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水经注 >

第24章

水经注-第24章

小说: 水经注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乱,则伐我难矣。君子以为能持满。高诱云:今太行山也,在河内野王县西北上

党关也。诗所谓徒殆野王道,倾盖上党关,即此山矣。其水南流迳邘城西,故

邘国也。城南有邘台,《春秋·僖公二十四年》,王将伐郑,富辰谏曰:邘,

武之穆也。京相г唬航褚巴跷鞅比镉泄蔬幊牵幪ㄊ且病=窆食堑碧

行南路,道出其中。汉武帝封李寿为侯国。邘水又东南,迳孔子庙东,庙庭有

碑。魏太和元年,孔灵度等以旧宇毁落,上求修复。野王令范众爱、河内太守元

真、刺史咸阳公高允表闻,立碑于庙。治中刘明、别驾吕次文、主簿向班虎、荀

灵龟,以宣尼大圣,非碑颂所称,宜立记焉,云,仲尼伤道不行,欲北从赵鞅,

闻杀鸣犊,遂旋车而返。及其后也,晋人思之,于太行巅南为之立庙,盖往时回

辕处也。余按诸子书及史籍之文,并言仲尼临河而叹,曰:丘之不济,命也夫!

是非太行回辕之言也。碑云:鲁国孔氏,官于洛阳,因居庙下,以奉蒸尝。斯言

是矣。盖孔氏因迁山下,追思圣祖,故立庙存飨耳。其犹刘累迁鲁,立尧祠于山

矣,非谓回辕于此也。邘水东南迳邘亭西。京相г唬河钟型ぴ谔ㄎ髂先

里。今是亭在邘城东南七八里,盖京氏之谬耳,或更有之,余所不详。其水又

南流,注于沁。

沁水东迳野王县故城北。秦昭王四十四年,白起攻太行道绝,而韩之野王降。

始皇拔魏东地,置东郡。卫元君自濮阳徙野王,即此县也。汉高帝元年为殷国,

二年为河内郡,王莽之后队。县曰平野矣。魏怀州刺史治,皇都迁洛,省州,复

郡。水北有华岳庙。庙侧有攒柏数百根,对郭临川,负冈荫渚,青青弥望,奇可

玩也。怀州刺史邱李洪之之所经构也。庙有碑焉,是河内郡功曹山阳荀灵

龟以和平四年造,天安元年立。沁水又东,朱沟枝津入焉。

又东与丹水合,水出上党高都县故城东北阜下,俗谓之源源水。《山海经》

曰:沁水之东有林焉,名曰丹林,丹水出焉,即斯水矣。丹水自源东北流,又屈

而东注,左会绝水。《地理志》曰:高都县有莞谷,丹水所出,东南入绝水是也。

绝水出泫氏县西北杨谷,故《地理志》曰:杨谷,绝水所出。东南流,左会长平

水。水出长平县西北小山,东南流,迳其县故城,泫氏之长平亭也。《史记》曰:

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使廉颇为将,后遣马服

君之子赵括代之。秦密使武安郡白起攻之。括四十万众降起,起坑之于此。《上

党记》曰:长平城在郡之南,秦垒在城西,二军共食流水涧,相去五里。秦坑赵

众,收头颅,筑台于垒中,因山为台,崔嵬桀起,今仍号之曰白起台。城之左右,

沿山亘隰,南北五十许里,东西二十馀里,悉秦、赵故垒,遗壁犹存焉。汉武帝

元朔二年,以封将军卫青为侯国。其水东南流注绝水。绝水又东南流,迳泫氏县

故城北。《竹书纪年》曰:晋烈公元年,赵献子城泫氏。绝水东南与泫水会,水

导源县西北泫谷。东流迳一故城南,俗谓之都乡城。又东南,迳泫氏县故城南,

世祖建武六年,封万普为侯国。而东会绝水,乱流东南入高都县,右入丹水。

《上党记》曰:长平城在郡南山中。

丹水出长平北山,南流。秦坑赵众,流血丹川,由是俗名为丹水,斯为不经

矣。丹水又东南流,注于丹谷,即刘越石《扶风歌》所谓丹水者也。《晋书地道

记》曰:县有太行关,丹溪为关之东谷,途自此去,不复由关矣。丹水又迳二石

人北,而各在一山,角倚相望,南为河内,北曰上党,二郡以之分境。丹水又东

南,历西岩下,岩下有大泉涌发,洪源巨轮,渊深不测,蘋藻冬芹,竟川含绿,

虽严辰肃月,无变暄萋。丹水又南,白水注之。水出高都县故城西,所谓长平白

水也。东南流历天井关。《地理志》曰:高都县有天井关。蔡邕曰:太行山上有

天井,关在井北,遂因名焉。故刘歆《遂初赋》曰:驰太行之崄峻,入天井之高

关。太元十五年,晋征虏将军朱序,破慕容永于太行,遣军至白水,去长子一百

六十里。白水又东,天井溪水会焉。水出天井关,北流注白水,世谓之北流泉。

白水又东南流,入丹水,谓之白水交丹水。又东南出山迳鄈城西,城在山际,

俗谓之期城,非也。京相г唬汉幽谏窖粑鞅绷镉朽k城。《竹书纪年》曰:

梁惠成王元年,赵成侯偃、韩懿侯若伐我葵,即此城也。丹水又南,屈而西转,

光沟水出焉。丹水又西,迳苑乡城北,南屈东转,迳其城南,东南流注于沁,谓

之丹口。《竹书纪年》曰:晋出公五年,丹水三日绝,不流。幽公九年,丹水出,

相反击。即此水也。

沁水又东,光沟水注之。水首受丹水,东南流,界沟水出焉。又南入沁水,

又东南流,迳成乡城北,又东迳中都亭南,左合界沟水,水上承光沟,东南流,

长明沟水出焉。又南迳中都亭西,而南流注于沁水也。

△又东过周县北。

县故州也。《春秋左传》隐公十有一年,周以赐郑公孙段,六国时,韩宣子

徙居之。有白马沟水注之,水首受白马湖,湖一名朱管陂。陂上承长明沟。湖水

东南流,迳金亭西,分为二水,一水东出为蔡沟,一水南流注于沁水也。

△又东过怀县之北。

《韩诗外传》曰:武王伐纣,到邢邱,更名邢邱曰怀。春秋时,赤翟伐晋,

围怀,是也。王莽以为河内,故河内郡治也。旧三河之地矣。韦昭曰:河南、河

东、河内为三河也。县北有沁阳城,沁水迳其南而东注也。

△又东过武德县南,又东南至荥阳县北,东入于河。

沁水于县南水积为陂,通结数湖,有朱沟水注之。其水上承沁水于沁水县西

北,自方口东南流,奉沟水右出焉。又东南流,右泄为沙沟水也。其水又东南,

于野王城西,枝渠左出焉,以周城溉,东迳野王城南,又屈迳其城东,而北注沁

水。朱沟自枝渠东南,迳州城南,又东迳怀城南,又东迳殷城北。郭缘生《述征

记》曰:河之北岸,河内怀县有殷城。或谓楚、汉之际,殷王卬治之,非也。余

按《竹书纪年》云:秦师伐郑,次于怀,城殷,即是城也。然则殷之为名久矣,

知非从卬始。昔刘琨以郭默为殷州刺史,督缘河诸军事,治此。朱沟水又东南注

于湖。湖水又右纳沙沟水。水分朱沟南派,东南迳安昌城西。汉成帝河平四年,

封丞相张禹为侯国。今城之东南有古冢,时人谓之张禹墓。余按《汉书》禹,河

内轵人,徙家莲芍。鸿嘉元年,禹以老乞骸,自治冢茔,起祠堂于平陵之肥牛亭,

近延陵,奏请之,诏为徙亭。哀帝建平二年薨,遂葬於彼。此则非也。沙沟水又

东,迳隰城北,《春秋·僖公二十五年》,取太叔于温,杀之于隰城,是也。京

相г唬涸诨诚匚髂稀S皱梢蟪俏鳎狭魅胗谮椤

陂水又直荥阳县北,东南流入于河。先儒亦咸谓是沟为济渠。故班固及阚骃

并言济水至武德入河,盖济水枝渎条分,所在布称,亦兼丹水之目矣。

○淇水

△淇水出河内隆虑县西大号山。

《山海经》曰:淇水出沮洳山。水出山侧,颓波漰注,冲激横山,山上合

下开,可减六七十步,巨石磥场换蚪В憷綔‘荡,势同雷转,激水散

氛,暧若雾合。又东北,沾水注之。水出壶关县东沾台下。石壁崇高,昂藏隐天,

泉流发于西北隅,与金谷水合,金谷即沾台之西溪也。东北会沾水,又东流注淇

水。淇水又迳南罗川,又历三罗城北,东北与女台水合。水发西北三女台下,东

北流注于淇。

淇水又东北历淇阳川,迳石城西北。城在原上,带涧枕淇。

淇水又东北,西流水注之。水出东大岭下,西流,迳石楼南,在北陵石上,

练垂桀立,亭亭极峻。其水西流,迳注于淇。

又东迳冯都垒南,世谓之淇阳城,在西北三十里。

淇水又东出山,分为二水,水会立石堰,遏水以沃白沟,左为菀水,右则淇

水。自元甫城东南,迳朝歌县北。《竹书纪年》,晋定公二十八年,淇绝于旧卫,

即此也。淇水又东,右合泉源水。水有二源,一水出朝歌城西北,东南流。老人

晨将渡水,而沉吟难济。纣问其故,左右曰:老者髓不实,故畏寒也。纣乃于此

斮胫而视髓也。其水南流东屈,迳朝歌城南。《晋书地道记》曰:本沫邑地。

《诗》云:爰采唐矣,沫之乡矣。殷王武丁,始迁居之,为殷都也。《禹贡》,

纣都在冀州大陆之野,即此矣。有糟邱酒池之事焉。有新声靡乐,号邑朝歌。晋

灼曰:《史记·乐书》,纣为《朝歌》之音,朝歌者,歌不时也。故墨子闻之,

恶而回车,不迳其邑。《论语撰考谶》曰:邑名朝歌,颜渊不舍,七十弟子揜

目,宰予独顾,由蹙堕车。宋均曰:子路患宰予顾视凶地,故以足蹙之,使堕车

也。今城内有殷鹿台,纣昔自投于火处也。《竹书纪年》曰:武王亲禽帝受辛于

南单之台,遂分天之明。南单之台,盖鹿台之异名也。武王以殷之遗民,封纣子

武庚于兹邑,分其地为三,曰邶、啵⑽溃构苁濉⒉淌濉⒒羰甯ㄖ唷

三监叛,周讨平,以封康叔为卫。箕子佯狂自悲,故《琴操》有《箕子操》,迳

其墟,父母之邦也,不胜悲,作麦秀歌。地居河、淇之间,后乃属晋,战国时皆

属于赵。男女淫纵,有纣之馀风。土崄多寇,汉以虞诩为长,朋友以难治致吊。

诩曰: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又东与左水合,谓之马沟水。水出朝歌城

北,东流,南屈至其城东,又东流与美沟水合。水出朝歌西北大岭下,东流迳骆

驼谷,于中逶迤九十曲,故俗有美沟之目矣。历十二崿,崿流相承,泉响不断,

返水捍注,捲复深隍,隍间积石千通,水穴万变,观者若思不周赏,情乏图状

矣。其水东迳朝歌城北,又东南流,注马沟水,又东南注淇水,为肥泉也。故

《卫诗》曰:我思肥泉,兹之永叹。《毛注》云:同出异归为肥泉。《尔雅》曰:

归异出同曰肥。《释名》曰:本同出时,所浸润少,所归各枝散而多,似肥者也。

犍为舍人曰:水异出,流行合同曰肥。今是水异出同归矣。《博物志》谓之澳水。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毛云:菉,王刍也;竹,编竹也。汉武帝塞决

河,斩淇园之竹木以为用。寇恂为河内,伐竹淇川,治矢百馀万,以输军资。今

通望淇川,无复此物。惟王刍编草,不异毛兴。又言:澳,隈也。郑亦不以为津

源,而张司空专以为水流入于淇,非所究也。然斯水即《诗》所谓泉源之水也。

故《卫诗》云,泉源在左,淇水左右。卫女思归,指以为喻,淇水左右,盖举水

所入为左右也。淇水又南,历枋堰,旧淇水东南流,迳黎阳县界南入河。《地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