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言情电子书 > 白露歌(上) >

第8章

白露歌(上)-第8章

小说: 白露歌(上)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话说回来,她并没有真的去招惹他,她只是问了一个问题,她只是想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她不习惯处于什么都不清楚的状态。
  她喜欢所有的事情都是清楚而分明,能被掌握的。
  而且,毕竟他救了蓝蓝,一直叫他那个姓苏的实在很不公平。
  这真的很不公平,一个大男人,却叫苏小妹,那一定是假的,只是他为了要逗人开心、让人放松戒心才随便取的假名。
  有一小部分的她,忍不住这般恼怒的想着,可当她看着他那双黑得发亮,坦然得像小狗的眼,她心里知道,这一回,他说的是实话。
  都是因为他可笑的名字,才害她一时忘形,忍不住笑了出来。
  她无法不去想象人人口口声声小妹、小妹的叫着他,嘲笑他的模样,那真不应该,但那真的很可笑。
  “是魑魅魍魉的魅。”
  她吓了一跳,差点跳了起来,闻声抬头,他就在她桌案前,一手托着他的腮帮子,一手指着她笔下的字,无奈的叹了口气,苦笑道。
  “你说你不会写错的。”
  他乌黑明亮的眼,有着明显的指控。
  她一愣,低头一看,才发现自己真的差点写错了,她画了一撇,还没有撇完,她可以辩解她是要写魅,但那个角度和长度,明显的过了头。
  可恶。
  她的笔停在那里,脸有些微热,她没有试图自圆其说,只重新沾了沾砚台上的墨,顺了顺笔,再次提笔书写那个“魅”字。
  “你知道,如果你想知道任何关于我的事,可以直接来问我,不用写信去问凤凰楼。”
  这里是书房,他不应该在这里。
  她没听见他进来,这男人走起路来和蓝蓝没两样,一样悄无声息,让她背脊发凉。他真的很没有规矩,她不知道他是故意的,还是真的不知道分寸。
  有一瞬,她很想直接开口赶他出去,但他是少爷的友人,宋家的客人。
  而说真的,虽然宋家人把她当自己人,但她不姓宋,她在这里的地位和他并没有差到太多,只是她待的时间比他久而已。
  “我只是去信和老爷夫人报告家中情况。”她小心书写着那个字,不动声色的直言。
  他直勾勾的看着她,噙着笑说:“是吗?我还以为你在写情书给你家少爷。”
  她愣了一下,差点又写错手边的字,不禁拧眉瞪他一眼,可他一点也不觉不好意思,只是像个傻瓜似的冲着她笑。
  “这不是情书。”她冷冷的说。
  “我知道,你刚说了,是要给老爷夫人的。”他露齿一笑,“你的字很漂亮。”
  她小心的维持住镇定,稳稳的写下另一个字,问:“所以你是只识得自己的名字?还是你真的识字?”
  他假装想了一下,然后笑着坦承:“我识字,应该吧。”
  所以他不是铁匠,铁匠不需要识字。但说真的,剑客也不太需要识字,宋家偶尔会有江湖人士来访,她知道有一半以上的人都不识字,他们多数能写自己的名字就很了不起了。
  “你会算账吗?”她瞅着他,再问。
  “不会。”他迅速的回答,眼神有些闪烁。
  这只狐狸,这答案回得太快了,她猜那表示他会,但她没有多说什么,她只是迅速写完了手中的信签,卷起来拿去鸽舍寄送。
  她放出信鸽时,他依然亦步亦趋的跟在她身边。
  她试图别理会他,尽力专心做自己的事,可他连着几日啥事不做就跟着她。她去药堂时,他跟着:她看护病人时,他跟着;她教导孩童习字时,他跟着;她和药商谈生意时,他跟着;她去解决水车田地买卖争议时,他一样没有缺席。
  如果只是跟着,那倒还好,多数的时间,他不会靠得太近,而她得承认,他很有用处,几乎和蓝蓝一样好用。
  蓝蓝让人闪避,他则让人靠近,人们围着他打转问问题,就不会注意她,他和它一样吸引人们的注意。必要时,他高大的身形,一样能发挥威吓的效果:他雪白的牙和蓝蓝的利齿,几乎同样好用。
  不知有意或无意,他总挡在她和其他人之间,像道墙,屏蔽掉想靠近她的人。
  但偶尔,有时候,在她没有注意时,才回神,就会发现他不知何时已经靠得太近,他帮她拿堆放在高处的账本,随手替她摆放木架子上的草药,同她一起教导孩子算数习字,甚至——陪着她驾车进城。
  她不是很清楚为什么事情会演变成这样,她大清早从床上爬起来,才穿好了衣,收拾了包袱到前门上了车,前一刻正打算和大梁一块儿进城采买,下一剎驾车的人就换成了他。
  她还没回神,他已经坐上了车驾。
  “大梁和梁妈呢?”她错愕的看着他,脱口就问。
  天都还没全亮,这家伙怎就出现了?她本以为终于能摆脱他几日的。
  “梁老爹昨儿个黄昏时在山里跌断了腿,大梁和梁妈赶回去了。”
  “什么时候的事?怎没人通知我?”
  闻言,她提裙就要下车,但他伸手拦住了她。
  “别忙,都好几个时辰之前的事,他们早上了山,铺子里的余大夫也一起去了,梁妈知你今日要进城,才不让人扰你。她本来要阿同留下来和你一起进城的,是我让他也跟着去了,毕竟他个子虽小,但体力挺好,背个人下山不是什么问题,他和大梁合力轮流背人,速度快些。可我呢,只伤着了腰,你要进城采买,只需要个驾车的,我来就行。”
  她哑口无言的看着他,一时间不知该如何。
  过往入城采买,都是梁妈陪着她,带着阿同或大梁一起,他俩会负责驾车,梁妈则帮着她在采买时和人交易,她只需要拿主意就好,怎知这会儿竟会变成这样。
  她是可以找其他人一起,但一入秋,药草便要趁下雪前,收成、晒干,煎熬作丸,这时节最缺人手,几位大娘都是老手,少一个都不成,更何况入城需时就近一日,来回便是两日,若遇雨,多拖上一两日也不是不可能。
  “还是,你想改天再去?”
  他瞅着她,嘴角微扬。
  那笑,似嘲似讽,莫名的,教她有些恼。
  她没空改天,她日日都忙,而明日的大市,一月方有一次,附近城镇小贩都会在城里聚集,有些药材,有些杂货,非得在大市时才能买到。
  该死,可恶!她今天就得进城!
  她在心中咒骂,她不想和他单独在一起,却没有任何办法,有那么一瞬,她想下车叫唤蓝蓝一起,可蓝蓝每回进城,总会引起骚动,如果少爷在那还好,可少爷偏偏不在,而她不想让蓝蓝有任何闪失。
  那头年迈的白老虎,对宋家的人很重要。
  瞧着眼前这男人,她告诉自己,只是去城里采买些东西而已,或许事情不会那么糟。这些年,她的状况好了很多,几乎没有再发作过了。
  上一回,她才被他抓住了手,但也没怎地?不是吗?
  而且托他这些天老是跟前跟后的福,她几乎开始习惯他了。
  几乎。
  深深的,吸了口气,不得已之下,她退让的朝他伸出了手。
  “酒。”
  他挑起浓眉,虽然她没挑明,他却清楚她在意什么,他在她冷漠的注视下,将腰间的陶瓮解开,交给了她。
  她将那装满药酒的陶瓮,递给了一旁仍揉着眼,忍不住呵欠连连的喜儿,交代,“送回客房放好。”
  “我以为你会把它倒掉。”他看着她爬回马车上时说。
  “那很贵。”她瞥他一眼。
  风来,吹得他蓬松黑发晃动,让他嘴角眉梢的笑更加惹眼。
  她唇一抿,拉回视线,坐回了马车中,试图说服自己,至少他必要时和蓝蓝一样好用。
  “来哟,阿力,走了。”
  她才坐稳,他已经吆喝着马儿的名,驾着板车缓缓前行。
  车马辘辘,顺着林间小路,经过药圃、竹林,来到了湖边。
  清风徐来,扬起绿柳,送来水香。
  “你知道,也许你应该坐到前头来,前面风景会好上许多。”
  低沉沙哑的邀请,从前方传来。
  “我坐这就好。”
  大梁与阿同是少数她敢靠近的男人,就因为他俩个子很小,而且也最熟,他俩都是傻小子,只当她是姐姐,可即便如此,她也从未曾和他们同坐一起。
  她不敢。
  白露抬首,只瞧他回头看着自己,一双黑眸闪着笑意,不禁着恼的道:“麻烦你看着路。”
  “放心,阿力识得路的,老马识途啊。”
  她拧着眉,瞪他。
  他笑了笑,这才把头转了回去,直到他那双眼不再盯着她瞧,她方松了口气。
  这时节,早晚的风已开始寒冻,路边的树已逐渐转红,就连湖上的荷叶,都在这几夜的寒风中,开始凋零。
  偌大的湖面,只有几艘早起的渔船撒着网,缓缓在水面飘荡。
  天未大亮,湖上、路上,仍有白雾氤氲,忽浓忽淡,让一切似幻似真。
  不知怎,生生想起那年的秋。
  那一日,也是这般的大雾。
  她在路上走着,不知自己是走了多久,甚至不晓得她人在何方,她只想要尽快的离开那地方,走得越远越好,离得越远越好。即便经过确认,她依然很怕,一直很怕,怕那人会追来,追来将她带回那无底的深渊。
  寒意,无端上了心头。
  盯着那将一切变得朦胧的大雾,不自觉,她拉紧披在身上挡风的披巾,但那阻不了什么,辽不住寒,也挡不住每回进城,她打从心底冒出的慌和冷。
  她戴上围着轻纱的帷帽,闭上眼,告诉自己,事情已经过去许多年,洞庭也离那儿非常远,而且她戴着帽,罩着纱,不会有人识得她。
  不会的……
  她将十指交握,听着哒哒的马蹄声,一再一再的告诉自己。
  不会的……
  “白露。”
  有人轻触着她的手背,她猛然惊醒,抓住了腰带中的刀柄,慌张的睁开眼,以为会看见那恐怖的男人,但眼前只有那姓苏的。
  苏小妹——
  不,是苏小魅。
  她记得他,那个有着可笑名字和明亮黑眼的大汉。
  “你还好吗?”他蹲跪在她身前的车板上,扯着嘴角,但鲜明的五官透着些微的担忧:“我刚叫你,你没反应。”
  “我……没事……”松开了刀柄,她抚着怦怦乱跳的心口,敷衍着:“我只是……我在想事情……”
  他看着她,没多嘴追问,只将一碗热豆浆递上。
  “天冷,我瞧那大娘在路边卖吃食,就买了些。”他指着岔路旁一个小摊,“你喝点,暖暖身子,大娘说来参加市集的人多,一会儿入城可能要排队等上好一阵。”
  顺着他的手指看去,她看见路口那摊小吃,大娘身前的大锅里,还冒着蒸腾的白烟,一旁的蒸笼,更是迭得老高,里头摆满了白胖胖的包子与馒头。不少人或站或坐,端着豆浆、咬着包子,就在一旁吃了起来。
  前方官道上,已有不少人三三两两陆续经过,有些驾着车马,有些徒步而行,多数的人,都带着好些货物,或背在身上,或堆在车里,堆得像山一般高。
  她不饿,她早上出门前便随便吃了些饼,但她确实很冷,所以她接过他手里的陶碗,道了声谢。
  他笑了笑,只跳下车板,和那大娘要了另一碗豆浆和两个热包子,不一会儿就回到车板上,一屁股就坐在她身边吃将起来。
  她僵了一僵,但没有抗议,只捧着手里温热的陶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