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醉枕江山 >

第917章

醉枕江山-第917章

小说: 醉枕江山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帆道:“从一开始,我和你不就站在一起么?何曾做过对手?”

太平公主的唇角慢慢勾起一抹狐媚妖娆,眸中漾出温柔甜蜜的笑意。但她只是眸波一闪,就似想到了什么,忍不住白了杨帆一眼,幽幽地道:“当真从一开始,你就和人家站在一起么?”

杨帆道:“当然是……”

杨帆语气一顿,忽然明白过来,不禁好笑道:“公私要分明啊令月姑娘,想当初在洛水河畔,我不接你抛过来的‘绣球’,可不代表我不肯站在李唐一边。”

“哼!”

想起当初在他面前所受的委屈、所掉的眼泪,太平犹自有些不平,不过她无法否认,不管杨帆是否接受她个人的感情,在政治立场上,杨帆却是一贯站在李唐一边的,可女人又有几个能把公私分的那么清楚呢。

两人之间的气氛不知不觉地温馨起来,二人目光缠绵对坐良久,杨帆才低声道:“施行兵谏,诛杀二张,如果失败,后果自不待言。如果成功呢。江山是否便能从此安定下来,你想过么?”

太平公主微微扬起了眉,不太明白他这句话,但她只是稍稍咀嚼了一下,便明白了杨帆的意思。杨帆这番话说的其实比较含糊,因为他真正要问的是对武则天如何处置,可武则天却是太平的母亲,他自然不好问的太过明白。

但他又不能不问,如果这些皇子、皇女、皇侄们实施兵谏诛杀二张之后,依旧让武则天把持着大权。傻兮兮地坐等皇帝驾崩后再把政权交接给太子,那杨帆抽身就走,这次行动他绝不参与,而且绝对不会放水,谁也别想从他的玄武门闯进皇宫去。

杨帆这种顾虑并非无的放矢。盖因张柬之串联的这些派系,不管分属哪一派。追根究底都和武则天有牵扯不清的关系。太子、相王和太平是武则天的亲生儿女。而武氏一族则是武则天的娘家人。

太子、相王和太平公主出于孝道,即便兵谏成功,也不可能对武则天做出太过份的事来,虽然武则天当初对李唐家族不曾有过丝毫手软,可是孝道这座大山,却不是武则天的儿女晚辈敢去触碰的。

武氏家族能有今天。全都依赖于武则天,他们虽想诛杀二张,却更加不会对武则天赶尽杀绝。杨帆对武则天这个老妇人却不敢有丝毫轻视,尽管她已经太老。像一头垂死的猛虎,可是只要给她一点喘息之机,她依旧可以咬死比她小得多的猎物。

而在大周国土上,哪有和她比肩的庞然大物?杨帆若不弄清这些皇子、皇女、皇侄们的真实意图,冒冒失失地就跟上去,人家一家子是打断了骨头连着筋,最先倒霉的肯定就是他们这些摇旗呐喊冲锋陷阵的虾兵蟹将,到时候太平公主都保不住他。

太平公主明白了杨帆的意思,她也知道,这一点上含糊不得,若不能打消杨帆这个顾虑,即便二人之间有私情,杨帆也不会搭上全家陪她去兵谏。

她思索片刻,缓缓说道:“诛二张,清君侧,合乎大义名份,但也只能这么做,天子是我的母亲,我不能对她有所不利。”

杨帆目光一冷,太平公主却紧接着又说了一句:“诛杀二张之后,可援引太宗时玄武门故事,你看这样妥当吗?”

杨帆听了,目光陡然又亮起来,这个回答,他很满意。

太平公主的回答其实也比较含糊,是侧面暗示,并没有直白的表态,因为她说起的毕竟是对她母亲的处置,做儿女的总不好说的太**裸。

可她说起玄武门故事,同样是含糊暗示,不肯明讲,因为她是李世民的直系子孙,而李世民当初这件事做的不太地道,他能利用无上的君权修改史书,让千百年后的人分辨不清当年的是是非非,却无法瞒过这些才过了几十年的国人。

太平为尊者讳,也只好含糊其辞了。

当初,李世民觊觎太子之位的事天下皆知,而李渊是决意立嫡长子的,他的态度也从未改变。李世民不肯死心,眼见他势力大成,齐王李元吉曾想趁李世民去他府上时将李世民杀掉,以保大哥尊位,却被李建成极力阻止。

之后东宫属臣魏征也曾力劝李建成诛杀李世民,并再三为他献计,也被李建成一一否决。李建成这么做或许是因为宅心仁厚,又或者是因为他已经是太子,名份已定,不想做那恶人,总之他不肯做决的结果是被李世民害了。

李世民在玄武门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后立即带兵进宫,自己先不出面,而是由尉迟恭去见天子,扮黑脸软硬兼施地迫使李渊承认现实、交出权力,待李渊无奈同意之后,这才亲自出面,跪地大哭,向父亲请罪,来了一出父慈子孝的好戏。

说起这尉迟恭,也绝非演义中的大老粗形象,此人有勇有谋,力劝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是他,射死齐王李元吉的也是他,恫吓李渊交出政权的还是他,他是玄武门之变的真正策划者和实施者,至于秦琼和程咬金,只是参与者之一罢了。

李世民诛杀太子和齐王之后,就把父亲李渊软禁起来,但名义上李渊依旧是一国之主。拖了一段时间,才上演禅位把戏,他这么做就是为了不想担上篡位的恶名,要努力营造一副父子相授、名正言顺的模样。

太平公主对杨帆的答复,显然是说兵谏之后就模仿祖父李世民的手段,对母亲实施事实上的控制,过段时间再让她禅位,这样既能保证兵谏真正达到效果,又不至于担上逼母篡位之名。

杨帆知道太平对她两位兄长的影响力,她既然这么说了。一定能说服太子和相王,这样就能避免兵谏后武则天反攻倒算的可能,但是要这么做还有一个绕不过去的人,那就是梁王。

眼下兵权还掌握在武氏一族的手中,要兵谏就必须要得到武家的配合。而武家会同意这么做吗?

太平道:“梁王那里,我会去做说客。武氏一族对二张也是深为忌惮。我想他会同意实施兵谏的。”

杨帆道:“但梁王同意的。只能是诛杀二张,他是不会同意对天子有所不利的。”

太平道:“天子是太子、相王和我的生身母亲,作为儿女,我们本来就不可能对她有什么大逆不道的举动。至于说让母亲交出政权,眼下来看,如果没有二张这个变数。母亲交出权力也不过就是一年半载之内的事情,这一点武三思很清楚,那么我们提前一些时日,他又能坚持什么?皇位已经跟他无缘了。他就不想与我李家缓和关系么?”

杨帆思索了一下,轻轻点点头,道:“嗯,这件事你尽力而为吧,只有武家同意,我们才能在军队中动手脚,这个盟友必须要拉过来,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许诺他们一些好处也在所不惜!”

太平深以为然,点头道:“二张那边,我们要不要拉拢些人过来?”

杨帆想了想,摇头道:“不妥。二张根基尚浅,他们身边只有两种人,一种是位高权重的,这些人依附二张也是首鼠两端。另一种是二张一手提拔的,这些人发迹的时间还短,有些尚未掌握重要权力,有些虽被二张安插到了重要职位上去,刚刚到任也只一两个月,还不能控制那些要害部门,于我们既无危胁,也无帮助。”

太平公主想了想,不得不承认杨帆所说的大有道理。如今要实施兵谏,她总会不自觉地想起祖父当年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并从那次成功的兵变中检讨得失。

当初李世民觊觎皇位时,太子李建成虽然不肯采用极端的手段对付他,但也并非没有采取措施防范,他一面压制秦王府的发展、削弱李世民的势力,同时还和李世民一样,向对方采取了渗透和拉拢的手段。

只不过,李建成拉拢的是李世民的心腹大将,而李世民拉拢的则是李建成手下官职较低却掌握关键性权力的那些人,比如看守玄武门的守将常何,所以李建成一无所获,而李世民却一再成功。

两者为何有这么大的差异?并不是李建成眼高手低,能力太差,而是因为他们的目的不同。李建成已经是太子,大义所在,如果他能成功地把李世民身边的领兵大将拉拢过来,就可以兵不血刃地达到目的。

可李世民不是太子,李渊也根本没有更换太子的想法,他根本就没有机会用正当手段上位,除非实行兵变,兵变最需要的就是守卫皇宫关键要害处的那些守将。两者的地位和拉拢的目的不同,自然采用的手段也不同。

眼下二张的势力主要在宫中,如果太子、相王、太平公主和梁王几大势力联手,就可以把持军政两界的绝大部分力量,进而发动兵变,确实用不着冒险拉拢二张身边的人,一旦泄露消息,后果反而不妙。

这些关节一旦想的明白,作为勾连李武两家的关键,太平公主的思路便迅速明晰起来……

正文第一千八十六章狡兔三窟

武三思送走了太平公主,站在府门前略一思索,便唤过一名心腹家人,吩咐道:“你速去金吾卫,请河内王来府上见我,有要事与他相商!”

那家人急急而去,武三思正要转身回府,刚一回身,就见安乐公主打扮的花枝招展地出来,而他那个没出息的儿子也亦步亦趋地跟在媳妇身后。武三思顿时白眉一皱,不悦地问道:“你们这是去哪儿?”

安乐公主虽然骄横,但是在这个公公面前却还真不敢放肆,一见他正站在门口,安乐公主马上站住身子,向他乖巧地福了一礼,娇声道:“公公,桓国公延秀在曲池设宴,相邀崇训参加,儿媳要陪夫君赴曲池之宴。”

昨日是梁王武三思夫人的大寿,所以武崇训夫妻也赶回来,晚上就在梁王府住了一晚,武三思虽然不满这个儿媳整天热衷交际,可是一来儿子儿媳另有居处,眼不见心不烦,二来他也清楚这个儿子对媳妇有多听话,便不耐烦地摆了摆手。

武三思本来还想叫长子到书房里共同商议一下这件大事的,眼见儿子颠颠儿的陪着娘子离去,也就懒得叫他了,这个儿子还当真不够争气,可仔细想想,他几个儿子又有哪个立世成器的?

一时间,武三思不禁心灰意冷起来:“罢了!休说这江山我已经失去争夺的资格,便真有本事争来了,这几个孩子谁有本事守得住?老夫已年近七旬,也帮不了他们几年啦。还是保他们一份富贵荣华罢了。”

一念及此,武三思更坚定了与太平公主合作的念头。

今天太平公主骤然登门。武三思着实有些意外,一般来说,除非是召开家宴的时候,而且有武攸暨陪同,否则他这个弟妹是从不登门的,今天太平公主不但来了,而且没有武攸暨陪伴在侧,武三思便有些意外。

待他把太平公主请至堂上坐下。向她问起来意,太平公主向他稍作试探,便开诚布公地说明来意,倒把武三思吓了一跳。

凭心而论,武三思对眼下的形势也感到棘手,武则天缠绵病榻,已经很久不见外臣了。对儿女、侄子们她一概不信任,反把二张当成了亲人,武三思也是颇为担心。

他倒不相信二张敢矫诏称帝,二张怎么也不至于蠢到那个程度。可是这不代表二张什么手脚也不会做。武则天如此高龄,又疾病缠身,明显不太乐观了。这个时候二张会不考虑一下自己的前程?

二张已经和武李两家都结了仇,他们会这么老实地等着武则天咽气,然后乖乖滚回张府,等着武李两家和他们算李重润、李仙惠和武延基的旧帐么?绝不可能!就算二张肯,依附在他们身边的那些人也不肯。

他们一定会寻求自保。想要自保那手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