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执宰大明 >

第1047章

执宰大明-第1047章

小说: 执宰大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风光再显赫也成为了过去式,朝堂上的官员们谁还来烧这个冷灶。

即便是杨荣一系的官员也早就改换门庭,另攀高枝儿去了,对杨府是避之唯恐不及,生怕被人说成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快看,这辆马车朝着咱们府上来了。”当李云天乘坐的四轮马车王杨府门前驶来的时候引起了门前聊天的两名门卒注意,其中一个门卒有些惊讶地望着马车,没想到这个时候还会有如此气派的马车来杨府。

“是……是忠……忠王爷!”另外一个门卒揉了揉眼睛,一脸震惊地望着马车前方的车牌号,自从有了车牌后京城的那些门卒可以轻易的分辨来人的身份。

李云天的亲王车牌整个京城独一份,既不同于皇室亲王,也不同于勋贵,故而一眼就能认出来。

“快,告诉老妇人,忠王爷来了。”先前说话的门卒这时也知道来的人是李云天,招呼了另外一名门卒一句后连忙小跑着迎着上去,万万想不到李云天会来杨府拜年,要知道现在京城风头最劲的就是李云天。

李云天下车后望了一眼门可罗雀的杨府院门,心中暗自摇了摇头,抬步走进了院门,所谓人生冷暖,世态炎凉,也不过于此。

“王爷大驾光临,命妇有失远迎,还望恕罪。”李云天来到院子后不久,一群人呼啦啦地从里面快步迎了出来,领头的是一名白发老妇,见到李云天后连忙躬身行礼。

“老夫人勿需多礼,本王此次前来是给老夫人拜年的,这些礼数就免了吧。”李云天走上前微笑着扶起了那名白发老妇,此人是杨荣的妻子,朝廷的一等诰命夫人,为此才能被李云天称为“老夫人”。

“王爷请进。”杨夫人闻言心中顿时一暖,连忙躬身把李云天请进了会客大厅里,脸上的神色显得有些激动。

说实话,杨荣在世的时候与李云天并没有多少交际,李云天被视为杨士奇的人,而杨士奇与杨荣在内阁中又是对手,故而李云天与杨荣只是普通的同僚关系而已。

因此,李云天这次能来杨府拜年杨夫人心中颇为感慨,都说李云天仁义无双,现在看来果真如此,像李云天这样念旧的人已经很少见了。

“王爷!”大厅里有几名身穿便衣的男子,见李云天进来连忙躬身行礼。

李云天见状向那几人微微颔首,他认出了对方的身份,是杨荣的几名学生,在京城的各大部院衙门做事,是京里的中级官员。

由于已经临近午饭时间故而李云天没有在杨府久留,他的出现已经足够向外界传递出一些信号,因此给杨夫人拜完年后李云天就离开了。

杨夫人率着家人把李云天送出府门,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李云天此次前来对她来说可谓是意外之喜,给杨府挣来了不少颜面。

“世态炎凉呀!”行驶的马车里,李云天摇了摇头后闭上了眼睛,坐在那里闭目小憩,心中为杨府的境况感到不平,杨荣再怎么说也是大明的六朝老臣,没想到去世不过一月有余就门庭冷清。

“相公,有武国公的消息了。”晚上,在外面拜了一圈年的李云天拖着疲惫的双腿回到了家里,刚进门就从周雨婷那里得到了一个意外的消息。

据关西大营那边传来的消息,武国公宋海两个月前来到了青龙城,据他所言当年在蓝叶城突围的时候被当地的部族所俘获成为了奴隶。

宋海一直在想办法逃出来,可惜都没有机会,后来趁着当地部族之间内乱才侥幸逃走,一路上跌跌撞撞地回到了关西。

原本,宋海想要一死了之的,但他知道他必须给大明一个交待,否则其家人势必受到牵连。

由于没有找到宋海的尸体,也没人清楚他去了哪里,故而宋海的家眷现在依然在大牢里关着,等到宋海的下落有了结论后再行处置。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没人知道宋海是战死、被俘、逃走还是投靠了敌军,而这几种情形对宋海家人的处置不一样,故而在没有官方结论之前他的家人只能在大牢里关着。

不仅宋海的家人,成宁侯杨三宇的家人也关在了大牢,两人在黑水城和蓝叶城惨败,其家人肯定要受到朝廷的惩处,唯一的不同是惩处的级别。

根据目前朝廷所掌握的情报,宋海和杨三宇最后都在亲兵的护卫下突围,而他们现在杳无音讯,连帖木儿帝国和北元都没能找到他们,如果再没有确切消息的话十有**会被认为是逃走了,这样一来性质可就十分恶劣。

其实京城的不少勋贵都希望以战死来处置宋海和杨三宇的这种情形,不过万一两人要是还活着的话那么无人能担得起这个责任,故而这件事情就一直拖了下来,也引发了外界不少的议论。

所以,宋海就是拼死也要返回大明,既是为了家人同时也是为了他的声誉,他可不希望成为历史上畏战而逃的将领。

“回来就好!”得知了宋海的经历后,李云天有些无奈地叹了一口气,无论如何宋海的这桩悬案可以了结了。

第1148章左都御史

不知不觉间,正统六年的新年在一派热闹和忙碌的景象中度过,元宵节过后京城各部院衙门重新恢复了日常作息。

李云天上值的第一天首先去了都察院而不是讲武堂,年前的时候他在都察院的官职被正统帝提升了一级,成为了都察院的左都御史,也就是都察院的主官。

这样一来,李云天就成为了大明朝廷最年轻的部院主官。

至于讲武堂,虽然李云天统掌着讲武堂的事务,但讲武堂的司堂却不是他,故而他并不是讲武堂官方意义上的主官。

按照宣德帝留下来的定制,讲武堂的司堂就由皇族的亲王或者郡王担任,但只是挂名而已不负责具体事务,讲武堂的日常运作由总教官处理,总教官相当于讲武堂的二把手。

其实,李云天觉得他以前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的官职挺好,可以专心于讲武堂的事务,如今成为左都御史后意味着他要把工作的重心往都察院偏移。

之所以这样并不是因为李云天成为了亲王,大明的爵位与官职并没有多大的关系,分属两个不同的体系。

虽然李云天在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但都察院属于文官体系,因此李云天爵位再高也没用。

真正使得李云天执掌都察院的除了他在朝廷中的声威外,还跟内廷与文官集团之间的争斗,以及太子太师的加衔有着莫大的关系。

西域之战前,李云天拥有太子太傅的加衔,已经是都察院里最高的从一品官阶,比都察院左都御史陈智的官阶都要高。

如今李云天的官阶又升了一级,如果他还是右副都御史的话那么将在官阶上将对陈智形成巨大压力,而且也不合朝廷的礼法。

尤为重要的是,随着内廷与文官集团内斗的加剧,拥有着监察大权的都察院就显得至关重要,都察院不仅可以查文官同时也能弹劾宦官,还可以督察朝廷的武官,权力巨大。

说实话,陈智身为左都御史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他的资历在京城各部院的堂官中比较浅,根基也不深,因此不要说威压京城各部院就连都察院内部都无法摆平,故而坐在这个位子上犹如被放在火上烤。

对于都察院左都御史一职,朝廷各派势力盯得死死的,哪一派想获得这个职位都不容易,势必受到其他势力的阻挠。

因此,在京城有资格担任左都御史的官员中,李云天是最为合适的一个,不仅地位尊贵而且与各方势力关系都很好。

况且李云天也是都察院御史出身,对都察院的事务了如指掌,都察院的御史们也对其敬畏有加,故而是此职的不二人选。

就这样,原本无心左都御史一职的李云天在年前被正统帝升为了左都御史,正式成为京城大部院的主官,有种赶鸭子上架的意味。

都察院的御史们得知李云天升任了左都御史一职后无不欢欣鼓舞,虽说都察院有督察文武百官之责,但京城各部院之间也存在此消彼长的权力博弈。

如果左都御史的资历威望不足,无法压制住其他的部院,那么都察院就将被其他部院所压制,御史们在执行公务中也将受到诸多掣肘。

陈智成为左都御史后,都察院就处于被京城各部院打压的状态,毕竟谁也不想被小小的七品御史压在头上。

俗话说的好,打狗还要看主人,李云天入主都察院后京城各大部院衙门肯定会给御史们面子,谁也不愿意招惹李云天。

而且,各大部院的人都清楚,李云天不是那种无事生非之人,不会平白无故地找他们的麻烦,这也使得他们放心许多。

“参见王爷!”李云天来到都察院时,陈智已经领着都察院的官员在院门处迎接,见到李云天后纷纷躬身行礼。

这是李云天升任左都御史后第一次来都察院,也算是在都察院的一次履新,故而都察院的御史们自然要恭迎李云天的到来。

陈智现任职都察院的右都御史,都察院与京城各大部院衙门不同,右职依然有着相应的权力,这与都察院要督察百官需要人手有关。

明中期开始,朝廷外派的督抚开始加都察院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的加衔,这些加衔没有实权,只是表明级别而已。

陈智虽然由左都御史变为了右都御史,权力上要稍逊一筹,不过他对此非常满意,有李云天在前面顶着他以为就可以安心做事。

在众人的簇拥下李云天进了都察院的院子,自从永乐年间调入京城起他就在都察院里任职,转眼已经有十五六年,算的上是都察院资历最为深厚的人,与他同期的御史不是调任各大部院就是外放。

要知道都察院是大明官员最佳的镀金衙门,故而那些进士出什么的御史肯定不会在都察院里长久待下去,等熬够了资历就会获得升迁,像李云天十五六年来一直待在都察院的情形十分罕见。

李云天在关西的时候,都察院与京城其他衙门一样也换了一批新鲜的血液,新晋的进士们来都察院历练,这些都察院的菜鸟们望向李云天的眼神中无不充满了崇拜的神色,谁都想城里李云天这样的中流砥柱。

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虽然李云天是都察院的老人了,但以前他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都察院的事务有左右都御史和左副都御史打理,他根本就不用操这个心,也没时间理会此事。

可现在不一样了,李云天成为了都察院的一把手,就要全权负责都察院的事务想要清闲都清闲不了。

因此,作为都察院的主官,李云天要理顺都察院负责的那些案子,既然他现在主政都察院那么自然要对都察院负责的案子进行清理。

虽然李云天很少过问都察院的事务,但他知道近些年来,尤其是正统朝以后都察院因为各式各样的原因积累了不少旧案,这些案子就成为了他主政都察院后的第一把火,很显然他不会让自己手里的事务不清不楚。

为此李云天下令清查都察院的旧案,并将案子分配给了陈智和左右副都御史、左右佥御史督办。

第二把火,李云天放在了巡按御史上,正统帝登基后由于都察院势弱,导致外派巡按御史的次数也减少,即便是将巡按御史派到地方上也受到了诸多掣肘。

故而李云天已经请示了正统帝,并得到张氏太皇太后的恩准,准备挑选出合适的御史到大明两京十六省去巡察,其中包括交趾布政使司和蒙古布政使司、辽东布政使司。

至于第三把火,自然就是例行的两京刷卷,所谓的两京刷卷就是指清查京城各衙门的卷宗,对其进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