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天下枭雄 >

第783章

天下枭雄-第783章

小说: 天下枭雄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门外忽然传来了一声厉喝:“住手!”

门口士兵纷纷闪开,百余名唐军涌了进来,为首之人正是李世民。

李世民刚刚接到消息,李君羡去刺杀王世充了,这令他大吃一惊,现在还不能杀王世充,王世充被杀,南方的各路诸侯就没有人再肯投降唐朝。

他急忙赶来,在关键时刻喝住了李君羡。

李君羡虽然恨极了王世充。但他不敢得罪李世民,李世民掌握着他的仕途,李君羡放下了长戟,狠狠瞪了一眼王世充,将来再杀他。

王世充已经愣住了。呆呆地望着李世民,他认识李世民,几年前李世民率军去雁门郡救驾时,他们打过交道。

一种从未有过的绝望涌入王世充心中,他终于明白李君羡为什么敢杀他,已经洛阳城已经被攻破了。甚至就是这个李君羡献了洛阳城。

他无力地靠着墙滑坐在地上,深深低下了头,李世民冷冷看了他一眼,回头给亲兵使个眼色。

亲兵走上前把一顶官帽和一只红色小瓷瓶放在王世充面前一丈处。

“你选择吧!瓶子里是鹤顶红。”李世民语气极为冷淡地说道。

王世充慢慢抬起头,紧紧盯着眼前的两件物品,他咽了口唾沫,艰难地向前爬走,李世民的嘴角已经露出一丝得意的笑容。

王世充爬到两件物品前,毫不犹豫地伸手抓住了官帽……

河东道龙泉郡永和县,这里紧靠黄河东岸,对岸便是关内道延安郡,滔滔黄河水便从县城三里外奔腾而过。

此时天气严寒,大雪覆盖了永和县的官道和渡口,人烟稀少,只有稀稀疏疏几名雪橇行夫坐在渡口边的亭子里聊天,等待着客人上门。

就在这时,一名行夫站起身,指着远方惊讶地喊道:“你们快看,有军队来了。”

其余几人都纷纷站起身,他们也看见了,只见一支浩浩荡荡的大军,正向渡口方向而来,一眼望不见边际。

不知谁喊一声‘快跑!’,几名行夫慌忙奔进黄河内,上了自己的雪橇,赶着驴子,向北方逃去……

一支由三万人组成的隋军穿过永和县,正向渡口浩浩荡荡而来,队伍旌旗招展,气势庞大。

在队伍的最前面,一杆赤鹰大旗之下,正是杨元庆的心腹秦琼,秦琼将三万突厥骑兵堵进井陉后,他便接到了杨元庆的命令,命他将中井陉之事交给李靖,火速率三万军赶赴延安郡。

杨元庆当年有十二口用大马士革钢打造的锋利横刀,是从虞庆则府中得来,后来这十二口横刀他分别赐给了十二名大将,并在刀柄上铸上了号码。

这种号码代表着一种心腹程度,虽然杨元庆从来不说,但大家心里都明白,比如第一号横刀他给了杨思恩,杨思恩双腿残疾后便离开军方从政,目前出任兵部尚书,这把横刀是杨思恩的镇宅之宝。

第二号横刀给了杨巍,虽然杨巍在独挡一面、成为一方诸侯方面,似乎还稍差一点火候,但在杨元庆的信任程度上,他仅次于杨思恩。

第三号横刀给了马绍,他从小兵时便跟随杨元庆,虽然能力不著,但忠心耿耿,从无一丝一毫异心,经受二十年的考验。

第四号横刀给了师弟罗士信,而秦琼拿到的是第五号横刀。

秦琼和杨元庆呆在一起的时间其实并不长,比不上苏定方,也比不上裴行俨,但他的刀号却要比这二人要靠前,这种信任程度让秦琼心中十分感动。

正是因为有这种信任,秦琼才更加谨慎地遵从杨元庆的命令,不管三万突厥骑兵在河东各地怎么肆虐。甚至突厥骑兵来太原城下挑衅,烧毁了大半个晋阳宫,秦琼依然严令不准出击。

他非常清楚一旦太原城沦陷的后果,也非常理解杨元庆的理念,只保住人,一切财富都可以重新创造。

秦琼深懂做人之道,关键是要明白自己的份量。有的人能做枭雄,争霸天下,但有的人只能做大将。跟随创业,而他秦琼没有那种野心和魄力,做不了枭雄。他只能做大将,一同跟随主公创业。

那么跟随杨元庆无疑是最好的选择,秦琼从来就不看好李唐,他是齐人,关陇贵族垄断的唐朝不会有他的前途。

“秦将军!”

一名斥候从前方飞奔而至,打断了秦琼的思路,秦琼勒住了缰绳。

“什么事?”

“启禀秦将军,我们发现黄河对面的乌云堡有唐军驻守。”

乌云堡紧靠对岸的黄河渡口,是隋军修建来控制渡口的军堡,平时有驻军五百人。秦琼沉吟一下问:“可知堡内有多少敌军?”

“回禀将军,具体唐军人数不知。”

秦琼也知道军堡容量不大,最多也只能容下八百人,他毫不犹豫下令,“立刻渡河。夷平乌云堡!”

大军浩浩荡荡走进了刺骨的黄河冰面,向对岸的延安郡快速行军而去……

杨元庆率领的一万骑兵已经抵达了会宁郡,入夜,一万骑兵在离会宁县约五十里外的一座山谷里驻扎下来,士兵们在平凉郡获得了数百顶帐篷,使他们在寒风呼啸的山谷内也有了栖身之处。

隋军在山谷里找到一处长约两里凹谷。正好可以扎营,也没有凛冽的寒风侵袭,他们行军了一天一夜,都已经疲惫不堪,吃罢干粮后便沉沉入睡了,战马也进了大帐,也士兵们一起过夜。

在数百顶营帐中间,一顶大帐还亮着灯光,那里便是杨元庆的帅帐,已经一更时分,他还没有入睡,帐外断断续续传来凄厉的寒风吼叫声,不时一阵飞沙走石,密集的细小石块噼噼啪啪地打在大帐上。

帐内却十分宁静,灯光明亮,虽然杨元庆贵为楚王,是新隋王朝的实际创造者和掌控人,但在军旅中他却始终把握着一个原则,和士兵同甘共苦,包括吃同样的饭菜和干粮,甚至住宿也是一样。

他的大帐中陈设简单,地上铺着两张羊皮,再有一条军毯裹身,和士兵们完全一样,稍微不同的是,他有一张小桌子和一口书箱。

另外在大帐中间摆放着一架沙盘,是关内道的沙盘,长宽皆是一丈,也是由十六块小沙盘拼成,此时,杨元庆就站在沙盘前,考虑着他的关内道计划。

在沙盘上插着几名白旗,分别插在会宁郡、弘化郡、延安郡南部、北地郡、上郡和安定郡内,这是五万唐军所分布的位置,另外在河西走廊上的武威郡和张掖郡内又部署着三万唐军,在河湟地区同样也部署有三万唐军。

但这一次,杨元庆暂不考虑河湟地区,在他手中拿着几面红旗,包括他手中的一万骑兵,裴仁基的一万五千丰州军,以及秦琼带来的三万军,共五万五千军队。

这一次不仅要收复自己原有的地盘,同时还要谋取更大的利益。

杨元庆的目光落在了河西走廊上,河西走廊是唐军军马基地,唐军八成以上的战马都是来自河西走廊,他得到了苏定方的情报,唐王朝在河西走廊的几大牧场内养了四十万匹战马,已经渐渐到了出栏期,即将配置唐军。

杨元庆本来不急于考虑河西,但四十万匹战马,这个无比庞大的战略资源,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了延安郡的火油,他怎么能让这数十万匹战马落入唐军的手中?

杨元庆的脸上露出了冷冷的笑意,他探身向前,将手中小红旗插上了河西走廊。(未完待续)

卷十九 励精图治正当时 第一百一十九章 引蛇入套

天渐渐亮了,山谷里的妖风呼吼也渐渐停止,山谷外,一名骑兵疾奔而至,刚到山谷口,‘嗖’的一支鸣镝射至,插在骑兵面前,骑兵拉紧缰绳,战马前蹄高高跃起,他抬头望去,只见两边山崖上站满了巡哨士兵。

山谷里冲出一支骑兵,将他团团围住,弓弩指着他,“是什么人?”骑兵校尉厉声喝问。

“在下是斥候贺得胜,奉裴总管之命,给楚王殿下报信。”

校尉给旁边人使了眼色,众人上前,仔细搜查了他,这才带着他向楚王大帐而去。

帅帐内,杨元庆正坐在桌前批阅奏折,他也是在等候裴仁基的消息,斥候带信已去了三天,应该有消息回来了,这时,帐外有亲兵禀报:“启禀殿下,送信的斥候回来了。”

“带来他进来!”

杨元庆放下笔,心中充满了期待,片刻,几名亲兵将斥候贺得胜带了进来,贺得胜单膝跪下,行了一礼,“卑职贺得胜,参见楚王殿下!”

“见到裴总管了吗?”杨元庆笑眯眯问道。

“见到了,卑职带来了他的信。”

贺得胜从怀中取出一封信,双手呈上,杨元庆接过信,匆匆看了一遍,信中裴仁基讲述了他的会宁郡战术,杨元庆眼睛忽然一亮,他快步站起身,快步走到沙盘前,找到了插在会宁县旁边的白旗,那是两万唐军的驻扎之地。

裴仁基手中有一万五千人,他准备将五千人部署在黄河对岸。用以拦截唐军逃向河西,同时也是防御武威郡唐军赶来支援。

果然不错,杨元庆不由暗赞裴仁基考虑问题周全,不过裴仁基的这个伏兵对岸的想法却使杨元庆想到了一条绝妙之策,他又回头问斥候贺得胜,“现在裴总管何处?”

“裴总管现在会宁县以北约五十里之外,等待着殿下的命令。”

杨元庆凝神思索片刻。立刻提笔写了一封信,他把信交给了贺得胜,笑道:“再辛苦你一趟。把此信火速交给裴总管。”

“愿为殿下效力!”贺得胜毫不犹豫接过了信。

贺得胜不辞辛劳的态度让杨元庆很满意,又想到他是自己的故人之子,怎么也该关照一下。杨元庆点了点头,“从现在开始,升你为斥候校尉,另外多带几名弟兄,防止路上出意外。”

贺得胜大喜,“遵令!”他施一礼,快步出去了。

杨元庆又走回沙盘前,背着手注视着沙盘,这次,他看的却不是会宁县。而是河西走廊,不知多了多久,他若有所感,一回头,见一名亲兵站在帐门处。欲言又止。

“什么事?”

“启禀殿下,程将军求见。”

‘程咬金求见?’杨元庆微微一怔,他会有什么事,随即令道:“让他进来吧!”

很快,程咬金快步走了进来,单膝跪下。“末将参见殿下!”

“起来吧!”

杨元庆已坐回了位子,瞥他一眼问:“有什么事吗?”

或许是在对突厥战役中终于独挡一面的缘故,程咬金忽然对当大将有了浓厚的兴趣,他开始有了追求,渴望着自己也能像罗士信一样,领兵出征。

但他也明白,自己从前的表现确实不怎么样,为了扭转杨元庆对自己的印象,这一次他是主动请缨跟随南下。

程咬金有些扭捏道:“末将有个想法,不知殿下是否能同意?”

“你说吧!什么想法,我听着。”杨元庆也有点奇怪,他感觉程咬金的态度和从前不太一样。”殿下,或许末将能说服盛彦师投降。”

“为什么?”杨元庆注视着他,盛彦师肯投降固然是好,可是程咬金凭什么能劝说盛彦师,杨元庆心中有些不解。

程咬金犹豫了一下,这里面涉及一些他的丑闻,他实在不想说,可是不说,杨元庆又不会相信他,终于,他鼓足勇气道:“殿下,末将当年为给老母治病,曾经背着老母走遍天下,因为要养活老母,还要治病,需要很多钱,所以也干了不少偷鸡摸狗之事,有一次在梁郡虞城县,我偷一家大户,结果失手,被主人抓住了,这家主人问明情况,知道我是为救老母,他不但不抓我见官,还送给我五百吊钱,令我一直感激至今。”

“这个人就是盛彦师?”杨元庆听懂了他的故事。

程咬金点点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