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执宰大明 >

第409章

执宰大明-第409章

小说: 执宰大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总兵大人、国公爷,这些是南洋诸国国王派来的使节,趁着卑职这次南下前来觐见皇上。”寒暄了几句后,李大牛伸手一指跟在他身后的那些身穿异族服饰的人,向李云天和沐晟说道。

那些人见李大牛的手势指向他们,纷纷向李云天和沐晟行礼,知道这两位是大明的高官显贵。

“来人,让宁远驿的人好生招待。”李云天向那些使节拱了一下手,沉声吩咐一旁的官员,然后与沐晟、李大牛一行人谈笑风生地回城。

宁远驿是云屯市舶司专门接待南洋和西洋诸国使节的驿站,按照规定前来大明觐见天子的使节抵达大明后都要住在官方的驿站里,这样做一是为了安全,二来也便于管理,以免那些使节的随从与地方上发生矛盾和冲突。

其中,广州市舶司设“怀远驿”,泉州市舶司设“来远驿”,宁波市舶司设“安远驿”,云屯市舶司设“宁远驿”。

令那些跟随李大牛前来的使节倍感诧异的是,与以往宁远驿管吃管喝、大鱼大肉不同是,到了宁远驿后,宁远驿的驿丞有气无力地告诉他们,由于交趾接连战祸所以驿站财力有限,因此除了各国使节外已经无法承担其随行人员的食宿,必须要缴纳相关费用才能入住。

驿丞的这番言语使得那些使节顿时骚动了起来,相互间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谁也没有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由于以前占惯了便宜,因此经过简短的议论后一些使节向驿丞提出抗议,认为其这样做是在强人所难,有损大明天威。

“大明乃礼仪之邦,向来好客,我太宗皇帝顾念尔等长途跋涉不易,故而礼遇有加,赏赐丰厚,可如今交趾战事正酣,我大明二十万平叛大军正与叛军在清化府激战,尔等竟然不体谅我大明的难处反而横加指责,本官倒要问问了,你们来大明究竟意欲何为?难道真的仰慕我大明天威?”

面对那些使节的指责,那名驿丞丝毫不为所惧,而是冷冷地望着他们,一字一句地问道。

那些正七嘴八舌抗议的使节们从各自的翻译那里得知了驿丞义正词严地质问后纷纷安静了下来,脸上流露出了诧异的神色,万万想不到这名驿丞竟然会质疑他们来大明的动机。

“各位大人,我大明除了是礼仪之邦外更崇尚礼仪往来,倘若你们认为你们到我大明的费用由我大明承担,那么我大明到访贵国后的花费理应由贵国承担,不知道大人可否同意本官所言?”

趁着现场使节发愣的时机那名驿丞再度开口,神情严肃地望着众人说道。

这使得那些使节更加惊愕,相互间小声议论着,郑和前六次下西洋以及李大牛的这次南洋之行途经南洋诸国时的花费都是自理,倘若要当地的国家负责一万多人的船队开销,一些小国无疑会因此而陷入窘境。

“大明乃天朝上国,繁华富庶,我等偏远小国国贫民弱,前来大明一次已属不易,实在是无法承担在大明的开销。”就在现场的气氛变得颇为尴尬的时候,一名使节操着半生不熟的江南话向驿丞说道,想要打破目前的僵局。

“既然如此不易,各位大人为何还要带如此多的随从前来?”驿丞的嘴角闪过一丝冷笑,不动声色地望着那名说话的使节,“据本官所知,尔等带来献给皇上的贡礼并不需要如此多的人!”

那名使节闻言顿时哑然了,没有想到驿丞的问话竟然如此犀利,一时间不知道如何回答,永乐帝为了在海外宣扬大明国威,不仅对前来大明使节赏赐丰厚,而且在通商事务上给予了颇多优待。

南洋诸国距离大明甚远,路途上又不安全要穿过海盗肆虐的海域,因此那些南洋使节不远千里前来大明,除了仰慕大明的天威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与大明通商,仅从从中获得不菲的利润。

归根结底,经济上的利益才是那些南洋诸国前来大明朝贡的最主要动力,大明为了维护天朝上国的威严已经做了二十多年亏本的买卖。

“各位大人,我大明官军正在交趾与叛军激战正酣,请各位大人体谅本官的难处。”见在场的使节们纷纷陷入了沉默,那名驿丞向他们一拱手,躬身行礼。

使节们闻言先是面面相觑,随后无奈地摇了摇头,神情郁闷地按照驿丞的要求上交了随行人员的食宿费用。

他们这次来大明都夹带了不少私货,想要与大明交易从中获利,岂能因为这小小的住宿费就与驿丞闹翻,那样岂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得不偿失?

第498章海外领土

晚上,李云天在新安城的一家酒楼摆宴给李大牛一行人接风洗尘,参与酒宴者有数百人之多,整个酒楼都坐得满满当当,气氛轻松欢快。

李云天和沐晟等人在酒楼最豪华的包厢,边喝酒边饶有兴致地听着李大牛讲述此次南下途中的见闻。

尤其令大家感兴趣的是发生在苏门答腊岛上的一场战争,李大牛派兵协助旧港宣慰司击败了西侵的爪哇满者伯夷王朝,一举将其赶回了爪哇岛。

也正是因为这场战争,李大牛在旧港宣慰司滞留了一个多月,进而影响到了船队的归期。

洪武三十年,爪哇满者伯夷王朝灭掉了苏门答腊岛上的三佛齐王朝,当时旅居三佛齐的明人有一千多人,拥戴广东南海人梁道明为新的三佛齐王。

梁道明领兵守卫三佛齐北方疆土,对抗满者伯夷,在其后的十年间,由于大明的海禁日趋严厉,故而有几万军民从广东渡海投奔于他,使得梁道明立稳了脚跟。

永乐三年,永乐帝派梁道明的同乡、都察院监察御史谭胜受和千户杨信带敕书前往招安。

梁道明接受了永乐帝的招安,与其副手郑伯可一同入朝贡方物,也就是本地的土特产,然后回了广东老家定居,留下副手施进卿统帅所属军民。

永乐五年,郑和率领下西洋的船队从非洲好望角回航,经旧港时遭遇海盗陈祖义袭击,施进卿协助郑和大破陈祖义,将其押回明朝京师南京受戮。

同年,施进卿派女婿往京向永乐帝朝贡,明成祖于是昭命施进卿为旧港宣慰使,以现今苏门答腊的巨港为基地,建立了大明最南边的一个宣慰司――旧港宣慰司。

至此,旧港宣慰司成为了大明南部最远的一块领土,也是大明唯一的一块海外领土。。

永乐二十一年,施进卿卒,其子施济孙继位。

爪哇的满者伯夷王朝并不甘心施济孙拥有旧港,那个地方是进出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港口,一直想要将占为己有,只不过惧于大明的声威而不敢轻举妄动。

由于郑和已经数年没有下过西洋,这使得满者伯夷王朝的人胆子逐渐大了起来,于是开始骚扰旧港宣慰司。

旧港宣慰司的领地只是三佛齐国北方的一部分领土,三佛齐国剩余的领土已经全部被满者伯夷王朝占据,面对着人多势众的满者伯夷王朝,旧港宣慰司的人非常吃力,在冲突中吃了不少亏。

在李大牛率领船队抵达旧港前,满者伯夷王朝已经侵占了旧港宣慰司南部的一块土地,而旧港宣慰司由于人数上的劣势无力将其赶走。

作为大明的将领,李大牛自然不会对满者伯夷王朝的这种挑衅行径置之不理,因此调集了护航的大明水师进行了反击,一举将满者伯夷王朝的军队赶出了苏门答腊岛,使得旧港宣慰司的领土拓展到了苏门答腊岛的北端,与爪哇岛的满者伯夷王朝隔海相望。

旧港宣慰司是李大牛此次海外之行的一个重要目的地,按照李云天的安排他在旧港城留下了两千水师和数十名讲武堂的官吏以增强旧港宣慰司的实力,准备逐渐将其打造成大明在海外的一个军事基地。

李云天在酒楼里与众人谈笑风生时,乂安城里的黎利面无表情地望着手里的一封信,脸色阴沉得可怕。

这封信是一封检举信,一名跟随黎利在清化府举兵的嫡系叛将向黎利检举,揭发阮焉和陈元私下里正在四处联络叛军将领,想要意图不轨。

值得一提的是,这名嫡系叛将并不在乂安城,而是驻扎在与清化府明军对峙的一个县城里,既然连他都知道阮焉和陈元图谋不轨的事情,那么表明此事已经非常严重。

尤其令黎利感到恼怒的是,那名嫡系叛将在信里告诉他,现在叛军中流传着一个传言,说当年大明的定南将军之所以能在交趾三战三捷,先是夜袭了安梁县城,接着在落叶坡伏击了叛军,然后夺回了谅江府,是黎利与定南将军暗中达成了协议,以换取定南将军支持他担任交趾的大土司。

否则,凭着当年的局势,叛军已然攻克了交趾全境,岂会落得如此的下场。

有两件事情成为了这个传言的绝佳佐证,一个是明军在清化城成功撤退而负责围困的叛军将领黎戈没有追击,另外一个就是谅江城的七千叛军面对新安府和谅山府拼凑出来的万余明军竟然弃城而逃。

两件事情完全不符合常理,如果黎戈前去追击撤退的清化城军民,那么必能歼灭其中的巨大部分,可是黎戈却一反常态没有这样做,而谅江城的七千叛军要是守城的话,新安府和谅山府的那些临时拼凑起来的明军根本就无法攻下谅江城。

在这两件事情中,坐视清化城军民撤退的黎戈无疑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倘若说谅江城的叛军当时担心大明骁武军乘坐海船从新安府登陆后进攻谅江城因此才撤离,这样还情有可原,可黎戈眼睁睁地让清化城军民从容撤走,还严令部下不准追击,这就令人无法理解了。

当叛军在交趾占据优势的时候,没人会提明军的清化大撤退和叛军撤离谅江府的事情,可现在叛军被明军和占城国军队南北夹击,成为了瓮中之鳖,这就使得叛军军心浮动,矛盾重生。

自从被困在乂安城后,黎利的脾气就变得越来越暴躁,故而没人敢将市面上的流言蜚语告诉他。

如果不是那名追随黎利已久的嫡系叛将把这件事情向黎利汇报,黎利一直还蒙在鼓里,对他来说可谓雪上加霜。

阮焉和陈元可谓是黎利身边最有才华的文臣武将,阮焉善谋而陈元善战,在叛军中颇有声望,去年就是陈元率军突袭了青云城,切断了占城王南撤的道路,进而将占城王堵在了卡塔城,最终死在了叛军的刀下。

一旦阮焉和陈元暗中联合起来的话,那么对黎利来说将是一件无比糟糕的事情,他很可能被两人架空。

所谓空穴来风,军中的那些流言绝对不会无缘无故地就出现,一定是有人暗中兴风作浪。

联想到市面上流传的一些内容是只有黎利和阮焉知道的机密,尤其是李云天给黎利交趾土司的许诺,知道的人除了李云天、定南将军和黎利外只有阮焉,这使得黎利不由得怀疑阮焉。

黎利现在并不知道,当年在小河镇跟他谈判的那个年轻人就是大明的定南将军,一直以为李云天是定南将军派来跟他谈判的心腹,无论如何都他都不会想到李云天会孤身犯险来小河镇见他。

很显然,如果是李云天传出去此事的话,那么明军肯定早已经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以此来打击叛军的士气。

可自从明军向叛军发动进攻以来,从没有向外界提及过李云天与黎利之间的交易,好像李云天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这件事情,因此黎利自然而然地就将李云天和定南将军的嫌疑给排除了,毕竟私下与敌军议和是明军的大忌。

在黎利看来,李云天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形下才与他议和的,只不过李云天太过狡诈奸猾,竟然使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