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旧五代史 >

第174章

旧五代史-第174章

小说: 旧五代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代统其众。及北去,留其族嘉里以据常山。时汉军愤激,因共逐出嘉里,寻复其

城。道率同列四出按抚,因事从宜,各安其所。人或推其功,道曰:“儒臣何能

为,皆诸将之力也。”道以德重,人所取则,乃为众择诸将之勤宿者,以骑校白

再荣权为其帅,军民由是帖然,道首有力焉。道在常山,见有中国士女为契丹所

俘者,出橐装以赎之,皆寄于高尼精舍,后相次访其家以归之。又,契丹先留道

与李崧、和凝及文武官等在常山,是岁闰七月二十九日,契丹有诏追崧,令选朝

士十人赴木叶山行事。北帅满达勒召道等至帐所,欲谕之,崧偶先至,知其意,

惧形于色。满达勒将以明日与朝士齐遣之,崧乃不俟道,与凝先出,既而相遇于

帐门之外,因与分首俱归。俄而李筠等纵火与契丹交斗,鼓槊相及。是日若齐至,

与满达勒相见,稍或踌躇,则悉为俘矣。时论者以道布衣有至行,立公朝有重望,

其阴报昭感,多此类也。

及自常山入觐,汉祖嘉之,拜守太师。(《洛阳摚鹁晌偶恰罚涸蠹嗾殴

璨,汉祖即位之初为上党戎判。汉祖在北京时,大聚甲兵,禁牛皮不得私贸易及

民间盗用之,如有牛死,即时官纳其皮,其有犯者甚众。及即大位,三司举行请

禁天下牛皮法,与河东时同,天下苦之。会上党民犯牛皮者二十余人,狱成,罪

俱当死。大监时为判官,独执曰:“主上钦明,三司不合如此起请,二十余人死

尚间可,使天下犯者皆衔冤而死乎!且主上在河东,大聚甲兵,须藉牛皮,严禁

可也,今为天下君,何少牛皮,立法至于此乎!”遂封奏之。时三司使方用事,

执政之地,除冯瀛王外皆恶之,曰:“岂有州郡使敢非朝廷诏敕!”力言于汉祖。

汉祖亦怒曰:“昭义一判官,是何敢如此!其犯牛皮者,依敕俱死。大监以非毁

诏敕,亦死。”敕未下,独瀛王非时请见。汉祖出,瀛王曰:“陛下在河东时,

断牛皮可也,今既有天下,牛皮不合禁。陛下赤子枉死之,亦足为陛下惜。昭义

判官,以卑位食陛下禄,居陛下官,不惜躯命,敢执而奏之,可赏不可杀。臣当

辅弼之任,使此敕枉害天下人性命,臣不能早奏,使陛下正,臣罪当诛。”稽首

再拜。又曰:“张璨不合加罪,望加敕赦之。”汉祖久之曰:“已行之矣。”冯

瀛王曰:“敕未下。”汉祖遽曰:“与赦之。”冯曰:“勒停可乎?”上曰:“

可。”由是改其敕,记其略曰:“三司邦计,国法攸依,张璨体事未明,执理乖

当,宜停见职,犯牛皮者贷命放之。”大监听宣敕讫,闻敕云“执理乖当”,尚

曰:“中书自不能执理,若一一教外道判官执理,则焉用彼相乎!”)乾祐中,

道奉朝请外,平居自适。一日,著《长乐老自叙》云:

余世家宗族,本始平、长乐二郡,历代之名实,具载于国史家牒。余先自燕

亡归晋,事庄宗、明宗、闵帝、清泰帝,又事晋高祖皇帝、少帝。契丹据汴京,

为北主所制,自镇州与文武臣僚、马步将士归汉朝,事高祖皇帝、今上。顾以久

叨禄位,备历艰危,上显祖宗,下光亲戚。亡曾祖讳凑,累赠至太傅,亡曾祖母

崔氏,追封梁国太夫人;亡祖讳炯,累赠至太师,亡祖母褚氏,追封吴国太夫人;

亡父讳良建,秘书少监致仕,累赠至尚书令,母张氏,追封魏国太夫人。

余阶自将仕郎,转朝议郎、朝散大夫、银青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特进、

开府仪同三司。职自幽州节度巡官、河东节度巡官、掌书记,再为翰林学士,改

授端明殿学士、集贤殿大学士、太微宫使,再为宏文馆大学士,又充诸道盐铁转

运使、南郊大礼使、明宗皇帝晋高祖皇帝山陵使,再授定国军节度、同州管内观

察处置等使,一为长春宫使,又授武胜军节度、邓随均房等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

官自摄幽府参军、试大理评事、检校尚书祠部郎中兼侍御史、检校吏部郎中兼御

史中丞、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检校太师、兼侍中,又授检校太师、兼

中书令。正官自行台中书舍人,再为户部侍郎,转兵部侍郎、中书侍郎,再为门

下侍郎、刑部吏部尚书、右仆射,三为司空,两在中书,一守本官,又授司徒、

兼侍中,赐私门十六戟,又授太尉、兼侍中,又授戎太傅,又授汉太师。爵自开

国男至开国公、鲁国公,再封秦国公、梁国公、燕国公、齐国公。食邑自三百户

至一万一千户,食实封自一百户至一千八百户。勋自柱国至上柱国。功臣名自经

邦致理翊赞功臣至守正崇德保邦致理功臣、安时处顺守义崇静功臣、崇仁保德宁

邦翊圣功臣。

先娶故德州户掾褚讳濆女,早亡,后娶故景州弓高县孙明府讳师礼女,累封

蜀国夫人。亡长子平,自秘书郎授右拾遗、工部度支员外郎;次子吉,自秘书省

校书郎授膳部金部职方员外郎、屯田郎中;第三亡子可,自秘书省正字授殿中丞、

工部户部员外郎;第四子幼亡;第五子义,自秘书郎改授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

子祭酒兼御史中丞,充定国军衙内都指挥使,职罢改授朝散大夫、左春坊太子司

议郎、太常丞;第六子正,自协律郎改授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御史中

丞,充定国军节度使,职罢改授朝散大夫、太仆丞。长女适故兵部崔侍郎讳衍子

太仆少卿名绚,封万年县君;三女子早亡。二孙幼亡。唐长兴二年敕,瀛州景城

县庄来苏乡改为元辅乡,朝汉里为孝行里。洛南庄贯河南府洛阳县三州乡灵台里,

奉晋天福五年敕,三州乡改为上相乡,灵台里改为中台里,时守司徒、兼侍中;

又奉八年敕,上相乡改为太尉乡,中台里改为侍中里,时守太尉、兼侍中。

静思本末,庆及存亡,盖自国恩,尽从家法,承训诲之旨,关教化之源,在

孝于家,在忠于国,口无不道之言,门无不义之货。所愿者下不欺于地,中不欺

于人,上不欺于天,以三不欺为素。贱如是,贵如是,长如是,老如是,事亲、

事君、事长、临人之道,旷蒙天恕,累经难而获多福,曾陷蕃而归中华,非人之

谋,是天之祐。六合之内有幸者,百岁之后有归所。无以珠玉含,当以时服敛,

以籧篨葬,及择不食之地而葬焉,以不及于古人故。祭以特羊,戒杀生也,当以

不害命之物祭。无立神道碑,以三代坟前不获立碑故。无请谥号,以无德故。又

念自宾佐至王佐及领藩镇时,或有微益于国之事节,皆形于公籍。所著文章篇咏,

因多事散失外,收拾得者,编于家集,其间见其志,知之者,罪之者,未知众寡

矣。有庄、有宅、有群书,有三子可以袭其业。于此日五盥,日三省,尚犹日知

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为子、为弟、为人臣、为师长、为夫、为父,有子、有

犹子、有孙,奉身即有余矣。为时乃不足,不足者何?不能为大君致一统、定八

方,诚有愧于历职历官,何以答乾坤之施。时开一卷,时饮一杯,食味别声、被

色,老安于当代耶!老而自乐,何乐如之!时乾祐三年朱明月长乐老叙云。

及太祖平内难,议立徐州节度使刘赟为汉嗣,遣道与秘书监赵上交、枢密直

学士王度等往迎之。道寻与赟自徐赴汴,行至宋州,会澶州军变。枢密使王峻遣

郭崇领兵至,屯于衙门外,时道与上交等宿于衙内。是日,赟率左右甲士阖门登

楼,诘崇所自,崇言太祖已副推戴。左右知其事变,以为道所卖,皆欲杀道等以

自快。赵上交与王度闻之,皆惶怖不知所为,惟道偃仰自适,略无惧色,寻亦获

免焉。道微时尝赋诗云:“终闻海岳归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至是其言验矣。

(《青箱杂记》载冯道诗全篇云: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终闻海岳

归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但教方寸无诸恶,

狼虎丛中也立身。)广顺初,复拜太师、中书令,太祖甚重之,每进对不以名呼。

及太祖崩,世宗以道为山陵使。会河东刘崇入寇,世宗召大臣议欲亲征,道谏止

之,世宗因言:“唐初,天下草寇蜂起,并是太宗亲平之。”道奏曰:“陛下得

如太宗否?”世宗怒曰:“冯道何相少也!”乃罢。及世宗亲征,不及扈从,留

道奉太祖山陵。时道已抱疾。及山陵礼毕,奉神主归旧宫,未及祔庙,一夕薨于

其第,时显德元年四月十七日也,享年七十有三。世宗闻之,辍视朝三日,册赠

尚书令,追封瀛王,谥曰文懿。

道历任四朝,三入中书,在相位二十余年,以持重镇俗为己任,未尝以片简

扰于诸侯,平生甚廉俭。逮至末年,闺庭之内,稍徇奢靡,其子吉,尤恣狂荡,

道不能制,识者以其不终令誉,咸叹惜之。(《五代史补》:冯道之镇同州也,

有酒务吏乞以家财修夫子庙,道以状付判官参详其事。判官素滑稽,因以一绝书

判后云:“荆棘森森绕杏坛,儒官高贵尽偷安,若教酒务修夫子,觉我惭惶也大

难。”道览之有愧色,因出俸重创之。冯瀛王道之在中书也,有举子李导投贽所

业,冯相见之,戏谓曰:“老夫名道,其来久矣,加以累居相府,秀才不可谓不

知,然亦名导,于礼可乎?”李抗声对曰:“相公是无寸底道字,小子有寸底导

字,何谓不可也!”公笑曰:“老夫不惟名无寸,诸事亦无寸,吾子可谓知人矣。”

了无怒色。冯吉,瀛王道之子,能弹琵琶,以皮为弦,世宗尝令弹于御前,深欣

善之,因号其琵琶曰“绕殿雷”也。道以其惰业,每加谴责,而吉攻之愈精,道

益怒,凡与客饮,必使庭立而弹之,曲罢或赐以束帛,命背负之,然后致谢。道

自以为戒勖极矣,吉未能悛改,既而益自若。道度无可奈何,叹曰:“百工之司

艺而身贱,理使然也。此子不过太常少卿耳。”其后果终于此。)

史臣曰:道之履行,郁有古人之风;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礼。然而事四朝,

相六帝,可得为忠乎!夫一女二夫,人之不幸,况于再三者哉!所以饰终之典,

不得谥为文贞、文忠者,盖谓此也。

 卷一百二十七(周书) 列传七

卢文纪,字子持,京兆万年人。(案:此下有阙文。)长兴末,为太常卿。

文纪形貌魁伟,语音高朗,占对铿锵,健于饮啖。奉使蜀川,路由岐下,时唐末

帝为岐帅,以主礼待之,观其仪形旨趣,遇之颇厚。清泰初,中书阙辅相,末帝

访之于朝,左右曰:“臣见班行中所誉,当大拜者,姚顗、卢文纪、崔居俭耳。”

或品藻三人才行,其心愈惑。末帝乃俱书当时清望达官数人姓名,投琉璃瓶中,

月夜焚香,祷请于天,旭旦以箸挟之,首得文纪之名,次即姚顗。末帝素已奇待,

欢然命之,即授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与姚顗同升相位。时朝廷兵革之后,宗社

甫宁,外寇内侵,强臣在境。文纪处经纶之地,无辅弼之谋,所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