭也。又南屈,东迳窦氏青山南,侧堤东出。青山即汉文帝窦后父少翁

冢也,少翁是县人,遭秦之乱,渔钓隐身,坠渊而死。景帝立,后遣使者填以葬

父,起大坟于观津城东南,故民号曰青山也。又东迳董仲舒庙南。仲舒,广川人

也。世犹谓之董府君祠,春秋祷祭不辍。旧沟又东,迳修市县故城北。汉宣帝本

始四年,封清河纲王子刘寅为侯国。王莽更之曰居宁也,俗谓之温城,非也。

《地理风俗记》曰:修县西北二十里,有修市城,故县也。又东会从陂。陂水南

北十里,东西六十步,子午潭涨,渊而不流,亦谓之桑社渊。从陂南出,夹堤东

派,迳修县故城北,东合清漳,漳泛则北注,泽盛则南播,津流上下互相迳通。

从陂北出,东北分为二。一川北迳弓高城西,而北注柏梁溠。一川东迳弓高城

南,又东北,杨津沟水出焉。左渎北入衡漳,谓之桑社口。

衡水东迳阜城县故城北,乐成县故城南,河间郡治,《地理志》曰,故赵也。

汉文帝二年,别为国。应劭曰:在两河之间也。景帝二年,封子德为河间王,是

为献王。王莽更名郡曰朔定,县曰陆信。褚先生曰:汉宣帝地节二年,封大将军

霍光兄子山为侯国也。章帝封子开于此。桓帝追尊祖父孝王开为孝穆皇,以其邑

奉山陵,故加陵曰乐成陵也。今城中有故池,方八十步。旧引衡水北入城注池。

池北对层台,基隍荒芜,示存古意也。

△又东北过成平县南。

衡漳又东迳建成县故城南。按《地理志》,故属渤海郡。褚先生曰:汉宣帝

五凤三年,封丞相黄霸为侯国也。成平县故城在北,汉武帝元朔三年,封河间献

王子刘礼为侯国,王莽之泽亭也。城南北相直。衡漳又东,右会杨津沟水,水自

泽东迳阜城南。《地理志》,渤海有阜城县,王莽更名吾城者,非《经》所谓阜

城也。建武十五年,世祖更封大司马王梁为侯国。杨津沟水又东北,迳建成县左,

入衡水,谓之杨津口。

衡漳又东,左会虖池别河故渎,又东北合清河,谓之合口。又迳南皮县之北

皮亭,而东北迳浮阳县西,东北注也。

△又东北过章武县西,又东北,过东平舒县南,东入海。

清、漳迳章武县故城西,故濊邑也。枝渎出焉,谓之濊水。东北迳参户亭,

分为二渎。应劭曰:平舒县西南五十里有参户亭,故县也。世谓之平虏城,枝水

又东注,谓之蔡伏沟。又东,积而为淀。一水迳亭北,又迳东平舒县故城南。代

郡有平舒城,故加东,《地理志》勃海之属县也。《魏土地记》曰:章武郡治。

故世以为章武故城,非也。又东北,分为二水。一水右出为淀,一水北注呼

池,谓之濊口。清漳乱流,而东注于海。

○清漳水

△清漳水出上党沾县西北少山大要谷,南过县西,又从县南屈。

《淮南子》曰:清漳出揭戾山。高诱云:山在沾县。今清漳出沾县故城东北,

俗谓之沾山。后汉分沾县为乐平郡,治沾县。水出乐平郡沾县界。故《晋太康地

记》曰:乐平县,旧名沾县,汉之故县矣。其山亦曰鹿谷山。水出大要谷,南流

迳沾县故城东,不历其西也。又南迳昔阳城。《左传·昭公十二年》,晋荀吴伪

会齐师者,假道于鲜虞,遂入昔阳。杜预曰:乐平沾县东有昔阳城者是也。其水

又南,得梁榆水口。水出梁榆城西大嵰山。水有二源。北水东南流,迳其城东

南,注于南水。南水亦出西山,东迳文当城北,又东北迳梁榆城南,即阏与故城

也。秦伐韩,军于阏与。惠文王使赵奢救之。奢纳许历之说,破秦于阏与。谓此

也。司马彪、袁山松《郡国志》,并言涅县有阏与聚。卢谌《征艰赋》曰:访梁

榆之虚郭,吊阏与之旧都。桓亦云,阏与,今梁榆城,是也。汉高帝八年,封冯

解散为侯国。其水左合北水,北水又东南,入于清漳。

清漳又东南,与轑水相得,轑水出轑河县西北轑山,南流迳轑河

县故城西南,东流至粟城,注于清漳也。

△东过涉县西,屈从县南。

按《地理志》,魏郡之属县也。漳水于此有涉河之称,盖名因地变也。

△东至武安县南黍窖邑,入于浊漳。

 卷十一

○易水

△易水出涿郡故安县阎乡西山。

易水出西山宽中谷,东迳五大夫城南。昔北平侯王谭,不同王莽之政。子兴,

生五子,并避时乱,隐居此山,故其旧居,世以为五大夫城,即此。潘岳《赞》

云:五王在中,庞葛连续者也。

易水又东,左与子庄溪水合。水北出子庄关,南流迳五公城西,屈迳其城南。

五公即王兴之五子也。光武即帝位,封为五侯:元才,北平侯;益才,安喜侯;

显才,蒲阴侯;仲才,新市侯;季才,唐侯,所谓中山之五王也,俗又以五公名

居矣。二城并广一里许,俱在罡阜之上,上邪而下方。其水东南入於易水。

易水又右会女思谷水。水出西南女思涧,东北流注于易,谓之三会口。

易水又东届关门城西南,即燕之长城门也,与樊石山水合。水源西出广昌县

之樊石山,东流迳覆釜山下,东流注于易水。

易水又东历燕之长城,又东迳渐离城南,盖太子丹馆高渐离处也。

易水又东迳武阳城南。盖易自宽中历武夫关东出,是兼武水之称,故燕之下

都,擅武阳之名。左得濡水枝津故渎。武阳大城东南小城,即故安县之故城也。

汉文帝封丞相申屠嘉为侯国。城东西二里,南北一里半。高诱云,易水迳故安城

南外东流,即斯水也。诱是涿人,事经明证。今水被城东南隅。世又谓易水为故

安河。武阳盖燕昭王之所城也,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七里,故傅逮《述游赋》曰:

出北蓟,历良乡,登金台,观武阳,两城辽廓,旧迹冥茫,盖谓是处也。易水东

流而出于范阳。

△东过范阳县南,又东过容城县南。

易水迳范阳县故城北。秦末,张耳、陈馀为陈胜略地燕、赵,命蒯通说之,

范阳先下,是也。汉景帝中三年,封匈奴降王代为侯国,王莽之通顺也。易水又

东与濡水合,水出故安县西北,穷独山南谷。东流与源泉水合,水发北溪,东南

流注濡水。濡水又东南,迳樊於期馆西,是其授首于荆轲处也。濡水又东南流,

迳荆轲馆北,昔燕丹纳田生之言,尊轲上卿,馆之于此。二馆之城,涧曲泉清,

山高林茂,风烟披薄,触目怡情,方外之士,尚凭依旧居,取畅林木。濡水又东

迳武阳城西北旧堨濡水枝流南入城,迳柏冢西。冢垣城侧,即水塘也。四周茔

域深广,有若城焉。其水侧有数陵坟高壮,望若青丘,询之古老,访之史籍,并

无文证。以私情求之,当是燕都之前故坟也,或言燕之坟茔,斯不然矣。其水之

故渎南出,屈而东转,又分为二渎。一水迳故安城西,侧城南注易水,夹塘崇峻,

邃岸高深,左右百步,有二钓台,参差交峙,迢递相望,更为佳观矣。其一水东

出注金台陂,陂东西六、七十步,南北五十步,侧陂西北有钓台,高丈馀,方可

四十步。陂北十馀步有金台,台上东西八十许步,南北如减,高十馀丈。昔慕容

垂之为范阳也,戍之,即斯台也。意欲图还上京,阻於行旅,造次不获遂心。北

有小金台,台北有兰马台,并悉高数丈,秀峙相对,翼台左右,水流径通,长庑

广宇,周旋被浦,栋堵咸沦,柱础尚存,是其基构,可得而寻。访诸耆旧,咸言

昭王礼宾,广延方士,至於郭隗、乐毅之徒,邹衍、剧辛之俦,宦游历说之民,

自远而届者多矣。不欲令诸侯之客,伺隟燕邦,故修建下都,馆之南垂。言燕

昭创之于前,子丹踵之于后,故雕墙败馆,尚传镌刻之石,虽无经记可凭,察其

古迹,似符宿传矣。濡水自堰又东,迳紫池堡西,屈而北流。又有浑塘沟水注之,

水出遒县西,白马山南溪中,东南流入濡水。濡水又东至塞口,古累石堰水处也。

濡水旧枝分南,入城东大陂,陂方四里,今无水。陂内有泉,渊而不流,际池北

侧,俗谓圣女泉。濡水又东,得白杨水口,水出遒县西山白杨岭下,东南流入濡

水,时人谓之虎眼泉也。濡水东合檀山水,水出遒县西北,檀山西南。南流与石

泉水会。水出石泉固东南隅,水广二十许步,深三丈。固在众山之内,平川之中,

四周绝涧阻水,八丈有馀,石高五丈,石上赤土又高一匹,壁立直上,广四十五

步。水之不周者,路不容轨,仅通人马,谓之石泉固。固上宿有白杨寺,是白杨

山神也。寺侧林木交荫,丛柯隐景。沙门释法澄建刹于其上,更为思玄之胜处也。

其水南流,注于檀水,故俗有并沟之称焉。其水又东南流,历故安县北,而南注

濡水。又东南流,于容城县西北,大利亭东南,合易水而注巨马水也。故《地理

志》曰:故安县阎乡,易水所出,至范阳入濡水。阚骃亦言是矣;又曰:濡水合

渠。许慎曰:濡水入涞。涞、渠二号,即巨马之异名。然二易俱出一乡,同入濡

水。北易至涿郡范阳县会北濡,又并乱流入涞,是则易水与诸水,互摄通称,东

迳容城县故城北,浑涛东注,至勃海平舒县与易水合。阚骃曰:涿郡西界代之易

水,而是水出代郡广昌县东南,郎山东北,燕王仙台东。台有三峰,甚为崇峻,

腾云冠峰,高霞翼岭,岫壑冲深,含烟罩雾。耆旧言燕昭王求仙处。范晔《后汉

书》云:中山简王焉之窆也,厚其葬,采涿郡山石以树坟茔。陵隧碑兽,并出此

山,谓之石虎山。山有所遗二石虎,后人因以名罡。罡之东麓,即泉源所导也。

《经》所谓阎乡西山,其水东流,有毖水南会,浑波同注,俗谓之为雹河。司马

彪《郡国志》曰:雹水出故安县。世祖令耿况击故安西山贼吴耐蠡,符雹上十馀

营,皆破之,即是水者也。

易水又东迳孔山北,山下钟乳穴,穴出佳乳,采者煹。火寻沙,入穴里许,

渡一水,潜流通注,其深可涉。于中众穴奇分,令出入者疑迷,不知所趣。每于

疑路,必有历记。返者乃寻孔以自达矣。上又有大孔,豁达洞开,故以孔山为名

也。其水又东,迳西故安城南,即阎乡城也。历送荆陉北,耆旧云,燕丹饯荆轲

於此,因而名焉。世代已远,非所详也。遗名旧传,不容不诠,庶广后人传闻之

听。

易水又东流,屈迳长城西,又东流,南迳武遂县南,新城县北。《史记》曰:

赵将李牧伐燕,取武遂、方城是也。俗又谓是水为武遂津。津北对长城门,谓之

汾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