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执宰大明 >

第1102章

执宰大明-第1102章

小说: 执宰大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如果有可能的话李云天会把杨稷的案子压下来,可惜这次推动杨稷案子的不仅有文官集团的势力同时内廷也参与了其中,甚至里面还有勋贵集团的影子,因此杨稷的案子想捂也捂不住。

在杨稷的案子上李云天已经尽了力,旁敲侧击地提醒杨士奇要关注杨稷在乡里的言行,为此杨士奇还特意回了一趟老家去探查,可结果却被杨稷和当地的地方势力联合起来的蒙蔽住,或许这就是天意。

“王爷,杨公子会被朝廷处斩吗?”坐在李云天对面的林馨见李云天一副心事重重的模样,不由得开口问道。

作为李云天身边的贴身副官,林馨自然清楚三法司审理杨稷一案的进程,从现在的情形来看杨稷这次将难逃一死。

“罪无可恕!”李云天闻言苦笑了一声,口中缓缓迸出了四个字,由于杨稷作恶太甚即便是正统帝都很难下恩旨赦免他的罪责。

“杨阁老真是可怜,因为杨稷的事晚节不保,实在令人惋惜。”林馨摇了摇头,不由得感慨了一句。

俗话说的好,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杨稷虽然作恶多端,但他毕竟是恩师的长子,本王不会让他白发人送黑发人。”李云天的脸上浮现出了黯然的神色,沉吟了一下后说道。

虽然李云天不能阻止杨稷的死刑,但他却能把杨稷的死刑往后拖,拖到杨士奇死后再执行死刑,这一点他身为都察院的左都御史还是能做到的,也算是对杨士奇最后的慰藉。

元宵节过后,杨士奇拖着病体参加了大明正统八年的第一次大朝,见到面容憔悴的杨士奇,在千步廊侯朝的文武百官纷纷向其躬身行礼,杨士奇含笑点头致意。

虽说杨稷犯下了不可饶恕的大罪,但杨士奇一身正气,誉满朝野,朝堂上的众臣对他还是心有敬畏,见其落得如此的下场不由得心生同情。

太和殿上,杨士奇以有疾在身和年事已高为由,向正统帝跪请告老还乡。

正统帝原本不允,但杨士奇再三祈求,见其心意已决后正统帝这才松了口风,让这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回家颐养天年。

对于杨士奇的请辞,大殿上的文武重臣并不感到意外,杨士奇已经年近八旬,早就应该回乡养老,更何况还有杨稷一事的打击。

退朝后,杨府一反常态地热闹了起来,京城的文武官员纷纷登门拜访杨士奇,也算是尽一场同僚之谊。

杨士奇并没有在京城久留,很快就办理完了交接手头事务的手续,在二月初的一天清晨,趁着京城大朝的机会带着一家老小悄悄离开了京城,满朝文武谁也没有通知。

就在杨士奇一家离开京城后不久,身后的官道上忽然掀起了一股漫天的灰尘,只见数十匹快骑疾驶而来。

“老爷,忠王爷来了。”管家远眺了一眼那些追近的骑士后,连忙走到杨士奇所乘坐的马车前,隔着车窗沉声禀告道。

“停车!”杨士奇正坐在车上闭目养神,猛然听闻这个消息后吃了一惊,要知道今天可是朝中大朝,京城的文武大员都进宫见驾,随后想到了一件事情,连忙让车夫停车。

李云天与一般的朝臣不同,由于其手头公务繁忙,故而张氏太皇太后让正统帝下了恩旨,允许李云天只在朝廷遇到重大事务时参与大朝,这就使得李云天有更多的时间来处理手头的事务,也使得他能够追来给张氏太皇太后送行。

对于张氏太皇太后和正统帝对李云天的这个恩典,满朝文武虽然心中嫉妒但也无话可说,李云天时常由于忙着手头的公务住在讲武堂或者文渊阁里,这一点无人能及。

“恩师,您走的时候怎么也不通知学生一声,学生差点就不能给您送行了。”来到立在马车旁的杨士奇面前后,李云天翻身下马,向杨士奇行礼后说道。

“王爷公务繁忙,老夫岂能打扰王爷。”李云天能来杨士奇心中感到非常高兴,微笑着向李云天拱手回礼。

“恩师,回乡后切要保重身体,有机会学生会前去看望您。”李云天这次带来了一坛正统帝赏赐的御酒给杨士奇送行,让手下的侍卫倒了两杯酒后冲着杨士奇一举,高声说道,“祝恩师一路顺风。”

“呈王爷吉言。”杨士奇笑着从侍卫手里接过酒杯,与李云天碰了一下,两人一饮而尽。

“恩师对学生教导,学生铭记在心,没感难忘,多谢恩师这些年来的栽培。”随后,李云天让侍卫倒了第二杯酒,双手捧着躬身向杨士奇说道。

“王爷言重了,老夫只是尽了微薄之力而已,实在不敢贪功。”杨士奇闻言再度大笑了起来,笑得很开心,然后一仰首把第二杯酒喝干。

“恩师,京城之事恩师可放心交给学生,学生必当尽力而为。”接近着,李云天又让侍卫们倒了第三杯酒,郑重其事地向杨士奇说道。

“多谢王爷!”杨士奇闻言微微一怔,随后面露激动的神色,一口就喝干了杯中的酒水。

杨士奇沦落到如今这个地步,京城已经没有值得他牵挂的事情,如果非要说不能释怀的事情那么就是杨稷了,他岂会听不出李云天一语双关,想要介入杨稷的案子,这使得杨士奇心中非常感到。

说实话,杨士奇并没有奢望杨稷能免一死,只要能让杨稷多活几天他就心满意足了。

“唉!”与李云天道别后,杨士奇上了马车离去,望着远去的马车李云天不由得叹了一口气,为杨士奇的境遇感到有几分不甘。

他兑现了对杨士奇的承诺,以彻查案情为由把杨稷的案子压了下来,杨稷犯了这么多的案子,要想把每一件案子都查清可不容易,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

李云天此举外界无可厚非,再加上杨士奇平常为官富有盛名,故而满朝文武没人再关注杨稷的案子。

这也使得杨稷逃过了砍头的命运,杨士奇死后的第三年,杨稷因病病死在了刑部的大牢里,李云天也算是给了杨士奇一个交待,没有让杨稷身首异处。

杨稷死后,尸体被李云天派人运回了江西,葬在了杨家的祖坟里,了结了杨士奇的一桩心愿。

第1213章未雨绸缪

正统八年五月,京城发生了一件大事,下雨时一道雷电不偏不倚正好劈在了奉天殿上,炸毁了奉天殿的一角,在京城掀起了轩然大波。

古人由于无法解释打雷下雨等自然现象,故而把这次奉天殿雷击事件看成了是上天降下的一道警示。

正统帝为此心中感到惶恐,认为上天对他有所不满,所以特意下了一道求言诏,要求文武大臣极言其登基以来在政务上的得失利弊。

李云天根本就没有把那次雷击的事情放在心上,奉天殿高大宏伟,在紫禁城里出类拔萃,所以遭到雷击并不稀奇。

按照李云天的想法,完全可以在紫禁城的各个建筑上安上避雷针,这样的话就可以避免雷击。

不过,紫禁城乃皇帝的寓所岂可轻易触动里面的建筑?万一破坏了紫禁城的风水影响了大明的国运那可就是十恶不赦的大罪了。

由于此次奉天殿雷击事件事关巨大,所以正统帝特意派人通知李云天参加大朝。

自从张氏太皇太后去世后,正统帝得以依赖的只有内廷和李云天,如今京城出了这么大的事情他自然希望李云天能在大朝上坐镇,免得那些文官集团借着奉天殿雷击事件在大朝时对他进行责难。

李云天自然清楚正统帝的心事,随着张氏太皇太后的逝世,京城的局势变得越来越紧张,各派势力相互间明争暗斗,相互倾轧,这使得正统帝不胜其扰。

相对内廷、文官集团和勋贵集团的争斗,讲武堂一系的武官们则过着波澜不惊的日子,有李云天在的话没人胆敢惹是生非。

而且,李云天严令讲武堂一系的武官不得卷入京城各派的争斗中,否则严惩不贷。

李云天之所以会下这么一道命令,与讲武堂一系武官的特殊来历有关。

讲武堂一系的高级武官出身五军都督府,因此与五军都督府的都督们关系密切。

至于讲武堂的中低级武官,很大一部分是勋贵和皇族的子弟,尤其是那些勋贵子弟,不经意间就会卷入到朝廷势力的博弈中去。

所以李云天未雨绸缪,给讲武堂的武官领们一个警示,使得他们能尽量少犯错误。

说实话,李云天并没有指望讲武堂的武官能对京城的局势置身事外,他希望讲武堂的武官能少惹些麻烦,因为到了最后肯定由他来善后。

“王爷!”大朝当天,李云天在大明门外刚一下马车,周围的文武官员就纷纷拥上来向他躬身行礼。

李云天见状微微笑了笑,向众位官员点头致意,在这次内廷、文官集团和勋贵集团的争斗中讲武堂选择保持中立,这使得李云天和讲武堂的武官们成为了各派势力的拉拢对象。

再者说了,李云天现在声名显赫,乃大明文武百官之首,京城的官员们自然对他恭敬有加。

值得一提的是,李云天的这个百官之首并不是指李云天像以前的宰相一样掌控了朝局,而是指的李云天的爵位,李云天是满朝文武官员中唯一的一位王爷,地位尊贵,无人出其右者。

虽然大朝时皇族的人也会列席,不过那些人都没有官职,不是大明的官员,所以这百官之首自然就归了李云天。

“希望不要出什么纰漏。”来到太和殿,李云天在殿前立定身形后深深吁出一口气,心中暗自说道。

他先前已经得到了消息,文官集团要借着这次奉天殿雷击事件向内廷发难,而内廷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代表着皇权,万一激怒了内廷那么到时候倒霉的还是文官集团。

“皇上驾到。”不久后,一个尖着嗓子的声音传大殿前的侧门传来,正统帝在众宫女、宦官和侍卫的簇拥下走了进来。

“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见此情形,大殿上的文武重臣纷纷跪了下去,齐声高呼道。

“诸位爱卿平身。”在龙椅上落座后,正统帝双手虚空向上一托,沉声向跪在殿前的众臣说道。

虽然正统帝现在只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但八年前他就开始上朝,现在自然对上朝的流程一清二楚。

“谢万岁!”众臣闻言齐声谢恩,然后呼啦啦地站了起来。

“皇上有旨,有本启奏,无本退朝。”立在正统帝侧前方的宋大山先向正统帝一躬身,随后转向殿内的文物重臣,尖着嗓子高声说道。

王振立在宋大山的身侧,躬身而站,从代正统帝宣旨一事上可以看出,宋大山比他更得正统帝的宠信,只不过宋大山低调惯了,这才使得王振从内廷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司礼监的主事者。

“吏部有本启奏。”宋大山的话音落后,一名文官闪出了队列,来到殿前躬着身子,高声向正统帝禀告道,“晋豫巡抚于谦任职地方十余年,安抚百姓,治理地方,殚精竭虑,今礼部左侍郎空缺,吏部以为于谦应补其缺。”

按照定制,京城各大部院衙门依次向正统帝禀报本衙门的事务,吏部身为各大部院衙门之首自然率先禀报。

“于谦?”李云天闻言微微怔了一下,随后嘴角流露出了一丝笑意,看来杨士奇临走前下了一招妙棋,把于谦调回了京城。

自从宣德五年于谦被宣德帝派去巡抚山西、河南,转眼间已经十余年,于谦平反两地冤狱,鼓励农耕,善待百姓,在百姓们有着颇高的威望,是大明风头正劲的地方官之一,故而这次理应得到提拔。

毫无疑问,杨士奇的门人中除了李云天外,排名第二的就是于谦,于谦正直公正,为官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