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新军阀1909 >

第152章

新军阀1909-第152章

小说: 新军阀1909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量已达二万吨。相关协议一签署,环球贸易公司就开始了全面的运转,那些早就储藏在仓库里的一些货物,例如面粉,火柴,卷烟,盐糖,饼干面包等产品,纷纷上船远销欧洲。

    这些物资在目前大都没有涨价多少,但原先基本无法出口的这些轻工业产品,也因为战事的爆发,几国都明白储备物资的重要性,所以也和华飞达成协议,允许自治区内的一切工业产品,向各国出口,并享受优惠关税乃至免关税政策。

    当然,随船出海的,还有一些枪支武器弹药。这些军事物资,在表面上还是用民用物资做掩护,华飞并不想大张旗鼓,以免节外生枝。

    820,德国并未给日本任何答复,而日本早在发出通牒前,就开始了全面的军事准备。826日,青岛德国总督府在北洋政府久久拖延答复的情况下,宣布在特殊情况下,德国愿意把青岛和胶济线交给苏沪自治政府暂时接管,希望其他国家不要插手中国内务。

    德国的声明,再次引起日本的强烈抗议,日本外务省发布声明,称其在必要时期,将完全接管德国在远东的一切权益,任何一方的干涉,将视为对日本宣战敌对行为。

    北洋政府也随后发布声明,正式向各国宣告了中立国的地位。并重申不会干涉自治政府的一切行为,也对自治政府的所有行为不负任何责任。随后,北洋政府向自治政府发布通告,要求自治政府不要违反中央政府的中立声明,否则引起的任何争端,中央政府将不会给予任何援助。

    袁世凯的本意非常清楚,北洋政府的中立声明也和自治区的中立态度截然不同。如果非要形容他们的区别,只能说一个是保守的中立,一个是积极的中立。北洋政府的中立,更像一个缩回壳中的乌龟,对各国的任何战争都不予理会,顶多伸出头颅吆喝几句。而华飞的中立,则是手握武器,站在战争线的红线之外,黄线之内,积极牟取自身利益的中立。

    华飞当然看得出袁世凯的动机,或许他反而很希望日本和自治区打起来,那样将会极大削弱自治区的武装力量。所以日本人的越来越肆无忌惮,与袁世凯的默认和支持,不无关系。

    孙文,宋教仁,黄兴,胡汉民,蒋方震,张孝准,华忠,华岩,曹原,莫海宇,白凯军,俞成平,李乾玉,郭通,张治忠等等几十名自治政府军政要员齐聚上海,他们实在按捺不住了,国内外形势越来越诡异,谁都不明白华飞到底在想什么。所以大家一合计,不约而同地先后赶来上海。

    虽然华飞名为自治区副主席,但谁都知道,真正的大权并不是掌握在自治区主席孙文手上,而是在这三军总司令华飞手上。所以大家都需要一个确定的消息,自治区在这个各国混战中,应该保持怎么样的立场。

    上海华飞临时驻地,自治区的军政大员们就在华飞家宅的客厅中,进行激烈的讨论。从各建设工地赶回的孙文黄兴等人,则持保守谨慎的态度。一再谈到自治区不应卷入各大国的冲突,应该以自身发展为重。以郭通,李越,秦牧,卫立煌,李乾玉,杨言昌,韩恢等军方一线战将为主的年轻军人,则主张加入一方,取得军事的胜利,谋求最大的实际利益。而以张治忠,曹原,白凯军,俞成平等参谋身份为主的一派,则居中持谨慎态度,认为应该借机谋求壮大,但反对立即参加战争。

    “蒋先生,张先生,大家讨论到现在,你们一直没有发言,是否有何独特见解?”华飞从开始到现在,基本上都是在听众人讨论。等到大家的争论开始激烈白热化,他适时开口,打断争吵,问向沉默的这两位新加入的军事天才。

    两人加入华飞的军事系统时间不久,而是还不是一线的作战系统。虽然他们留学日本,并取得陆士考试前三甲的成绩的确不一般。

    但在铁血学院内,许多学员经历二次革命的战斗,都是有赫赫战功,乃至立下一等战功的功勋。从美德等国挖来的军事教官,以及不少学员都曾去美德等国做过短期的军校培训学习。

    特别是那些跟随华飞最早起兵的嫡系军官,更是随着巴特和希伯这两位老外学习了不少的军事知识。所以要他们接管铁血军校,并委任校长之职,他们的任务的确不轻松。

    张孝准早就有话说,见华飞询问,立即站起来敬礼,迅速道,“报告司令,我认为我们应该采取主动的保守政策。既不卷进战争,又可谋取一定的利益。特别是可以借此机会,向各国出售军火武器,以壮大我们的军事工业。我这里有一份详细的计划书,请司令过目!”

    “哦?”华飞没有想到张孝准竟然准备的如此充分。在历史上,这位和蒋方震齐名的陆士三杰,显然没有他们的两位同仁名气大。不过看他严谨一丝不芶的军人作风,还颇得日本人的几分真髓。接下计划书,华飞看向蒋百里,笑着道,“蒋先生,你的意见呢?”(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

    

 166 大阅兵

    方震一身戎装。和张孝准的严肃不同。他只是淡淡。“司令想必已有定夺。某就不班门弄斧。做那贻笑大方之举了!”

    张孝准看了眼蒋方震。显然有些错愕。这份计划|乃是他和百里二人共同完成。可是蒋百里非要用他的名义交给华飞。此时更是做出袖手旁观的态势。令人不明白他的想法。华飞没有多什么。点了点头。就当众翻看起张孝准的计划书来。

    在场不少人都是|命党大佬。也算一方要人。政界名人了。

    但在这种半军事化的会议中。在华飞那不经意的杀伐气息中。现场还是保持了一定的沉默。有人在思前后。有人抽着烟沉思。有人则在低声交耳。没有人在这个时候继续争论或者离开退场。也没有人觉华飞此举有何不妥。都等待一般。

    和华飞不同。张孝准并不确切的解一战的走势。然而根据现有稀缺的军情资料。他还预测这场战争至少在一年内。多则二年内都不会结束。不过张孝准并并没有预测到事的激烈程度。而是认为战争更可能陷入一场僵持状态。

    张孝准同意采取一定的方法壮大自治区的经济军事实力。但不同意断绝与各国的联系。而且在发展计划中。着墨点更侧重于军事的发展和如何完成国家的统一。看来不是民党等文人。还是这些新加入的北方武将都明白一是个不可回的大势。

    所以可以看出。在座的绝大多数人。包括留学归来的留学生们。都缺乏一种国际视野。或许是一种对国力的不自信或许是现实因素决定!毕竟他们不像华飞。可以准确的知道整个一战的经过和结局。

    也就是说。他们对于中立大都数是赞成的。但对华飞接管关税权。乃至进驻警察停止子赔偿等举动。还是表示了极大了担忧。因为这样很容易破坏与各国的关系。让自治区在国际上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是个极大的冒险行为。

    是的如果不是飞具有穿越优势。恐怕他也不做出如此激进冒险的豪赌行为。就像许多人所说。险太大。一旦失去各国的支持。自治区好不容易的的的成果。恐怕最终将会成为他人的嫁衣!

    但华飞明白。无论英法国。还是俄国。此时的他们。也只是被牵制了的老虎。顶多色厉内荏的吼几声罢了。至于美国早就停止子赔款的他们。在奉行孤立外交的今天。是绝对不会做出什么激烈的反应。

    “诸位。鉴于世界形势变化和边军事关系的紧张。国防军司令部决定三天后。即九月一号在南区毗邻租界的江边举行海陆空三军大演习。演习调集陆军第一军三师。海军第一舰队部分舰艇空军第一飞行大队下辖的二个飞行中队约六十架飞机参演。演习将邀请各国公使或领事及其他代表。上海各界人士。记者。工厂工人代表。学生代表。农民代表。市民代表参加关演。”

    “演习除了展示我军的强大力量和军容军姿外。还将举行海空军联合实弹演习。演习期间。黄浦江江面。江江面以及附近海面。一概封航!”

    华飞突然冒出来的演决定。立就引起在场许多人的议论。虽然部分司令部高级参谋早就知道这个息。并且所有参演部队早就开始调动。但政府许多人员。包括内阁官员大都不知道。

    军演古来有之。清末就常举行会操。秋操!不过自民国以来。尤其是自治政府成立以来。还从未做过这个玩意。按照自治区法律规定。司令部的小规模秘密军行动可以不内阁批准。但大的军事部署和战争。需要经由内阁讨。并经主席批准。

    但无论哪条法律。都没有涉及到军事演习的规章。某种意义上说。这算是一种训练检阅。根本算不上军事行动。但毕竟这种军事检阅需要大量的兵力调动。而且还靡费无数。于是很快就有人发出质疑。

    “这件事情已经经过司令部参谋处讨论决定。至于演习费用问题。由国防军特别财政支出不会动用军。这点大家放心!”

    华飞如此一说。大家还能有什么反对意见!宋教仁等制定法律的民党人士已经开始考虑。完善法律相关细则了。军演虽然没有什么。但未经内阁许可的军事调动。还是有着很大的安全隐患。法律的制定不仅需要考虑当前。更应想到十年。百年之后。华飞从国防军司令的位置退下之后的管理约束。

    目前的军队几乎完全掌握在华飞手中。这点宋教仁也承认。毕竟真个自治区。都是人家的军队打下来的!所以宋教仁的修改法律。倒不是为了刻意限制华飞的军权。因为他也白。只要华飞不愿意。什么法律修改也在议会通不过投票。所以华飞是完全没有必要动用军队的力量。实行军事政变。

    整个民间都在热烈讨论华飞的中立通告。虽然许多人都已习惯了华飞的强势。但对洋人如此强势。尤是还公开宣言|回关防和庚子赔款的通告。更是让无学者和年轻学生们泪流满面。激动不已。多少年了。这些屈辱的赔款和关税主权的丧失。就像烙印在中国脸上的刑徒标志。让人永远直不起脊梁。昂首挺胸。

    现在。区区一的自治政府。竟然无所畏惧。以豪情雄迈的手笔。直接告诉所有洋人。这个|个权力。对不起。我们要收回来了。而且收回的理由还非常冠冕堂皇。为了战争的继续扩大。为了世界的和平。

    原本自治区的各种正面新闻建发展报道就让全国各的许多爱国志士对长三角这片土的产生了莫名的好感。经此通告。许多人毅然决然的收拾行装。迁往自治区。这些知识';子的到来。提了大量的教师资源极大的促进了自治区的教育发。以至于北方某个新学学校。在一个月之内。所有普教师走的一干二净。后来世凯终于发觉到此事的可怕。对报纸的新闻报道。进行了更加严格的监督限制从而激起舆论界更大的反对浪。这是后话了!

    却说上海街头。正当大家一边纳着夏日傍晚的凉爽。一边谈论着平时根

    ';接触的名词什么免护照啊什么庚子赔*。什|的位啊。什么关税协议权啊。突然一队队童从四面八方跳出来。手举刚刚印刷出来的报纸。大喊。“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