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水经注 >

第27章

水经注-第27章

小说: 水经注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东出山,过邺县西。

漳水又东,迳三户峡,为三户津。张晏曰:三户,地名也,在梁期西南。孟

康曰:津峡名也,在邺西三十里。又东,污水注之。水出武安山,东南流,迳污

城北。昔项羽与蒲将军、英布济自三户,破章邯于是水。污水东注于漳水。

漳水又东,迳武城南,世谓之梁期城。梁期在邺北,俗亦谓之两期城,皆为

非也。司马彪《郡国志》曰:邺县有武城,即斯城矣。漳水又东北,迳西门豹祠

前。祠东侧有碑,隐起为字。祠堂东头石柱,勒铭曰:赵建武中所修也。魏文帝

《述征赋》曰:羡西门之嘉迹,忽遥睇其灵宇。漳水右与枝水合,其水上承漳水

于邯会西,而东别与邯水合。水发源邯山东北,迳邯会县故城西,北注枝水。故

曰邯会也。张晏曰:漳水之别,自城西南与邯山之水会。今城劳犹有沟渠存焉。

汉武帝元朔二年,封赵敬肃王子刘仁为侯国。其水又东北入於漳。昔魏文侯以西

门豹为邺令也,引漳以溉邺,民赖其用。其后至魏襄王,以史起为邺令,又堰漳

水以灌邺田,咸成沃壤,百姓歌之。魏武王又堨漳水,回流东注。号天井堰。

二十里中,作十二墱,墱相去三百步,令互相灌注。一源分为十二流,皆悬

水门。陆氏《邺中记》云:水所溉之处,名曰晏陂泽。故左思之赋魏都也。谓

墱流十二,同源异口者也。魏武之攻邺也,引漳水以围之。《献帝春秋》曰:

司空邺城围,周四十里,初浅而狭,如或可越。审配不出争利,望而笑之。司空

一夜增修,广深二丈,引漳水以注之,遂拔邺。本齐桓公所置也,故《管子》曰:

筑五鹿、中牟、邺以卫诸夏也。后蜀晋,魏文侯七年,始封此地,故曰魏也。汉

高帝十二年,置魏郡,治邺县,王莽更名魏城。后分魏郡,置东、西部都尉,故

曰三魏。魏武又以郡国之旧,引漳流自城西东入,迳铜雀台下,伏流入城东注,

谓之长明沟也。渠水又南,迳止车门下。魏武封于邺,为北宫,宫有文昌殿。沟

水南北夹道,枝流引灌,所在通溉,东出石窦下,注之洹水。故魏武《登台赋》

曰:引长明,灌街里,谓此渠也。石氏于文昌故殿处,造东、西太武二殿,于济

北谷城之山,采文石为基。一基下五百武直宿卫。屈柱趺瓦,悉铸铜为之,金漆

图饰焉。又徙长安、洛阳铜人,置诸宫前,以华国也。城之西北有三台,皆因城

为之基,巍然崇举,其高若山。建安中魏武所起,平坦略尽。《春秋古地》云:

葵邱,地名,今邺西三台是也。谓台已平,或更有见,意所未详。中曰铜雀台,

高十丈,有屋百馀间。台成,命诸子登子,并使为赋。陈思王下笔成章,美捷当

时。亦魏武望奉常王叔治之处也。昔严才与其属攻掖门,修闻变,车马未至,便

将官属步至宫门。太祖在铜雀台望见之,曰:彼来者必王叔治也。相国钟繇曰:

旧,京城有变,九卿各居其府,卿何来也?修曰:食其禄,焉避其难?居府虽旧,

非赴难之义。时人以为美谈矣。石虎更增二丈,立一屋,连栋接榱,弥覆其上,

盘回隔之,名曰命子窟。又于台上起五层楼,高十五丈,去地二十七丈。又作铜

雀于楼巅,舒翼若飞。南则金凤台,高八丈,有屋一百九间。北曰冰井台,亦高

八丈,有屋一百四十间。上有冰室,室有数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焉。石

墨可书,又然之难尽,亦谓之石炭。又有粟窖及盐窖,以备不虞。今窖上犹有石

铭存焉。左思《魏都赋》曰:三台列峙而峥嵘者也。城有七门,南曰凤阳门,中

曰中阳门,次曰广阳门,东曰建春门,北曰广德门,次曰厩门,西曰金明门,一

曰白门。凤阳门三台洞开,高三十五丈。石氏作层观架其上,置铜凤,头高一丈

六尺。东城上,石氏立东明观,观上加金博山,谓之锵天。北城上有齐斗楼,超

出群榭,孤高特立。其城东西七里,南北五里,饰表以砖,百步一楼。凡诸宫殿

门台隅雉,皆加观榭,层甍反宇,飞檐拂云,图以丹青,色以轻素。当其全盛之

时,去邺六七十里,远望苕亭,巍若仙居。魏因汉祚,复都洛阳,以谯为先人本

国,许昌为汉之所居,长安为西京之遗迹,邺为王业之本基,故号五都也。今相

州刺史及魏郡治。

漳水自西门豹祠北,迳赵阅马台西。基高五丈,列观其上。石虎每讲武于其

下,升观以望之。虎自于台上放鸣镝之矢,以为军骑出入之节矣。漳水又北迳祭

陌西。战国之世,俗巫为河伯取妇,祭於此陌。魏文帝时,西门豹为邺令,约诸

三老曰:为河伯娶妇,幸来告知,吾欲送女。皆曰,诺。至时,三老、廷掾,赋

敛百姓,取钱百万。巫觋行里中,有好女者,祝当为河伯妇。以钱三万聘女,沐

浴脂粉如嫁状。豹往会之。三老、巫、掾与民咸集赴观。巫妪年七十,从十女弟

子。豹呼妇视之,以为非妙,令巫妪入报河伯。投巫於河中,有顷,曰,何久也?

又令三弟子及三老入白,并投于河。豹磬折曰:三老不来,奈何?复欲使廷掾、

豪长趣之,皆叩头流血,乞不为河伯取妇。淫祀虽断,地留祭陌之称焉。又慕容

隽投石虎尸处也。田融以为紫陌也。赵建武十一年,造紫陌浮桥于水上。为佛图

澄先造生墓於紫陌,建武十四年卒,十二月葬焉,即此处也。漳水又对赵氏临漳

宫,宫在桑梓苑,多桑木,故苑有其名。三月三日及始蚕之月,虎帅皇后及夫人

采桑于此。今地有遗桑,墉无尺雉矣。

漳水又北,滏水入焉。漳水又东,迳梁朝城南。《地理风俗记》曰:邺北五

十里有梁期城,故县也。汉武帝元鼎五年,封任破胡为侯国。晋惠帝永兴元年,

骠骑王浚遣乌丸渴末迳至梁期。候骑到邺,成都王颖遣将军石超讨末,为末所败

于此也。又迳平阳城北。《竹书纪年》曰:梁惠成王元年,邺师败邯郸之师于平

阳者也。司马彪《郡国志》曰:邺有平阳城。即此地也。

△又东过列人县南。

漳水又东,右迳斥邱县北,即裴县故城南,王莽更名之曰即是也。《地理风

俗记》曰:列人县西南六十里,有即裴城,故县也。

漳水又东北,迳列人县故城南,王莽更名之为列治也。《竹书纪年》曰:梁

惠成王八年,惠成王伐邯郸,取列人者也。于县左合白渠故渎。白渠水出魏郡武

安县钦口山,东南流,迳邯郸县南,又东与拘涧水合。水导源武始东山白渠,北

俗犹谓是水为拘河也。白渠水又东,又有牛首水入焉。水出邯郸县西堵山,东流

分为二水,洪湍双逝,澄映两川。汉景帝时,七国悖逆,命曲周侯郦寄攻赵,围

邯郸,相捍七月,引牛首拘水灌城,城坏,王自杀。其水东入邯郸城,迳温明殿

南,汉世祖擒王郎,幸邯郸,书卧处也。其水又东,迳丛台南,六国时赵王之台

也。《郡国志》曰:邯郸有丛台。故刘劭《赵都赋》曰:结云阁于南宇,立丛台

於少阳者也。今遗基旧墉尚在。其水又东历邯郸阜,张晏所谓邯山在东城下者也。

曰:单,尽也,城郭从邑,故加邑。邯郸之名,盖指此以立称矣。故赵郡治也,

《长沙耆旧传》称:桓阶为赵郡太守,尝有遗囊粟於路者,行人挂囊粟於树,莫

敢取之,即于是处也。其水又东流出城,又合成一川也,又东澄而为渚、沁二水,

东南流注拘涧水,又东入白渠,又东,故渎出焉。一水东为泽渚,曲梁县之鸡泽

也。《国语》所谓鸡丘矣。东北通澄湖。白渠故渎南出,所在枝分,右出即邯沟

也。历邯沟县故城东,盖因沟以氏县也。《地理风俗记》曰:即裴城西北二十里

有邯沟城,故县也。又东迳肥乡县故城北。《竹书纪年》曰:梁惠成王八年,伐

邯郸取肥者也。《晋书地道记》曰:太康中立,以隶广平也。渠道交径,互相缠

縻,与白渠同归,迳列人,右会漳津,今无水。《地理志》曰:白渠东至列人入

漳,是也。

△又东北过斥漳县南。

应劭曰:其国斥卤,故曰斥漳。汉献帝建安十八年,魏太祖凿渠,引漳水东

入清、洹,以通河漕,名曰利漕渠。漳津故渎水旧断,溪东北出,涓流濗注而

已。《尚书》所谓覃怀底绩,至于衡漳者也。孔安国曰:衡,横也,言漳水横流

也。又东北迳平恩县故城西。应劭曰:县故馆陶之别乡,汉宣帝地节三年置,以

封后父许伯为侯国,王莽更曰延平也。

△又东北过曲周县东,又东北过钜鹿县东。

衡漳故渎东北迳南曲县故城西。《地理志》,广平有南曲县。应劭曰:平恩

县北四十里有南曲亭,故县也。又迳曲周县故城东。《地理志》曰:汉武帝建元

四年置,王莽更名直周。余按《史记》,大将军郦商以高祖六年封曲周县为侯国。

又考《汉书》同,是知曲周旧县,非始孝武。啸父冀州人,在县市补履数十年,

人奇其不老,求其术而不能得也。

衡漳又北,迳巨桥邸阁西。旧有大梁横水,故有巨桥之称。昔武王伐纣,发

巨桥之粟,以赈殷之饥民。服虔曰:巨桥,仓名。许慎曰:钜鹿水之大桥也。今

临侧水湄,左右方一二里,中状若邱墟,盖遗囤故窖处也。衡水又北,迳钜鹿县

故城东。应劭曰:鹿者,林之大者也。《尚书》曰:尧将禅舜,纳之大麓之野,

烈风雷雨不迷,致之以昭华之玉。而县取目焉,路温舒,县之东里人。父为里监

门,使温舒牧羊泽中,取蒲牒用写书,即此泽也。钜鹿郡治。秦始皇二十五年,

灭赵,以为钜鹿郡。汉景帝中元年为广平郡。武帝征和二年,以封赵敬肃王子为

平干国。世祖中兴,更为钜鹿也。郑玄注《尚书》,引《地说》云:大河东北流,

过绛水千里,至大陆,为地腹。《地理志》曰:大陆在钜鹿,绛水在安平信都。

如《志》之言,钜鹿与信都,相去不容此数也。水土之名变易,世失其处,见降

水则以为绛水,故依而废读,或作绛字,非也。今河内共北山,淇水出焉,东至

魏郡黎阳入河,近所谓降水也。降读当如郕降于齐师之降,盖周时国于此地者,

恶言降,故改为共耳。又今河所从,去大陆远矣。馆陶北屯氏河,其故道与?余

按郑玄据《尚书》有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推次言之,

故以淇水为降水,共城为降城,所未详也。稽之群书,共县本共和之故国,是有

共名,不因恶降而更称。禹著《山经》,淇出沮洳,《淇澳》《卫诗》,列目又

远,当非,改降革为今号。但是水导源共北山,玄欲因成降义,故以淇水为降水

耳。即如玄引《地说》,黎阳、钜鹿,非千里之迳,岂直信都于大陆者也。惟屯

氏北出馆陶,事近之矣。按《地理志》云:绛水发源屯留,下乱漳津,是乃与漳

俱得通称,故水流间关,所在著目,信都复见绛名,而东入于海。寻其川脉,无

他殊渎,而衡漳旧道,与屯氏相乱,乃《书》有过降之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