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科幻电子书 > 国策 >

第1399章

国策-第1399章

小说: 国策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军的主力一直部署在鄂木斯克。也就是说,即便不出兵攻占秋明与库尔干,也得在战线东面构筑防线,并且保留一支足够强大的预备队。因为东面最有利的防线就是通过秋明与库尔干的托博尔河,所以主动攻占秋明与库尔干,反而能够节约不少兵力,降低防御压力。

说得直接一点,新增8个战斗单位已经是最低投入了。

显然,裴承毅不可能不明白这个道理。

事实上,也不是没有办法降低兵力投入,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要想降低兵力投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改变进攻方向,回到老路上来,在鄂木斯克东面与俄军主力部队打一场正面决战。这么做也不是完全没有好处,从实际情况出发,至少能够达到消耗俄军有生力量,削弱俄军总体战斗力的目的,并且为随后扫荡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打下良好开端,也能降低本土西北地区受到的威胁。问题是,这么做肯定会延长战争时间,让俄军能够从容不迫的巩固“乌拉尔防线”,使接下来的进攻变得异常困难,甚至被挡在乌拉尔山与乌拉尔河东面,错失进军莫斯科的最佳时机。

可以说,从长远来看,肯定不能“走回头路”。

为此,裴承毅批准了总参谋部制订的作战计划,只是要求尽量合理使用兵力,即把无法及时部署到位的4个战斗单位安排为预备队,通过调整战术,充分发挥前线进攻部队的主观能动性。

客观的讲,当时最大的问题还不是如何把4个战斗单位的主战装备送上去。

按照袁晨皓的计划,在投入10个战斗单位、正面进攻投入8个战斗单位的情况下,至少得在后面留下3个战斗单位的预备队。因为参与正面进攻的有第十战斗单位,以及与其一脉相承的第100战斗单位,众所周知,第十战斗单位是共和国陆军王牌中的王牌,是现任中东战区司令李东石亲手带出来的部队,其前身更是闻名遐迩的第153空降旅,在之前的所有战争中,这支部队都有着惊人表现,而且都发挥出了超越平常的战斗力,所以只要能够合理安排战术,给予前线作战部队更大的自由度,就算少1个战斗单位,也不会对正面进攻造成太大影响。

可以说,最大的问题还是如何将物资送上前线。

众所周知,在21世纪的几场战争中,共和国陆军的物资消耗速度节节攀升,随着新一代电磁炮全面装备,物资消耗速度肯定又增加了不少。在以往的战争中,因为大部分时候是在沿海地区作战,即便在内陆,也能够依靠铁路线与公路线,使物资供应得到保证。即便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比如中东战争的北方战线上,战场距离最近的港口近千公里,而且没有贯通的铁路线,公路交通也不发达,共和国陆军也能依靠规模庞大的盟军来确保物资供应。当时在后方负责运输物资的伊朗、伊拉克与叙利亚军队的数量是在前线作战的共和国陆军总兵力的10倍!显然,中亚地区的基础条件恶劣得多,哈萨克斯坦北部地区地广人稀,就算有纵横交错的公路网,也有几条铁路线,但是比起广阔的范围,铁路线与公路线的密度都低得惊人,而且各地车站的基础设施非常落后。更重要的是,哈萨克斯坦人口不到3000万,且大多集中在南部地区,可以调动与征用的人力资源也就非常有限。

按照总参谋部估计,如果完全依靠铁路与公路,以中亚地区的情况,为了保障25万地面部队,至少需要动用100万后勤保障人员,而哈萨克斯坦最多只能提供50万人员,且其中最多只有10万军人,另外40万为非军事人员。也就是说,共和国得紧急动员50万后勤保障人员。虽然以共和国的人口基数,动员50万人员不存在任何问题,可是战争动员刚刚开始,而且首先动员的是战斗人员,非战斗人员的动员工作最快也只能在1月中旬开始,并且在2月底收到成效,加上调动与分配,要到3月中旬才有可能向哈萨克斯坦部署后勤保障人员。

事实上,这也是共和国军队在东北地区的佯动能够收到效果的主要原因。

当然,也不是没有办法解决。

针对这个问题,袁晨皓只提出了一个解决办法,那就是调动全军的战略与战术空运力量,并且在进入俄罗斯境内之后,除了确保前线进攻部队之外,首先投送支援旅,以确保空运能够及时到位,而各战斗单位的炮兵旅则部署在哈萨克斯坦北部地区(全部部署在机场或者空军基地附近),以充分利用铁路运力,降低空运压力。

显然,这也是唯一的解决办法。

为了证明这一办法可行,袁晨皓还拿出了一组计算数据。10个战斗单位拥有各类垂直起降运输机总计2400余架,日空运能力接近5。8亿吨·公里。换句话说,在向2000公里外的地区运送作战物资的时候,每架运输机每天能飞4个架次,运送120吨物资。2400架运输机能在1天之内运288000吨物资。除了战术运输机之外,还有360架战略运输机可以调动,而这些运输机的日空运能力超过5亿吨·公里,即能在1天之内将大约10万吨物资送到5000公里外的战场上。即便按照最高战斗出动率计算,1个战斗单位1天的物资消耗量也不会超过10万吨,包括第九战斗单位在内,在前线作战的战斗单位不会超过6个,算上其他战斗单位的炮兵旅会间接参与战斗,物资的最大消耗量也不会超过每天50万吨。按照战役初期5天的高强度作战时间计算,只需要在战役开始前花30个小时做准备,就能确保战役顺利完成。

虽然这一计算并不完全准确,而且比较理想化,但是与现实的差别不会太大。

用袁晨皓的话来说,为了保险起见,可以将战前准备时间延长到72小时,即在进攻开始前向前线运送100万吨作战物资。如此一来,即便战役初期的物资消耗量超过每日50万吨,且激战时间超过5天,也能确保万无一失。

对此,裴承毅没有提出异议,他只问了一个问题,即如何确保在这72小时之内,俄军不会调整防御部署。换句话说,如何才能确保不会因为大规模的物资调运,让俄军识破共和国陆军的战役企图?

可以说,这是一个比调运物资还要重要的问题。

不管怎么说,俄军主力就在鄂木斯克,即便陆军航空兵与天军全面出动,阻止俄军向西运动,在72个小时之内,俄军也能加强乌拉尔山东面的防御强度。事实上,俄军甚至不需要大范围调动兵力,只要让车里雅宾斯克与库尔干的防御部队提前进入状态,就能对共和国军队的进攻行动造成重大影响。

事实上,这也是限制共和国军队绕过鄂木斯克,直接攻打叶卡捷琳娜堡的主要原因。

不管是谁,都不可能轻易克服空间距离带来的问题。

不得不说,单论军事才华,袁晨皓确实不比裴承毅差多少。

对于元首的这个问题,总参谋长给出了一个非常简单的答复,即让第九战斗单位提前发起进攻,同时让第90战斗单位做出强渡里海的准备,摆出全力向内高加索地区进军的架势。按照袁晨皓的说法,只要乌拉尔河下游的战斗打响,俄军就会拼命死守,而第九战斗单位已经在前线作战6天,即便前期战斗强度并不大,甚至算不上战斗,官兵也比较疲惫,战斗力有所下降是很正常的事情,而共和国陆军在这个时候向前线调动战斗单位,运送作战物资并不是不可理解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强攻内高加索地区,等于宣布不会北上占领叶卡捷琳娜堡,还能使俄军做出错误判断。当然,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制造出混乱局面,让俄军的情报机构无法准确判断共和国军队囤积在前线的作战物资,也就无法判断出共和国陆军的战役企图。

说简单点,就是浑水摸鱼。

换个角度看,如果说裴承毅没有想到这个办法,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可以说,从第九战斗单位与第90战斗单位进军哈萨克斯坦开始,袁晨皓的意图就很明白了,即利用2个战斗单位制造混乱局面,以向西挺进来吸引俄军的注意力,为后期投入主力部队发起全面进攻创造有利局面。

由此可其,裴承毅提出这个问题,肯定有别的目的。

在袁晨皓给出答案之后,裴承毅就提出了新的问题,即计划用多久完成这次战役。

显然,这就是裴承毅的真正目的。

面对这个问题,袁晨皓也没有迟疑,当场就给出了足以让裴承毅感到满意的答复: 1个月。更重要的是,袁晨皓给出的战役目的不是占领叶卡捷琳娜堡,而是攻占奥伦堡,渡过乌拉尔河。

这下,连裴承毅都有点怀疑袁晨皓是不是过分自信了。

出于保险,裴承毅没有把时间顶的这么死,给了袁晨皓45天。即在战役开始后的45天之内攻占奥伦堡。因为战役计划是由袁晨皓提出来的,而在此之前,共和国并没有设置中亚战区,所以裴承毅当即就任命袁晨皓为大陆战场总司令,由总参谋长亲自负责指挥俄罗斯方向上的作战行动。

对于这个安排,袁晨皓并不觉得有什么值得高兴的。

原因很简单,当上“大陆战场总司令”之后,袁晨皓的总参谋长身份就被削弱,因此得将部分原本属于总参谋长的部分权责交给总参谋部。众所周知,裴承毅即是国家最高领导人,也是共和国军队的最高统帅,而且是一个精通战争的最高统帅,所以在袁晨皓去指挥大陆战场后,裴承毅就是总参谋部的直接领导人。

可以说,这才是裴承毅的根本目的。

当然,对于裴承毅的这个安排,袁晨皓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不管怎么说,他得到了想要的地面战争,而且由元首接管总参谋部只是时间上问题,而作为总参谋长,交出军事指挥权也只是迟早的事。

事实上,再看得长远一点就能发现,裴承毅从袁晨皓手里夺过军事指挥权,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目的,那就是改变战争重点,不再紧盯大陆战场。以当时的情况,真正的主战场在东面的太平洋上,而不是北面的西伯利亚大平原。因为袁晨皓一直主张先打赢俄罗斯再对付美国,所以裴承毅不大可能让袁晨皓来统帅共和国军队。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裴承毅也就只能亲自挑起重担。

正是如此,商讨了大陆战场上的事情之后,会议才进入高潮。

第63章 一锤定音

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所以当裴承毅把话题转向太平洋的时候,没人感到惊讶。

虽然与之前高调向俄罗斯宣战相比,对美宣战低调得多,即通过正规外交方式发表宣战声明、从美国撤走外交人员、将旅美国民转移到第三国等等,但是这并不能改变太平洋战争的地位,美国才是共和国的头号敌人。

与部署地面战争不同,裴承毅没有给袁晨皓太多的发言机会。

从一开始,元首就牢牢控制着发言权,并且主导着会议进程。所谓孤掌难鸣,与元首一同表演的还有海军参谋长李向东上将与西太平洋战区司令刘岷轩上将。更重要的是,谈到这个话题的时候,裴承毅没有直接提到战术问题,而是在李向东提议之后,提出以西太平洋战区为基础,成立新的战区。

这下,再也没人认为裴承毅在闹着玩了。

虽然在很多人看来,确定战术最为重要,但是真正的军事家都知道,首先要做的就是理清指挥体系。只有一套完善的指挥体系,才能将战术的威力发挥出来,也才能让军队赢得最终的胜利。毫无疑问,共和国在太平洋方向上的指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