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最才子 >

第227章

最才子-第227章

小说: 最才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身后则跟着一个身穿五品宫装的太监,这人品级不低,可却是生面孔,也不知道是什么来头。要知道,明朝的太监品级都不高,如司礼监的秉笔们,堂堂内相,也不过四品到头。

陈洪执掌东厂,又是个冷脸子。风吹来,灯火摇曳,看起来甚是狰狞。

两个太监吓得魂飞魄散,同时跪在地上:“陈公公,北京城这个夏天就没下过雨,奴才们刚才是一时高兴,禁不住叫出声来。”

陈洪那张狰狞的脸突然一缓,立即生动起来:“这可是大大的祥瑞,起来吧,今天是谁当值?”

两个太监见陈洪心情好象不坏的样子,忙站起来,“回公公的话,今天是小安当差。”

陈洪:“小安,万岁爷在吗?”

安太监:“万岁爷正在屋里炼气,黄锦公公在旁边侍侯着呢!”

陈洪:“那么,内阁值房今天又又哪个相爷当值?”

安太监:“高相在。”

“去,请徐相过来,十万火急。”陈洪道:“前线有紧急军情传来。”

“前线……是吴大人吗……”这话一问出口,安太监心中这才叫了一声糟糕。若是在往常,但凭这一问,就是一顿扳子。

他吓得背心出了一层热汗。

可说来也怪,陈洪却笑起来:“正是……”然后重重说了一句:“大捷!”

“大捷,太好了!”两个太监同时一颤抖,眼圈却是一热,几乎欢喜得流下眼泪来。

大明朝,太需要这场胜利了。

看着两个擦着眼泪飞快跑进雨中的太监,陈洪朝身边那个太监一笑:“宋公公千里迢迢从福建来京师,一路辛苦。旅途劳顿,本想让你在驿站歇息一晚的。无奈,万岁盼这场胜利,已经盼了很长时间了,只能让你再辛苦一遭。”

是的,陈洪身边的那个太监正是台州军监军宋公公。

他一脸的疲倦,看起来很是憔悴。

听陈洪说,道:“陈公公客气,正要拜见万岁爷,不敢耽搁。”

“走吧。”

等到了玉熙宫嘉靖的精舍门口,雨依旧下得很大,借着灯光看出去,外面都是银亮的白线,天地见如同挂了一道珠帘。

听到外面来报,黄锦从里面缓缓走出来,神色波澜不惊。

“干爹,东南那边,吴大人……”宋公公连忙拜下去,大约是实在太兴奋了,一张脸涨得通红。

“知道了,捷报嘛。”黄锦微微一笑,示意他起来:“万岁爷正在静修,大家伙都在这里候着吧。”

陈洪见黄锦好象早知道的样子,一愣:“黄公公你早知道了。”

心中却有些不快,好象被人抢了头彩一样。

黄锦:“早在一个月前就接到了吴节的密折了,只不过,万岁爷也不敢肯定,今日见了宋公公,他老人家大概可以放心了。万岁刚服用过仙丹,胡大顺胡神仙正在里面侍侯着,大家都在这里等上片刻,等高相来了,一道进去好了。”

“是。”

同陈洪等人的随意不同,宋公公依旧笔直地站在屋檐下,一动不动,仍凭飘飞的雨点将他的肩膀一点点淋湿。

黄锦心中暗自点头:“小宋在军队里历练多年,倒也成些模样。如今又有了军功,是时候调回京城大用了。”

不一会儿,高拱就急冲冲地跑过来,大声嚷嚷:“大捷,大捷,可是真的,斩获如何?”

正文 第四百三十一章 箭雨

这一声吼得极其洪亮,众人都是脸上变色。

黄锦更是连连朝高拱摆手,可已经惊动了嘉靖。

一声长啸从精舍中传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念的正是吴节的诗作。

“热了一个夏季,今日总算见着了雨水。虽然这诗不应景,可对朕来说,这就是一场春雨。东南风雨,今朝春归,好,非常好,都进来吧!”

众人次第进入殿中,却见嘉靖正盘膝坐在蒲团上,头上的的纱幔在风中飞舞。

胡大顺被风吹得有些站不住,道袍也乱了,头发也散了,毫无平日间仙风道骨的风范。

本来,军国大事,胡大顺应该回避的,可今天的他却没有离开。

“臣宋时磕见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宋太监跪在地上,一脸磕了三个响头,突然大声地哭了起来:“陛下,大喜,大喜啊!”

门关上了,飞舞的纱幔落了下来。

黄锦接住,挽了起来。

嘉靖将眼睛落到宋太监的身上,目光尽是柔和与喜悦:“怎么说?”

宋太监擦了一把眼睛:“万岁爷,臣此次随吴节大人和戚继光将军出兵福建,大获全胜,三个时辰左右,尽歼横屿岛上倭寇。斩首三百四十六级,解救被虏妇孺八百余。至此。东南倭寇已经被我军一扫而空。在兴不起任何风浪。心腹大患以去,至于盘踞在其他地方的海盗,大多是从贼的渔民,不管是用兵还是招抚,都不过是举手之劳。”

“啊!”胡大顺身子一颤,面上霍然变色,他也是刚知道这事。本来,吴节离京半年,没有人在皇帝身边争宠,胡大顺这些日子过得正爽。巴不得吴节永远不回来了。或者,他能吃个大败仗也好。

想不到,吴节竟然取得了这么大一场胜利,可想。将来这个吴节在皇帝心目中的分量会重到何等程度,这让胡大顺又嫉又恨。

高拱听到这个数字,心中却大为失望,忍不住哼了一声:“才三百四十多级斩首,就来报喜,胡闹。刚才听人来报东南大捷,我还以为斩首几千呢。这东南倭寇动辄上万,才杀了三百余人,算得了什么大捷?”

听高拱这么一声呵斥,宋太监有些惶恐。讷讷道:“就三百四十六级,奴才清点过的,查验无误,不敢瞒报。”

可黄锦和陈洪互相看了一眼,却都是愉快地笑起来:“看来,还真是一场大捷啊,当为陛下贺。”

嘉靖也是大喜:“在一个月前,吴节已经用秘折来报过了。朕也没告诉尔等,一来战果需要核实,再则。还得亲自询问才能确定。如今看来,确实是一场大胜,吴节,不负朕望。”

高拱有些不解,忍住气道:“陛下。东南战场往年也有不少捷报传来,动辄就是几千上万级的斩首。却也不算得捷报。今日,吴节和戚继光他们不过斩首四百,陛下却欣慰成这样。臣不明,还请万岁解惑。”

嘉靖突然冷笑起来:“高相刚入阁没几年,下面的事情大约还是不明白的。黄锦,你同他说说这其中的道理。”

黄锦见高拱一头雾水,忍不笑,缓缓道:“高相对军队的事情不熟悉,却不知道那群军汉最擅长欺上瞒下,一切都往大里说。问朝廷要军饷的时候,明明手头只有一百人马,就敢虚报一万。上了战场,只斩一级,就敢报一千。朝廷对这种情况也明白得很。一般都要打个一折。比如上次蒙古人围北京,各地军镇勤王,打了半个月,总共才斩首二十来级,可报上来却是一万。为了朝廷颜面,就给他们算了个一千,也方便各镇分功。这次吴节斩首四百,想来必定是真的,否则,按照朝廷的规矩打个一折,才剩四十,传出去不是笑话吗?”

“啊,原来如此!”高拱惊得瞠目结舌。

“况且,横屿岛上总共才一千出头的倭寇,斩首四百已经很了不起的。整个东南,也就一千多真倭,这种真倭战斗力惊人。当年,几个倭寇就能横扫十几个县城,这一千多人,抵得上好几万朝廷大军,一般的镇军还真不敢与之决战,只要消灭了横屿岛上的倭寇,东南倭乱可说已经得到了彻底解决。高相,你说这功劳大不?”

高拱恍然大悟:“原来如此,不过,横屿岛上不是有一千多倭寇吗,这才斩首四百,其他人呢?若让他们流窜出去,同海盗合流,却是麻烦。”

这个时候,跪在地上的宋太监大着胆子说:“禀高相,那一千多倭寇一个都没跑掉,都被吴大人和戚继光将军给灭了。”

高拱:“怎么回事?”

宋太监:“回高相的话,我军攻上岛后,斩杀四百余人。其他倭寇不抵,见势不妙,纷纷夺船而逃。无奈当天风浪实在太大,竟然无法出海,还被我军一把火烧了所有船只。敌见无路可逃,也慌了神,也顾不了那么多,纷纷跳海逃生。无奈,倭寇们一个个身着重甲,下了水跟个秤砣似的,连个浪花都没溅起,就沉入深海。剩余六百来人,都统统赃身鱼腹。本来,这也是写进捷报里的。可吴大人说,这算不得斩首,就没计算进去。”

“这个吴节就是太实诚了。”嘉靖猛地站起来,一挥大袖,哈哈一笑:“此事情朕知道了,若这不算斩获,什么才能算?这可是近五十年来,我大明对外用兵斩获最多一次。想当年,武宗皇帝御驾亲征,也不过斩首百级,已是空前大捷,报一万。高拱,你来拟个诏书,用明诏诏告天下,普天同庆。”

高拱想起了正德年间的旧事,立即明白过来,激动地说:“是啊,当年也不过百级斩首,先帝就被后人尊为武宗皇帝,其实同万岁比起来,切不算什么。东南有此大捷,乃是陛下的如天之德,臣子们实心用事所致。这诏书臣来拟,只不只应该报多少斩首?”

嘉靖看着黄锦微笑不语。

黄锦伸出三根手指;“三万。”

嘉靖哈哈大笑,长长地出了一口气,道:“一个月前接到吴节的秘折,朕还有些怀疑,密而不宣,如今总算是得到了确认,拟诏,任戚继光为福建总兵官,军中将士也要厚赏。还有你……仔细将那一战的情形说给朕听,一丝一毫也不许漏了。”

嘉靖指了指宋太监。

正文 第四百三十二章 阴差阳错变先锋

“是,万岁爷。”宋太监有些疲倦和憔悴的脸上突然闪过一丝神采:“那日,我台州军士卒每人身负一捆稻草,一路铺过去。刚开始时,一切都还顺利。等到距离横屿一里地的地方,就进入倭贼火炮的射程,也因为如此,倭贼随时都有可能出击。吴大人和戚继光将军就命民夫们退了下来,让先锋主力上。”

“我台州军有个习惯,凡战,军官必须冲锋在前,大喝一声‘兄弟们,跟我上”而不像其他部队的军官‘弟兄们,给我上”所以,前锋部分一开始进攻,吴大人和戚继光将军就直接冲到了最前面。奴婢一看,吴大人和戚将军都冲上去了,我是监军,更没有理由呆在后面看热阄,自然也冲锋在前,以报君恩。”

听到宋太监损其他军队,嘉靖和黄锦、陈洪都忍不住一笑,就连一向严肃的高拱的嘴角也是微微一翘:“宋公公胆气真壮。”

太监们在文官眼中就是小人,没想到眼前这个宋公公倒是有几分血性。

不过,听到宋太监说吴节冲到第一线时,嘉靖一惊,忍不住道:“吴节冲在最前面,他不是一个文官吗,也上阵厮杀,简直是胡闹?戚继光倒是不用担心,此人外号戚老虎,武艺高强,寻常十来条汉子近不了他的身。”

宋太监:“万岁爷切勿担心,我大明朝别的没有,三论起铠甲的精良,却不是倭贼可以相比的,倭寇的箭射在上面,就好象是挠痒痒。刚开始的时候吴大人身上没有穿铠甲,敌人一射箭,立即被卫兵们套上铁甲。可惜地上的稻草实在湿滑,大人身负重铠,一个不稳,竟栽倒在淤泥里,跟个萝卜一样,直接插在里面。咱们也是费了老大劲才将他拨出来。”

“噗嗤!”嘉靖正在喝茶,听到这滑稽的一幕,将一口茶水都喷了出来,直接吐在胡大顺脸上。

其他几人也是笑得前付后仰堂堂大名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