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光荣与梦想 >

第57章

光荣与梦想-第57章

小说: 光荣与梦想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以清除积弊闻名的纽约州检察官托马斯·E。杜威已在各地预选中获胜,塔夫脱的竞选总部也十分自信,特意选用ME-1940这个电话号码【意思是1940年舍我其谁?】,可没想到这一次代表大会竟然不受政客的操纵,因为代表们都渴望选出一位能够当选的人。罗斯福在代表大会前夕选任两位共和党人为阁员:亨利·史汀生当陆军部长,弗兰克·诺克斯当海军部长。这件事情使代表们十分恼火。会场不断高呼:“我们要威尔基!我们要威尔基!”大家相持不下,直到第六次投票,才选出温德尔·L。威尔基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

威尔基人品很好,可是竞选功夫欠佳。他老是有些小毛病。竞选演说要大声疾呼,可是他的嗓子受不了。9月间他连续演说两天,嗓子就全哑了。他在伊利诺州罗克艾兰县硬着头皮站上讲台,声音嘶哑地说:“我有心——啊嗨——可是我的嗓子——啊嗨。”后来更加无法听清,竟象是无声电影,只见嘴巴功,听不到声音响。喉科专家叫他不要再说话了,这是唯一的治疗方法。可是总统候选人怎么能不说话呢?那嗓子尽管涂油,漱洗,仍然沙哑如故,直到竞选结束之后才恢复常态。

共和党里有些老党员不肯选威尔基,因为前不久他还登记为民主党党员。威尔基要求参议员詹姆士·E。沃森支持他,沃森老气横秋,鼻子里哼了一声说,“要是有个婊子悔过自新,想到教堂去,我个人不妨表示欢迎,亲自带她到教堂听讲。可是老天在上,我当然不会当天就请她登台领唱圣诗的。”蓝领老粗对威尔基喝倒采,威尔基太太还挨了鸡蛋。更严重的是,共和党里那些惯于臭骂对方的家伙没有吸取1936年的救训,结果反而害了威尔基。有个费城律师公开说,没有什么人支持罗斯福,只有“一些穷光蛋,一年挣不到一千二百元,却还受之有愧的小子,此外就是罗斯福家里的人。”共和党全国委员会的反战广播也太粗鲁,弄得听众反而同情起罗斯福来了。他们说:“当你孩子快要死在欧洲战场连声叫妈的时候,可别怪罗斯福派他远征国外,只怪你自己让罗斯福回到白宫!”

在这方面,威尔基是无可非议的。战争本来是唯一可以用来攻击罗斯福的问题,可是威尔基为人正直,讲究礼貌,不屑加以利用。相反,他赞成罗斯福把军火送往英国,支持总统在和平时期征兵和用旧军舰进行交易;他批评总统说这笔交易不应该背着国会来做,说得恰如其分。共和党的顽固派说他这个竞选人是个应声虫,这是不公平的。国家安全受到威胁,他怎能采取别的立场呢!民主党新提名的副总统竞选人亨利·华莱士骂威尔基是纳粹党看中的人,他决不应该受这样的指责。

在整个竞选过程中,罗斯福笑容可掬,照常工作,好象根本没有听到过威尔基其人。争取重新提名罗斯福,由哈里·霍普金斯一手策划,他安坐在芝加哥黑石饭店一间漆成棕黄色的房间,隔壁浴室中有一条电话线直通白宫。民主觉内被提名的还有法利、加纳和泰丁斯,这说明自从四年前的代表大会以来,党已经分化。可是这次代表大会明显是受到操纵的。芝加哥市长爱德华·J。凯利在市体育馆地下室安上了一个麦克风,直通会场广播系统。到了关键时刻,就有一个芝加哥市官员对麦克风喊一声,“我们要罗斯福!”于是大会里也跟着喊。这个官员不是别人,正是芝加哥市的下水道监督,共和党人认为,这一点是耐人寻味的。

在罗斯福竞选期问,只有一个时候确有争议,那是选举前五天,地点是波士顿。当地的政界人士劝他重新提出保证,不派美国青年到国外打仗。他告诉他们,这种话他说过好多回,觉得腻烦了。可是最后还是答应了他们的要求,他说:“既然听众中尽是为人父母的,我借此机会再提出一项保证。这句话我早已说过,不过不妨再说一遍,两遍,三遍:你们的孩子是不会被送出去参加外国的战争的。”

萨姆·罗森曼提出异议,因为民主党的政纲并没有这样说。他认为总统应该补充一句,“除非遭受攻击”。罗斯福摇摇头,那样说太露骨了。他回答说,“如果我们受到攻击,当然是要战斗的。人家打我们,就不算外国的战争,对不对?难道他们要我保证,只有再来一次内战,才派兵打仗吗?”约翰·根室后来说,罗斯福这句话“不诚实”。罗伯特·舍伍德曾经主张罗斯福说那段话,但后来也说,一想起“一遍,两遍,三遍”这几个字,心里就有气,直到现在,有些崇敬罗斯福的人听见人家复述那几句话,还很不自在。但是在这以前,罗斯福对美国人民从来都是开诚布公的。他能重返白宫这也是原因之一。

选举过后一天,约翰,L。刘易斯发现有人在联合矿工会大楼前面挂上了一幅大标语:“辞职照准”。【刘易斯反对干涉欧战,见前。1940年他还反对罗斯福第二次连任总统。这里的标语表示对刘易斯不满。——译者】按选民票计算,是二千七百万对二千二百万,票数这么接近,是罗斯福从政以来第一次。可是无可否认的事实是,他仍然是威尔基所谓“冠军”。大选后两天,这位“冠军”又到了联邦车站,得意洋洋地乘汽车经宾夕法尼亚大道回白宫去,二十万人夹道欢呼,他笑眯眯地摘下旧呢帽致意。喜欢罗斯福的人还是千千万万,反对他的人也来看看。可玩味的是《华尔街日报》把大选结果塞在第六版不重要的地方发表。

※※※

在开党代表大会之后和开始竞选之前,罗斯福曾抽空去视察过第一集团军的九万四千名官兵。他事先传话,不要为他鸣礼炮,奏军乐,举行阅兵式和迎送仪式——不过陆军是陆军,还是行礼如仪,——他只是想看看他们的装备如何。其时没有多少装备可看。司令官向总统报告说,“我们拿扫帚把当机关枪,排水管当迫击炮。”罗斯福大笑说,大家都在冒风险,彼此一样。

可是并非人人一个样,英国人就不是。英军从敦刻尔克撤退之后,罗斯福非但把一切可以调集的东西都一一送去,连还在生产中的P40战斗机也指定拨给英国。这样决定是有道理的:英国越强,美国就越有时间作准备。不过,这虽是明智之举,对美国公众却恐怕无法说清,所以在第三任初期,随着国内外事态越来越紧张,罗斯福的办事也越来越保密。除了向国会要钱的情况外,他倾向于独立行动,指派哈里·霍普金斯一类的特使去伦敦,而不通过正常的外交渠道。国会只是在1946年调查珍珠港事件的时候,才知道英国参谋部人员曾经在1941年1月29日飞到华盛顿,一直住到3月27日,跟海陆军参谋长密商。美英两国当时虽然不是盟国,可是正如T。R。费伦巴赫所说,已经是有共同目标的“协作国”了。

克莱尔·布思·卢斯【美国政界人物、编辑和作家(1903-?),《时代》和《生活》杂志发行人卢斯曾任众议员和驻意大利大使。——译者】认为对希特勒应该更强硬,因此责备总统进行的是一场“软弱战”。她说,各国领袖都有其独特的风格:丘吉尔双指作V字,希特勒高举右臂,墨索里尼昂首阔步。有人问她,罗斯福呢,她舔舔手指,伸出去试探凤向。她这比喻很巧妙,也反映了真实情况,不过罗斯福这样做也是绝对必要的。身为总统,不能不了解美国人民的思想感情。国内不团结,大的战争难以取胜。他可以比群众先走一步乃至两步,可是如果离得太远,就有负他们的期望,也实现不了自己的就职誓言了。本杰明·富兰克林曾经写道:“既要尽忠为公众服务,又要处处讨公众喜欢,这是不可能的。”

民意测验正在成为兴旺的企业,不过测验结果有些是不言而喻的。在思想上,纽约市比全国其他地方更倾向于干涉欧战,可是得克萨斯州倒是更敌视希特勒。得克萨斯亲英派不多,可是爱国主义特强。真正热烈主战的是南方各州(佐治亚州连一次“美国第一”派大会也没开过)。南方各州白种英国血统的基督教徒,对德作战的斗志之旺,超过其他各州五倍——这也许象迪安·艾奇逊所说,因为南方的英雄人物大都是军人,就全国来说,有百分之六十二的人赞成驱逐舰的交易。祖国沦亡的民族集闭,除斯堪的纳维亚人外,个个对德国人恨之入骨,上层社会也都倾向于干涉;到1940年初夏,美国工商界和知识界领导层有三分之二以上主张增加援英物资,《美国名人录》中男女名流几乎有一半主张国会立即对德宣战。至于扩军备战,这时全国几乎人人(占百分之九十三点六)都赞成了。

可是有好些测验数字是无法理解的。1939年秋季有百分之四十的美国人相信本国会参加欧战,可是法国沦陷以后,战争危险已严重得多,这时持这种意见的反而只有百分之七点七。1940年末,百分之六十的美国人认为英国在为美国而战,然而赞成美国参战的只有百分之十三。据《幸福》月刊1941年的调查,有百分之六十七的美国人愿意追随罗斯福参加战争,然而反对战争的仍占百分之七十。正如林肯远在1862年所说,“事实上虽然我们已在交战之中,人民却还没有拿定主意。”

1940年末,《纽约时报》得出给论,说国家得了“某种精神分裂症”。但有一套数字是有一贯性的,说明了一种趋势。盖洛普提出问题:“你以为美国是应该避免参战呢,还是应该尽力帮助英国,甚至冒参战的风险呢?”回答是:

『 避免参战帮助英国
1940年5月 64 36
 11月 50 50
 12月 40 60』

对于总统,处于政治光谱两头的极端分子都施加着强大的压力,这其中有国会领袖,有白宫助手们,有内阁阁员,还有总统自己的妻子。他的政策在当时不象现在回顾起来那么清楚:当时凡是能张罗得到的东西,都送到英国;动员美国工业,把国家武装到牙齿;不知不觉,不断驶近在大西洋中活动的德国潜艇,希望一旦发生事故,全国就会凝成一股好勇斗狼的力量。不过他很少考虑到太平洋,而且据人们所知,他也没有看到一次在某种意义上讲乃是最有意义的民意测验的结果:在西海岸,美国人对德国不甚关心,可是倒准备随时对日作战。

站在1940年末来看,上述罗斯福政策的第一个方面,最为软弱。那时英国正一败涂地,英军在各条战线都败下阵来,英镑也接近于枯竭。罗斯福竞选第二次连任刚结束,跟着得了鼻窦炎,于是乘坐巡详舰“塔斯卡洛萨”号到加勒比海晒太阳,以资休养。他一边休养,一边琢磨英国的问题。一架水上飞机翩然而降,送上一封丘吉尔的亲笔信(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说,丘吉尔一辈子所写的信,这一封也许是最重要的),信里说,英国军用物资十分短缺,却又没钱采购补充;国库存款下降,只合二十亿美元。在世界上,美国是最大的工业国家,连希特勒也在美国大选完毕后两天公开说过,“谈到美国的产值,连天文数字也不能充分表示,所以我们在这个领域不打算出面竞争。”【1940年,慢慢警觉起来的美国生产了六千六百九十九万三千吨钢,而全面开工的德意志帝国才生产了二千八百万吨。】可是丘吉尔觉得,正是在生产方面,非要希特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