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农业中华 >

第27章

农业中华-第27章

小说: 农业中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今后特种布料打下了工艺基础,这可不会有后世那种纳米涂层容易脱落的问题。

从前李村回张家岭的路上,带着斗笠和蓑衣,看水回来的村民笑着和两个人打招呼。

两旁的稻田秧苗刚刚插好,不过比以前整齐健壮多了。很少见到不同品种的水稻,雨中一片嫩绿。

雨季来临,北广河开始涨水,不过水质依然清澈。过了石拱桥就能看见山边的窑口的院子,隐约传来叮叮当当打铁的声音。绿源山的陶土比牛头山好多了,两位大师傅干脆搬到这边来了。不过除了供应定量的红砖以外,生产的是少量高档的瓷器,在窑口除了原来三个徒弟外,多了两个铁匠和六个学生。这些人有些是丽质开始讲课后,培养出来的具有文艺气息的孩子,他们喜欢美术多过陶艺。连制陶坊也弄得颇具美感,不再是以前傻大笨粗的样子。窑口生产的瓷器除了慢慢进入张家堡的家庭以外,对外售价到了一两银子以上了。有些是胡登平通过三脚猫的矿学知识和刘光利道听途说的冶炼知识,加上张春画了几个冶炼学圈圈培养出来的对冶炼感兴趣的学生。还多半是从机械专业中分出来的。

第三十一章雨中

细雨如丝。

吴家的家仆正用一头小毛驴驮着用稻草裹得严严实实的几件花瓶喜滋滋地从窑口出来,见了张春就脱了斗笠问好。

“慢点,小心花瓶没了你们东家找你算账。”丽质开着玩笑。

吴家的仆人也习惯了张家这种平和近人的气氛,他好奇地看着两个人身上的洋装,笑着说:“小姐,您就不能说句好话吗?几十两银子呢。”

从绿源山下来十多个背着柴火的汉子,都是打下来的树枝和一些小灌木。张春不允许随便砍山上的树。就算是盖房子,也是采取有挑选的间伐办法,砍下来的树木需要浸泡和防腐处理以免过快腐朽。窑口烧砖挖出来了的大水塘里泡着好多大树呢。几个人都冲着丽质笑:“小姐,好漂亮的衣服。”

张春笑:“过几天你们也有,只是没这么花而已。比你们现在穿的好。”

“那谢了,少爷。”几个人倒是没有一丝客气。

衣服已经不是免费的了,而需要他们用工钱或者山货去换。除了学生和护卫队以外,原种场、林场、纺织厂和油脂厂、码头杂货铺的人也没有免费提供衣服的福利。因为他们都开始拿工钱。

再过几年,张春收养的孩子大多数毕业,再小的孩子都有自己的养父母,所以学生也会取消免费的文具和服装。蒙学堂只是提供免费的早餐和不收学费而已。

这几年很多农户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南张村已经只收三成租子了,河南村也快了,水稻和小麦产量每天都有增加,有了钱的农户已经能够负担孩子们最基本的学习和生活费用。早一些分到田地的农户甚至开始翻盖住房,以前修建的只能算宿舍,太简单了。

前李村还达不到这种程度,他们单身汉太多了。据说他们和纺织厂女工成了几对,但是张秀她们开始宣传婚育知识,其中有一条就是不满十八岁不宜成亲。实际上,陈继祖二十一岁在去年和卫生院的一个女孩子成亲的时候,还被伙伴们笑得不行。卫生院的研究说最佳生育年纪是二十四岁。男孩子们不在乎什么时候成亲,但是女孩子们当真了。张家岭几个大人物都是惧内型的,顾明、王自立、胡登平都是,最高领导人张春,更加是严重惧内。张家岭也就成了女权世界。这也影响了正在扫盲的纺织厂的女工,所以这些男孩子们郁闷的很。

这十多个汉子不怕张春,朝张春挤眉弄眼,但是却对丽质点头哈腰地恭敬的很。知道讨好丽质比讨好张春管用。

气得张春在他们身上每人踢了一脚。

他们笑嘻嘻地跑了。

“喂,丽质,又去芹姨那里去了?”

张秀从树林里钻出来,抱着用油布包裹着的小平板。背着一把汉阳造,蓑衣下面还看得到腰间带了匕首。

张秀的身后,下饺子一样,走出十多个人来,两个农研所的,一个医馆的,两男一女,剩下的都是护卫队的。每个人身上都背着汉阳造和子弹带。不过他们身上都湿透了,紧紧地捂着蓑衣。连衣服比较厚实耐磨的护卫队也不例外。

这些人很显然没有躲雨,而是持续工作到任务完成。见到张春只是呵呵傻笑,连张秀也不例外。

“赶快回去换衣服,小心受凉。”张春沉下脸。

张春很少发脾气,沉下脸就代表他认真和生气了。护卫队带队的是一个叫张云生的小伙子,推了推张秀,几个人就在路边排成一列纵队开始小跑。很快就消失了。

绿源山和牛头山之间的分解是一个较为平缓的山谷,那里是后李村的主要的农田所在地。这里也是通向石女山的通道。

石女村的老少爷们正在靠近后李村的地方修路,这条路他们修了一段时间了,是参照张家岭的路修的。五米宽,两旁都有水沟,已经快修通了。本来后李村也会帮忙,但是现在后李村的人都集中起来正在给路边的一家修院墙,用的是红砖。后李村离窑口近,绿源山的树木也有高大一些的,砖瓦不缺,木料也有,所谓近水楼台,这五家就在翻修了以前留下的两个院子后,相互帮忙盖自己家的院子。

院子的图纸是窑口的那帮小家伙弄出来的,美观得有些奢侈。飞檐斗拱的,你是修皇宫吗?

好在村民还不至于那么有钱,精简了不少。

张秋月被两个石女村的汉子护送着走过来,穿的是最新的女士标准学生装,不过赤着一双小脚,鞋子提在手上,裤腿卷起来,腿上的泥倒是洗掉了,白花花地耀眼。不过没人敢动歪心思。光凭张秋月的身手,护送她的两个汉子怕都不是对手,要知道这些学生早晚都要跑几十公里。外面的新军都没有这样每天训练。张秋月是去石女村指导石女村种水稻去了。刚开始的时候,张春为他们提供了稻种,去年他们自己留了种植,不料今年长势明显不如去年。所以请张秋月过去帮忙看看。

见到张春,她跑了过来,让护送的村民回去。

两个村民没有走,而是像张春一行挥了挥手,加入到修路的行列中去了。一帮人甩着膀子凿挡路的岩石。

“怎么样?”张春隐约知道了问题的所在,不过没说。

“好像是退化了。种子会退化,这还是第一次发现。”张秋月笑嘻嘻地说。

“那是因为我们的稻种田里两种稻种间隔种植,你们采取了授粉的措施。所以你们的稻种是杂交的,它们如果单独种植后,退化是肯定的,只是多少的问题。石女村恐怕还是水肥管理不好,导致退化加快了吧。”

“是啊,它们没经验,满足不了水稻的需求,就退化了。不过,真的有杂交优势呢。”

张春笑道:“废话,人近亲都不要成亲。”

张秋月就看着张春和丽质。

见丽质正瞪着他。张春连忙赔笑道:“我们不一样,她们家的老祖宗是江苏搬来的,我们家是江西搬过来的,虽然都姓张,隔老远了。两家如果不是我们两个,还是对头呢。再说丽质她娘那是杨家的优良基因。优良基因。”

丽质横了他一眼,因为有张秋月在,不理他了。

张秋月毫不顾忌女孩子的形象,笑得弯了腰。

张春苦笑道:“所以我让你把每种水稻都种一点,不要丢了稻种。产量低的水稻也有好的,比如我知道有一种稻子味道就非常不错。现在你们用的稻种,产量是高,但是味道可比不上。”

张秋月收了笑容,拍了拍胸口顺了一口气,正经地问:“可是为什么我用小稻种和现在的稻种杂交后,没有多少效果?”

张春叹了口气:“哪有那么容易啊,现在的稻种是因为开始是挑选出来的,经过了多少年的优胜劣汰都说不清楚了。你们只是把它们选出来,然后保持它们没有退化而已。一个新稻种没有几年,你弄不出来的。不过实验不能停,这是靠积累才能奏效的。”

杂交水稻遗传优势的理论是不错,但是现在还没有那个时间和那个条件,所以现有种植稻种的选育与纯化,加上水肥管理是快速增加产量最好的办法,只有到了极限值的时候,杂交水稻才会被正式提上日程。

张秋月说笑了一会儿就加快步伐走掉了。

因为丽质不自觉地露出一丝醋意。

张春和丽质因为发育慢,平时看不出来,但是同龄甚至比他们年纪小的孩子,因为有了足够的营养,身形已经颇为可观。张春和丽质不同,他们的身体对于营养极为挑剔,大部分不需要的杂质都会很快被排斥出体外,而不是如其他人一样留在体内循环。所以总体来说,就算两个人已经单独开伙,吃东西也颇为讲究,但是总体来说营养是不够的。

这也是两个人发育慢的原因。

张春毕竟大几岁,还没什么,丽质却还是萝莉的模样,而和张春同岁的张秋月却已经接近大姑娘了。

张秋月确实长的不错,张春对这个比其他孩子聪明的学生也颇为照顾。丽质年纪小,但从小就把张春当成了唯一的依靠,说不吃醋,或者不在意,那才是假的。加上她还没有学会隐藏自己的情绪,所以不满都写在脸上了,连张春一直和她手牵着手也没能让她的脸色好点。

张秋月提前走了,张春也没有阻拦。而是笑眯眯地看着丽质。

丽质其实在张春的熏陶下,已经完全不想一个十一岁的孩子,张春平时也不把她当成孩子看待,因为她可能是除了张春自己以外,心思最重,知识最丰富,最广博的一个。但是孩子总归是孩子,平时还好,但是涉及到张春,丽质就不容易克制自己了。

“吃醋了?”张春说得很直接。

丽质不看张春,但是手却牵得紧紧的:“为什么我总是长不大呢?”

张春笑:“因为你只有十一岁呀,那么快长大干什么。你不看看,我也没长大呢。”

丽质想了想就笑了。

丽质皮肤白腻,几乎少有杂质,笑容非常纯净,这是张春最喜欢的地方。她不是看不清楚,想不明白,张春差不多一天到晚和她泡在一起讲“道理”,纯粹是用海量的知识进行疲劳轰炸,时间一长,不懂也懂了。何况进入练气期后,对于世界的感知力已经与其他孩子不可同日而语,这是她早熟的原因。她只是不想在张春面前控制情绪而已。

“我会比她们老得慢,她们将来肯定比不过我。”丽质颇为得意。

张春笑道:“她们现在也比不过你。”

第三十二章平衡

张家岭蒙学堂,已经由顾明到县太爷那里去申报,顾明和王自力都有着监生的出身,辛宝久对张春这几年给孩子们启蒙的事情颇为欣赏,向县令极力推荐。所以很快就有了批文和印章,还让张春捐了一个秀才的功名。不过,已经有传言朝廷要废掉科举,只差正式发文了。实际上,随着张之洞推行新学,科举考试已经好几年没有进行。张春捐个秀才,完全是给辛宝久和县令李文贵一个面子。

云龙镇一带一直都不太平,不过李文贵还是决定学校改建好以后,前来主持开学仪式。也许是不愿意让张家独享荣誉,李家也在筹办新学,只不过找不到顾明和王自力这样的大才而已。

蒙学堂的城墙外,养殖场搬到了前李村去了。养殖场以前都是学生们义务照顾,现在前李村安排专人管理,还能在水渠两旁的草地上放牧,比窝在张家堡要好多了。

为了保密的原因,护卫队搬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