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天下枭雄 >

第751章

天下枭雄-第751章

小说: 天下枭雄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秦怀玉长得酷似秦琼,虎目高鼻,一对大耳朵,但眉毛又比秦琼秀气,皮肤很白,身材六尺二,宽肩细腰,英姿勃勃。

秦怀玉文武兼修,五岁练武,十岁读书,前两年在宫中陪同杨侑读书,同时也是杨侑的宫廷侍卫,三个月前满十五岁,秦琼正式同意他从军,跟随师父裴行俨出征会宁郡。

秦怀玉也使用一杆马槊,后背夺命锏,得到了父亲秦琼和师父裴行俨的真传,武艺极为高强,是大隋年轻一代中的佼佼者,秦怀玉虽然只有十五岁,但他性格沉稳,为人正直,颇有几分其父的影子。

萧延年是年初从军,已经经历了几次大战,经验要比第一次出征的秦怀玉丰富得多,不过他为人比较骄傲,不太愿意向秦怀玉传授什么经验,基本上都是马绍教秦怀玉一些斥候经验。

马绍为人沉默寡言,但心地极好,他总是在关键点上点拨一下秦怀玉,然后让他自己去考虑。

马绍手指前方一片树林,“在前方树林休息!”

萧延年没有吭声,但秦怀玉却好奇地问:“马叔,刚才我们也经过一片森林,而且靠官道,方便探查情况,为什么不在那边休息?”

“靠官道容易被唐军巡哨发现,探查情报是斥候小队的事,我们只管休息。”

马绍简单地说了一句,纵马向两里外的树林奔去,秦怀玉琢磨了一下,这才恍然大悟,被唐军巡哨发现,就会通知突厥使者,使他们任务失败。

这时,萧延年从他身边疾驰而过,一下子激起了秦怀玉的争强好胜之心,他也催马疾奔,他战马是杨元庆所送,也是一匹大宛马,体格高大,四肢强健,一下子便赶上了萧延年。

萧延年咬一下嘴唇,猛抽一鞭战马,两人你争我赶,并驾齐驱,向树林奔去,激起一路烟尘,马绍望着他俩的背影,不由摇摇头笑了起来,还是年轻好啊!

两人几乎是同时到达树林,他们对视一眼,会心一笑,这时三百骑兵也陆续赶到了,众人进了树林,纷纷寻找地方休息,取出水囊喝点水并饮马,又从马袋里取出用干荷叶捆扎包紧的胡饼,大口啃咬起来。

马绍则找了一块平整大石,摊开了地图,仔细地在地图上寻找路线,他对这一带极为熟悉,知道突厥使者要进入河西走廊,必然会走这一条路。

他们半路时得到消息,突厥使者是在昨天上午过了黄河,那么经过一天一夜的赶路,此时应该接近这一带了。

马绍闭目沉思,这时萧延年走上前,蹲在地图前问道:“突厥使者会不会有前哨?”

这句话问得很好,突厥使者一共有十八人,但有一百多唐军护送,临近中午,肯定有前哨探路,而他们的任务是要把所有人都消灭干净,并毁尸灭迹,前哨当然不能放过。

马绍沉吟一下便道:“西南二十里外有条小河,在那边应该有他们的踪迹,我们可分兵两路,我给你二十人,你负责把探路的前哨干掉,后面的大队由我来负责。”

秦怀玉或许还会讨价还价,但萧延年不会,他知道这就是命令,他必须执行,他立刻起身抱拳,“卑职遵命!”

萧延年翻身上马,带领二十名骑兵飞奔而去,秦怀玉不解,跑上前问道:“马叔,萧大哥是去哪里?”

马绍拍了拍他的肩膀,对他沉声道:“既然是军人,就应该称我为将军,称他为萧校尉,记住了!”

秦怀玉脸一红,连忙躬身道:“卑职记住了。”

马绍看了一眼正在拼命喝水吃干粮的士兵们,又对秦怀玉语重心长道:“向弟兄们好好学习,抓紧时间吃午饭,一刻钟后我们出发……就在二十里外的官道上,五名唐军骑兵飞奔而行,他们便是护卫突厥使团的唐军前哨,临近中午了,他们需要寻找一个地方给使团休息,这一带正好夹在两座大山之中,两边都是茂密的森林,他们需要寻找一条小溪或者河流。

他们又奔出两三里路,眼看出了山坳,一名士兵指着前方大喊:“有一条小河!”

前方果然有一条小河,他们奔上前,只见河流宽约四五丈,河床很浅,河水只齐人的脚踝,水流湍急,溅起一串串白色水珠,冰凉而清澈。

他们又向四周看了看,只见不远处有一片枫叶林,树叶通红,整片树林像火一样燃烧,美丽异常,正好可以休息。

五名唐哨大喜,一起调转马头向回奔去,他们刚奔进山坳,忽然间,只听弓弦声响起,二十支箭从两边射来,四名唐军哨兵惨叫一声,跌下马来。

另一名稍后的士兵吓得魂不附体,调转码头便逃,可逃出不到数十步,一支箭‘嗖!’地射来,正中他的后颈,唐军骑兵捂着咽喉,翻身落马,数十步外,萧延年放下弓箭,冷冷地自言自语:“你能逃过我的弓箭……(未完待续)

卷十九 励精图治正当时 第七十九章 退让一步

突厥使唐团共由十八人组成,主使便是副相默延卓,杨元庆在深思熟虑后,最终决定除掉这支使团,这其实是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突厥迟早就会知道是隋军下手,这必然会成为突厥进攻隋军的绝佳借口,这一点杨元庆心知肚明。

但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关键是利大还是弊大,只要有百分之五十一的利,那就是利大于弊,就可以考虑执行,除去突厥使团,在短时间内是对隋朝有利,一方面它可以制造突厥和唐朝之间的猜疑,破坏突厥和唐朝之间结盟攻隋。

另一方面这件事可以拖延时间,长安和突厥牙帐之间路途遥远,来回一趟要数月时间,至少要跑两趟才能消除误会,揭开真相,这样就半年时间过去了,这就给隋朝赢得了极其宝贵的半年时间,所以杨元庆宁可给突厥一个政治借口,也要抢占先机,赢得时间。

此时突厥使团正在十几里之外不紧不慢地赶路,他们从长安过来,已经走了十天,一路极为顺利,沿途官府都有接待,照顾周到,美酒佳肴,令他们深刻体会到了尊贵客人的含义。

不过过了黄河后,他们就需要走两天的野路,才能抵达下一个人口密集处,武威郡凉州城,从黄河边一路过来,路上人烟稀少,抬头是高山入云,低头是戈壁和草原,刚开始有心胸开阔之感,可走多了,就变得极度无聊起来。

一行人闷声无语地在官道上赶路。默延卓时不时抬头打量两边的风景,他肚子有点饿了,想找个地方吃午饭,可附近似乎没有河流溪水。

“大相!”

一名随从用突厥语道:“这一带我们过来时好像经过,我记得前面有座山坳,出了山坳就有一条河流,水很清澈。”

一句话提醒了默延卓。他也想起来了,附近确实有一条河流,很浅很清澈的河流。他搭手帘向官道北方眺望,山坳已经不远,默延卓立刻下令道:“加快速度!”

队伍的速度加快了。片刻时间便抵达了山坳口,他们并没有疑虑,毕竟这是大隋境内,十天的顺利行军早已麻痹了他们的警觉,他们已经把危险忘得干干净净。

队伍直接进入了山坳口,就在他们进山坳口不久,在数十步外的一棵大树后,露出了秦怀玉的脸庞,他奉命率五十骑兵拦截敌军退路,秦怀玉有些紧张。这是他第一次主管一支军队,尽管只有五十人。

旁边一名旅帅却有三十余岁,打仗已经四五年了,经验丰富,他察觉到了秦怀玉的紧张。便对他笑道:“小将军不必紧张,对方只有一百余人,能逃回来的人极少,甚至不需要小将军动手,弟兄们就解决了。

秦怀玉挺了挺腰,他总归要打一战。不能这样窝囊,“我没有紧张,是很期待!”

旅帅笑了笑,又低声对他道:“他们已经过去了,准备放木!”

几棵大树已经被砍断,就等一声令下,把树木移上官道,秦怀玉精神一振,他刚要下令,旅帅却止住了他,“再等一等!等他们走远。”

秦怀玉克制住了内心的激动,满怀期望地等待时机来临……官道穿行的这种山坳在金城郡内都是极为常见,山坳长约三四里,两边是茂密的森林,由于这条路并不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要走会宁郡,因此官道上显得格外冷清。

一行人向四周东张西望,初冬的寒风萧瑟,树叶大部分已经落尽,没有落的树叶大多是红叶,色彩斑斓,层林尽染,倒也美不胜收。

但众人的心思似乎并不在欣赏景色上,一种莫名其妙的不祥之感在每个人的心中悄然升起,护卫突厥使团的唐军校尉姓刘,他越想越不对,催马飞奔上前,对默延卓拱手道:“我们有五名前哨,按理,他们发现河流就应该返回,可现在离河流不到两里,他们却人影皆无,这有点不对劲!”

默延卓眉头一皱,“会不会他们在河边等我们?”

“不可能!就算等,也应该三人等,两人回,不会五个人都等在河边。”

默延卓也觉得有道理,他心中有些不安起来,向四周张望,就在这时,‘咻!’一声响从树林里传出,这是鸣镝的响声,一支弩箭如闪电般射至,默延卓躲闪不及,‘噗!’弩箭正射中他的咽喉,默延卓一声闷叫,翻身落马。

鸣镝便是信号,官道两边顿时;乱箭齐发,箭力强劲,射向突厥随从和护卫唐军,官道上顿时响起一片惨叫声,第一轮两百多支弩箭使五十余人落马,官道上的唐军和突厥随从顿时一片大乱,他们吓得魂飞魄散,数十名骑兵调头便逃。

这时第二轮箭射出,弩箭精准而力道强劲,又有三十余人落马,仅仅两轮箭,官道上的一百多人便死伤大半,满地都是死伤的人和战马,剩下了四十余人四散奔逃。

隋军没有射出第三轮箭,喊杀声震天,马绍率领两百余隋军骑兵从树林中杀出,十几名慌不择路,企图逃上山的唐军骑兵正好遭遇了杀出的隋骑,被长矛刺翻在地。

隋军的任务不仅射伏击这支队伍,而且不准一人逃脱,他们撒开了一张大网,包围拦截,箭射逃跑的唐军,他们不接受投降,所有敌军一概杀死……

秦怀玉已经率人用树木堵死了山谷退路,他留十名士兵守谷口,自己则率四十名骑兵从后面包抄,这些都是他从兵书上学到的东西,不可倾兵而出,须留兵守险要。

秦怀玉一马当先,带领士兵们一路搜索,这时,只听对面传来马蹄声,一名突厥随从骑马向这边飞奔而来,他身披两箭,浑身是血,后面有五六名隋兵追赶。

秦怀玉大吼一声,纵马冲上,猛地一槊向对方刺去,可就在槊尖即将刺中对方的一刹那,他竟闭上了眼睛,这是第一次杀人,他无法面对血腥的那一刻,槊尖刺穿了突厥人的胸膛,突厥随从当即毙命,鲜血飞溅了秦怀玉一脸,他足足呆愣了半晌,死死地盯着地上的突厥随从……伊吾郡,一支由十几万人组成队伍正浩浩向东撤离,队伍中有近七成是汉人,这些汉人绝大部分都是大业年间从中原迁到伊吾郡的失地者,也有在中原犯罪,全家被发配伊吾的流放者,还有不少不愿意被突厥人征服的乌孙人,他们也是全家南迁,有数万人之多。

他们在伊吾郡安下新家,但此刻,他们不得不放弃新家,向敦煌郡撤离,杨元庆下达了命令,暂时放弃伊吾郡,迁回敦煌,这是一次战略撤退,西突厥的十万大军以屯兵伊吾郡以西,对东方虎视眈眈。

伊吾郡号称西域十字道,向东经星星峡可进入河西走廊,向东北越过折罗漫山,进入漠北大草原,向南经伊吾道进入天山以南,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