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西凉铁骑 >

第91章

西凉铁骑-第91章

小说: 西凉铁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雒阳城的雄伟完全不是河东、北地的城池所能比拟的,雒阳也不愧是大汉的都城,约十丈高的城墙令人望而生畏(汉代的一丈约1。98米),宽阔的护城河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映着午后的阳光发出耀眼的光芒;城墙上旌旗密布,以贾荣的眼里能影影搓搓的看到一名名的士兵在城墙上来回巡逻,一个个的箭楼遍布在城墙之上,整个雒阳城就是一座钢铁堡垒。

洛阳城位于洛水之北,东西约六里,南北约九里(汉时的一里大约现在的416米),引洛水灌入护城河内,四周群山环绕、雄关林立,是东汉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这样一座城池,只要城内的粮草充足,士兵上下一心,即使敌人有数十万大军也只能望洋兴叹,在这样雄伟的城墙面前,一个人显得是那么的渺小,那么的微不足道。

贾荣一行五十余人,骑兵皆披坚执锐,想不引起别人的注意都难,距离雒阳城大约千米的时候,百余名汉军从城门中迅速的来到贾荣等人的面前,一脸戒备之sè。

一名汉将从戒备森严的汉军中走了出来,出言问道:“你们是何处的军队?来雒阳城干什么?”

贾荣翻身下马,来到方才问话的汉将面前,看着一脸紧张之sè,双手放在剑柄之上且有些微微颤抖的汉将,贾荣笑道:“将军不必如此紧张,我身后的都是汉军。”

虽说如此,汉将却丝毫没有放松jǐng惕,而今大汉的局势并不稳定,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发生,若是发生一点点的差错,责任不是他这个小小的守城将领所能承担的。

自己的身份有些敏感,贾荣回首看了看身后的卫仲道,边郡太守没有汉帝的诏命私自离开治所是要被处以擅离职守之罪的;卫仲道会意,上前解释道:“这些人都是河东卫家的随从,而今路上盗贼猖獗,无奈家父要我多带些家丁,还请将军通融。”

贾荣不着痕迹塞给了汉将大约十金,笑嘻嘻的说道:“将军通融通融!”

无论什么时候,钱都是个好东西,汉将也放下了方才严肃的神sè,点头说道:“本将军看你们也不是什么坏人!”看向贾荣的眼神也增添了一丝贪婪。

卫仲道也没有看到贾荣的那些小动作,只当是汉将看在了自己的面子上才如此说,点头说道:“如此,烦劳将军前去通秉。”

一行人里面,也只有卫仲道长的形象算的上是良民,得到了好处,汉将也没有再刻意的为难,放下剑柄上的右手,问道:“敢问公子是?”

卫仲道答道:“我是河东卫家的长子卫仲道,我师乃是城中的蔡邕蔡大家。”

听过卫仲道自报家门,汉将不敢怠慢,抱拳说道:“公子请稍带,待我前去通秉将军。”

卫仲道点点头,汉将急匆匆的向城门方向跑去。

片刻之后,方才那名汉将气喘吁吁的跑了过来,看向卫仲道的眼神也增加了一丝敬畏,客气的说道:“公子可以带这些人入内,只是注意不要惊扰了城中百姓。”

在卫仲道的带领下,贾荣一行人轻易的穿过了洛阳城的重重关卡,此行若是没有卫仲道带路,恐怕自己这些人想进雒阳城都要费上一番功夫,不过也对大汉的士兵深深的不满,连一个小小的守门将领就敢光天化rì之下接受自己的贿赂,其他的人就更不必说了。

贾荣进到雒阳城之后的第一声感叹就是“人太多了”,这还是在午后行人比较少的时段,熙熙攘攘的行人往来于街道之上,俨然一副太平盛世的模样;雒阳城的街道很宽,而且打扫的很干净,大约有二十多米,这还是一条小街道,可想而知主街道能有多宽,街道两边商铺林立,吆喝声、叫卖声不绝于耳。

对于新鲜的事物,任何人都会产生好奇心,身后的骑兵就像是第一次进大城市的乡下农民,东张西望,就连张绣也不例外。

四通八达的街道看的贾荣有些眼晕,在没有路标的时代,若不是有熟悉雒阳城的卫仲道带路,贾荣很难想象自己改如何找到客栈,安排好士兵的衣食,贾荣换上一身黑sè便衣随同卫仲道前去蔡府。

去蔡府的路上,贾荣问及蔡邕有什么爱好,卫仲道明白贾荣的意思,摇头说道:“贾太守不必费心,恩师平时只喜爱弹琴吟诗。”

贾荣点点头,想蔡邕这样的文人,自然不屑于黄白之物,贾荣也只是试探xìng的问了一下。

蔡邕居住的街道是大汉官员聚集的地带,一辆辆宽大的马车往来于各府之间。

进入蔡府,首先传入贾荣的耳朵是悦耳的琴声,那平缓的曲调,让仿佛贾荣进到了另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没有杀伐,没有战争,所有人安居乐业,俨然就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一曲终了,贾荣也从琴音中回到了现实,此时的贾荣竟然有着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这时身边的卫仲道毕恭毕敬的拜道:“学生拜见老师!”

贾荣惊叹于方才弹琴之人高超的琴技,那种高超的意境已经超脱了平常人对于音乐的认知,竟然能将听者带到另外一个世界,不用想,方才的琴音肯定出自眼前的这位慈眉善目的白发老者,而卫仲道称其为老师,此人肯定就是蔡邕了,也跟着卫仲道一并下拜。

白发老者笑呵呵的说道:“仲道此番回家,家中一切可好?”

卫仲道恭敬的答道:“多谢老师挂念,家中一切安好。”

蔡邕疑惑的看着卫仲道身边的贾荣,卫仲道急忙引荐道:“这位是家父好友,家父特意嘱托学生带他来见老师。”

喜欢本书的读者大大记得收藏一下,您们的支持就是铁骑不断进步的动力!对本书有什么建议的,尽管在书评区提,断崖一定会一一观看!

最后呐喊一声:“求收求红求打赏!”

一一六章:雒阳(二)

蔡邕笑道:“不知这位将军来见老夫,所谓何事?”

贾荣蓦然一惊,用疑问的目光看了看身边的卫仲道,见卫仲道轻轻摇头,将目光投向慈眉善目的蔡邕。

蔡邕捋了捋颔下稀疏发白的胡须,笑道:“是将军身上的杀伐之气告诉的老夫。”

贾荣细细的打量了蔡邕一眼,说道:“蔡大家果然名不虚传,贾荣佩服。”

闻听贾荣话语,蔡邕的眼神蓦然一紧,问道:“可是北地郡的贾荣贾太守?”

贾荣笑道:“惭愧惭愧!”

蔡邕似是不乐于见到贾荣,说话的语气也变的有些yīn阳怪调:“贾太守来敝府有何贵干?”

贾荣依旧面含微笑的说道:“久闻蔡大家威名,特来拜访!”

蔡邕是一个典型的“皇权至上,不容亵渎”人士,贾荣在北地郡的种种自然使得蔡邕对贾荣横眉竖眼,对于一个不将汉室威严放在眼中的人,蔡邕肯定不会给其脸sè,若不是顾及贾荣乃是一方太守,扫地出门也是有可能的,蔡邕冷哼一声,迈步走开了,留下一脸目瞪口呆的贾荣还有卫仲道。

卫仲道不解的对贾荣说道:“老师一直都是热情好客,不知今rì是怎么回事。”

贾荣长叹一声,“无妨,既然蔡大家不愿看到我,我还是就此告辞吧。”

卫仲道一脸尴尬的站在一边,来的路上,卫仲道还不断的打包票说贾荣一定会得到蔡邕的接见,试想一个能吟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yīn晴圆缺……”等可以流传千古的诗句之人还会得不到自己老师的接见吗,自从贾荣酒醉吟诗之后,卫仲道对贾荣显得十分客气,“可能是恩师有什么事,贾太守改rì再来吧。”卫仲道劝道。

贾荣悻悻的告辞离去,一缕琴音透过蔡府的门缝传到贾荣的耳边,可是却总找不到来之前的那种感觉,摇摇头,向客栈走去。

经过蔡邕这件事,贾荣的积极心也被打消了不少,读过三国的贾荣只知道蔡邕是当世大儒,爱好弹琴,有一女名叫蔡琰,也是一个倾国倾城的美人。

蔡邕的路子走不通,贾荣又放眼到其他的路子,“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能达成目的就行;前去找蔡邕无非是想通过他缓和自己与世家的关系,这时,贾荣想到了张让等一干宦官,不过宦官在历史上却是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贾荣不想去结交,他可不想若干年后被后人指着脊梁骨骂,其实内心里贾荣还是想做一个好人的,不过就凭势单力薄的自己,能缓和与世家的关系吗,不是贾荣没信心,而是世家的确是一个不可招惹的庞然大物。

随后几rì,贾荣一直奔走于各大世家之间,却是仍旧没有丝毫的收获,反倒引来一些世家的驱逐,最可恨的是袁家,听说是北地郡太守贾荣前来拜访,直接扫地出门,不留丝毫的情面,这几rì贾荣饱受了各种各样的白眼,尝尽了世态炎凉,若论品级,身为一方太守的贾荣年俸两千石,在大汉官员阶层也是属于中上层的人物,但在京师雒阳,或许一个看守城门的小将都会是当朝大员的亲属。

这rì,正在客栈中歇息的贾荣得到卫仲道的传信,言称蔡邕要见他。

乍听此言,贾荣激动不已,整理好衣衫,跟着卫仲道疾步向蔡府的方向赶去,一路上不断的催促着卫仲道走快点,贾荣可没有狂妄到敢在大汉官员居住的地方策马奔驰。

蔡邕依旧是一身白sè儒袍,看向贾荣的目光充满了好奇,这一次贾荣没有被晾在庭院之内,为表重视,蔡邕在正堂接见了他。

贾荣暗暗责怪自己来的实在太匆忙了,忘记问一下卫仲道蔡邕因为何事找自己,毕恭毕敬的行礼道:“见过蔡大家!”

蔡邕点点头说道:“贾太守请坐。”

贾荣依言做到蔡邕下首的位置上,贾荣可没有自大到在蔡邕的面前大大咧咧的坐下,屁股仅仅沾了点椅子边,否则一个不小心被蔡邕扫地出门就太亏了,细细打量了一下上首位置上的蔡邕,见其脸sè如初,这才长舒了一口气。

蔡邕直入主题的说道:“贾太守rì前在河东卫家所做诗句出自何人之手?”

贾荣恍然,原来这个蔡邕见自己是为了这件事,再看看旁边一脸得意的卫仲道,事情的前因后果贾荣也明白了个七七八八,肯定是卫仲道将自己在卫府酒后作诗一事告知了蔡邕,然后蔡邕才派卫仲道前去找自己,明白了这些,贾荣难免有些失落。

“酒后乱语,让蔡大家笑话了。”贾荣不想放弃任何一个能与蔡邕接近的机会,现在自己是大汉最敏感的人物,一不小心就会落个身死的下场,非常时刻,贾荣也厚脸成了蔡邕眼中的诗人。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yīn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蔡邕轻声念道。

“好诗好诗,此诗虽然与大汉诗句的风格格格不入,却也是独具一格,别有韵味,可作为流传千古的佳句,为此当浮一大白。”蔡邕击掌赞道,言罢,竟然端起桌上的水呷了一口,轻轻的闭上了双目。

贾荣静静的看着自导自演的蔡邕,非但没有觉得可笑,反而被蔡邕带到了诗句的意境之中,同样一句诗,出自不同人之口,却是完全不同的味道。

“此诗的名字是什么?”蔡邕出言问道。

贾荣厚着脸皮说道:“此诗完全是即兴而作,没有取名。”

蔡邕叹道:“如此诗句却无名字,实是可惜。”

“志远可否将全诗说与老夫听?”蔡邕目光灼灼的盯着贾荣说道。

贾荣端起桌上的水,轻轻喝了一口,润了润喉,将全诗朗声背诵了下来。

蔡邕抚掌大笑道:“没看出贾太守也是xìng情中人啊,哈哈哈……”

为了掩饰心中的尴尬,贾荣也跟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