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风声鹤唳 >

第44章

风声鹤唳-第44章

小说: 风声鹤唳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十八章(4)

大家走过庭院,木兰又对老彭、丹妮和玉梅说了不少有关老太太的故事。丹妮兴奋地听着,同时看见木兰飞跃的眼神,很亮,带着心血来潮的有趣光芒,证明博雅的话一点也不错。她不断把头歪向一边,可见她保守的外表下埋伏着任性的精神。这是一个女子初见未婚夫女性亲人的本能反应,一种自然的化学厌恶感或亲近感,只有高级感官才能测量出来。丹妮听到木兰用清晰的口音说起姚家内部的故事,语气中充满自在文雅的魔力。心里不觉一阵兴奋。她见到宝芬和暗香并没有这种兴奋的感觉。木兰是道道地地的姚家人。丹妮立刻确定自己敬爱木兰,觉得木兰对她有一种亲近、富人情味而又热情的力量。

木兰显然对丹妮很感兴趣,不仅因为博雅打电报要她把她当做亲人,也因为她很高兴这位少女在这座优美的小山上从事慈善工作,尤其更因为她收到弟弟阿非的来信。他信里说到博雅的恋爱史和丹妮所遭遇的麻烦,他的口气充满同情,暗示博雅的太太也会出面干涉。

如今看到丹妮在难民群里的生活,木兰十分意外,心里不禁对她产生好感。女人中唯有木兰对姨太太不存偏见。她谈起家里的事,丹妮觉得她已经被对方看做亲戚了。

他们回到前厅,博雅迟来的电报刚好送到,叫丹妮和木兰联络。木兰说好三天后要把陈妈接去她家,又对丹妮说:“过来吃午饭吧,我想和你谈几件事。”丹妮知道这次见面对她也许很重要,就谢谢她,并欣然答应了。

大家好不容易说服陈妈离开那儿。第三天他们出发了,老太太坐在轿子里。大家浩浩荡荡地出门,老彭要回旅馆,玉梅渐渐地恢复了元气。丹妮劝她到汉口玩一天。看看电影,还把金福带去,出发后才告诉他电影的事。陈妈听说她的新棺材放在屋里很安全,又不能载到木兰家,才依依不舍地撇下棺材走了。

他们十点左右到木兰家。这是一栋独院的住宅,有五六个房间,后面有一个小花园,在 汉口郊区,面临汉水。此处兴起一个商业区,大多数店铺和房子都是新的。老彭和其他人一起进城,木兰想和丹妮私下谈谈,也不坚持他们留下来。

午餐时分,丹妮见到了木兰的丈夫荪亚,她十八岁的女儿阿眉,还有参加安徽之役而得到一个月假期的儿子阿通。这是一个惬意的小家庭。大家告诉她,他们去年底离开杭州,一月抵达汉口,他们在路上找到的四个孤儿还留在他们身边。

木兰拍了一份电报到八路军总部转给陈三。游击队的主要特性就是流动极大,谁也不知道要多久才能转到他手中。但是阿通告诉他们,游击队自有一套完整的电话通讯系统;事实上,整个游击区的人民都是他们的通讯线。就因为有这种情报系统,他们才得到极大的成功。

陈妈的故事唤起了旧日的回忆,不久一家人就陷入回想中,丹妮是唯一的外人,只好静坐一旁听。木兰告诉孩子们,他们夫妇订婚时期荪亚非常害羞。

“我到你爸爸家,他一句话都不敢跟我说。”

“是啊,我订婚后,你母亲避免来我家。”荪亚说。“时代变得太快啦。”

“我去过你家。你记不记得体仁去英国的时候,我去你家,你问我要不要去英国,你整个脸都红了?”

“体仁是谁?”丹妮对身旁的阿眉低声问。

“体仁是我舅舅,博雅的父亲。”阿眉答道。

“真的,爸爸?你看到她会脸红?”阿眉问他。

“她的脸比我更红呢。”荪亚说。“新年去拜望她爹娘,她躲着不肯出来见我。”

丹妮静静分享这家人嬉闹的笑声。阿通对她很殷勤。

“我听母亲说,你住在北平我们家。”他说。

丹妮点点头。

“房子还好吧,没有被日本人占去?”

丹妮终于有机会开口了。她告诉大家,她离开的时候房子还好。接着大家又问起上海的亲戚,问话人不断用“二舅妈”和“二婶”等名词,她为了搞清这些关系,可真忙坏了。听他们用这些称呼来提起亲人,而不用外人该用的称呼,她觉得很兴奋、很迷人,也很荣幸成为姚家和曾家消息的传递者。这一切经验令她心里产生暖暖的感觉。

“大嫂好吗?”阿眉问道。

丹妮不懂。“她是指博雅的太太凯男。”木兰微压低了声音说。她只告诉丈夫阿非信里提到博雅复杂的爱情。

丹妮停了半天,才带着不自然的笑容说:“我一个多礼拜前才收到她的信。”没有人再问,她的尴尬过去了。木兰开始告诉大家丹妮在难民屋的工作,说得很起劲,第一次见面时丹妮所看到的微微矜持的表情已经消失了。木兰额前还梳着刘海,双手和指头不断做出优美的姿势。

午餐后,木兰带着丹妮到自己房间,为破旧的家具而抱歉,还解释说她不知道一家人会在汉口住多久。不过房间小巧干净,东面有一扇窗子,面对几株开花的桃树,使空气含满幽香。一张桌子搁在窗前,上面列着几本书和书法范本,沐浴在窗外叶子映进来的绿光里。

丹妮穿着最好的旗袍来做客,是博雅替她设计的灰毛绒配淡紫花边,自从来到汉口就没有穿过。长袖下露出她的玉手镯。

木兰看到了,就问她:“你爱玉石?”

“是的。这是我小时候戴上的,现在脱不下来了。”

丹妮还不大自在,怯生生翻着书法。

“你学魏碑?”

“我有空就看看。有时候饭后练十五分种,很能恢复、安抚精神。看着看着,就回到了另一个世界。”

“不过我认为只有男人才抄魏碑,而且是退休的老学者!”

 第十八章(5)

木兰笑笑说下去:“我年轻的时候很欣赏郑孝胥的大胆有力之字体,但是后来我舍弃它。我觉得太有精神了,毕竟只是感官的美,全是肉的动感和丰满感。于是我迷上魏拓体古典、超感性的气质。但这是比较难求的一种美。”

木兰开始问丹妮她弟弟信上所提的历史。“别怕我,”她说,“我也许能助你一臂之力。”

丹妮被木兰的善意打动了,就慢慢回答几个有关她和博雅的问题。她以前和汉奸交往的故事引起了木兰的兴趣,而她害羞、迟疑的态度也赢得木兰的好感。她发觉木兰不喜欢凯男,不禁松了一大口气。

“我这种处境的女孩子最难了,总有事情不对劲,我真怕女人。”

木兰露出打哈哈的笑容:“任何恋爱中的女子都怕别的女人。”

“是的,不过我说的不止这些。我是指女人的社会偏见,她们老是害得我发抖。我知道我不是一般人眼中的好女人,我年轻时曾做过傻事。”

“人在年轻的时候大多会做些傻事,”木兰说,“等你在平静的老年回忆起来,才能自觉年轻、有精神。我现在四十多岁了,我但愿自己曾犯下更多年轻的错误,留待日后回忆。”

丹妮对木兰唇边古怪的笑容觉得很意外,也很好玩。

“但是你与众不同!”她几近抗议地说,“你有那样的家庭。”

“我并不如你想象中那样特殊。我也有风流韵事——压抑的韵事。那时候总是如此。”

她慈祥地看看丹妮。“彭小姐,你有爱心,很大的爱心。”

丹妮抬眼看她。“请叫我丹妮。你是第一个对我没偏见的人。”

“见了你怎么会有呢?我喜欢有精神,有浪漫情操的女孩子,她们不寻常,不完全是规规矩矩的女子,我想这一点是父亲遗传的。”

“我在你们北平的祖祠里看到了你父亲的遗像。”

“是的。他是一个伟大的人,也是一个道教徒。道家是不会有社会偏见的,我由父亲那儿学到不少东西。”

“你们有一个很不平凡的家庭,你和博雅具有同样的心灵气息,也许就是这一点吸引了我。”

“是的,我们家有一种浪漫的性情——只有我妹妹莫愁例外。”

对丹妮来说,这个发现比她到姚家做客更重要。在北平她见过“亲王园”,爱慕不已,但是现在她由木兰身上看到了姚家女儿和姚家本身的精神。她离开木兰家之前,还听到木兰同意博雅娶她。

“博雅其他亲戚会怎么说呢?”她问道。

“博雅很独立。其他人没话可说,他只听我的。”木兰笑笑说。

丹妮来到老彭的旅馆,精神很愉快。一群人看电影还没有回来,侍者认出她是老彭的常客,准她进人他房间。她坐在一张扶手椅上,为发现木兰而欣喜若狂,也为一家人对她这么好而非常快乐。这和传统的歧视、男人间接的侮辱和她熟悉已久的“妻子的目光”完全不同。

她敬爱木兰。但是有两件秘密她不能也不会告诉木兰,一件是她怀孕的事,另一件是老彭的情形。

她一想到老彭,不禁满怀温柔,为他难过。这个心胸伟大的男子现在无疑正大大方方地退到局外,就像当初博雅还没来信时他会无私地建议保护她的名节一般。他甚至没有暗示他是自我牺牲,但是她知道。她要如何回报他无言的善意呢?是不是她太相信他对女人的抵抗力,以及这些年他与女人的隔离?是不是她太热情,她该不该继续对他热情呢?她热烈希望她婚后老彭还能成为家中的一员,她始终希望如此。

不久她听到金福和玉梅的笑声,他们随老彭一起进来。

为了让玉梅和金福享受一个假日,大伙儿到饭店去吃晚餐。他们点了汉口闻名的炸辣椒和蒸龟肉。

老彭听到几则战争的消息。山东省台儿庄东面的临沂有一场大胜仗,街上卖的号外登着李宗仁报捷的电文。

“你真要去北方?”丹妮问道。

“是的,裘奶奶大约一周后动身。她要到黄河北岸的冀豫交界处去。但是徐州附近将有一场激战,等我随裘奶奶去看过游击队,我就乘陇海铁路到那儿。”

“博雅来时,你回不回来?他五月会到。”

“我想会吧。”

“彭大叔,你一定要回来,请记住你离开我们到南京的时候我们所遭到的烦恼。你需要见博雅,一定有事情发生的。”她不能把心里的话完全说出来,说婚礼必须尽快举行,有尴尬的事情必须解释,还要安排离婚。她需要他帮忙,而且希望他参加她的婚礼。

“当然我会参加你的婚礼。”老彭仿佛已读出她眼中的忧虑,连忙说。

她用深怀感激的怜悯的表情抬头看他,就像镀金菩萨俯视他。

楼上有顿足声和粗鲁的喧笑声。老彭抬头看天花板,不觉笑出来。

 第十八章(6)

“你记得响尾蛇吧?”

“当然记得。”丹妮说。

“响尾蛇就住楼上,今天下午我们在楼梯上遇到他。”

“你会认不出他来的,”玉梅插嘴说。“他穿着全套制服,还带了一根大藤杖。彭大叔听出了他的声音。”

“他说他告假出来,不过没有人知道。”老彭说。“他现在也算军官了,还像以前一样爱摆架子,穿着军服像孔雀似的,后面跟着一个小兵,把侍者支来支去。他在走廊上告诉我一个故事,存心让大家听到。玉梅,你来说。”

玉梅巴不得马上说那个故事。“没有人知道是真是假。不过他是军官了,我看得出来。他说敌人回来烧河西务村庄后,他带一队年轻人加入游击队。他说他们攻击一座日军占领的城市,他把敌人当猪来杀。日军反击,他冲出重围,又用大刀单手杀了三四十个。但是他没有回到同志身边。‘我需要休息一下,’他说,‘过了几天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