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茅盾散文集 >

第88章

茅盾散文集-第88章

小说: 茅盾散文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门幕忽然挂起。劈柴运进来了。

他也忽然惊醒,一定睛,只见孩子还是挂着眼泪,而

且张开了通红的嘴唇对他看。“嘴唇……〃他向旁边一偏,

劈柴正在进来,〃……恐怕将来也就是五五二十五,九九

八十一!……而且两只眼睛阴凄凄……〃他想着,随即

粗暴的抓起那写着一行题目和一堆算草的绿格纸来,揉

了几揉,又展开来给她拭去了眼泪和鼻涕。〃好孩子,自

己玩去罢。〃他一面推开她说;一面就将纸团用力的掷在

纸篓里。

(《彷徨》六五页)这一段是全其中最明耀的一点,好像是阴霾中突然的阳光的一闪,然而随即过去,阴暗继续统治着。从现在的通红的嘴唇,笑眯眯的眼睛,反映出五年前,可爱的母亲来;又从现在两只眼睛阴凄凄的母亲,预言这孩子的将来:鲁迅只用了极简单的几笔,便很强烈的刻画出一个永久的悲哀。我以为在这里,作者奏了〃艺术上的凯旋〃。

我们再看《伤逝》,就知道《伤逝》的主人公不像《幸福的家庭》内的主人公似的,只是麻木地负担那〃恋爱的重担〃。《伤逝》的主人公涓生是一个神经质的狷介冷凄的青年,而他的对手子君也似乎是一个忧悒性的女子。比起涓生来,我觉得子君尤其可爱。她的温婉,她的女性的忍耐,勇敢,和坚决,使你觉得她更可爱。她的沉默多愁善感的性格,使她没有女友,当涓生到局办事去后,她该是如何的寂寞呵,所以她爱动物,油鸡和叭儿狗便成了她白天寂寞时的良伴。然而这种委宛的悲哀的女性的心理,似乎涓生并不能了解。所以当经济的压迫终于到来时,这一对人儿的心理状态起了变化,走到了分离的结局了。我们引一段在下面:

子君有怨色,在早晨,极冷的早晨,这是从未见过

的,但也许是从我看来的怨色。我那时冷冷地气愤和暗

笑了;她所磨练的思想和豁达无畏的言论,到底也还是

一个空虚,而对于这空虚却并未自觉。她早已什么书也

不看,已不知道人的生活的第一着是求生,向着这求生

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奋身孤往的了,倘使只知

道槌著一个人的衣角,那便是虽战士也难于战斗,只得

一同灭亡。

我觉得新的希望就只在我们的分离;她应该决然舍

去,——我也突然想到她的死,然而立刻自责,忏悔了。

幸而是早晨,时间正多,我可以说我的真实。我们的新

的道路的开辟,便在这一遭。

(《彷徨》二○○页)涓生觉得〃分离〃是二人惟一的办法,所以他在通俗图书馆取暖时的瞑想中,

往往瞥见一闪的光明,新的生路横在前面。她勇猛

地觉悟了,毅然走出这冰冷的家,而且,——毫无怨恨

的神色。我便轻如行云,漂浮空际,上有蔚蓝的天,下

是深山大海,广厦高楼,战场,摩托车,洋场,公馆,晴

明的闹市,黑暗的夜……。

……觉得要来的事,却终于来到了。

(《彷徨》二○三页)子君并没通知涓生,回到家庭,并且死了——怎样死的,不明白。涓生

要向着新的生活跨进第一步去,我要将真实深深地

藏在心的创伤中,默默地前行,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前

导……。

(《彷徨》二一三页)涓生怎样跨进新生活的第一步,我们不知道——作者并没告诉我们。可是我以为这个神经质的青年大概不会有什么新的生活的。因为他是

一个卑怯者,应该被摈于强有力的人们,无论是真

实者,虚伪者。

(《彷徨》二○八页)《幸福的家庭》所指给我们看的是:现实怎样地嘲弄理想。《伤逝》的意义,我不大看得明白;或者是在说明一个脆弱的灵魂(子君)于苦闷和绝望的挣扎之后死于无爱的人们的面前。

《彷徨》中还有两篇值得对看的小说,就是在《酒楼上》和《孤独者》。这两篇的主人公都是先曾抱着满腔的〃大志〃,想有一番作为的,然而环境——数千年传统的灰色人生——压其他们,使他们成了失败者。在《酒楼上》的主人公吕纬甫于失败之后变成了一个〃敷敷衍衍,随随便便〃的悲观者,不愿抉起旧日的梦,以重增自己的悲哀,宁愿在寂寞中寂寞地走到他的终点——坟。他并且也不肯去抉破别人的美满的梦。所以他在奉了母亲之命改葬小兄弟的遗骸时,虽然圹穴内只剩下一堆木丝和小木片,本已可以不必再迁,但他

仍然铺好被褥,用棉花裹了些他小兄弟先前身体所

在的地方的泥土,包起来,装在新棺材里,运到我父亲

埋着的坟地上,在他坟旁埋掉了。……这样总算完了一

件事,足够去欺骗我的母亲,使她安心些。

(《彷徨》四二页)《孤独者》的主人公魏连殳却另是一个结局。他是寂寞抚养大的,他有一颗赤热的心,但是外形很孤僻冷静。他在嘲笑咒骂排挤中活着,甚至几于求平地活着,因为他虽然已经灰却了〃壮志〃,但还有一个人愿意他活几天。后来,连这也没有了,于是他改变了;他说:

……然而我还有所为,我愿意为此求乞,为此冻馁,

为此寂寞,为此辛苦。但灭亡是不愿意。你看,有一个

愿意我活几天的,那力量就这么大。然而现在是没有了,

连这一个也没有了。同时,我自己也觉得不配活下去;别

人呢?也不配的。同时,我自己又觉得偏要为不愿意我

活下去的人们而活下去;好在愿意我好好地活下去的已

经没有了,再没有谁痛心。使这样的人痛心,我是不愿

意。然而现在是没有了,连这一个也没有了。快活极了;

舒服极了;我已经躬行我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

斥我先前所崇拜,所主张的一切了。我已经真的失

败,——然而我胜利了。

(《彷徨》一六四页)愿意他活几天的,是什么人,爱人呢,还是什么亲人我们可以不管,总之这不是中心问题。总之,他因此改变了,他以毁灭自己来〃复仇〃了。他做了杜师长的顾问。他这环境的突然改变,性格的突然改变,剥露了许多人的丑相。他胜利了!然而他也照他预定地毁灭了自己。这里有一段写出他的“报复〃来:

“你可知道魏大人自从交运之后,人就和先前两样

了,脸也抬高起来,气昂昂的。对人也不再先前那么迂。

你知道,他先前不是像一个哑子,见我是叫老太太的么?

后来就叫'老家伙'。唉唉,真是有趣。人送他仙居术,

他自己是不吃的,就摔在院子里——就是这地方,——

叫道:'老家伙,你吃去罢。'〃……

“可是魏大人的脾气也太古怪〃,她忽然低声说:“他

就不肯积蓄一点,水似的化钱。……他就冤里冤枉胡里

糊涂地化掉了。譬如买东西,今天买进,明天又卖出、弄

破,真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

(《彷徨》一七二——四页)作者在篇末很明白地告诉我们:

隐约是长嗥,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

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

(《彷徨》一七六页)



上述《幸福的家庭》等四篇,以我看来,是《彷徨》中间风格独异的四篇。说他们独异,因为不是〃老中国的儿女〃的灰色人生的写照。

鲁迅的小说对于我的印象,拉杂地写下来,就是如此。我当然不是文艺批评家,所以〃批评〃我是不在行的,我只顾写我的印象感想,惭愧的是太会抄书,未免见笑于大雅,并且我自以为感想者,当然也是〃舐评论骨〃而已。

然而不敢谬托知己,或借为广告,却是我敢自信的。完了

卷七 关于鲁迅 〃阿Q相〃

想来读过《阿Q正传》的人永远不能忘记阿Q的思想意识罢?《阿Q正传》的精髓就在这种〃阿Q相〃的有力的揭发。

“阿Q相〃的要点,约可撮举如下:

事实上失败或屈伏的时候,便有〃精神上的胜利〃聊自安慰,于是〃反败为胜〃,睡觉也酣甜了。阿Q的名言,所谓“被儿子打〃,所谓〃我的祖宗比你强〃,就是他〃精神胜利〃的哲学。

赵太爷或赵秀才的大棍子打将来时,照例是不敢抵抗;假洋人的小手杖打将来时,也是无抵抗;但在阿Q视为平辈或低一辈的王胡小D之类像朋友似的走近阿Q的时候,阿Q便要拿身份,甚至想建立他的威权了,虽然结果常常只有“精神的胜利〃,可是阿Q的〃壮志〃永远不会销沉。

这便是所谓〃阿Q相〃,也就是身受数千年来尧,舜,禹,汤,文,武,周,孔,孟嫡传教育的中华国民的普遍相!

《阿Q正传》出世以后,〃阿Q相〃很受人讥笑了;但是讥笑尽管讥笑,〃阿Q相〃依然流露在芸芸大千的社会现象中。特别在〃九一八〃国难以后,〃阿Q相〃的〃精神胜利〃和〃不抵抗〃总算发挥得淋漓尽致了。

那么〃阿Q相〃也可以说是中国民族的民族性罢?此又未必然!因为同是黄脸孔的中国人不尽是那样乏。不见东北义勇军过去一年来的浴血苦战么?这原因大概就在那些投身义勇军的东北老百姓们没有受过尧,舜,禹,汤,文,武,周,孔,孟嫡传的心法。

在这一点上,〃阿Q相〃的别名也就可以称为〃圣贤相〃或〃大人相〃

卷七 关于鲁迅 关于鲁迅的历史小说

用历史事实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自〃五四〃以来,已有了新的发展。鲁迅先生是这一方面的伟大的开拓者和成功者。他的《故事新编》,在形式上展示了多种多样的变化,给我们树立了可贵的楷式;但尤其重要的,是内容的深刻,——在《故事新编》中,鲁迅先生以他特有的锐利的观察,战斗的热情,和创作的艺术,非但〃没有将古人写得更死〃,而且将古代和现代错综交融,成为一而二,二而一。

鲁迅先生这手法,曾引起了不少人的研究和学习,然而我们勉强能学到的,也还只有他的用现代眼光去解释古事这一面,而他的更深一层的用心,——借古事的躯壳来激发现代人之所应憎恨与应爱,乃至将古代和现代错综交融,则我们虽能理会,能吟味,却未能学而几及。

但历史题材的作品,近年来也颇多了。大部分是鉤嵇史实,各就所见而加以新的解释;一方面即要谨守〃字字有来历〃的信条,而另一方面则又思不为古事所拘,驰骋起想象,吹进些现代的气息。这,可以说是继承着《故事新编》的“鲁迅主义〃而又意识地要加以〃修正〃的;这或者也可以尝试,可是就现代所见的成绩而言,终未免进退失据,于“古〃既不尽信,于〃今〃亦失其攻刺之的。

(节录自《〈玄武门之变〉序》)

卷七 关于鲁迅 也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这一篇杂感是接着另一篇的,但写此平时已隔了一天,所以题上这么一个古怪的名字。

我在叫做〃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的一篇里,说到文艺上的〃公式主义〃,并且吁请批评家们对于新发现的作家把尺度放得低些。(读者也许要知道我上次究竟说了些什么话,那么请阅新出版的叫做《文学界》的月刊罢。)

现在,我打算对批评家或自谦只是写〃读后感〃的先生们再说几句话。

从后说起罢,那就举一个眼前的例子:邱韵铎的《〈海燕〉读后感》。

因为没有读过全文,我只拈起一点来谈谈,这就是他对于《出关》的见解。从鲁迅的《出关的关》一文中(见《作家》二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