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科幻电子书 > 乌合之众 >

第499章

乌合之众-第499章

小说: 乌合之众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员,从现在开始也归您指挥。”

        梁栋立即站了起来,保证道:“请各位放心,我绝不会辜负大家希望的。”

        “好,那这事就这么定了。”梅贻琦示意梁栋坐下后,对布斯曼中将说道:“将军,你继续。”

        布斯曼点了点头,继续说道:“未来的战争是海陆空立体作战,为了给地面部队提供有效的火力支持,我们参谋部还需要五百名空中管制员和炮火协调官。但我们参谋部的人手不够,还需要从各大学抽调一部分学生。”

        五百名大学生对梅贻琦来说没有任何问题,想都没想,便毅然答应道:“人手没问题,尽快去东海联大挑。”

        “谢谢,谢谢梅校长。”给梅贻琦点头致谢后,布斯曼中将继续说道:“大家都知道,十三个月后的印尼之战,对我们来说只是一次实战练兵。在帮助印尼华人建国的同时,还要检验我们指挥系统的协调能力,还要检验我们现有装备能否适应未来战争的要求。

        鉴于琉球海军的大部分舰艇,将在三年内陆续退役。所以我们不得不从长远上考虑到未来战争中,人员、装备的快速部署问题。”

        未来的朝鲜半岛战争,才是联军司令部最上心的问题。除了李老板之外,谁也不知道那场仗会在什么时候打响。事实上随着历史的改变,连李老板都拿不准金胖子什么时候动手?还会不会动手?

        万一他们拖到十年、八年后,那对远东联军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毕竟到时候联军已经没有了强大的海空优势,布斯曼这么考虑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没有了海军护航,我们只能通过空中运输,来解决兵力部署的问题。”布斯曼走到曹小凡身边,凝重的说道:“曹主任,为了最大程度上节约军费资源,我们请您在设计新型履带式装甲车和轮式装甲车时,能否把空运甚至空投的问题也考虑进去。”

        这就意味着后勤委员会技术应用处之前所做的工作全部打了水漂。要让装甲车适合空运,不仅仅是缩小体积和减轻重量那么简单。这需要从底盘开始重新设计,而且还得想方设法的寻找特殊材料,以确保装甲车的防弹功能。而空投的问题更是伤脑筋,这对装甲车的质量,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

        曹小凡彻底的傻眼了,连忙问道:“将军,我们给您提供的三款验证车还定不定型了?”

        布斯曼摇了摇头,严肃的说道:“曹主任,如果是在二战期间,那几款装甲车肯定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时代变了,我们的作战模式也变了,它们无法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

        远东联军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将把坦克排除在地面部队的装备之外。在这种情况下,装甲车将作为远东联军的主战武器。同时,不管是十三个月后的南洋之战,还是未来的朝鲜半岛战争,李老板都把它们当成了新型武器装备的试验场。一旦经过实战检验,那它们将成为琉台两地最主要的出口产品。

        不得不承认,布斯曼的要求还是很有道理的。指望现在那几款装甲车远销国外,无疑是痴人说梦。要做就做最先进的产品,不然在国际军火市场上就没有竞争力。李老板沉思了片刻后,毅然说道:“大哥,布斯曼将军的要求很合理。我们必须要一步到位,不然过两年又要换装,那这个损失就大。”

        离南洋开战只剩下了十三个月,重头开始设计到定型,最起码也需要九个月的时间。想到台湾几大汽车制造厂的生产能力,曹小凡苦笑着说道:“博文,就算我们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生产,也无法在四个月内生产出六千辆装甲车啊”

        李老板当然知道研发需要周期,但还是严肃的说道:“大哥,装甲车再难,难道还有直升机和反坦克导弹难吗?多组织点人手进行技术攻关,争取在半年内搞出样车,七个月内定型生产。”

        “小凡,我们都知道你很难,但这件事马虎不得。现在图省事儿很容易,可过两年我们的损失就大了。琉球不是美国,我们没那个钱用来浪费。”想到价值几千万美元的装甲车,在不久的将来会像琉球海军那样成为废铁,梅贻琦便凝重的说道。

        这个道理所有人都明白,更别说主持后勤委员会工作的曹小凡了。经过一番仔细的权衡后,曹小凡不得不重重的点了下头,无奈的说道:“好吧,我回去后就着手进行设计。但有一点我必须要说在前面,如果七个月后还没能出成果,那我只能按照现有的设计大规模生产了。”

        接下来的半个小时里,布斯曼根据新几内亚训练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对后勤委员会提出了一系列整改要求。一切为了战争,为了战争的一切,不管要求有多么苛刻,后勤委员会的处长们还是一一答应了下来。

        时间是最宝贵的,会议刚刚结束,众人便匆匆离开了“家园号”游轮,乘水上飞机赶回各自单位。而布斯曼和他的参谋人员们,也随之开始了紧张的工作,为南洋华人立国之战的参战官兵编制南洋作战条令。

        “博文,灯塔项目出成果了,这事儿你知不知道?”飞机刚爬升到一千米高度,黄光锐便笑问道。

        李老板一楞,连忙问道:“真的?这事儿我还真不知道。黄校长,效果怎么样?”

        “还行,但没有你期望的那么高。”

        灯塔项目就是炮艇机项目,由于涉及到空中作战,后勤委员会技术应用处便与飞行学院联合攻关。作为飞行学院的掌门人,黄光锐第一个知道并不奇怪。但李老板怎么也想不通,“喷火魔龙”的效果为什么会不尽人意?

        黄光锐刚刚说完,李老板便自言自语的说道:“不应该啊照理说作战效果应该很强的嘛”

        “主要是火力不够,专家们正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黄光锐顿了顿后,继续说道:“不仅仅灯塔项目遇到了这个问题,你的那个武装直升机,还有巴列维国王的喷气式战斗机也遇到了这个问题。飞机的速度越来越快,战机转瞬即逝,而现有的航空机枪火力严重不足,根本无法给对手以致命的攻击。要想在空战中占据火力优势,机载武器必须能以高于现役机枪数倍的射速,发射更致命的弹药,还要确保良好的射击精度和更远的射程。”

        问题,又来了一个问题李老板可不想炮艇机和直升机没有强大的火力,立即要求飞行员转飞奄美大岛试验基地,亲眼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之所以将炮艇机项目命名为“灯塔计划”,就是因为李老板所提出的战术要求,就是飞机在进入“灯塔盘旋”时侧身攻击。事实上早在1942年,美国海军就提出将侧射武器系统用于反潜作战。

        欧洲战场上的B…29飞行堡垒和B…25解放者轰炸机,都依赖于机身腰部的机炮或机枪对抗轴心国的拦截战斗机。而在亚洲战场上,美军第443运输机团的…47运输机,为了支援英军在缅甸战区的作战,也曾在机身两侧都安装了12。76毫米机枪。但随着战争的结束,这个即兴创作很快被遗忘了。

        飞行学院教官林西敏中校,受后勤委员会委托负责该计划的研究。当时他驾驶飞机绕着一根栅栏柱盘旋时,可以做到始终保持柱子在视野内机翼的尖端。因此,他相信可以通过使用一个小型瞄准具,将子弹从飞机侧面沿瞄准线射到目标上。

        但由于没有真正的枪炮瞄准具,他只能在座舱盖左侧玻璃上,用红铅笔划出一条水平线模拟,首次试飞追踪到目标的时间,就持续了整整10分钟。

        在黄昏后的试飞中,他验证了夜间也能发现和追踪目标。所有试飞都证明飞机在“灯塔盘旋”过程中,可以毫无问题的追踪点、线、面目标。林西敏为“灯塔盘旋”机动动作本身的轻松,和追踪目标的容易而大感惊异。

        这让林中校意识到了炮艇机在实战中的作用,立即邀请海洋大学和亚洲工业集团的弹道专家们共同研究。接下来的一个月里,他们在浩天航空公司的…47运输机上,安装了三个同步照相机。

        一台毫米运动图像照相机安装在机头,记录瞄准瞬间图像,以模拟飞行员使用的侧向瞄准具;货舱机翼后的位置安装了一台照相机,因为那里是机枪可能安装的位置;第三台照相机安装在货舱内,专门拍摄飞行仪表板显示的高度、速度、旋转和倾斜角度,以及飞行姿态数据。

        通过这些装备,林中校希望能获得足够的数据,分析飞行员可能出现的高度、瞄准线距离、风、空速等误差。

        根据他们提供的大量数据,后勤委员会技术应用处的专家们,很快就与东海联大光学研究所,为炮艇机量身打造了一套枪炮瞄准具。与此同时,六挺M2机枪也被安装到他的…47运输机上。

        如果从试验的角度上来看,那他们昨天下午进行的实弹射击试验,无疑是取得了巨大成功。五分钟的时间内,八千多发子弹覆盖了足球场那么大的目标。但由于M2机枪的射速不尽人意,弹着点并不是很均匀。相比之下,亚洲工业集团定型生产的通用机枪,肯定比M2这大口径机枪强得多。但通用机枪的子弹威力,又不足以对掩体内的目标或装甲车构成威胁。

        当李老板和黄光锐走下飞机时,赫然看到亚洲工业集团总经理约翰、亚洲工业集团首席工程师布里吉特、琉飞公司总经理西科斯基、亚飞集团总工程师斯蒂芬教授,以及灯塔项目小组的所有人,已经围坐在丑陋的…47运输机下,激烈的讨论着这个问题。

        “老板,您怎么来了?”见李老板走了过来,战争之王约翰连忙招呼道。

        李老板并没有回答,而是快步走到炮艇机前,拍了拍M2机枪,问道:“各位,机枪射速的问题有没有办法解决?”

        布里吉特工程师耸了耸肩,苦笑着说道:“李先生,我们正在研究这个问题。如果再找不到合适的机枪,我们只能选用加特林那个老古董了。”

        约翰重重的点了下头,说道:“老板,现有的机枪中,没有哪个比我们的通用机枪射速更快的了。但林中校要求的射速必须在每分钟3000发以上,符合这个要求的,只能是一战期间的老古董加特林了。”

        这就对了嘛在李老板的记忆里,炮艇机和武装直升机的确都使用着加特林机枪。但考虑到那个老古董在二战期间都没有出现过,还是严肃的问道:“布里吉特先生,加特林机枪的射速是够,但可靠性怎么样?另外我的直升机可没有空间,容纳专人摇那个手柄。”

        “哦,这个问题您完全不必担忧。事实上早在1893年,加特林机枪已经具有电动供弹功能了。”

        布里吉特工程师刚刚说完,西科斯基便补充道:“李先生,加特林机枪的技术非常成熟,之所以被所有国家弃用,只是因为它的结构复杂,成本高昂。同时马克沁机枪和博福斯机关炮,也完全可以满足军队的需要。另外当时工艺水平和材料,也导致了加特林机枪很容易出故障。”

        既然这样,那应该没什么问题了。李老板拍了拍约翰的肩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