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科幻电子书 > 重生:再不胆小 >

第8章

重生:再不胆小-第8章

小说: 重生:再不胆小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门口儿招生的石英华老师眼里,也是一片欢喜。

    石英华老师刚被检查出怀孕3个多月了,是个即将当母亲的女人。这个时候的女人总是容易母性泛滥,见了孩子……尤其是漂亮孩子总是心花怒放,喜 欢'炫。书。网'联想自己的孩子比起这个漂亮的会不会显得更漂亮……一通联想之后,那丁点儿欢喜就会被无限制放大。所以说,女人总是感性的,心里头住着一把放大镜,当高兴时,遇上丁点儿顺心,也会将其放大为心花怒放;当烦闷时,遇上星点儿挫折,也会将其放大成一座压背的大山;而石英华心中的那把放大镜的倍数显然不低,就因为怀孕幸福,当看完十几个抹鼻涕的小孩儿,猛然间眼睛里扎入一漂亮孩子后,那幸福就被无限放大,对麦晓东是相当热心,先是抓起麦晓东的手,笑眯眯地问:“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啊?”麦晓东张张嘴,还没回答呢,又是十连问:今年几岁了?家在哪儿的啊?父母是谁阿?家里有几个孩子啊?喜 欢'炫。书。网'吃什么啊……巴拉巴拉……”

    麦晓东看着石老师的唾沫星子满天乱飞,无语望天,老师,您老到底是招生的,还是查户口的啊?!!石老师实在是太兴奋了,喷完口水之后,又开始蹂躏麦晓东的小脸儿,一句一个可爱,一句一个漂亮,将麦晓东的脸儿真得掐出了一句儿广告词:白里透红,与众不同!若不是念想着要尊师重道,麦晓东真想大喊一句:老师您眼神儿不好吧?这是脸皮儿,不是包子啊……

正文 马秋

    麦晓东脱离了石老师的口水轰炸后,又被老姐麦乐乐进行了另一番的“口水空袭”。麦晓东上辈子都不记得她家老姐有这么老妈:一个劲儿的拽着她的手念叨:“妹妹,上课的时候要认真听老师讲课,回答问题的时候要举手,想去厕所的时候一定不要憋着,要举手报告老师……巴拉巴拉……”

    麦晓东掏掏耳朵。拜托老姐,虽然我看起来年少不知事,但算起来我走过的桥比你压过的路要多,吃的盐比你吃的面儿多……xx拉撒这点儿小事就不用你交代了……真滴不用了。。但麦乐乐完全没有自己已经被嫌弃了的认知,还在沉浸在作为长女教导弟妹的自豪感中,继续巴拉:东东啊,不到下课的话不能乱跑,上课的时候不要跟别人乱说话,老师批评你的时候不能顶撞……”

    神啊,把这孩子给拖走吧……然而,神没空:耶稣玉帝王母打麻将三缺一,把如来也给叫上了……这会儿吃牌、逮将,自摸……正忙着呢,才没空管人间那点儿破事儿呢。

    麦晓东开始还一句句颇不耐烦地回她老姐一句:“知道了,姐……烦不烦啊,你……”等被她老姐敲了两个在孙二娘那儿偷学的钢枣后,彻底安歇了。耷拉着的脑袋继续听她扒拉……

    “叮铃铃……”终于上课的预备铃响了,麦晓东双眼冒光,激动地看着她姐,“姐,快要上课了,听说迟到的话,老师会罚站的,你说的我都知道了,赶紧走吧……”走吧,妹不送了……

    麦乐乐看看校门口确实也没几个人,“嗯”了声,点了点头……转身奔走。终于把这妈姐给送走了……麦晓东还没来得及喜笑颜开,麦乐乐又回头,面无表情地说,“听老师话,下课我再过来看你……”说完后,一脸端庄地飘走。

    麦晓东看着麦乐乐的背影,无语望天,姐,你发誓,真不是整人来的?

    西村离光明小学近,再加上麦晓东被麦乐乐拖来的很早。虽然先后被石老师还有麦乐乐抓着喷了半天的口水,但她进教室的时候,教室里头不过十几个萝卜头儿,外带五六个不放心自家娃儿的“陪读家长”。麦晓东的个子在同龄人中算不上高,按照惯例,这孩子该是坐前排的。但,麦晓东想起上辈子坐在前排吃老师口水和粉笔沫儿,又与群众,绯闻,课外书严重分离,最后还是将书念了个不上不下的日子,早就断言绝对绝对不做前排,一定一定不做“书呆子”……因此,她径直走到最后一排,挑拣了临门靠窗的宝座儿一屁股坐下,然后开始打量教室里的小萝卜头儿,看看还能不能回忆起这些几十年不见的老同学。许是因为上辈子确实太闷,太胆小,不关心,也不敢关心窗外儿事儿,又或者那些丢在脑袋底下的记忆实在是太遥远,麦晓东的眼睛在教室里来回瞅了几圈儿,除了同村头外号“毛蛋儿”的“岳丹丹”和外号儿黑皮的“郑小龙”之外,她能认出的竟然只有那个个子高高的马秋。

    麦晓东记得马秋是有原因的。80年代,农村的生活水平不高,营养跟不上,5,6岁的小孩儿个子一般只有六七十公分,高的也不过**十公分,但马秋的身高却有1米2,3,属于那种绝对地鹤立鸡群的类型,任谁看一眼,都不会忘记。许是因为个子高,麦晓东记得马秋在育红班是绝对地女王。想当年,那一届的育红班里头有40多个学生,保守估计,被马秋揍过的要突破40大关,连班里头最横的那个叫“陈飞”,后被称为“光明扛把子”的“飞哥” 也在年少不知事儿时,被马秋踩在脚底下,被逼着叫她姑奶奶。这样个性,这样张扬的马秋,因为后来分班的关系,麦晓东并不怎么了解……麦晓东深深记着的是却是发生在那个还没有长大的孩子身上的不幸……如果只是一个旁观者、被告知者,他人的不幸紧紧只是一段饭后谈资或是脸庞上可有可无的一滴眼泪。但对于麦晓东来说,作为重生者,就掌握着历史先知权。如果是幸福好运,就让它按照轨迹运营,但如果是不幸灾难,不管是发生在谁身上,熟悉的或只是认识的,只要知道了,麦晓东就要像改变自家命运那样,努力地改变……而,她的第一个要完成的目标就是——马秋。麦晓东纵使重生了,也不是神,不能操纵任何人的意志。如果要改变马秋的命运轨迹,麦晓东知道:就一定要接近她,与她做朋友,这样的话才能让她听自己说话。

    马秋这女王实在是太合作,麦晓东这边儿还念叨着要跟她套近乎,她就自个儿坐到了麦晓东前面。

    麦晓东心里笑得那叫一个欢实。扒拉着手,凑在桌子上,贼头贼脑地开始观察自己未来的朋友:马秋穿着的是一件破旧的的确良上衣,毛料裤子,上衣的后领子下面还有个鲜艳,定的歪歪扭扭的补丁,由此可以判断马秋家里条件不好,母亲的活儿做的不好,或者像上辈子的自己一样她在家里头不受人待见,连衣服都要自己缝;她是短发,发质很硬,在这个抹摩丝还没有在中国流行的时代,她的头发可以一根根竖起,麦晓东深表羡慕;她的五官虽然很突出,但现在看起来是决计不属于美女范畴的,她的高额头,高颧骨,外加那双轮廓很深的大眼,组合在一起,只能用“张了张有特点”的脸来形容;不过,马秋很白,而且白得几乎透明,麦晓东做到后面甚至能看到她脖子上在迅速跳动的青筋……只是这简单地一瞅,麦晓东竟然在心底生出一丝怜惜。忍不住轻轻地拽了拽前面马秋的衣服。

    “干啥呢,你?”马秋是猴性子,在家里野惯了。猛然间被她奶奶提溜到这儿,安置在一个陌生环境里,早就坐不住了……看看周围,又没有一个熟人,正心情烦躁呢,麦晓东却正好撞枪口上,在麦晓东搭理自己那一瞬间,她立马就回头送给麦晓东一个凌厉的刀子眼。

    呵!好厉害儿的女娃儿,果真有女王风范!麦晓东心底赞了一声,伸出手心,两三颗小淘气赫然立在中央,脸上露出汪汪的笑, “我请你吃糖!”

    小淘气是80年代的一种方块软糖,5分钱一块儿,现在听起来是便宜得很。但85年零售业还不发达,麦晓东所在的大队愣是没有一家代销点儿,另外,那时候钱也真当钱来用。因此,在农村,能吃上这种“奢侈品”的人还真不多。

    马秋在看到那几颗小东西的一瞬间,嗓子眼儿处,就发出了明显地吞咽声,难得地露出了一个孩子热切渴望的表情。

    小样儿,让你装酷!麦晓东见马秋眼睛盯着自己手心儿,却还在犹豫。索性从另一个口袋里掏出一颗剥了糖纸,扔在嘴里,边吮吸,边发出欠扁的声音,十分恶趣味地念叨:“酸酸甜甜的,可好吃了!”说着,将左手里的糖几乎凑在马秋跟前儿,继续引诱:“你真的不尝尝吗?”

    马秋看看麦晓东手心里那几张花花绿绿的包装纸,几乎都能闻到糖的甜味……口水辣子几乎流出来,终于抵不住诱惑。从麦晓东的手心里,小心翼翼地抓起一块儿糖,猴急地拨开糖纸,放在嘴里,明明是一脸享受,嘴里却又是叨念‘额,也就这样啊……’‘我就吃一块啊……’神马神马的……那小爪子却不停地在麦晓东的手里扒拉……

    麦晓东看她嘴馋样儿,笑,这娃儿咋就这么别扭呢?

正文 新点子

    自从马秋吃人最短,拿了麦晓东的小淘气儿之后,麦晓东三三五五地给她带些小东西。一方面是为了搞好与马秋的友好邦交关系,另一方面也是知道马秋她们家条件真不好,而砖厂顺利开张之后,家里没挣啥大钱,但小钱却真没少扒拉,麦晓东吃的穿的条件儿好了,自然也就想着多帮帮马秋。麦晓东这样地动之以利,晓之以情,这效果还真不赖——马秋这暴力分子,打遍了全班同学,包括“飞哥”也真被她踩在脚底下,哭着喊着叫“姑奶奶”,但到了麦晓东面前,却成了一只软塌塌,嬉皮笑脸儿的哈巴狗。麦晓东对于“自己成了特殊那一个”是相当乐意,只是对于马秋体内肆意嚣张地暴力因子,麦晓东却时常皱眉。虽然她自己也曾快意江湖,闪了西村老大,稳坐“女霸”地位,但 “下人诛人以刀,中人诛人以言,上人诛人以智。”,麦晓东本着“要对孩子”负责的原则,多次跟马秋交代“能文斗绝不武斗”,马秋总是上一刻钟还在答应,下一刻又会因为“同桌”超过了她的三八线,而大挥拳头……一而再,再而三的拐弯抹角的训导之后,麦晓东终于疲惫灰心,明白了蝴蝶虽然掀起了连锁反应,但有些东西却像马秋女王的暴力因子一样——不可改变。想起这些,她总是恐慌,唯恐千般努力,却终是镜花水月,逃不了宿命。

    麦晓东在育红班里是边感慨着前尘旧事,边饶有兴趣地观看小娃儿们玩耍。如此兴兴挠挠地,顶着三十多岁高龄,在育红班里胡混了几日,竟然也发现一商机:虽然85年内地的大经济形势还不怎么景气。富人不多,但剩余资金总归是有的,学校里的娃娃儿们正是嘴馋的年纪,家里头多是不愿亏待孩子的,所以上学放学他们兜里总是揣着钱:少则三分五分,多则五毛,一块。不管钱多钱少,都送到了门口一卖冰糕的兜里。倒不是娃娃们对那除了死甜再无其他味道的冰糕有啥执念,只是因为除了冰糕真没啥吃的。换言之,就是商品有价无市。麦晓东琢磨观察了几日,觉得孩子们的消费水平还是挺可观的,此外学校周围的村子也是可以拉动消费的,因此就在心里头计较着是不是开一个“小型超市”,在当时是叫做“小卖铺”的。麦晓东记得前辈子是有人开过的,但好像已经到了92年前后了。那个小卖铺后来发展为连锁超市,老板也是赚了不少钱的。这样一想,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