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言情电子书 > 其实我不快乐 >

第25章

其实我不快乐-第25章

小说: 其实我不快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有人倾听。
  而我竟然想要将最真实的东西写出来,不带一丝掩饰。
  在写书的过程中,类似“爸爸是个男子汉”这样的弱智句子层出不穷,我不知道我是否还有更让人感到好笑的地方。也许只是为着说实话,结果反而不能得到想要的东西。
  人生也是如此。为着理想做着自己想做的事,到最后发现,能做的也不多,而且成了一辈子活命的道具。
  得到的,也不一定是想要的。
  写作如梦如饭,人生如梦如饭。
  有的人一生都在演戏,甚至预支了自己的感情给未来。你也不知道他当初是真心,还是假意,最后连他自己也分不清楚了,于是,需要的时候就说是真的,不需要的时候,就说是假的。
  难道我们仅仅是在扮演着一个角色么?难道把这个角色演好就是本分,有非分之想就是不道德的么?难道真诚不是生活的第一要目么?
  我的书表现了我的真诚。
  生活充满了苦与痛,不会每天都有好消息。问题一个接着一个,不发泄出来会闷死,真的发泄出来,对谁都没好处。“生命不要长,只要好”,“爱情不要天长地久,只要曾经拥有”,“各取所得后,双方分手,偶尔妥协,但拒绝后悔”,这便是这一代年轻人的理念。
  现代人只有在酒吧那种地方可以疯个痛快哭个痛快,却不能正常地走在路上一边颤抖一边感受城市和自己的不合拍。我们坚持用自己的方式做着可以安慰自己的事情,却往往最不能说服自己。
  幸福是一只蝴蝶,你要追逐它的时候,它总是在你前面不远的地方;但如果你悄悄地坐下来,也许它会落到你的身上。
  我对很多的人和事已经没有当初那么深刻的感觉。它们像个影子,站在我青春期的影子里,青春期的孩子,很少有人能逾越自己的年龄障碍。而我已经不是孩子了,再也不是。所以现在当我用孩子的感觉去描写它们时,我已经有了新的评判标准。就像我曾经意识到的,我发觉了很多的心虚和无奈。只是我不想去揭穿它们,让它们在那里鲜活地存在着。有时候,沉默的声音最响亮。
  喜欢把每样东西都不摆回原来的地方,让它们自己随便呆着。很多东西在原来的地方都呆累了,不换个角度想想事情,人会很俗。当然俗气没什么不好,总比虚伪来得真实。最好没人明白我在说什么,包括我爱的人。只要让他们看到我做的每件事,用世俗的眼光去看待我,我便可以很好地把握他们,处理我自己的事情。然后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写下自己发泄的文字。
  美好的人生不该是分裂的。水面上的生活和水底的思想应该是一致,这样才有和谐的生活态度。
  可是由儿时的人云亦云,到现在敢直面人生,其间要经历一个多么痛苦的转变过程啊!这没办法,这是每个人都面临的问题,除非你拒绝长大。
  我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每个人的背后都跟了一只涂改笔,你的历史由你自己写下,当然,涂改也好,涂脂抹粉也好,也由得你自己。
  成长虽然有阵痛,但是一切都为了长痛不如短痛,也许犯错最多的人更能体味人生。
  从不成熟到成熟之间,就像山路的起点和终点,充满艰辛的跋涉。在这条陌生的路上,有彩色的十字路口,也有风雨阻挡的时候,只要坚持不懈地走下去,脚下的道路就会变宽,阳光总在风雨后。
  阿来说,痛苦说给别人听也没用,没有人真正体会得到。很多问题,不能够一笑而过,全部留待时间来解决。因为我知道未来的我不是现在的我,那时我会跳出事情的怪圈,一定能找到最佳的解决方式和最能安慰自己的话语。
  梁朝伟说:我是个奇怪的男人。当我想哭的时候,我总会长跑。汗水代替泪水,从身体里蒸发出来。
  而我不是,我在最沉默的时候是沉浸在写作的快乐中——不幸中的万幸。
  谁知道死是什么感觉?痛不欲生?坐着车,我看见周围的景物飞快地向后移动,想起死也许是天璇地暗的感觉,然后天突然黑了下来。那么生呢?伴随着琴瑟丝弦、鸟语花香,眼前一亮,一个崭新的世界出现在面前?是这样的吗?谁能说得清?敢这么编的是文学。
  写作是一个体验生命的过程,也是一个认识世界的过程。写完这本书,我觉得我开始“懂事”了。
  没有谁欠我的,做父母的不容易,父母爱我的程度、给我的帮助是一般孩子根本达不到的。尽管我体验不到“快乐”。但据说有这种特殊体验的人就适合写作,看来我是能当作家啦!
  妈妈常常训斥我说:“现在的小孩子动不动就说这个不好,那个不好。我们那个时候哪有这个概念,我们那个时候是有没有。”生活的差异大概就在这里。
  人生易老天难老。过去不等于未来,也不等于现在。但是过去可以预示未来,你过去优秀,你只要坚持不懈,你的未来仍然是优秀;你的过去很糟糕,你感觉到了,你只要下决心与过去一刀两段,你的未来仍然可以优秀,这说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
  我引用下面一段话来结束我的文章:
  逃避不一定躲得过,
  面对不一定最难受,
  孤单不一定不快乐,
  得到不一定能长久,
  失去不一定不再有,
  转身不一定最软弱。
  13。女儿终于不要我再领跑
  “摇篮摇摆,
  生命如许,
  当一个婴儿呱呱坠地,
  她招来多少惊喜?
  当一个幼儿呀呀学语,
  他引来多少希冀?
  啊,生命
  生命——
  当你第一次睁开眼,
  你是这个世界的一个“1”;
  当你风华正茂,
  你是一盆盛开的菊;
  当你蓬勃向上,
  你是一棵挺直的树;
  当你奋勇向前,
  你是一面招展的旗!
  …………”
  在一个市级的禁毒晚会上,我用这首诗做了开场,配上一组少男少女的舞蹈,音乐如泣如诉,观众如痴如醉,刹时全场掌声雷动,“哗哗哗”的,有人在落泪……。
  生命,诚如诗中所说,当我真正认识她的时候,已是人到中年,感到每天的太阳,已不再专为我升起,那是一种等待和焦急。
  这时候,我觉得逝去的,太多太多,我还什么都没来得及做什么呢,女儿已经长大了,她也来写书了。一如我当年靠在锅炉边苦思冥想,做着白日梦。
  中年以后,我很少做梦了,也很少感动,即使写戏写到高潮处,也只是鼻子有点儿微酸而已,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花开花落,笑骂由人,做人的潇洒,我已领略够了,不由得有些麻木。忽然间读女儿写的小书,我的心怦然而动,许多风干的记忆在复苏,犹如仲秋的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树叶缝隙间洒下点点光斑在地上跳动,我神往,那些逝去的日子。
  女儿第一次让我感动,是她小时候坐在痰盂上拉尿。
  那个夏天,我挥汗如雨地在家里赶改一个剧本,准备上一个千辛万苦才争取到的戏。她那时应该是4岁,眼很圆,也很黑,乌溜溜地盯着坐在桌边的我半天没动静。那时候我们住在一个15平方的套房里,9平方是住房,6平方是我的书房兼家里的活动场所(这6平方是分给另一位老师的,她在市内有房,就被我们‘借’用了。)。女儿坐在痰盂上一直没有动静,她妈妈急了,说:“丫头,你干什么哪?想什么心思?”这是催孩子快起来的意思。
  没想到这孩子真还有心思,只见她非常清楚地说:“妈妈,我长大了要当领导。”
  她妈妈惊了一下,说:“你当领导做什么?”
  “爸爸写的戏,写一个我批一个,一个字都不要他改!”
  想必我的甘苦在女儿的心目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女儿从小就知,而且很想帮爸爸一把,我这个做老爸的,从那一刻起,真的感受到一种身为人父的幸福。
  当然,做父亲的还有责任。
  女儿上小学时,她性格中不好与人争胜负的这一点烛露出来。这让我和她的妈很是忧虑。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一个人缺乏胜负感,那意味着什么?
  我是个业余围棋爱好者,生性就有些靠近韩国的“围棋皇帝”曹薰铉,属于那种一遇比赛就亢奋的类型,偏偏女儿遇到比赛就往后退缩,该发挥的也发挥不了。有一次,我真急了,在她们小学五年级800米赛跑时,冲进了大操场,在内跑道领着女儿一起跑,急得操场边上的小学老师们一齐叫喊:“家长不要领跑!这样不好!”
  我只当听不见,耳边是风声“呼呼”,后边是女儿跑步的“踏踏”声,我有一种要飞起来的感觉,真爽啊!我当时一边跑,一边频频回头催孩子,“快!快!!”女儿面色煞白,看样子连气都快喘不过来了,但终于跌跌撞撞地坚持跑完了800米,拿到了第五名。
  她妈妈很高兴,为我打酒炒菜;我大嚼着在想:但愿今后她能够自己跑,再不要老爸领跑……
  再之后,我们来到了深圳。
  一天,学校里组织春游,女儿没去。我们知道了,问她为什么这样做?她说:“春游要交45块钱的。”
  45块钱对深圳人来说算什么?但那时我们刚刚来,在这里要重新建一个家,要用钱的地方实在多,常常捉襟见肘,她妈妈为了节省每天的公共汽车费,一大清早就踩着单车送她去上学。这样的艰辛想必给孩子很大刺激,所以,她想帮我们省下这笔费用,壮实我们的菜篮子,孩子的用心又一次让我感叹不已。我对自己说:你要加油了,父亲——
  那以后,日子一天一天的好过起来,而女儿留给我的印象也好像就静止在那一刻,像是一张老照片。我逐渐习惯了忙碌,也习惯了让她妈妈去为孩子操心,自己只忙着去做一件件不得不做的事,跟女儿的交流日益稀少。直到她有一天上大学走了,离开了深圳,去了广州,我们夫妇送她进校后在返回的路上,我的心里一直在发空,唉,我那时候好不自在,我们两口子互相眼瞪眼的干巴日子就这样开始了??……
  如今读到女儿写的书了,心里多少有些安慰,毕竟,女儿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思考,就是那淡淡的迷惘和不快乐,也很像年轻时的我。
  不知在哪儿看过一首小巧玲珑的诗,诗中说:
  “你在看报,
  报纸也在看你,
  …………
  你的眼睛就是标题,
  你的头发就是铅字,
  你的嘴就是括弧,
  你的鼻子就是惊叹号!
  最精彩的部分在哪里?
  不知道,不知道……”
  是的,孩子在我们眼中长大,我们也在孩子的目光中成熟。各有各的角度,我们互相随着岁月改变着自己在对方心目中的印像,变得越来越像是朋友。
  朋友?是的,朋友!——
  女儿在书中用着朋友的态度和语气同人交谈,只要你看这本书,你就能感到那种真诚和坦率,就像女儿戴的那副小眼镜一样,那镜片里就有一个小小的你。
  我的心轻轻地放下来,好像松了一口气,女儿终于不要我再领跑,我也不要她跟着我跑。我们完全放松,像朋友一样地走,那么,谁在前面领跑呢?
  生活。
  父亲2004年8月写于梅林
  14。认识你自己
  作为一名职业编辑,一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