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科幻电子书 > 清朝求生记 >

第228章

清朝求生记-第228章

小说: 清朝求生记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带累戴名世那些人被重判的。”
    “如果会连累到爷,那还是算了,”云锦承认自己比较自私,如果在不连累自己的情况下,救人没问题,可是要把自己赔进去的话,那还是再说吧,现在自己也有儿子了,总不能让他父亲为了帮人而受到牵连吧,何况那个人跟自己还非亲非故的,“云锦只是觉得他一家人有些可怜而已,可是不管怎么说,爷的安危是最重要的,云锦早就说过了,要救人,得先保护好自己。”
    “其实照我想,皇阿玛也许并不会太过重判,至少不会牵连太广,”四阿哥看了看云锦,语气放缓和了些,“也许开始会做出个重判的样子,给那些人不安分的人看看,但最后还是很有可能法外开恩的。”
    “希望真的如爷所说。”云锦姑妄听之。
    事实证明,四阿哥还真是对康熙有所了解的,这件事的走向也真的就是象他所分析的一般,先是轰轰烈烈的抓人审查,经过三个多月的合议,刑部判戴名世立即凌迟,方孝标所著《纪闻》内也有大逆等语,应其尸骸,二人之祖父子孙兄弟及伯叔父兄之子年十六以上者俱拟立斩,十五以下者及母女妻妾姊妹、子之妻妾给功臣家为奴。方氏族人拟发往乌喇、宁古塔。汪、方苞为戴名世书作序,俱应立斩。
    而康熙对此判决却并没有马上表态,而是又拖了三个月,才让九卿议奏,着刑部等衙门再议此案,最后《南山集》案处理结果是:戴名世立斩,其家人从宽免治罪。方孝标之子方登峰等免死,并其妻子充黑龙江,受牵连的汪
:、方苞等免予治罪,入旗。
    虽然戴名世终究还是难免一死,但以“叛逆”之名,判成这样,已经是从轻的多了,当然这是后话了,这个案子只是在刚开始的时候影响到元寿进宫的时间,后来就不是他所影响的了,而是因为江南那边又出了事儿。(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正文 第二百一十九章 秀才们的雅趣
    南那边出的事儿可不象福建那边的农民起事那样,武力镇压的,因为这次闹事的都是秀才中的佼佼者,弄个不好是要动摇国本的。当然这些秀才们也不是为了戴名世那个《南山集》的事儿在闹,他的事儿在这个时候还没有定论呢,而且戴名世虽然在士林中有很高的威望,但还不至于在江南引起这么大的反响,至少是不会闹得这么热闹。
    江南这边发的是科场案。科场,按字面的意思就是指科举考试的场所,也可以引申为科举考试。说起中国的科举考试,那可是历史悠久了,它从隋炀帝时期就开始了,目的就是为朝廷从民间提拔人材,是读书人进官阶的主要途径,由于它是采用的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来说,科举考试无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就是今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可算是科举制度的延续。
    中国实行的科举制度,不仅让东亚的一些国家,例如日本、韩国、越南纷纷效仿,甚至在也得到了欧洲人士的推崇,经过传教士在游记中的介绍,在十八世纪时的启蒙运动中,不少英国和法国的思想家就很推崇中国这种公平和公正的制度,英国在十九世纪中至末期建立的公务员叙用方法,规定政府文官通过定期的公开考试招取,渐渐形成后来为欧美各国彷效的文官制度,其考试原则与方式就与中国科举十分相似在很大程度是吸纳了科举的优点,故此也有人说,科举是中国文明的第五大发明。
    现在清朝的科举考试共分为两大阶段,先是初步考试,这个阶段分为童试、岁试、科试三级。
    “童试”,一般又叫做“小考”,凡初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童生在县里面选拔了以后到督学进行考试,督学考试合格就可以称做“秀才”了,因为秀才是一年考一次以叫做“岁试”之后就是每三年一次大的“科试”,主要是为了推举举人考试的资格,通过这个考试的提名,便有资格科举的正式考试了。
    科举的正式考,也是分为三级别是乡试、会试、殿试。“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的省城和京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皇家有喜庆之事加科称为恩科,由于它是在秋季举行,所以也叫做“秋+》”。只有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试,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乡试考中后就是“举人”了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是“亚元”。而“会试”则是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以会试又被称为“礼闱”,也叫“春闱”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之后就是“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当然就是皇帝主试的考试,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
    殿是分三甲录取的,第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中的前三名,就是俗称的“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为三鼎甲,第二甲的第一名俗称“传胪”。一般来说,状元会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则授儒林院编修。其余的诸进士还要再参加朝考,选擅长文学书法的为庶吉士,其余的分别授主事(各部职员)、知县等(实际上要获得官职,还须经过候选、候补,终身不得官也是有的)。庶吉士在翰林院内特设的教习馆(亦名庶常馆)肄业三年期满举行“散馆”考试,成绩优良的授以翰林院编修、翰林院检讨(第二甲的授翰林院编修、第三甲的授翰林院检讨),其余的也会分发到各部任主事,或分发到各省任知县。
    因为乡试考了以后就是举人了,而举人实际上也是候补官员,按清朝的科举制度规定,举人可以到吏部注册,如有空缺,是可以当县官的。只是因为空缺很少,所以由举人候补为官的并不太多罢了。
    而康熙五十年的辛卯,江南所发的科场案,也是清朝三大科场案之一,就是乡试出了问题。
    此乡试的正副主考官,照例是由康熙钦命的,正主考官是副都御史左必蕃,副主考官是翰林院编修赵晋。康熙能派这两个人前去,自然对他们也是有所信任的,只是没想到却是出了大乱子,在发榜的时候,中举的除了苏州十三人以外,其余大多为扬州的盐商子弟,这些人大都是些不学无术之徒,尤其是句容县王曰俞所荐之吴泌、山阳县知县所荐之程光奎这两个人,都是有名的文理不通之辈,居然也在中举之列,一时间士子们舆论大哗,愤愤不平。
    话说这学生们地血在什么时期都热地。也都好请个愿什么地。因为这次科举考试不公。苏州生员数百人集会到玄妙观。推举縻生丁尔戬为首。抬拥五路财神游街并直入府学。而且还在贡院地大门上贴出了一副对联:“左邱明两目无珠。赵子龙一身是胆”。以此来讽刺左必蕃和赵晋。更有人用纸糊住贡院匾额。改“贡院”二字为“卖完”。
    “要说还得是读书人。在这种况下。也能弄些个雅趣。”云锦随意地说着。
    听着四阿哥和十三阿哥说着这些事。感觉就象听故事似地。不过云锦现在地注意力可没在江南。而是在眼前这个胖嘟嘟地小家伙身上。元寿现在已经快四个月了。不甘于总躺着。比较喜欢让人竖着抱了。其实竖着抱倒也没什么。问题是他总不老实。两条小胖腿时不时地跳一跳不说。最麻烦地是他地手也不消停看着什么新鲜地都想去够。抱着他地乌喇那拉氏头上地饰物以及耳饰等等。都成了他地目标。弄得乌喇那拉氏左躲右闪地。着实有些狼狈。
    云锦除了怕乌喇那拉氏累着之外。主要却是担心元寿这么不老实。再一个不小心摔着了。可是乌喇那拉氏虽然累得不轻。却是舍不得放手。云锦也没办法强把元寿抱过来只好时刻注意着了时间差不多了。云锦示意翠屏把奶热好送过来。因为自己不能带元寿入宫。所以云锦已经开始训练他用奶瓶喝奶了。当然这奶也是从自己身上挤出来地。
    “福晋。元寿该喂奶了也累得不轻。快歇歇吧云锦先喂他。”云锦接过翠屏递来地奶瓶。用手试了试温度。伸手想要接过元寿来。
    寿看到奶瓶。也很是兴奋。张着手就要抓。看来这几他已经适应这个新型地食具了。
    “还是让我来吧,”乌喇那拉氏没把元寿递过来而把他放躺在自己怀里,伸手向云锦要奶瓶“我得也练一练用这个新鲜玩意儿,等进宫时就得我喂了。”
    “那好吧有劳福晋了。”云锦笑着把奶瓶递了过去。
    “你跟我还客气什么?”乌喇那拉氏笑着说道,“只要是为元寿,我可是再累也不怕的。”
    元寿已经等不及了,看乌喇那拉氏将奶瓶拿过去,忙不迭的伸出小手抱着就往嘴里送,当然乌喇那拉氏也不敢完全松手让他自己抱着吃的,毕竟这个玻璃瓶子对他这么大的孩子来说,还是稍嫌重了些。
    “这小子,倒是真吃。”十三阿哥瞅着元寿,含笑说道。
    这次来没能抱着元寿,十阿哥着实有些遗憾,但也没办法,他总不能跟乌喇那拉氏抢啊。
    云锦当着四哥与乌喇那拉氏的面,还是给元寿喂奶,其实她现在已经开始给元寿喂些辅食了,她隐约记得自己在现在的群里有一个人,生了小孩之的一,就经常说些个育儿经什么的,自己带看不看的,也进了脑子一些,只是不知道这时候早不早,可又怕喂晚了,影响到元寿的发育,所以只是少量的喂一些蛋黄和果汁,先看看他的反应再说,好在他倒也不挑,给什么吃什么,也没见有什么异常。
    “爷,十三弟,你们接着说,”乌喇那拉氏一边喂元寿,一边说道,“听你们说江南的事儿,妾身也觉得那些秀才们闹得这些怪有趣的呢。”
    “有?”四阿哥淡淡的说道,“这弄个不好,是要动摇国本的事情,哪里有趣了。你当他们只写个对子、改个字什么的?他们把左必蕃的祠堂都全拆了。”
    “什么?”乌喇那拉氏吓了一跳,“怎么会这么严重,你们刚才不是还说左必蕃未必会做出贿买的事儿吗?”
    “他虽未见得有贿买之举,但身为主考官,不可能一点儿风声没听到,却不管不问的,这也是失职了。”四阿哥冷冷的说道,“祠堂拆了算什么,能保住命就不错了。”
    “这件事有这么大吗?”乌喇那拉氏有些担心了看着四阿哥,“江南的事儿,不会牵连到爷和老十三吧?”
    乌喇那拉氏的这个问题,云锦倒是没有担心过,就自己所知的四阿哥,是不会卷入到这些烂事中的,能做出这等事儿的人,他也是不会看得上的。
    “四嫂放心,”果然十三阿哥笑了起来,“我们才不会掺合这种事儿呢,不过,虽然有说是副主考官赵晋所为,但我总觉得没这么简单,那赵晋只是个翰林院的编修,如何敢这么大胆?而那左必蕃,又为什么默不出声呢?这后面会不会有人呢?是曹寅还是李煦?”他看了看四阿哥不置可否的样子,又想了想,“难道说是噶礼?不可能吧,他和太子一贯交好,现在太子地位不稳,他还不得赶紧收着点儿,能整出这种事来吗?”
    “有什么不可能的,”四阿哥面色还是很平静,“有些人一放出去,就觉得天高皇帝远了,也就什么事都不顾忌了。他把丁尔戬那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