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金史 >

第124章

金史-第124章

小说: 金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别,曰院、曰台、曰府、曰司、曰寺、曰监、曰局、曰署、曰所,各统其属以

修其职。职有定位,员有常数,纪纲明,庶务举,是以终金之世守而不敢变焉。

大定二十八年,在仕官一万九千七百员,四季赴选者千余,岁数监差者三千。明

昌四年奏,周岁,官死及事故者六百七十,新入仕者五百一十,见在官万一千四

百九十九,内女直四千七百五员,汉人六千七百九十四员。至泰和七年,在仕官

四万七千余,四季部拟授者千七百,监官到部者九千二百九十余,则三倍世宗之

时矣。若宣宗之招贤所、经略司,义宗之益政院,虽危亡之政亦必列于其次,以

著一时之事云。

三师

太师、太傅、太保各一员,皆正一品。师范一人,仪刑四海。

三公

太尉、司徒、司空各一员,皆正一品。论道经邦,燮理阴阳。

尚书省

尚书令一员,正一品。总领纪纲,仪刑端揆。左丞相、右丞相各一员,从一

品。平章政事二员,从一品。为宰相,掌丞天子,平章万机。左丞、右丞各一员,

正二品。参知政事二员,从二品。为执政官,为宰相之贰,佐治省事。

左司,郎中一员,正五品。(国初置左、右司侍郎,天眷三年始更今名。旧

凡视朝,执政官亲执奏,自天德二年诏以付左、右司官,为定制。)员外郎一员,

正六品。掌本司奏事,总察吏、户、礼三部受事付事,兼带修起居注官,回避其

间记述之事。每月朔朝,则先集是月秩满者为簿,名曰阙本,及行止簿、贴黄簿、

并官制同进呈,御览毕则受而藏之。每有除拜,凡尚书省所不敢拟注者,则一阙

具二三人以听制授焉。都事二员,正七品。(贞元二年,左右司官,宫中出身,

并进士、令史三色人内通选。三年,以监察御史相应人取次禀奏,不复拟注。)

掌本司受事付事,检勾稽失、省署文牍,兼知省内宿直,检校架阁等事。右司所

掌同。右司,郎中一员,正五品。员外郎一员,正六品。掌本司奏事,总察兵、

刑、工三部受事付事,兼带修注官,回避其间记述之事。都事二员,正七品。

尚书省祗候郎君管勾官,从七品。掌祗候郎君,谨其出入及差遣之事。(承

安二年以前,走马郎君拟注。《泰和令》,以左右女直都事兼。正大间,改用亲

从人。)

架阁库(大定二十一年六月设,仍以都事提控之)。管勾(旧二员,正大省

一员),正八品。同管勾(旧二员,正大省一员),从八品。总掌察左右司大程

官追付文牍,并提控小都监给受纸笔,余管勾同。(女直省令史三十五人,左二

十人,右十五人。大定二十四年为三十人,进士十人,宰执子、宗室子十人,密

院台部统军司令史十人。汉令史三十五人,左二十一人、右十四人。省译史十四

人,左右各七人。女直译史同。通事八人,左右各四人。高丽、夏国、回纥译史

四人,左右各二人。诸部通事六人。曳剌二十人。走马郎君五十人。)提点岁赐

所,左右司郎中,员外郎兼之,掌提点岁赐出入钱币之事。

堂食公使酒库。使一员,从八品。掌受给岁赐钱,总领库事。副一员,正九

品。掌贰使事。

直省局。局长,从八品。掌都堂之礼及官员参谢之仪。副局长,正九品,掌

贰局长。管勾尚书省乐工,从九品。

行台之制。熙宗天会十五年,罢刘豫,置行台尚书省于汴。天眷元年,以河

南地与宋,遂改燕京枢密为行台尚书省。天眷三年,复移置于汴京。皇统二年,

定行台官品皆下中台一等。

六部,国初与左、右司通署,天眷三年始分治。

吏部

尚书一员,正三品。侍郎一员,正四品。郎中二员,从五品。(天德二年,

增作四员,后省。)员外郎,从六品。(天德二年,增作四员,后省。)掌文武

选授、勋封、考课、出给制诰之政。以才行劳效,比仕者之贤否;以行止、文册、

贴黄簿,制名阙之机要。正七品以上,以名上省,听制授。从七品以下,每至季

月则循资格而拟注,自八品以上则奏,以下则否。侍郎以下,皆为尚书之贰。郎

中掌文武选、流外迁用、官吏差使、行止名簿、封爵制诰。一员掌勋级酬赏、承

袭用荫、循迁、致仕、考课、议谥之事。员外郎分判曹务及参议事,所掌与郎中

同。

文官九品,阶凡四十有二:从一品上曰开府仪同三司,中曰仪同三司,中次

曰特进,下曰崇进。正二品上曰金紫光禄大夫,下曰银青荣禄大夫。从二品上曰

光禄大夫,下曰荣禄大夫。正三品上曰资德大夫,中曰资政大夫,下曰资善大夫。

从三品上曰正奉大夫,中曰通奉大夫,下曰中奉大夫。正四品上曰正议大夫,中

曰通议大夫,下曰嘉议大夫。从四品上曰大中大夫,中曰中大夫,下曰少中大夫。

正五品上曰中议大夫,中曰中宪大夫,下曰中顺大夫。从五品上曰朝请大夫,中

曰朝散大夫,下曰朝列大夫。(旧日奉德大夫,天德二年更。)正六品上曰奉政

大夫,下曰奉议大夫。从六品上曰奉直大夫,下曰奉训大夫。正七品上曰承德郎,

下曰承直郎。从七品上曰承务郎,下曰儒林郎。正八品上曰文林郎,下曰承事郎。

从八品上曰征事郎,下曰从仕郎。正九品上曰登仕郎,下曰将仕郎。从九品上曰

登仕佐郎,下曰将仕佐郎。(此二阶,大定十四年创增。)

武散官,凡仕至从二品以上至从一品者,皆用文资。自正三品以下,阶与文

资同:正三品上曰龙虎卫上将军,中曰金吾卫上将军,下曰骠骑卫上将军。从三

品上曰奉国上将军,中曰辅国上将军,下曰镇国上将军。正四品上曰昭武大将军,

中曰昭毅大将军,下曰昭勇大将军。从四品上曰安远大将军,中曰定远大将军,

下曰怀远大将军。正五品上曰广威将军,中曰宣威将军,下曰明威将军。从五品

上曰信武将军,中曰显武将军,下曰宣武将军。正六品上曰武节将军,下曰武德

将军。从六品上曰武义将军,下曰武略将军。正七品上曰承信校尉,下曰昭信校

尉。从七品上曰忠武校尉,下曰忠显校尉。正八品上曰忠勇校尉,下曰忠翊校尉。

从八品上曰修武校尉,下曰敦武校尉。正九品上曰保义校尉,下曰进义校尉。从

九品上曰保义副尉,下曰进义副尉。(此二阶,大定十四年创增。)

封爵:正从一品曰郡王,曰国公。正从二品曰郡公。正从三品曰郡侯。正从

四品曰郡伯。(旧曰县伯,承安二年更。)正五品曰县子,从五品曰县男。

凡勋级:正二品曰上柱国,从二品曰柱国。正三品曰上护军,从三品曰护军。

正四品曰上轻车都尉,从四品曰轻车都尉。正五品曰上骑都尉,从五品曰骑都尉。

正六品曰骁骑尉,从六品曰飞骑尉。正七品曰云骑尉,从七品曰武骑尉。

凡食邑:封王者万户,实封一千户。郡王五千户,实封五百户。国公三千户,

实封三百户。郡公二千户,实封二百户。郡侯一千户,实封一百户。郡伯七百户,

县子五百户,县男三百户,皆无实封。自天眷定制,凡食邑,同散官入衔。

司天翰林官,旧制自从七品而下止五阶,至天眷定制,司天自从四品而下,

立为十五阶:从四品上曰钦象大夫,中曰正仪大夫,下曰钦授大夫。正五品上曰

灵宪大夫,中曰明时大夫,下曰颁朔大夫。从五品上曰云纪大夫,中曰协纪大夫,

下曰保章大夫。正六品上曰纪和大夫,下曰司玄大夫。从六品上曰探赜郎,下曰

授时郎。正七品上曰究微郎,下曰灵台郎。从七品上曰明纬郎,下曰候仪郎。正

八品上曰推策郎,下曰司正郎。从八品上曰校景郎,下曰平秩郎。正九品上曰正

纪郎,下曰挈壶郎。从九品上曰司历郎,下曰司辰郎。

太医官,旧自从六品而下止七阶,天眷制,自从四品而下,立为十五阶:从

四品上曰保宜大夫,中曰保康大夫,下曰保平大夫。正五品上曰保颐大夫,中曰

保安大夫,下曰保和大夫。从五品上曰保善大夫,中曰保嘉大夫,下曰保顺大夫。

正六品上曰保合大夫,下曰保冲大夫。从六品上曰保愈郎,下曰保全郎。正七品

上曰成正郎,下曰成安郎。从七品上曰成顺郎,下曰成和郎。正八品上曰成愈郎,

下曰成全郎。从八品上曰医全郎,下曰医正郎。正九品上曰医效郎,下曰医候郎。

从九品上曰医痊郎,下曰医愈郎。

内侍,天德创制,自从四品以下,十五阶:从四品上曰中散大夫,中曰中尹

大夫,下曰中侍大夫。正五品上曰中列大夫,中曰中御大夫,下曰中仪大夫。从

五品上曰中常大夫,中曰中益大夫,下曰中卫大夫。正六品上曰中良大夫(天德

作中亮),下曰中涓大夫。从六品上曰通禁郎,下曰通侍郎。正七品上曰通掖郎,

下曰通御郎。从七品上曰禁直郎,下曰侍直郎。正八品上曰掖直郎,下曰内直郎。

从八品上曰司赞郎,下曰司谒郎。正九品上曰司阍郎,下曰司仆郎。从九品上曰

司奉郎,下曰司引郎。

教坊,旧用武散官,大定二十九年以为不称,乃创定二十五阶。明昌三年,

自从四品以下,更立为十五阶:从四品上曰云韶大夫,中曰仙韶大夫,下曰成韶

大夫。正五品上曰章德大夫,中曰长宁大夫,下曰德和大夫。从五品上曰景云大

夫,中曰云和大夫,下曰协律大夫。正六品上曰庆喜大夫,下曰嘉成大夫。从六

品上曰肃和郎,下曰纯和郎。正七品上曰舒和郎,下曰调音郎。从七品上曰比音

郎,下曰司乐郎。正八品上曰典乐郎,下曰协乐郎。从八品上曰掌乐郎,下曰和

乐郎。正九品上曰司音郎,下曰司律郎。从九品上曰和声郎,下曰和节郎。

凡内外官之政绩,所历之资考,更代之期,去就之故,秩满皆备陈于解由,

吏部据以定能否。又撮解由之要,于铨拟时读之,谓之铨头。又会历任铨头,而

书于行止簿。行止簿者,以姓为类,而书各人平日所历之资考功过者也。又为簿,

列百司官名,有所更代,则以小黄绫书更代之期,及所以去就之故,而制其铨拟

之要领焉。

凡县令,则省除、部除者通书而各疏之。泰和四年,定考课法,准唐令,作

四善、十七最之制。四善之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

勤恪匪懈。十七最之一曰礼乐兴行,肃清所部,为政教之最。二曰赋役均平,田

野加辟,为牧民之最。三曰决断不滞,与夺当理,为判事之最。四曰钤束吏卒,

奸盗不滋,为严明之最。五曰案簿分明,评拟均当,为检校之最。以上皆谓县令、

丞簿、警巡使副、录事、司候、判官也。六曰详断合宜,咨执当理,为幕职之最。

七曰盗贼消弭,使人安静,为巡捕之最。八曰明于出纳,物无损失,为仓库之最。

九曰训导有方,生徒充业,为学官之最。十曰检察有方,行旅无滞,为关津之最。

十一曰堤防坚固,备御无虞,为河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