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人生六味茶 >

第22章

人生六味茶-第22章

小说: 人生六味茶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许公开讲学,评论朝政,抨击不仁;推行改革,整顿吏治,任用贤人,探索新政;加强九边军事力量,跟正在崛起的女真族后金割据政权对抗,以维护祖国统一……虽然是为了〃补天〃,但显然在客观上有进步作用,对待人民的态度也比较好。不幸却遭到阉党的残酷镇压,仅天启四年至六年,死于诏狱几十人,遣戍充军百余人,削夺四百人,蒙冤贬官千人以上。

近代以来,从公车上书到五四运动,是学生运动点燃了中国近代革命的火焰。中国历史上学生一直扮演着特殊的角色。读书人不是功利主义者,不是追求个人成功,猎取名利角逐权势的人,但是由于他们怀有民胞物与之情,关心民瘼疾苦,报有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皆欲在政治上皆有所作为,在社会上有所建树。屈原〃长太息以掩泣兮,哀生民之多艰〃,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醇〃,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东林诸子〃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与有责焉〃都是士大夫忧国忧民忧天下的淑世情怀的写照,表达了他们拯斯民于水火,广济苍生的志向悲愿。因此,士大夫一般情况下愿意出仕任职,为国家社会尽力,而且由于其德才学识出类拔萃,多数情况下也能居有一定的官阶职位。但由于他们守正不阿,正气凛然,不苟偷诡随,趋炎附势,严于出处进退之节,政治黑暗之时,也甘愿被贬绌,或自动离职或不仕,退居林下。在野或修道讲学,或泽披乡里,或以清议影响时政。总之是〃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以守正自处,尽其天职为其鹄的。

司马迁写《史记》,表明心迹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继往圣之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生民立命,是中华文人特有的情节。现代的大学生也讲:我们代表中华民族的良知。这份责任感,从古到今,一脉相承。

只有宏伟的志向是不够的,求学还需要下苦功夫。学海无涯,只有能坚持不懈,才能学有所成。

学问之道贵以恒

〃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在历史长河中,大凡有成就的人,无不〃成事于学〃。毛泽东主席就是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善于学习的光辉典范。他老人家1976年9月9日逝世,竟然在9月8日还在读书。他老人家自己也曾风趣地说过:我一生喜欢二杆子,一条是枪杆子和一条是笔杆子,但比较起来,最喜欢的还是笔杆子,我是靠文房四宝打败蒋介石的。

学在于勤,贵在于恒。学习中,我们要有刘向〃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的信心;要有杜甫〃读书破万卷〃的坚定决心;要有韩愈〃焚膏油之继晷,恒兀兀以穷年〃的可贵恒心。三心归一心学习之心,日积月累,就能像高尔基所说的那样,每一本书就像阶梯的一小级,复攀登一级,就越脱离动物走向人,走向智慧之人,才会〃腹有诗书气自华〃!

古时候,有个青年想学书法,就去拜一位书法家为师,那位书法家高高兴兴地收他为徒弟。

那个青年学了几年以后,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书法艺术,没有必要再呆在这里当学徒了。是就向老师告辞。书法家没有挽留,只是取出一只小箱子交给他,并嘱咐道;

〃我这一箱东西,不打算送人,你把它携到山下,放在一个地方吧。〃

那个青年接过箱子,辞别老师,踏上了归途。箱子不大,却很重。他边走心里边嘀咕:这么沉重的箱子,难道里面装的宝贝?年轻人的好奇心,驱使他把箱子从肩头取下来,刚巧,箱上的封条贴得很松,于是他就大着胆儿轻轻撬开箱盖。啊,原来是一箱旧砚台!有几十块。使得他格外震动的倒不是石砚之多,而是每块砚台中间,都被墨磨成了一个大窟窿!显然,这是他老师曾经使用过的砚台。

青年人出神地盯着那一块块磨穿的石砚,凝视了许久,才默默地盖上箱盖。他把箱子重新放上肩头,毅然转过身,朝着他老师的茅草屋走去。

从此那个青年专心一意地向书法家学艺,直到他的头发全白,才把技术真正学到手,成了一位很有造诣的书法家。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要掌握一门专业知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需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付出长期艰苦的劳动。只在短时间内学得一些肤浅的道理,就以为大功告成,不再继续努力,是不可能有所造就的。故事中的青年徒弟坚持学到老、毫不动摇的求学精神固然可嘉,但是老书法家的教学方法更为可取。他没有用大道理去教训学生,而是拿自己勤学苦练的成果去启发学生,感动学生。这方法确实收到了好效果。这说明,一个人取得成就,除了主观努力之外,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师长的正确引导,而这种引导对于刚刚走上求知道路的青少年来说,往往是十分关键的。学习的路向对于人生来说太遥远了,所以很多人都会感到不耐烦,急于取得学习的果实用于炫耀,抱着这种心态的人是没法真正学好东西的。

赵襄子是春秋末年晋国的大夫。有一回,他向当时有名的驭手王良学习驾车。当他掌握技术以后,就迫不及待地要与王良比赛。他们连续进行下三场比赛。赵襄子一心要赢王良,每次比赛都更唤马匹,可是每次都落在王良的后面。

比帮结束,赳襄子带着沮丧和不满的情绪,埋怨王良说:〃从比赛的情况看,你并没有把你的驾驭技术全部传授给我呀!〃

王良说:〃哪里是这样的呢!我的技术确实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您,可是您不能够恰当地运用它。驾车,最重要的是使马的身体安稳地套在车内;御手用心去指挥和调整马的方向和速度:这样才能跑得快走得远。可是当您落在后面的时候,一心要超过我:跑在前面的时候又惟恐被我撵上。驾车比赛,总是要有先有后的。您却把先后看得过于重了,全部心思都集中在同我比个先后上面,哪里还能去指挥和调整自己的马匹呢?这就是您落后的根本原因啊!

赵襄子在与王良赛车的过程中,接连换了三次马,显然在客观条件上远远超过王良,可是仍然落在后面。王良指出它失败的原因是:〃把先后看得过于重了,全部心思都集中在同我比个先后上面,哪里还能去指挥和调整自己的马匹呢?〃这个分析是十分中肯的。

寓言告诉我们,抱着虚荣心,一心只想抢前占先,出人头地的人,在学习上是不可能全神贯注的。他们常常表现出一种患得患失的思想和浮躁的作风,胜则气昂,败则气馁。这种人多半有几分天资,靠小聪明也能掌握一些本领,但往往在关键时刻不能把才能全部发挥出来。在学习的道路上,走在前面的始终是那些不为名、不为利,踏踏实实钻研着的人们。

所谓学问之道贵以恒,是指学习之中要坚守信念,严肃认真,踏踏实实。如果不能脚踏实地的刻苦用功,使得不到收获的。我们再来看一个〃岳飞论马〃的寓言:

有一回,宋高宗问岳飞:〃卿得到好马了没有?〃

岳飞回答:〃臣有两匹马,每天吃粮秣数斗,喝泉水半石,不过,他们不肯吃不精良不清洁的食物。当驾驭它们时,它们先是轻步慢跑,到百里以后才开始奋勇疾弛,从中午到黄昏还能行二百里,卸下鞍甲后,不气喘不流汗,显得若无其事。这是接受得多而不肯苟且获取,力量充裕而不愿逞能,能够行远路的良材啊!可惜这些马接连死去。如今我所乘坐的马,每日食不过数升,吃草料不挑选,喝泉水不选择;刚拉住缰绳,还没有坐稳,它就跳跃疾驰;才行百里路,就精疲力竭,汗水淋漓,气喘吁吁,奄奄欲毙。这是取得很少而容易满足,好逞能而容易力穷,才短力弱的驽材啊!〃

宋高宗连连点头说:〃说得好,说得好极了!〃

这则寓言可以用来喻人。那些在学习上抱着认真严肃的态度,不仅接受的很多,而且注意选择,虽然掌握渊博的知识,但是却不炫耀卖弄的,才是雄才大略的人,只有他们才能担负起重要的责任,为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而那些在学习上缺乏认真严肃的态度,不仅接受的很少,而且容易满足,虽然本领有限,却喜欢逞能显示自己的,则是平庸碌碌之徒,对此此种人不可委以重任,他们也不可能为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求学之路是漫长而辛苦的,只有不辞劳苦,持之以恒,才能学有所成。做人也是一样,能耐得住寂寞,不断充实自己,并于实践得真知,才能成为经得住考验的人才。

纸上得来终觉浅

清人著作《朴丽子》中关于学问的害处的几句议论极为精当,这里转引如下:

〃人但知剑戟足以杀人,而不知学问之弊其害尤甚。何也?所持者正,所操者微也。正也难夺,微也易惑。语云,不药当中医,此语可以喻学。夫学焉而不得其通,故不如不学之为犹愈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学而不通,不如不学。〃

学问是死的,人是活的。如果学到的东西,不能学以致用,活学活用。仅仅是照本宣科,那就会犯很大的错误。赵括纸上谈兵害得40万大军被秦国坑杀是一个例子,三国中马谡失街亭是另一个例子。街亭是送粮到前线的咽喉之地。诸葛亮一时找不到更合适的人,咬牙派出了自告奋勇的参军马谡去守街亭。马谡领军到达街亭并勘查地形后,来到一个处于山下的五路总口。副将王平认为应当伐木为栅,就五路总口当道下寨。以阻敌军,只要筑起城垣,便有一夫当关之势;马谡却认为侧边的一山树木茂盛,是天赐之险,魏兵到来,居高临下,可势如破竹。王平又指出,魏军如果在山下断绝取水之道,蜀军会因缺水而不战自乱。马谡却认为,《孙子兵法》有云,置之死地而后生,魏军若是截取取水之道,蜀军岂不死战,到时正好以一当十,奋勇杀敌。

马谡自入绝地的结果大家都知道,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之后,司马懿兵临城下,诸葛亮无计可施,被迫唱了一回空城计,第一次北伐就这样一败涂地。

可是仔细想想,马谡说得也没错,历史上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战例也不是没有。巨鹿之战中,项羽领导楚地义军破釜沉舟,大败秦军。战后召见诸侯,诸侯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成就了西楚霸王的一世威名。井陉之战中,韩信背水列阵,大败赵军,擒杀赵王是另一个例子。为什么对于项羽和韩信可以置之死地而后生,对于马谡却是自取灭亡呢?

一场战役的胜负是很多因素同时发生作用的结果,包括政治大局、双方实力、战争形势、战役格局等等。但在冷兵器时代,军队的主观能动性和士气往往是问题的核心。统帅最重要的任务是利用各种心理战术,提高我方的士气,打击对方的士气。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战术成功的原因在于〃因势成勇〃,通过选择进入不利的地理环境来提高军队的士气。但不利的地理环境并不会自动转化为高昂的士气。

假设双方其他条件相仿,这种战术要想取胜至少还需满足以下几项条件:(1)速战速决。这也符合《孙子兵法》对死地的定义:〃疾则存,不疾则亡。〃这也是项羽为什么用持三日粮的方法造成紧迫感,不让士气衰减的原因;(2)虽然实力处于相对劣势,但军队因为求战的心理(如巨鹿之战)或胜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