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黄仁宇文集 >

第174章

黄仁宇文集-第174章

小说: 黄仁宇文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在另一方面,克伦斯基和其他人士,并没有因为事后看来他们的举措不合时宜即预先销声敛迹。他们仍展开了一连串奋斗。1917年3月至11月8个月之间,因为他们之措施,有时尚是无可奈何,引导着列宁和共产党登台。

  二月革命成功之后,彼得格勒的苏维埃即和临时政府意见相左,各党派之间也有无数争执。经过一段纷乱之后,5月间协议成功,由苏维埃的领袖人物加入政府,克伦斯基为军政部长,也是主要的领导人物。

  当时即决定在前线准备总攻击。因为不如此则不足以防止军队之继续瓦解,并且不能战者也不能言和,更不能获得盟国同情。所以政府派特别指导员下达各部队,军队里官兵成立的委员会也开始受检束,克伦斯基本人也巡视前线鼓舞士气,炮兵更给予特别的准备。攻击发动于7月,最初进展顺利,第七军及第十一军俘敌18000人。第八军又再突破奥军防线宽20英里,两天之内也获俘万余。就在此时,德国的精锐部队投入战斗,俄国部队撤退,溃不成军。7月底前线再度胶着,但俄国已失去原有阵地,士气更为不振。

  7月间彼得格勒亦遭到空前的骚扰,最初各部队抽调兵员参加总攻击,军士不满,组织示威游行,引起海军士兵和工厂里的赤卫队参加。政党政治不能产生有效的领导力量,则显示出临时政府之无力。7月,宪政民主党因为意见不合,退出政府。一般军民还不知道其中的原委与曲折,看来总是资产阶级的诡诈阴谋。布尔什维克一向标榜“所有权力交付苏维埃”(其实苏维埃也有各政党参与之成分,但是代表工厂里的工人与部队中的士兵,临时政府则继承沙皇统治下杜马之传统),于是游行示威的群众要求“全俄苏维埃执行委员会”(Vtsik)代替临时政府。也只有“土地、和平与面包”的要求,才能为他们深切了解。可是当暴民暴兵失去控制的时候,连布尔什维克的鼓动者亦无法掌握,即苏维埃负责人也感到棘手。“全城为游行示威者所宰割”。当克朗士德特(Kronstadt)水兵示威时,在街头突然遭人袭击。水兵还手时也不问青红皂白,就对着街头群众和若干建筑物开火。7月16、17两日,街头死伤200人。7月18日恢复风平浪静,兵士还营,街头恢复秩序,然而司法部这时公布一份文件,强调列宁是德国间谍,接受德国津贴,有“人证物证”。

  事后经过各界的分析,所控诉之事并无确切证据;作证之人,也是来历不明令人怀疑的分子。可是大众都信以为真,于是这一纸文书也就达到预期的功效。布尔什维克的报纸《真理报》被查封,列宁恐怕被拘捕,只好潜入地下,躲在芬兰边境。另一位革命人物托洛茨基,昔日为孟什维克,又一度为独立派,最近才从美国回俄,今后也是布尔什维克台柱,亦被监禁。局势平定之后,克伦斯基由军政部长出任内阁总理。他在8月下旬于莫斯科召开一个“全国政协会议”,到会的人有2400多,包括士农工商各业,左至苏维埃,右至银行家和沙皇麾下立功的军人。中有大学教授、市政委员等各色各样人物,看来克伦斯基欲给俄国一个再造的机会,但9月上旬即发生“柯恩尼洛夫事件”。

  柯恩尼洛夫(LavrKornilov)将军多年活动于俄属中亚腹地,擅长亚洲语言,可能有蒙古血统,曾任彼得格勒的防守司令,7月总攻击时,曾在前线立功,克伦斯基拔擢他为俄军总司令。此人缺乏政治头脑,倒是有志从一个职业军人之立场,重整军中风纪。他的主张,譬如将铁道交付军事管理,重新准许在后方执行死刑等,不可能在当日气氛内行得通。他的态度逐渐明显,总司令与总理间的摩擦也逐日公开化,于是柯恩尼洛夫成为反革命派的英雄,莫斯科的国是会议给他一个崭露头角的机会。9月初他开始调动部队,向首都彼得格勒集结,有肃清苏维埃,强制执行改组临时政府的企图。可是等到他的行动暴露,反叛成为事实的时候,铁路不为他运兵,电报局不为他通信,即士兵也表示无意跟随着他推翻政府。一个星期之内,克伦斯基下令在他的总司令部将他拘捕。此人侥幸事后脱身。以后在内战期间领导白军在俄国南部战死。

  9月经过柯恩尼洛夫事件之后,克伦斯基除旧布新,重组内阁,自己由总理兼总司令,正式宣布俄罗斯为民国。9月底,在彼得格勒召开一个“民主会议”,民主会议与全国政协会议不同,会场代表只有政协会议之半,约1200人。资产阶级的分子全部被拒于门外。苏维埃的代表最多。也有各乡镇工会和宗教团体、少数民族的代表。可是讨论如何组织联合政府之时候,始终无法找到一个公意所在的方案,以后组织“民国参议会”的时候,布尔什维克即决定退出,托洛茨基业已恢复自由,为当时之发言人,列宁仍在藏匿之中,不断以信件教导他的同志拒绝合作,强调时间业已成熟,可以并且亟须以暴力夺取政权。

  为什么我们研究资本主义,要牵扯这些事情?

  历史上的资本主义,未曾出面自我宣扬其为一种组织与运动。有几个国家早已进入资本主义体制几百年,还没有为人称道。资本主义这名词之出现,最初纯由于反对者的攻击。经过俄国的十月革命,不仅在言辞上反对的声浪达到最高潮,而且行动也到达最剧烈的阶段。可是从以上事迹看来,难道我们真能相信资产阶级的阴谋和资本家的剥削是逼着革命左转的唯一原因,或甚至这是最重要的原因或次要的原因?我们无从作肯定的答复。

  和以上各节所述其他国家比较,20世纪初年的俄国与彼等唯一相似之处乃是内外煎逼,亟须将一个旧式农业体制改换为一个新型的商业体制。此外不仅其背景和制度上的因素不能和其他国家相提并论,并且时间上之汇集尤为特殊。以沙皇之绝对政权,引发一个全民战争,不得不下台,是一切问题的焦点。因此所产生之后果称为十月革命者,其范围必广泛,时间也紧迫。于是暴力必不可免。列宁、托洛茨基和斯大林的思想,与法家所谓“天地不为尧舜而存,也不为桀纣而亡”的宗旨相似。时至今日,我们不敢说同情或赞成,只有反复参照当日图片,看到农村妇女到战场上认尸,肠断魂移,才能在无言之中了解,布尔什维克之成功,不在他们理论之真切正确,而是由于他们在行动中认识整个历史转动大方向之所在,而敢于接受此中的挑战。

  以上所述从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间之事迹,很少历史上的积极意义,况且我们所勾画的也挂一漏万。可是即使将当中细微末节全部缕举,也只能阐明当日俄国之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维新人士和自由主义者数目稀少,力量低微,意见分歧。所以,从协商会议到军事行动,始终找不到出路,于是只有如列宁者,自认带有阴谋性的职业革命家之登场,于是也有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也就是说,在技术上讲,俄罗斯需要一个强人与一群法家死士。

  有了以上的了解,我们可以想象布尔什维克在11月7日夺取冬宫(WinterPalace)时并不费事的理由。托洛茨基退出民国参议会时,痛骂临时政府,既责备它在帝国主义资本家指使之下延长无意义的战争,又怪它卖国,有意将彼得格勒送给敌人,还高呼一切权力交付苏维埃,土地则给予人民,已等于一通宣战的文告。事实上自柯恩尼洛夫事变之后,群情有了大幅度的转变,在各种选举时,布尔什维克多占优势,在彼得格勒及莫斯科的苏维埃中都成为多数党。又有列宁的鼓吹,暴动已是箭在弦上。最后几日,克伦斯基认为责任所在,只得和政府要员在冬宫日夜镇守。而保卫这地方的不过是女兵营、军校学生和少数哥萨克部队,总共不过千余人。布尔什维克部队由水兵及工厂内的赤卫队及芬兰调来的军队组成。水上则由一艘巡洋舰和水雷艇数艘策应。11月6日深夜和7日凌晨,他们占领火车站、邮政局、电话公司和电报局,“一般的情形等于门卫接班”,“克伦斯基可以在这时赤手擒获”,“当日电影院和戏院仍照常营业”,冬宫的墙上有好几千颗机关枪子弹的痕迹,但近距离放射的炮弹没有一颗命中。这一连串的报道,只证明战事并不十分激烈。“有时候尚呈现着喜剧之性质”。莫斯科的巷战反倒继续了一个星期,布尔什维克方面死了500多人,集体葬在红场。陆海军于圣诞节夜里被正式接收,旧的军队已在解体,兵士各自返乡。新组织的红军则在次年出现。所谓十月革命,当日流血不多,大规模的战事还待以后展开。以上事迹证实克劳塞维兹之论战争:有时战局十分剧烈尚可能缺乏真正意义,有时打得并不凶猛,反而关系深远。俄国十月革命近似后者。

  克伦斯基在冬宫被攻击之前脱走,企图至前线纠集部队光复首都,可是只有700个哥萨克骑兵听命。其他成千成万部队中立。在彼得格勒郊外,他率领的小部队也被布尔什维克策反。自此克伦斯基亡命海外,由法而美,终身未再履俄境。

  列宁在11月7日开始露面。新政府一切都在草创。“财政部”所有的1000万卢布,事实上是由革命者以枪杆劫持银行在金库里取出的,即时放在列宁的衣柜间中,但是11月7日无线电广播时,新政府仍称国体问题有待立宪会议解决,兹后不久宣告立即与交战国讲和。土地问题则如前述,废止土地所有权,地产不得买卖,地主也无价偿,只有种地之人准许持有土地,一概不许雇人耕种。这是社会革命党的宗旨,也是各地农民协会之决策。列宁心中并不同意全民平等,小块的耕种,此时为迁就局势,而予以认可。实际上这也是让厌战的士兵解队回乡,任农民分割地产。至此沙皇体制才算全部解除。过去8个月临时政府之无效,乃因高层人物经常讨论方针与政策,抽象而不实际,下级的希望全未兑现。并且军队已无战斗能力,农民分割土地已是既成事实。列宁此时所能掌握的,也不外官衙公署和若干交通机构,他们如不大刀阔斧将旧账滥账痛快地报销作废,则无法展开新局面。

  可是这是俄罗斯的悲剧,也是人类的悲剧。人类的历史无法因为革面洗心即可重来,很多背景因素无法避免。在中国抗战及革命之最高潮时,犹看到农民拖泥带水地耕田,学龄儿童用毛边纸一笔一画地习字。多少英雄人物抛头颅洒鲜血,仍无法革除社会上的习惯与传统。十月革命之前6年,中国之辛亥革命费力少而光复迅速,可是事后看来,推翻专制皇权,只完成了革命序幕的初步而已。俄国既为横跨欧亚,包含亿万生灵之泱泱大国,也绝不能因赤卫队占领了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的若干建筑物,即算完成了革命,而其所完成的也是序幕中的初步。俄国社会组织原则既已宣告全部作废,在所有人都能与他人作战的条件下,也只有促成一个巨灵型政府之出现。

  1918年3月苏维埃政府(Sovnarcom)迁都莫斯科,布尔什维克改名共产党。从此以迄最近戈尔巴乔夫提倡重建(perstroika)及开放(glasnost),仍表现着十月革命之尾声在70年后仍未完全结束。检讨此中事迹,似属本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