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天下枭雄 >

第338章

天下枭雄-第338章

小说: 天下枭雄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元庆在房间里慢慢踱步,今天发生了这么多事,这个人肯定会有所行动,至少他会把自己遇刺之事报告杨广。

“咚!咚!咚!。

这是关闭城门的鼓声,城门其实早已关闭,但亥时的鼓声却依旧要敲响,这鼓声就像敲在杨元庆心中,他脑子里电光石火般地闪过两个字:‘城门!。

这就是他的突破口,杨元庆立刻喊道:“张胜!”

片刻,亲卫首领张胜奔了进来;“请大将军吩咐!”

杨元庆将自己的金牌递给他,“你带几个弟兄去四座城门,去给我调查一下,城门关闭后,还有哪些人进出?要调查仔细一点。”

“卑职遵命!”

张胜接过金牌便去了,杨元庆的心被吊了起来,城门虽然关闭了,但苏烈带着亲兵们还是能进来,可见城门并不是绝对地不准人进出,只要是官方或者军方人物,一样可以进出,元敏不是也进来了吗?

现在他关心的是谁出去了?

大半个时辰后,张胜给他带来了消息,从关闭城门到现在,只有一个人出去,此人是鹰扬郎将韩驰派出丢执行公干。

“韩驰!。

这个结果让杨元庆不敢相信,有点令人匪夷所思,可细细一想,却又合情合理,监视元弘嗣,还有谁比韩驰更合适的人呢?

杨元庆眯着眼睛想了一会儿,不管韩驰是不是杨广的丹底,这个人都绝不能留在自己身边。

次日,天不亮,总管府的鼓声便轰隆隆敲响了,这是幽州总管府的传统,每天清晨卯时正举行例会,二十几年来雷打不动,几任总管都严格遵循这个现定,到了杨元庆这里也不例外。

总管府的长史、司马、录事参军、主薄以及各曹参军,还有从城外军营赶来的二十余名鹰扬府郎将,三共四十余人济济一堂。

新任幽州总等杨元庆坐在正堂上,目光严肃,桌案上放置着令箭兵符以及一把幽州总管剑,在他身后则站着十六名执法军校。

“咚!咚!咚!,随着三声鼓响,卯时正到了。

长史赵元睹率领数十名总管府文武官员,一起上前施礼,“卑职参见总管!”

这是杨元庆第一次执行幽州总管之权,他虽然年轻,但在丰州担任总管多年,驭下之术早已驾轻就熟,他慢慢扫了众人一眼,锐利的目光使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点忐忑。

良久,他才缓缓对众人道:“明年开春便有辽东战役,幽州作为战地后方,担负着后勤给养的重任,在这个关键时刻,圣上派我来主管幽州,同时总督辽东之战的后勤辎重,我肩上压力很大,还需要在座诸位的大力协助。”

开场白说到这里,杨元庆停住了话头,按照一般的惯例,新上任总管在第一天的例会上都会有所表示,谈一谈今后的打算之类,像段振文上任时便是许诺提高粮饷,加强伙食,保证士兵两天能吃上一顿肉,段振文确实办到了,众人对杨元庆也同样充满期望。

尤其杨元庆在丰州经营茶叶和蒲桃酒,使很多军官都发了大财,这已是公开的秘密,那么杨元庆到丰州来,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好处?每个人都目光明亮地注视着杨元庆,难以掩饰内心的期待。

杨元庆微微一笑道:“我感觉在座诸位在期待什么,或许大家都和我一样,在考虑做一种蓟县蒲桃酒?”

大堂内轰地笑了起来,同时心中也生出一丝期待,蓟县蒲桃酒,会不会真有呢?

杨元庆的幽默使众人都稍微放松下来,杨元庆又摆摆手,让大堂内再次安静,“大家的心情我能理解,谁不想发财?我杨元庆也一样,我可以告诉大家,只要我在幽州一天,我就会善待我的部下,立功者会重加赏赐,无论贵贱,一视同仁,不过丑话也要说在前面,我杨元庆治军严整,有违犯军令者,立斩不赦,绝不宽容!”

杨元庆的最后几句话说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使大堂上一片寂静,每个人心中都沉甸甸的,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一个人,大隋老帅杨素,杨元庆颇有几分其祖风范,杨元庆的上任刮话也就到此结束,下每是正式议事。

幽州总管府的例会开了二十几年;已经有一套很成熟的规矩,比如不行跪拜礼,比如官员们站列,实行文左武右,其中长史和司马有座位,从军二十年以上老将有座位,其余将官都站立,时间也不会太长,最多两刻钟,但今天杨元庆是首次上任,时间便稍稍长了一点。

“下面我有两件大事要说!”

杨元庆看了一眼赵元睹,两人目光相触,彼此会意,昨晚他们已经达成了默契。

“第一件事是渤海造船,明年三月期限将到,目前还有八十艘船未造,工期紧迫,我决定由赵长史赴渤海监督造船,他不在期间,长史事务暂由我代理。”

杨元庆说完,赵元睹立刻起身道:“卑职遵命!”

大堂内十分安静,杨元庆这个命令并没有引起太大的波澜,毕竟不涉及自己的利益,很多人都心知肚明,杨元庆上任第一天便将长史调走,而由自己兼管长史之职,这无疑为他下一步控制幽州创造了条件,只是大家有点奇怪;赵元睹就这么坦然接受了任命,没有一点反抗,有些反应敏捷之人,便立刻意识到,这必然是杨元庆和赵元昭之间事先有了默契。

这时,杨元庆看见了坐在将领中的几名铁卫,杨家臣等人一共有四人,铁卫九人,在涿郡幽州城驻兵有五人,北平郡一人,赴辽东作战三人,在涿郡五人中,四人担任鹰扬郎将,一人为鹰击郎将,没有资格来开例会。

除了四名铁卫外,杨元庆还看到了当年随他去代州作战的大将侯莫陈义,他是李景旧将,因为元弘嗣关系不好,多年得不到提拔,李景暂管幽州军后,他便被提拔为鹰扬郎将,掌控幽州城门军。

杨元庆暗暗点头,又对众人道:“第二件事便是圣上在年初下达了荆匪旨意,各地郡兵和鹰扬府都必须就地剿匪,幽州是辽东战役的后勤重地,更是容不得半点损失,所以我决定调集幽州军马三万人,首先剿灭上谷郡乱匪王拔须。”

这第二件事顿时激起大堂内一片窃窃私语声,现在是天寒地冻的冬天,现在去剿匪,无疑难度极大,一名资格稍老的鹰扬郎将站起身抱拳道:“杨总管,现在是冬天,大雪封路,行路极为不便,不如等到春天再出兵,杨总管以为如何?”

杨元庆知道此人,叫做宋整,也在罗艺给他的名单之中,杨元庆冷冷道:“明天春天辽东战役将爆发,还有什么井间剿匪?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丰州比幽州严寒十倍,丰州军冬季依旧能作战,为何幽州军就不行?我命令已下,谁敢抗令不遵!”

御书房,宦官李忠良快步从偏殿大门处走来,他手中拿着一封信,步履匆匆,一名又一名侍卫面前穿行,一直走到了御书房前,书房门口站着十几名宦官,见他过来,皆纷纷让开一条路。

李忠良看了一眼御书房大门,问道:“圣上现在方便吗?”

一名小宦官躬身道:“圣上正在会见几名相国,李公公稍等一下吧!”

李忠良点点头,走进了御书房外房等候。

御书房内,杨广正和七名宰相商议辽东备战,宇文述、虞世卿、裴矩、裴蕴、独孤震、杨达、苏威,七名相国都到齐了,由宇文述汇报辽东备战情况。

“陛下,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军队已经全部调集到涿郡,还有各地征调的两百三十万民夫也抵达了涿郡和北平郡,各种物资、兵器和粮食都已经备齐。”

“粮食调集了娄少?”

“回禀陛平,在涿郡调集了三百万石,在辽东调集一百二十万石粮食,一共四百二十万石。”

“不够!”

杨广缓缓道:“还有两个月才发动战争,至少还有三个月战争,三百四十万人接近半年的消耗,这点粮食根本不够;再从河南、山东、河北以及河东各郡官仓调集四百万石粮食送去涿郡和辽东。”

旁边裴矩躬身道:“可是陛下,去年河南、山东大旱,河北水灾,三十八个郡都是颗粒无收,我们还要赈灾,粮食很紧张。”

杨广目光凌厉,冷冷地看了他一眼,“你的意思,是让联停止辽东之战,是吗?”

裴矩吓得心中一颤,“臣不敢!”

虞世卿连忙道:“陛下,四百万石粮食是有,臣昨晚核算过,现在河南、山东、河北以及河东一百二十三个郡,共计存有粮食四百八十万石,可是如果送粮,还得再征调民夫。”

杨广哼了一声道:“送粮是你们和各地方官府之间的事,联不管,联只管一件事,明年二月底之前,再调四百万石粮食去涿郡和辽东;各地官府谁敢误了时间,太守斩!”

几名相国都暗暗叹息,虞世卿的四百八十万石粮食,是把义仓的粮食都算进去了,如果真这样执行,冬天的赈灾就得停下来了。

卷十一 铁马冰河入梦来 第十三章 战争来临

几名宰相都忧心忡忡从御书房出来,战争打的是国力,这个道理谁都懂,一百多万军队,三百余万民夫,耗时半年,这确实是要消耗上千万石粮食和百万件兵器以及数百万头牲畜。

可问题是举倾国之兵去打小小的高丽,是否值得?更重要是现在国内大灾不断,饥民何止百万,全靠各地官府赈济灾民,一旦粮食被调空,官府怎么赈济?这是要出大乱子。

但皇帝杨广根本就不听劝,一意孤行,令大家都愁眉不展,此时已是黄昏时分,众人都各自回府了。

裴矩叹口气,对裴蕴道:“到我府里去吧!我们说说话。”

两人坐舆来到了皇城端门前,上了裴矩的马车,裴蕴便问道:“有元庆的消息吗?”

“就是有他的消息,我才找你。”

裴矩从怀中取出一封信,递给裴蕴,“中午刚刚收到,你看一看吧!”

裴蕴抽出信,身体随着马车轻轻晃动,借着窗外一缕余晖,细细看了一遍信,他眉头微微一皱,“元庆遇刺了?”

“所幸平安无事,不知是谁下的手?元庆认为不是元家,我也赞同,是元家的可能性不大,你再看看下面。”

裴蕴又继续向下看,他一下子愣住了,半晌,他抬头望着裴矩,“你认为可能吗?”

杨元庆在信中暗示了元家有举事之意,令裴蕴颇为错愕,裴矩微微叹息,“原本我也不信,可仔细想想,确实又有这个可能,这次圣上打高丽,明摆着是对付关陇贵族,是对他们下狠手,我估计关陇贵族中会有世家跳出来而元家被打压最狠,如果是它先跳出来,我一点不奇怪。”

裴蕴沉思片刻,又问:“那你认为元家何时会反?”

裴矩摇了摇头“这个说不准,需要大量准备,还要等待机会,我以为至少要到明后年去了。”

“如果元家真要反,那我们裴家该怎么应对?”

“这就是今天我想和你谈的事情,回府再说吧!”

马车加快了速度,向裴府方向疾奔而去。

御书房内安静下来,七名宰相只剩下宇文述一人这时李公公走了进来将一封信呈给了杨广,“陛下,幽州消息。”

杨广正在拟定作战计划,他立刻放下笔,将信接过,打开来细看,这是鹰扬郎将韩驰写来的信,这是杨元庆赴幽州就任总管后写来的第二封信,前一封信是杨元庆遇刺,而这一封信却是杨元庆将赵元睹调去渤海造船同时调集三万军队,准备发动对乱匪王拔须的战役。

杨广笑了起来,杨元庆倒是很会利用自己的旨意,自己年初时曾下旨,调动军队平定匪患可以不用

对宇文述道:“杨元庆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